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维模式与积极教养 | 刘建鸿

 

当你认为世界将一成不变,智力不可提升,那么你可能一成不变。当你认为智力可以提升,思维模式能够改变,那么你可能拥有更大的世界。思维模式的不同,同样将影响你对孩子的养育。

 

思维模式(mindset)指一个人看待自己(能力/人际关系/个性)的方式,例如,你认为智力是固定不变的还是可以成长的,这些日常生活中隐而不见的思维模式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及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本讲介绍了思维模式在教养实践中(能力/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的应用,揭示了它影响我们自己与孩子发展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培养更好的思维模式。

 

主讲人

刘建鸿,华东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毕业,现任教于厦门,致力于积极教养的推广和普及。积极教养,是积极心理学在教养领域中的应用。

 

主持嘉宾

阳志平,安人心智科学总监与开智文库出品人,认知科学专家与科学作家,前管理咨询公司资深战略与人力资源顾问,现任职安人公司,负责跟进人类脑计划研究,从事脑科学及认知增强类产品研发和项目孵化。

 

讨论时间

北京时间 20141030日。

 

什么是思维模式

 

阳志平:我先来提两个简单的问题,请建鸿用通俗化的比喻告诉大家:

·什么是思维模式?

·什么是僵固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

 

刘建鸿:简单来说,就是你戴上了一副眼镜来看这个世界。想想你的智力、个性(内向或外向)、外语能力、编程能力等,你觉得它们是固定不变的还是可以改变的?如果你觉得它们是固定不变的,那么你就是僵固型思维模式(fxed mindset);如果觉得是可以改变的,那么你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关键是很多时候我们根本觉察不到我们戴了这副眼镜,但它却影响着我们!

 

阳志平:如果使用眼镜来比喻的话,是否意味着建鸿更倾向于将它看作后天的?

 

刘建鸿:是,我认为思维模式是后天的。

 

阳志平:我记得卡罗尔·德韦克[1]有个内隐理论,是从思维模式生发出来的。那么沿着这个眼镜的比喻来解释,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什么是僵固型思维模式?

 

刘建鸿:成长型思维模式:有些人将努力视为激活能力的必要手段,认为努力和能力成正比,付出的努力越多,能力的提高也越多。僵固型思维模式:有些人认为能力是固定的,认为努力和能力成反比。人们没有觉察到他们的思维模式像眼镜一样,已经改变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这里讲一则来自上海的真实故事。一个男孩从小就喜欢围棋,成绩非常好,也备受教练的肯定和欣赏,在一年级时就达到了围棋业余二段的水平。三年级的时候参加市里面的选拔赛,他信心满满,心想一定可以拿到很好的名次,但很意外的是,他在第二轮选拔的时候就被刷下来了。回到家发生了一件令他妈妈很吃惊的事,他对妈妈说,他再也不下围棋了。

 

总的来说,他一路走下来都很顺利,教练也很喜欢他,称赞他很有天赋。但是为何一次失败就让他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呢?而且之后他真的放弃了围棋,再也没有下过。之前他成绩好的时候也得到过很多赞扬,但是他为什么会这么脆弱?难道不是对孩子称赞越多,会让孩子更加有自信吗?不难看出,比赛的意外失利在这个孩子看来不是一个有益的反馈,激励他补上短板,更上层楼,而似乎只证明了他其实并不聪明,从而放弃了围棋。这便是僵固型思维模式的典型例子。

 

阳志平:恰巧,可以结合建鸿这个例子,来问建鸿:群内学霸非常多,我知道的高考状元,本群就至少十位。学霸们普遍都会经历一种从小被夸聪明的状态,那么,是不是学霸们习得僵固型思维模式的概率更大?比如建鸿刚才这个例子。如果一位学霸不幸习得僵固型思维模式,建鸿觉得会对他有什么影响?比如在育儿、婚恋或者担任领导方面。你认为哪位名人是典型的僵固型思维模式?

 

刘建鸿:要看个人能力是不是相匹配。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本身有天赋、聪明,再加上后天同样很勤勉,群里很多学霸估计是两者兼备。僵固型思维模式对人最大的影响自然是受挫力差;成功时一帆风顺没问题,可如果创业,如果得不到上司的肯定,一蹶不振的可能性比较大。

 

名人中成长型思维模式还真多。《他们创造了美国》[2]一书里的人物都是让人惊讶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反面的例子,比如20世纪80年代国内轰动一时的第一神童宁铂。

 

阳志平:那么怎样判断自己是什么思维模式?怎样测出对方是否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

 

刘建鸿:如何简易地自我测评,德韦克在《看见成长的自己》一书中提出一些可供评估的描述,比如:

·你天生就是某种类型的人,而且没什么能改变这一状况。

·你的做事方式可以不同,但是决定你个性特点的主要因素却无法改变。

·不管你是哪种人,你都能有较大改变。

·你总能改变那些决定你属于哪种类型的人的特质。

 

如果你赞同前两种描述,说明你偏向僵固型思维模式;如果你赞同后两种描述,则偏向成长型思维模式。

 

阳志平:成长型和僵固型这两种思维模式肯定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其实我们每个人可能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思维模式。德韦克认为,人在学习、人际、情绪三个领域内的思维模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一个人在学习领域内容易采取成长型思维模式,但在交友、尝试新事物等其他领域却不然。想问问有没有类似小窍门的东西,不需要动用量表,就能直接判断自己在这个领域采取的是成长型还是僵固型思维模式?

 

刘建鸿:有几个小窍门:(1)自问有没有什么领域觉得无论怎样也学不会的。有些人觉得自己学不会开车、学不会编程、学不会英语等等,很可能他在这些领域是僵固型思维模式。(2)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经历?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如果你能看到自身经历背后的努力、调整和改变起的作用,很可能你是成长型思维模式。(3)你对同龄人的看法,无论比你优秀还是稍逊于你的,你是否能看到他们的积累和努力。

 

 

 

 

如何细分成长型思维模式

 

阳志平:水滴石穿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否体现了成长型思维模式?

 

刘建鸿: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或故事如水滴石穿、聚沙成塔、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等是否为成长型思维模式值得进一步辨析,它们都强调长期持续累积的巨大效用,但并不认为过程中能力会得到提升。以愚公移山为例,愚公在移山十年后,他的搬运能力和最初相比,并没有获得多少提高。

 

成长型思维模式要比上述单纯强调积累的看法更乐观。有部电影叫《自闭历程》(又名《星星的孩子》),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片中的主角格兰汀(Temple Grandin)患有高功能自闭症(即阿斯伯格综合征),四岁多还什么话都不会说,但是她的父母并没有放弃,坚持把她送进学校。在学校,她遇到很多挫折,语言类科目都读不了。她语言能力很差,但空间想象能力很好。在高中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个改变她一生的教科学的老师。在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格兰汀成功地考入了大学,最后获得畜牧学博士学位,她设计的一些畜牧设施,改变了北美畜牧业的旧貌。

 

如果将格兰汀早年求学时的脆弱和后来的工作成就相比,她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她的成长显然更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上升过程中,能力的半径也越来越大。

 

阳志平:在龟兔赛跑故事里,乌龟坚持跑到最后赢了,但如果让孩子们选角色,孩子们还是不愿意当乌龟,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因?

 

刘建鸿:是,虽然在故事里乌龟赢了,但孩子们知道,乌龟的成功既来自自身的坚持,也仰赖于兔子的偷懒疏忽(下一次比赛就不一定有机会赢了)。乌龟的爬行速度并没有真正的提高。孩子们其实对自身能力的发展有着更高的期望。

 

1–1 鼓励和表扬有何不同

 


 

 

如何培养孩子情绪调节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阳志平:儿童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无论情绪调节还是人际交往,我觉得都有惊人的可塑性。那如何培养孩子情绪调节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呢?

 

刘建鸿:教养中我们特别强调接纳孩子的真实感受,先接纳,再鼓励他成长,这样可以培养孩子情绪调节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举个例子:

 

孩子从学校回来说他嫉妒某个同学成绩比自己好,这个时候家长怎么回答呢?通常我们会说,你怎么可以嫉妒别人呢,大家都是好伙伴,你要向他学习啊。孩子在跟我们谈他内心感受的时候,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比如嫉妒、羞愧。告诉他,爸爸妈妈理解你的感觉。如果自己曾有过相似的经历,就告诉他,爸爸妈妈上学的时候也有这种情绪,让他觉得嫉妒本身并不可耻。

 

大家可以扪心自问,我们都没有嫉妒过别人吗?我们否定孩子或者不允许他嫉妒,他这种情绪并没有消失,依然存在,只不过下次他再也不敢跟你讲了。因为他知道,他再跟你讲会受到你的批评,但是他的嫉妒并没有消失。请大家记住要接纳孩子,甚至告诉他这种感受是合理的。你可以告诉他爸爸妈妈也是这样,但是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赶上来了。

 

阳志平:不管是学习还是情绪,所有的成长观都是一样的。首先,是充分地接纳,归属感永远是第一位的。其次,再鼓励他去进步,去超越自己。你接纳他嫉妒的情绪,但是告诉他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嫉妒让你认识到你与别人的差距,你可以通过提高自己而不是贬低别人来消除这种差距。这就是情绪调节的成长观。

 

总结一下情绪调节的成长思维模式,首先是承认与面对,并推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身上,把自己说得也不堪,千万别吹牛,要这么说:妈妈理解你的感觉,你爸爸当年可那个了……”

 

 

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成长型思维——区分表扬与鼓励

 

阳志平:前面我们聊到了情绪调节的思维模式,那如何培养孩子在学习中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呢?一般来说,思维模式理论都不建议家长表扬孩子、领导表扬员工,区分了表扬与鼓励两种不同类型。建鸿能否给大家讲讲它们的区别与典型表现?

 

刘建鸿:好的,首先要强调,培养成长观的主体一定是孩子,家长可以促进,但无法替代。引用一下我导师的女儿的例子:

 

我的导师李晓文老师在培养她女儿的时候,每逢女儿考试成绩好的时候,都是让女儿用自己的零花钱请父母吃饭庆祝一下。李老师解释:因为最开心的人是我们的女儿,而不是我们,我们只是为你高兴的。大家要认清谁是主体——在这件事中,孩子是主体。不论成功或失败,我们都要明确孩子才是主体。

 

现在很多家庭条件已经相当不错,但不少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在为父母读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这些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

 

你成绩考得好,是我们的骄傲。你考不好,真让我们丢脸。

 

所以孩子才会这么想。但李老师则是让女儿知道:

 

读书是为了自己,你考得好,开心、骄傲的是自己,我们只会替你高兴;考不好,不开心、难过的还是自己,我们只会替你难过,并给予你可能的帮助。

 

在这里,明确孩子是主体非常重要,这样孩子才会将成就更多地归于自己。

 

阳志平:李晓文老师是发展心理学名家,她的方法很值得学习。一般家长是向孩子强调,我要奖励你什么,但李老师家却是女儿来请父母吃饭。那是否可以理解为,表扬与鼓励的区别关键在于主体不同?

 

·表扬的时候,主体其实是父母、老师,我对你满意,关键在我,下次对你不满意,主体还在我。鼓励的时候,主体则是孩子,你准备得很仔细得了’”,主体是孩子。

·表扬是评价性的,而鼓励则更具体,是描述性的。

 

刘建鸿:没错。强调孩子是主体,我们也推荐家长更多让孩子自我评价,鼓励孩子自我评价。再给大家举个孩子是主体的例子,是上过我的积极教养课程的一位家长写的:

 

我跟女儿一起制定了一个表格,打印出来放在书桌上面,记录女儿的英语学习情况。每次女儿听完CD(光盘),就记录听的次数,如果没有听就标记“0”。有时女儿强烈要求给耳朵放假,几天后,她发现很多“0”,于是又开始听,把“0”擦掉改成听的次数,当大表上写满数字时,她的努力成果便直观地显现出来,她自己信心倍增,近期对听CD不那么抵触了。这些记录工作都是在我的提醒下完成的。

 

上面这个做法是什么呢?是孩子自己做记录、打钩,她不需要去隐瞒什么,但是家长会提醒她去发现,如果她打钩多的话,她的英文水平自然会提高。我们还可以允许通过后面的努力来弥补前面的懒惰。我们鼓励孩子自我评价,鼓励孩子看到努力跟自我成就的联系。最后,家长报告说孩子的英文水平真的有提高,而且很愿意去学英语。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鼓励。但记住,必须是要孩子自评,为什么呢?如果由家长记录,这就和监工没什么两样了,我强烈不推荐大家成为监工。家长自然可以给出一些描述的评价,但可能的情况下,自评效果会更好。

 

再举个我儿子弹钢琴的例子。他一开始坐得歪歪扭扭的,说他,他还很不高兴。后来我们用手机录下来,让他自己看,看不同姿势弹琴的效果,后来他自己也觉得坐姿歪歪扭扭,弹出来的乐曲不太好听。

 

自评的方法同样也适用于成人。比如,当下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有拖延症。其实,对拖延症的看法也可以分两种类型:有些人觉得自己天生就是这样——“懒癌,属于僵固型思维模式;有些人则觉得可以用各种方法改进,不管是通过努力,或者其他方法,这就属于成长型思维模式。

 

阳志平:建鸿,我记得你还提过一种叫作深描的高级鼓励技巧,跟大家分享一下。

 

刘建鸿:好的,从不同角度对孩子进行的鼓励,我借用人类学的词汇,称之为深描。分享一个例子:

 

家长想培养孩子做家务,比如,孩子帮奶奶择菜,事情不大,但家长该如何鼓励孩子呢?那就是让孩子有成就感,体会到成长。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鼓励孩子,比方说你可以采访下奶奶,孙子帮你择菜感觉怎么样啊?大家要注意,在鼓励中,别人做出的评价比起你的评价会更有说服力。

 

还可以怎么说呢?还可以说,因为你帮奶奶择菜,我们可以提早10分钟吃饭了。这是择菜带来的后续影响。还可以描述对他人的影响,比如说,今天爷爷吃完饭散步回来还可以赶上看《新闻联播》,比平时都要早!”“你帮奶奶择菜,奶奶就有时间把碗洗得更干净了,有时间洗鱼,有时间准备其他事了,等等。

 

阳志平:奶奶的评价、对大家的影响、爷爷散步回来还可以看《新闻联播》,这些都是孙子帮奶奶择菜带来的结果,其中没有夸大赞赏,但是孩子会产生真实的成就感。这种从不同角度表扬孩子的方式,其实主体仍然是孩子。

除了深描,还有其他的鼓励方式吗?

 

刘建鸿:丰富性对成长型思维模式其实也有影响。举一个如何鼓励孩子学英语、爱上阅读的例子:

 

我儿子今年四岁多。如果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资源,对孩子也是一种鼓励。因为这些东西很有趣,很生动,很丰富。比如,我儿子听英文儿歌,做相关的手工,有时候做一些手耳互动的游戏,看原版的童话书或动画片,他对学英语就不感到痛苦了,所以现在他听英文绘本有声读物很自然,虽然口语表达还不是很流畅,但他对英语完全没有抵触或恐惧。他会很自然地想要去看、去听。

 

丰富性非常重要,孩子知道学习是有趣有收获的,本身也让孩子了解到学习方式的多种可能,这也是一种鼓励。

 

基于德韦克教授区分的僵固型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我做了一个如何鼓励的图(见图1–1),大家可以参考。

 

阳志平:我今天倒有个意外的收获。为什么读书有效?读好书有效?其实它提供了丰富性与多样性。你看到太多成功人士的故事。家长、咨询师、培训师可以通过故事、叙事结构、隐喻等干预方式,给孩子及对方搭建脚手架,推动他们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

 


1–1 刘建鸿制作的如何鼓励孩子

 

刘建鸿:是,好书值得从多个角度解读。我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会要求家长们用五种不同的方法对孩子在同一个领域(比如弹琴)进行鼓励,一周后交作业,到时再集体讨论和点评。效果很不错。顺便再给家长和教育者们推荐一下《故事知道怎么办》这本书。德国华德福教育体系特别注重运用故事,这本书可以给想在这方面探索的人们很多启发。有个研究说读小说(偏向经典类)对于培养人的情感有益,应该也是源自多样性对个体的正面影响的例子,欧美特别注重儿童青少年的戏剧教育,也是如此。

 

 

自由谈

 

思维模式会相互转化吗

 

何津:僵固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会相互转化吗?僵固型需要什么条件可以转化为成长型?

 

刘建鸿:这两种思维模式当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虽然有相对稳定性,但也可能转换。一开始很开放的,后来也可能变得刚愎自用。怎么转换我再举一个例子。

对孩子来说,故事也会产生影响。如果总是看神童的故事,时间长了,可能就转成僵固型思维模式。如果多让孩子看遇到困难如何处理的故事(不管人际关系方面,还是做事方面),就可能转成成长型思维模式。

 

何津:这种思维模式和归因是否有联系?僵固型和能力的归因风格有点儿像,成长型与努力的归因风格有点儿像。

 

刘建鸿:对于归因理论与思维模式的关系,我觉得思维模式比归因理论更深刻。归因区分了能力和努力,思维模式则认为每个人对能力的看法本身就不同。

 

大猫:看下来,我自己是在29岁的时候从僵固型思维模式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在这个过程中顺手治愈了拖延症。想起来我之前有个小技巧可能是基于成长型思维模式,每次我遇见掌控能力之外的事情,快要崩溃的时候,我就说三个字我接受,很快就可以平静下来。但前提是我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我相信通过努力会有改变。

 

刘建鸿:嗯,先接受,再改变。

 

吴宝沛:非常感谢刘建鸿老师的分享,内容丰富,切实可行。孔子说: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异曲同工。三日不见,刮目相看,也是承认人有变化的可能。可能不等于现实,但具备条件就可以转化。

 

何津:那个考得好的女儿请吃饭的例子太有启发性了!这个例子是正向的结果,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观点统一。如果孩子和父母有不同的看法,该怎么操作?还是以孩子为主体吗?

 

刘建鸿:如果家长与孩子冲突了,那么,该如何鼓励?仍然坚持以孩子为主体吗?自然,不是孩子做什么事都鼓励,但是家长可以鼓励的地方比我们一般认为的多很多。

比如你孩子和你约定下周开始每天都整理自己的房间,但其实没做到,一周她只整理了两天,还有5天没整理。这种情况也可以鼓励的。你可以问她那两天整理房间是怎么做到的,她或许说,手机上定了提醒,让她自己说出成功经验,这也是鼓励。通过鼓励逐步改变孩子的不良状况,但并不是虚假的表扬。

 

何津:继续问对待孩子的问题,我想到一个之前碰到的例子:有一个14岁的女孩,在家里和朋友一起用缝衣针打耳洞,位置在耳朵的软骨上。那一次没有发生什么意外,耳洞打得很好,而且后来她经常把这件事当作一件骄傲的事情和周围的人说。自己打耳洞应该是危险的,父母想尽量阻止,但是女孩自己觉得这件事情体现了她的勇敢。这时候父母应该如何处理?

 

刘建鸿:青春期打耳洞这事儿倒挺有代表性的。我非常建议大家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有更多沟通和良好的亲子联结。如果家长学了积极教养知识,重视早期亲子联结的重要性,自然就降低了孩子将来出现心理疾病的可能。这样到了青春期,也可以更好地沟通。如果家长要影响孩子,要通过良好关系去影响,而非其他。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刘虓震:对多大的孩子可以使用这些方法呢?我的感受:对太小的孩子,你保证他安全健康就已经需要花样百出了,似乎没有很大的空间来让他犯错,然后成长。而且关于这个问题,家庭内部会有分歧。比如,孩子尝试自己吃饭,我会让他随便吃,但是换了家里其他人,可能担心营养不够而试图喂他。

 

刘建鸿:和孩子沟通对话,以上方法就可以用得上。家庭内部分歧是非常常见的困惑,如果可能,推荐采用家庭会议(可参考《正面管教》),家庭成员提前协商会容易执行些。虽然在中国文化下有点困难,但也有不少人尝试,效果还不错。愿意尝试新的方法,这也是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

 

 

刻板印象与思维模式

 

邹吉林:头脑风暴一下。对思维模式换一种表述,个人感觉僵固型思维模式更像是对人、对事的刻板印象。比如《喜羊羊和灰太狼》,这部动画片为了刻画羊和狼的性格,基本上就明确把羊和狼僵固化了,甚至羊群里边,每只羊也是定型的,喜羊羊聪明,美羊羊漂亮,懒羊羊懒,等等。这些刻板印象很难改了……所以还是少看这些宣传刻板印象的动画片。

 

刘建鸿:的确,刻板印象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僵固型思维模式,比如,女生不适合读理科,就是一种刻板印象,害了不少人。一旦我们把某种看法(对他人、对自己、对世界)僵固了,就是僵固型思维模式。这边我也推荐大家读一读埃伦·兰格(Ellen J. Langer)的《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Mindfulness),里面讲了很多例子。

 

王荔:谢谢刘老师,受刘老师启发,举个身边的小例子,关于成人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两个月前,我孩子出生,我母亲来帮我带孩子。起初她坚持老经验,我相信育儿书,各执己见,我们一度冲突不断。后来我通过微信发送很多现代育儿资料给她浏览,她的某些老经验在实际育儿过程中也让我信服。现在我们虽然还有意见相左的时候,但沟通起来顺畅多了。

 

刘建鸿:谢谢王荔的例子。是的,不但母女关于育儿的分歧可能得到改善,甚至婆媳间的分歧也不一定是铁板一块,如果你认为彻底没戏(僵固型思维模式),那么自然也不会采取任何的努力来沟通,自然也就不可能改善。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要义在于,无论我们(孩子)现在水平如何,都可以通过努力和方法超越自己,虽然超越的程度会受到天赋和环境的限制。

 

刘虓震:我惊讶地发现我认为自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评价别人都是僵固型思维模式。

 

刘建鸿:认为自己是成长型看别人是僵固型,很常见。如果当领导,最好看别人也是成长型,会更有利于培养人,像孔子门下弟子三千,他照样能因材施教。

 

 

思维模式是后天的还是先天的

 

一鸣:这两种思维模式主要是先天遗传、性格因素造成的,还是后天教育造成的?改变思维模式主要靠什么?思维模式是会突变,还是渐进的量变?

 

刘建鸿:我想思维模式主要还是后天培养的。改变思维模式可能是渐进的,也有可能因为特殊事件而突变。有些人在遭遇人生的危机事件后心智反而获得成长,可算是突变的一种例子。但日常的确是渐进的改变更为多见。

 

一鸣:能否这样理解:把被教育/帮助对象看作成长型思维模式,能促进对方发生改变。听上去像是皮格马利翁效应[3],背后有没有更深的实证支持?

 

刘建鸿:你可以把影响他人看成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一种,但有它的特殊性。它传递的是关于某种特质是否可变的信念。

 

一鸣:我关心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个概念很宽泛,简单说是学习者掌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能力。我今天得到的启发是,也许学习动机是可以通过改变思维模式来激发的。

 

 

语录

1.打骂永远不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如果孩子听你的话,只是因为想着如何避免挨打,而不是因为他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和真正对他有利的,只会适得其反。事实上,打骂孩子只能让孩子学到相反的东西:怎样骂人、怎样打人、自卑、恐惧、羞耻……

2.男孩和女孩都应是精神上富养,物质上根据自身的条件适当满足。物质上的过度满足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物质主义,非名牌美食不能满足,如果自身的能力无法达到欲求,将来生活的幸福感可能更低。

3.成人当然也需要成长。举个简单的例子,夫妻俩开始志同道合,后来如果事业、见识的差距越拉越大,则常常难以维持。成长的方面很多,知识、能力、与人的交往、事业等等,既然变化不可避免,那么共同成长就是更健康的相处之道,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需要

 

 

荐书

1.《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Mindfulness

埃伦·兰格著,王佳艺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简评:兰格博士的专念启发了整个世界,改变无数人思考与感觉的模式。专念是不受束缚的思维,是洞悉一切的思维,是既理性又充满远见的思维。

 

2.《成功,目标与动机》(Succeed: How We Can Reach Our Goals

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著,汤珑译,译林出版社,2013

简评:你会发现平时听到的太多建议都是显而易见且无用的——保持积极心态,制订计划,行动起来,做到最好……作者以严谨可靠的科学依据,通过大量极具启发性的实验,为读者揭示了人类动机的基本理论。

 

3.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卡罗尔·韦克著,楚祎楠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简评:怎样利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在音乐、文学、科学、体育、商业等领域获得卓越成就,以及在我们生命的不同阶段,怎样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获得成功。

 

[1] 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 Dweck),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德韦克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动机、人格和发展,教授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动机课程。她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大的贡献是其内隐智力理论,参见《看见成长的自己》(中文版已于2011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2] 《他们创造了美国》中文版已于201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编者注

[3]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共同提出的,认为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编者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想让孩子聪明又自觉?简单!
如何做好一个高中生的家长
每日一文 | ​望子成龙更要教子有方(上)
自主学习力养成,从阅读思维开始
8种锻炼思维的方法,让孩子大脑更强大,孩子将来一定会感激你
如果我们用艺术家的思维模式来实施早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