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优化教育生态环境 促学校和谐发展

优化教育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实践。我们认为,只有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本文就如何优化教育生态环境,谈一点理论上的思考。

优化教育生态环境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生态理论认为,在教育生态系统内部,人、教育、环境彼此相联,共同构成一个不断矛盾运动的生态系统。在这当中,无论是学校还是人,作为生态主体,都在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寻求发展。在新世纪不断变革的潮流中,在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浪潮中,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发展,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前科技的发达,物质的丰富,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却又走入了另一个怪圈:精神的失衡、生命意义的缺失,使现代人陷入了深深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这些负面影响也涉及到我们的基础教育。反思当前学校教育,素质教育虽然提出已有20多年,然而,素质教育的进程迟缓,多项改革效果不太明显,不少地方不尽人意。究其原因,由于社会生态环境运行机制的缺失,学校内部管理理念和行为的偏差,造成学校教育偏重于“何以为生”本领的谋求,忽略甚至放弃“为何而生”的思考;偏重于“快餐文化”的教育方式的训导,忽略对学生生命尊重、对人生负责的教育,学校尚无形成系统化的、内在相互关联的教育生态环境。罗阳小学地处城乡结合区域,建校时间短、规模不大,处于发达城镇边缘地区,是由乡校转并的一所双管学校,是上海最早的市区居民动迁和外来人口导入区域。教师、家长的生态环境、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行为差异较大,存在着许多和青少年健康成长不相适应的地方,面对学校周边环境特殊现状,从优化教育生态角度出发,结合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和闵行区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创设区域性良好教育生态环境的社会大背景,以学校内部教育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口,通过为全体师生营造一个安定、平和、公平、公正的生存环境,让全体师生在尊重、爱和信任中感受充实、和谐和满足,凸现人的情感、发挥人的潜能,共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与效能的提高,优化教育生态环境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的意义

通过研究学校教育生态环境的三大区间:人文环境、师资环境和管理环境,其理论意义表现为两个方面:

——有助于我们探索学校教育生态环境的建构过程,分析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环境动因,并根据建构的模型营造学校环境的采择源,寻求学校新一轮发展的策略。

——充实和丰富国内外关于学校教育生态环境的理论。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环境的理论需要实践层面的架构,尤其需要体现与学生的学校生活休戚相关的可操作性知识,以便更好地揭示学生的人本属性。

其实践意义在于:从学校实情出发,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为坐标,向两点辐射:一个辐射点是根据学校的地理环境、生源状况、教师现状等,以学校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确定和谋划学校教育生态的落实措施;另一个辐射点是从师生全员参与、环境创设、教学关系、适时评价、创新培养等运作手段来探索学校生态教育的运行策略。

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目标和内容

基本内涵

“教育生态”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以教育作为研究主体内在的互生互动的一种关系,尤其侧重于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及其构成要素对教育生态系统和作为教育生态主体的人的影响。

我们提出的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宏观调控校内外各种环境要素,使之处于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有利于师生身心发展处于最佳状态。从学校教育生态环境的实践操作可能性出发,着重开展三个领域的探索实践:学校教育的人文生态环境,主要以提炼和实施人文精神培养为主要内容,通过三个维度(个体维度、人际维度和团体维度)和六个方面的行动实施研究;师资生态功能领域研究主要以最切合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10大能力培养研究为行动策略;生态管理策略研究主要探索教育应该如何促进时代的变化、怎样坚持民主办学、完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等四个问题为作为研究内容和行动策略。

基本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实践层面开展探索研究,解决下述两个问题:

——从学校教育生态环境的实践操作可能性出发,从学校教育的人文生态环境、师资生态功能、生态管理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力求构建教育生态内容体系,探索优化教育生态的途径与方法,形成学校生态教育的机制。

——如何通过营造学生自由成长的生态环境,促进学校健康、和谐生态教育环境的形成,师生良好生态意识、道德、行为的形成,师生和谐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效能的提高。

基本内容

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人文生态环境、师资生态功能、生态管理策略等方面的现状,在管理、教师、学生、家庭四个层面开展调查与成因分析的基础上,确立学校生态管理三大策略,架构以创设平衡、共存的自然教育生态环境,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文教育生态环境目标,学校生态管理策略、师资生态功能、学生生态环境三大领域,人与环境平衡、人与人平衡,和谐共存、主体发展的运行体系,通过现代学校制度体系、校园教育生态环境、教师校本多元化研训、教育生态校本综合课程开发、学生学习生活优化、校社联动、家校融合六大行动推进,提升学校办学效能,使学校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夯实特色的基础文化,使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乐园;创设绿色的环境文化,使学校成为师生们成长的花园;培植健康的书香文化,使学校成为师生们成长的学园;形成和谐的制度文化,使学校成为师生们成长的家园;转变教师职业生存方式,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提升学生良好的生态素养;形成校内外教育生态活动共同体,提高教育的实效。

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的基本步骤和运行策略

基本步骤

——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进行专家论证;查找理论文献,搜索有关资料,为课题研究作准备;建立管理网络,制定和落实分层管理制度,为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证;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为研究作好师资准备。

——实施阶段:设计分类问卷调查,开展学校教育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构建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环境运行机制;开展人文精神培养的三个维度和六个操作界面的设计与实践研究;开展教师自身素质发展和提高的目标、内容、形式的设计与实践研究;制订生态管理领域总体目标、子目标和实施策略;开展学校教育生态评价定位、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结阶段:整理总结各类实验资料及成果资料;进行成果展评、汇报;总课题组完成实验报告,申报评审。

运行策略

——平等性策略。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环境,首先要保证全体成员在工作中始终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建立一个共同愿景,在一个共同对话平台上,坚持共同的教育理念。学校全体成员,均是平等的主体,平等享有知情权、建议权、表决权,我校提出的“和谐共存、主体发展”办学理念,秉承“善待每一人、诚做每一事”的校训等都是在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后形成的共识。学校的章程、制度,也是通过全校上下共同参与、不断沟通,并以某种规范性的文件加以固定,成为学校所有成员共同遵守的规则。

——适应性策略。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环境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与当地各种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相适应,要针对学校所在地各种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学校实际,形成校内打基础、校外求发展二者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如我校结合闵行区创建全国先进绿色生态城区和梅陇镇创建全国卫生城镇,学校周边地区大力整治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契机,通过构建绿色教育生态校园环境运行机制,开展创建上海市绿色学校系列活动,营造和谐、健康、人文的校园环境,将校内外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机整合,挖掘其潜在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效能明显提高,形成学校特色。

——和谐性策略。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环境既要适合外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又要保持学校系统自身的和谐与平衡。以开放的、互动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师生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在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培养对人的整体生活态度、人文素养与人生观念过程中,情感得到体验、感悟和教育,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获得进步,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

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的运行和评价体系

运行体系

以创设平衡、共存的自然教育生态环境,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文教育生态环境为总体目标,构建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研究运行体系。

随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定,学校获得一部分课程自主权,学校既需要通过政府对学校的督导形成良好的外部教育生态环境,又需要内部的组织支持和文化转型,通过自我评价形成良好的内部教育生态环境,共同保障,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学校及其成员的发展。我们着重对自我评价实践操作的基本框架和学校内部组织、管理进行探索。

——教育生态环境自我评价的定位。教育生态环境评价的定位是学校自主发展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全体利害关系人参与评价,评价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共同参与,提升学校运作的透明度,为各个利害关系人全方位了解学校运做提供渠道,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教育生态环境自我评价的操作。

评价坚持三个结合: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相结合;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从而使评价激励的重点聚焦在教师、学生、学校"三赢"的结合面上。

遵循三五大原则:评价的教育功能与评优功能相结合,注重教育功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形成性评价;客观性评价与主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主体评价;动态性评价与静态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动态评价;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定性分析。

——评价方法。以个人自评为主,再由小组或者同伴互评,有的内容吸收家长和校内外人士参评,最后领导和教师层面由学校、学生层面由老师参照自评、互评、家长和校外参评的材料,进行综合评价。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经多次研究讨论,形成《学校领导教育生态评价内容及标准》《教师教育生态自我评价内容及标准》《分年级学生教育生态评价内容及标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化建构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策略
教育随想录(9)什么是“新生态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策略
普通农村小学办学理念
学校文化建设应注重内涵
《新课程环境下班主任工作策略的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