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的研究进展

本文原载于《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8年第5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且结构最为复杂的关节,其稳定性及良好的生物力学功能依赖于周围的肌肉、韧带。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posteromedial complex, PMC)损伤多见于复合伤,常合并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MCL)、交叉韧带、关节囊等结构损伤。因为有关膝关节PMC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所以对PMC缺乏系统性认识,尤其对后斜韧带(posterior oblique ligament, POL)的认识不足,导致临床治疗效果欠佳。现对膝关节PMC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膝关节PMC的解剖及生物力学

膝关节PMC是膝关节内侧结构的后1/3,MCL浅层纵行纤维后缘与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内侧缘之间的区域[1]。PMC包括静力性稳定结构和动力性稳定结构。静力性稳定结构包括POL、腘斜韧带、后内侧关节囊、内侧半月板后角,动力性稳定结构包括'鹅足'(缝匠肌、股薄肌、半腱肌)、半膜肌腱及扩展部、腓肠肌内侧头肌腱。其中POL、后内侧关节囊是维持膝关节PMC稳定的主要结构,尤以POL最为重要。

一、PMC静力性稳定结构

(一)POL

Hughston和Eilers[2]于1973年首次提出POL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MCL后方斜行的胶原纤维结构;同时发现POL与MCL浅层的股骨止点明显不同,是独立增厚的关节囊韧带。有学者[1,3,4,5]将膝关节内侧结构由浅至深依次分为浅层、中间层、深层(关节囊层),POL位于中间层,其前后界分别与MCL浅层后界、关节囊相融合。POL包括3个筋膜结构:关节囊束、浅束、中央束,它们与后内侧关节囊相融合,并加强其功能[3,4,6]

POL的中央束是3束中最为重要的结构,其股骨附着点位于腓肠肌结节前方2.9 mm、远端1.4 mm处,收肌结节后方6.4 mm、远端7.7 mm处[3]。关节囊束是一个薄的筋膜扩张结构,其扩展延伸至半膜肌腱的远前方。它附着于覆盖在内侧腓肠肌腱、内收肌腱股骨止点及内收肌腱延伸为内侧腓肠肌的软组织上[3]。浅束是一个薄的筋膜结构,近端由内侧走向半膜肌前束,远端与内侧副韧带浅层的后界相伴行;浅束近端和中央束相融合,与MCL浅层的后界平行向远端延伸,止于半膜肌胫骨远端扩张部及其胫骨止点处[3,7]

POL是膝关节PMC的重要稳定结构,其主要功能为限制胫骨内旋,在对抗膝外翻、外旋中起重要作用;POL与PCL协同限制胫骨后移。当PCL存在功能缺陷时,POL是限制胫骨后移的重要韧带[4,8]。在膝关节单纯PMC损伤中,POL在限制膝关节旋转、外翻稳定方面起重要作用[4,9,10]。Wijdicks等[11]研究表明,MCL损伤后,POL承受的外翻负荷增加。POL和MCL浅层对限制胫骨内旋存在互补关系,同时损伤可导致严重的膝关节前内侧旋转不稳,需手术重建,恢复膝关节稳定性。

(二)腘斜韧带

腘斜韧带是膝关节后侧最大的组织结构,起源于POL关节囊支近端与半膜肌腱远端外侧扩展结构;斜向外上方走行,附着于腓肠豆骨、后外侧关节囊的半月板股骨部分及跖肌,其结构较薄,很难与后关节囊分离[1,12,13]。腘斜韧带与来源于半膜肌纤维相融合,且与PCL外侧面纤维连接[14]。腘斜韧带平均长约48 mm,在近端内侧连接处宽9.5 mm,近端外侧附着点处宽16.4 mm[12]。腘斜韧带有2个外侧附着点,其中一个位于股骨后方,距后外侧关节囊的半月板股骨部分近端附着点19 mm处;另一个附着在胫骨后方PCL的外侧面[12]

腘斜韧带是膝关节PMC和后外侧复合体的一部分,参与腘窝的组成,是膝关节后侧的稳定结构[14]。腘斜韧带在限制膝过伸及预防膝过度外旋中起重要作用[8,11,15,16]。Wu等[15]通过尸体膝过伸实验研究表明,在膝过伸时腘斜韧带及其胫骨扩张部紧张。Morgan等[16]通过对20具尸体膝关节进行研究,证实腘斜韧带的主要功能是限制膝关节过伸,预防膝反屈。所以在评估PMC损伤时应明确腘斜韧带的损伤情况。

(三)内侧半月板后角

内侧半月板是位于内侧胫骨平台与股骨髁之间的'C'形纤维软骨垫,其长度为40.5~45.5 mm,宽约27 mm。内侧半月板通过神经生理通路与半膜肌相联系。刺激内侧半月板后角可唤起半膜肌的躯体感觉[17]。内侧半月板附着于关节囊后内侧,半月板胫骨韧带将半月板固定于胫骨[1]。内侧半月板后角较前角稍厚,且有韧带将其固定在胫骨平台[18]

当内侧半月板稳定位于胫骨平台且半月板胫骨韧带未损伤时,后内侧半月板可以为胫骨前移提供一个'刹车'功能。如果因半月板胫骨韧带功能缺陷导致后内侧半月板不稳,会丢失'刹车'功能,导致半月板股骨髁作为一个单元在胫骨表面滑动,引起胫骨关节面及半月板损伤[1]。研究[18,19]表明,膝关节屈曲时,在限制膝关节内旋稳定方面,内侧半月板后角较前角作用大;膝关节屈曲大于30°时,内侧半月板后角在维持膝关节前后向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后内侧关节囊

膝关节内侧第3层由关节囊和MCL深层组成。膝关节囊从MCL浅层后缘向后延伸到半膜肌直头止点,形成后内侧关节囊。POL与关节囊相融合,并加强其功能。后内侧关节囊经腓肠肌内侧头深层向外侧延伸,形成后侧关节囊,内侧半月板附着其上[1]。膝关节后内侧关节囊形成致密、厚达3 mm的盂状结构,被覆在股骨后髁关节面,止点位于股骨髁上后侧骨面[20]。后内侧关节囊因与半膜肌附着点相连,所以半膜肌收缩时可引起后内侧关节囊紧张,有助于维持膝关节后内侧的稳定性。

二、PMC动力性稳定结构

(一)'鹅足'

'鹅足'又称为腘绳肌腱,附着于胫骨近端的前内侧,距胫骨骺端约5 cm处,由近及远依次为缝匠肌、股薄肌、半腱肌[1]。缝匠肌腱与股薄肌腱在膝关节后内侧角排列较为紧密,半腱肌腱走行于二者后外侧。半腱肌腱、股薄肌腱止点下缘距胫骨结节下缘垂直距离不超过4 cm,距离胫骨嵴水平距离不超过2 cm[21]。在胫骨附着点处,缝匠肌腱平均宽度为8.0 mm,股薄肌腱平均宽度为8.4 mm,半膜肌腱平均宽度为11.3 mm[3]。LaPrade等[22]报道缝匠肌腱形成的纤维帽覆盖在股薄肌、半腱肌之上,这使得股薄肌、半腱肌稳定性较缝匠肌好。因为半腱肌、股薄肌腱强度高、韧性好,可以通过微创切口获取,对供区损伤小,所以腘绳肌腱常作为自体移植物应用于多种手术中,如交叉韧带、髌韧带重建术等[23]。研究[24,25]证明,半腱肌、股薄肌腱远端存在1~3条分束,大多为2条,取腱时需注意,避免肌腱断裂,移植物过短、过细或发生劈裂,使手术陷入困境。'鹅足'的主要作用是屈膝、旋转胫骨、限制膝外翻[26]

(二)半膜肌腱及扩展部

半膜肌腱是扁平状肌腱由内向外折叠而成,它与半膜肌腱鞘像一只张开的手掌,将股骨内髁、胫骨平台后内侧角连接在一起。半膜肌腱介于MCL浅层后斜部深面与MCL深层之间,其腱鞘纤维加入并增强MCL浅层后斜部[20]。半膜肌腱的远端有5个主要分支,分别为直臂、关节囊臂、腘斜韧带臂、前臂、下臂[27,28,29]。直臂向前,经前臂下方附着于内侧胫骨髁后内侧关节线以下的肌腱结节;前臂经POL下方,MCL浅层止点上方附着于胫骨近端内侧[12,27];下臂经POL下方附着于MCL胫骨附着点上方,一些学者[12,30]将该分支分为内、外两部分,附着于胫骨内侧的形成内侧部分,外侧部分延伸至腘斜韧带筋膜;关节囊支位置较深,与后内侧关节囊相融合,与POL、腘斜韧带关节囊部分相连。向外侧近端延伸至腘斜韧带臂并与腘斜韧带相融合。

半膜肌是PMC的主要动力性稳定结构[12]。Müller[31]研究发现,PMC可被半膜肌的嵌入部牵动而呈紧张状态,发挥稳定作用;而且半膜肌有重要的限制前内旋转不稳的功能。Hughston和Eilers[2]发现膝关节屈曲60°时,POL呈松弛状态;但当半膜肌收缩时,可产生动力稳定效应。

当半膜肌收缩时,发生屈肌和胫骨内旋,增加邻近韧带的张力并促进关节稳定[14];在膝关节伸直时限制膝外翻,弯曲时限制膝外旋[1]。当PMC损伤时,半膜肌自我激活,最终导致肌肉痉挛和关节不稳[14]

半膜肌牵拉内侧半月板后角,可减少因股骨内侧髁挤压半月板形成的损伤;同时半膜肌可引起腘斜韧带的收缩,稳定外侧关节囊[14]。半膜肌与腘肌协同作用,稳定膝关节后外侧角;同时与股二头肌腱共同作用,为膝关节内、外旋转提供动力性稳定[1,9,27,29]。如果没有半膜肌的动力性支持,压力可转移至PMC其他组织结构,随着时间推移引起功能障碍,最终导致不稳[27,32]

(三)腓肠肌内侧头肌腱

腓肠肌内侧头肌腱附着于股骨内侧髁后内侧缘的小凹处,位于腓肠肌结节的近端、后方处。LaPrade等[3]研究发现该附着点距腓肠肌结节平均距离为近端2.6 mm、后方3.1 mm处。它还有一薄、一厚2个筋膜结构,厚的走行于腓肠肌内侧头肌腱外侧至大收肌腱,薄的沿着腓肠肌内侧头肌腱后内侧到达后斜韧带关节囊束[3]。Patterson等[33]指出足跖屈合并伸膝可使腓肠内侧肌腱发生反常收缩,这使得在腓肠肌内侧头股骨起点处产生压力。

膝关节PMC的损伤机制及类型

一、膝关节PMC的损伤机制

膝关节PMC损伤多见于复合伤,单纯PMC损伤很少见,常合并交叉韧带、侧副韧带损伤。膝关节受到外翻应力或旋转暴力作用时可导致PMC损伤,尤其在膝关节伸直位时更容易损伤。多见于运动损伤和撞击伤。

二、膝关节PMC的损伤类型

膝关节PMC损伤根据组织结构损伤的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单纯PMC损伤,PMC损伤合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或PCL损伤,PMC损伤合并ACL及PCL损伤,PMC损伤合并ACL、PCL、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损伤[34]

三、膝关节PMC损伤的特殊类型

膝关节PMC特征性的损伤是前内侧旋转不稳,是指膝关节外旋、胫骨内侧髁相对于股骨远端发生旋前半脱位,表现为膝关节屈曲30°外翻时,内侧关节间隙增大,胫骨内侧髁以PCL为轴相对于股骨远端发生旋前半脱位[1]。常见于PMC与MCL同时损伤。

膝关节PMC损伤的临床诊断

一、膝关节PMC损伤的病史、症状及常见体征

PMC损伤多有明确外伤史,急性期常表现为患膝肿胀、内侧明显疼痛;陈旧性损伤多表现为活动时膝关节不稳或膝后内侧疼痛。如合并其他结构损伤时可出现相应体征,如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阳性等结果。

二、膝关节PMC损伤的特异性体征

膝关节PMC损伤的特异性查体包括外翻应力试验及Slocum试验。屈膝0°及30°位时行外翻应力试验:如果仅30°位结果阳性,提示MCL损伤;0°及30°位均为阳性时提示MCL合并PMC损伤。Slocum试验是在中立位、外旋位行前抽屉试验并对比结果。正常情况膝关节外旋时,PMC结构紧张,导致胫骨前移幅度较中立位时减小;在PMC损伤时有胫骨内侧髁向前脱位的感觉,胫骨前移幅度较中立位时明显增加,此即Slocum试验阳性,提示PMC损伤。Slocum试验也适用于陈旧性PMC损伤的检查。

三、膝关节PMC损伤的影像学表现

膝关节PMC损伤急性期,膝关节X线片可见周围软组织肿胀及骨折(如撕脱骨折),外翻应力位片可用于诊断PMC损伤,评估MCL损伤程度[6]。CT也可用来评估局部骨折情况。当患者因疼痛、肿胀及痉挛时难以进行体格检查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可用来诊断PMC损伤,且为主要依靠的辅助检查。因此,MRI是制定术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9]。当PMC损伤时,局部出血、水肿,MRI T2WI上表现为明显高信号,损伤结构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清楚,有利于对韧带损伤程度进行客观评价。此外,关节镜也可用来评估膝关节内侧结构损伤情况,在膝关节疾病诊断、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膝关节PMC损伤的治疗策略

单纯PMC损伤可以采取下肢管型石膏或可调铰链支具固定4~6周,行循序渐进功能锻炼;远期可继发骨性关节炎、膝关节不稳,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当PMC合并MCL损伤时,应充分考虑手术治疗[4,27,29]。单纯PMC损伤或合并PCL损伤出现有症状的膝关节前内侧旋转不稳定时,需手术治疗[29,35]。当PMC合并膝关节多韧带损伤时(如ACL、PCL),常常手术重建ACL及PCL,同时修复PMC;如果术中未治疗PMC,会增加交叉韧带重建失败的风险[27,29,34]。如果单纯治疗PMC而未重建ACL、PCL,可严重影响PMC的愈合[34]

Sims和Jacobson[29]指出并不是所有损伤的膝关节PMC都需要修复,临床中常选择对重建膝关节后内侧稳定较为重要的结构(如后内侧关节囊、POL)进行治疗。后内侧关节囊损伤可采用紧缩缝合方法修复,POL体部损伤时断端可行褥式缝合或断端纤维编织缝合,半膜肌腱转位加强;POL起、止点损伤时,可行带线锚钉修复;若为撕脱骨折,可用松质骨螺钉或带线锚钉行骨折复位内固定[34]

POL常合并MCL损伤,导致膝关节外翻不稳,单纯治疗MCL并不能恢复膝关节静力性稳定[2,36,37]。因此,需同时治疗MCL与POL损伤。研究[38,39]表明,自体或异体肌腱对MCL及POL进行重建与直接修复相比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更有利于恢复膝关节PMC的稳定性。目前关于MCL与POL的重建方法很多,具体如下。

Kim等[39]的方法:适用于半腱肌、半膜肌胫骨止点未损伤的患者。切断半腱肌,保留胫骨附着点;通过克氏针确定股骨等距点,建立骨隧道。移植物绕过股骨等距点螺钉,在膝关节屈曲30°、内翻应力下固定移植物;移植物游离端通过半膜肌腱直臂下方,在屈膝30°时缝合至半膜肌腱。该方法同时重建MCL和POL,术后可获得良好的稳定性。

Stannard[40]的方法:该技术是在Kim等[39]的方法上进行的改进,将半腱肌游离端缝合至未损伤的半腱肌胫骨附着点,在膝关节屈曲40°、轻度内翻条件下拉紧固定移植物。该方法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同种异体单股胫前肌腱或双股半腱肌腱同时重建MCL和POL,术后可获得膝关节稳定。

Coobs等[41]的方法:适用于急慢性POL合并MCL损伤。可选同种异体移植物或股薄肌与半腱肌移植物作为重建材料。使用2两个独立的移植物对MCL浅层和POL进行四骨道重建。确认等距点并建立合适的骨隧道,膝关节0°、30°位时分别固定POL、MCL浅层移植物。该重建技术未减少半膜肌提供的动力性稳定,术后可获得接近正常的膝关节稳定性[3]

Lind等[42]的方法:适用于3~4级的内侧膝关节不稳患者。移植物准备、股骨隧道建立同Kim等[39]的方法。将移植物置入股骨隧道,膝关节屈曲10°时挤压螺钉固定。于平台下方1 cm、半膜肌附着点后外方处,从前向后经胫骨内侧髁后角建立胫骨隧道;移植物游离端置入胫骨隧道后方开口,在屈膝60°时固定。患者术后疗效满意。

有学者[43]采用同种异体肌腱三角重建MCL和POL,模拟协同POL维持膝关节的旋转稳定性。该方法避免了自体半腱肌腱重建导致的膝关节后内侧不稳,术后可恢复膝关节外翻、旋转稳定性,过敏反应少。

小结与展望

POL是膝关节PMC中重要的静力性稳定结构。目前,POL损伤及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学者的重视,多种治疗方法应运而生。近年来,关于POL的认识多源于尸体研究,尚需模拟活体研究,明确其生物力学功能。在膝关节屈伸活动中,有关POL和半膜肌共同作用的研究较少,对其作用的量化评估尚不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PMC主要功能是限制胫骨旋转,在对抗膝外翻及胫骨后移方面起重要作用;与其他韧带结构发挥协同作用,共同维持膝关节的稳定。PMC损伤多见于复合伤,常常因合并损伤而被忽略;单纯PMC损伤很少见。PMC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膝关节后内侧结构的稳定性,对其解剖及功能的详细分析可提高治疗效果。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认为应详细量化POL在各个屈膝角度时所承受的负荷量及对抗外翻的作用;POL与半膜肌如何发挥协同作用。同时加强膝关节PMC手术的实验性,为临床工作奠定基础。系统认识PMC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性将有助于手术技术的提高,通过PMC修复或重建术、尤其是POL的治疗,可以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和减少膝关节疾病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早读』膝关节后内侧韧带结构加强术
拆书笔记:内侧及后侧韧带损伤:诊断、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
建议收藏 | 内侧副韧带损伤如何处理?
内侧副韧带Stener样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那些年,我们重建后松驰的前交叉韧带——ACL手术失败的经验总结
膝关节各种损伤的MRI表现大集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