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格物·写我

“格物致知”源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指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来理解事物的真实本质。王阳明强调要深入事物,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和道理,从而达到对事物的全面了解。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提高对物的认知能力,从而运用到创作当中去。

中国画创作的基础是格物,格物不止于致知,因为它是“以我格物”和“以物格我”的双向运作。以我格物,故能“致感知”,以物格我,故能“致良知”。画品即人品,做到画中有我,我中有画,个人的秉性和天赋会在画中自然流露。

六朝以来,中国画的理想境界是“澄怀观道”,映现人的生命与自然相交融。由笔墨臻入心灵的至境,需要画家的“心源”与自然的“造化”相互接触时的领悟,用诗意的笔墨语言去写心,传递蓬勃生机的能量。

一、传统

中国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与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思想,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是中国画传承的土壤,万变不离中国画的意象体系,古人言:“画不师古,未有能成家者。”通过“远师古人”,学习古人的笔墨,同时,透过古人的画去体悟传统哲学观与中国画的意象观,是中国画学习的必经之路。

二、笔墨结构与写意精神

笔墨作为中国画区别于西方艺术本体语言最核心的一个观念,不仅包含了用笔、用墨、笔墨结构及其规律,还涵盖了文人思想和借笔墨来写天地万物的过程。

区别于世界其他艺术门类,中国画一直强调以书入画,很多的物象靠的是“写”,写意画中的“ 写”,实际上是借鉴了书法的概念。中国画最核心的是笔墨精神,即笔中的涵养。笔墨精神,应表现生活而产生,故重生活、重蒙养,才能更新其表现性。笔墨结构的点、画和书写过程,往往将物象结构与画家个人性情及其气质修养、格调、品德相融合,并赋予其某种审美特征与生命感。

中国画这种独有的写意精神,不仅能把对象的形神与生命力等融入黑白韬略的笔墨结构中,还能将个体对自然生活的态度、文心修养和精神境界等通过画面传递给观众,让观众进行二次创作,这是中国艺术的核心价值。

三、构图章法

潘天寿先生曾说:“作品不在于大小。”就是一个平方尺,小尺幅,和巨幛,巨幅作品一样,在他心中都是一个天地。他是把一张作品无论大小都当做一个天地,里面的所有线条都在这天地之中通过分割空间而产生。无论大作品还是小作品,都是通过点、线、面三种元素来呈现。画大作品的难度系数要大于小作品。画小作品要有较强的整体意识,不能过于拘谨,因为它整体反映的是一种气象。大作品要大的气势,也要有小作品的精到,要能巧妙地处理好整体与精微的关系,

一个画面就好比一个建筑,要有主要的柱子和次要的、辅助的,还要有横梁这样才形成一个整体的建筑,也就是整体的画面。

(1)留白

画无论大小都是作者心中的一个宇宙,在宇宙之中,我们通过分割画面,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留白变化,在密当中也有相对比较疏的留白,使审美内涵有变化,也使画面更丰富。

画面中的留白分“外白”和“内白”,“外白”即传统中“即白当黑”中的白,也就是物象轮廓以外的留白;“内白”是物象内留白,正如黄宾虹所言:“作画实中求虚,黑中留白,如一灿之光,通室皆明。”创作时应重视内白与外白的大小变化,形状变化与产生的空间呼应关系。

(2)构图

造险与破险,构图越是险要,处理得当,往往越是出奇。花鸟画,描绘草木花卉,万物群生,实际上是要体察草木群生的德性,从中发掘一种人性,反馈给自己,达到“物我相融”。

例如,在创作《乡野拾趣》这幅作品时,由多幅独具生活色彩的小品组成,小品的精华在于趣,趣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画四条屏或者组画时,要求每张画的构图成立,相邻画之间要有呼应,几张画所形成的画面也应看作是一个整体,构图也要成立。即画面不仅要有整体,还要有局部,局部中又要有主次,若能巧妙处理好每张画之间的物象呼应和留白关系,使其有流动的韵律感,在构图上能出一定的效果。

(3)势

我们中国画里总谈“势”,其实,“势”是来自书法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书法在古代最早被称作“书势”,一定要呈现出流动的气力。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势”,有了“势”,画才会有精神气韵,有生命力。

“势”一共分为借势、蓄势、化势,天地之间存在很多势,风势、地势、水势、雨势、山岳之势,包括重力也是一种势。将势的表现与构图相结合,其中,对角构图的“势”是最强的,比顶天立地更有气势。在笔墨方面,线条的长短决定了画面的气势,所以经常运用长线条,加强画面的气势与张力,从而产生视觉心理效果,增强画面的“气势”。

在创作中,强调有序、严谨的章法结构,注重“势”的表现,将山水画的跌宕、转折、起伏等韵律感,运用到大幅花鸟画的创作中,比如在创作《佛座金莲》时,把地涌金莲放到更大的天地之中,成片的芭蕉象腿科植物起起伏伏,有如群山的跌宕,不仅有向上的生命力,而且有宽阔的气势。

四、写生与创作

我们常说,好的山水画家是天地世界的画家,好的花鸟画家其实是万物的画家。“造物万千,都是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

写生主要有对景写生、记忆写生、创作性写生……

写生,通过目识心记,观物取象。其过程不仅仅是眼观物,更应重视从心观物,造化在心,变化在手。

(1)懂物之形。了解物理,也是格物的过程(结构、形状、质感、姿态、习性等),用中国画的笔线形式,转化概括出“我之形象”。

(2)格物致知,自觉取舍。运用画理,取舍组织,布局章法,思考以怎样的主次疏密、笔墨结构去表现对象。

(3)迁想妙得,取物之神。融入情理,“夺造化而移精神”,神和情是中国画的灵魂,取物之神,懂物我之情。组织画面,将自己独特感受融入画面,形成自己的造型语言与笔墨结构。

(4)传递品格气息。

“画至化境,形神皆著我意”---《潘天寿谈艺录》

中国自古强调要以自然万物为师,领会自然的精神,重视将自然与个人精神相融合,即物我合一。

写生到创作是由“眼”到“心”的过程。中国画强调“心”的重要性,是由中国传统哲学决定的。就像中国画推崇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止于追求临摹形似,而是以心观物,取物之神,将个体精神映射于绘画之中,表达自己对人生,对自然的思考与领悟。而写生是格物致知的途径之一,更是创作的活水。

“中国画的写形是创作手段,写神是创作目的。”写生是体验对象的生气、生意、生生不息的精神,古人所谓山水之性即我之性,重视我与物之间的心神交流,最后达到物我一体,作品才会有深情,有“活泼泼”的生命力。

假如对景写生与记忆写生结合得好,则可以解决写生中如何创造性转化传统技法的问题,将自己当下的独特感受融入进去,形成新的笔墨结构与造型语言。

重视对景写生中处理夺造化与移精神的关系,同时也要避免提炼符号过程中的无度现象,这样才会让创作的作品有真情实感。

“写生”是一个层面,“格物致知”又是相对更高的一个层面,格物不断致知,致良知。花鸟画画万物,实际上是体察万物的德性,再到“以物格我”的更高层面。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对“兰花”这一题材,喜欢兰花,养兰花,用格物致知的方式去看待兰花,即是在“格”兰花,研究它,同时,兰花也在“格”我,在我“格”物、物“格”我之间,感受天地、性灵的一种关连,这是一个整体创作的源起。

从写生到创作,从传统中迁想妙得,不仅仅局限于笔墨线条的表现,还要画出它的君子品性,神气与人格。花鸟画的造境是一个重要的命题,这个命题是把花鸟放到一个更大的山水天地中去理解和看待,能够把花鸟画拔高,将我们带到天地的视野里去……也就是潘天寿先生的“带境花鸟”。兰花中也有“山河”,这是一个重要的意象,思考我要如何去呈现它?在大幅兰花的创作中,通过山石,山涧的造境,表现空谷幽兰静穆幽深的意境,带来一个壮阔的意境;用刚健有力的长线条表现出兰花坚贞自抱的品质,这也是“以物写我”的过程。

一幅花鸟画中带着景,带着“境”,如“一滴水里面可以映出整个世界。”有时“境”并不大,但它似乎映出了整个世界,这非常关键。

五、境界格调

前些年,我对审美的定位是“清新俊逸”,现阶段在清新俊逸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自己内心的写意精神,追求一种刚强奋发,明豁爽朗、恢宏博大和浑厚苍劲的笔墨风格。

关于好的创作,胸中之意在先,表达创作在后,情感和体悟鲜活不虚,笔下才会有如行云流水一样,有生命行止的节奏与韵律,个人的秉性才会在画面中自然流露,从而形成完整的画面。

比如画竹子,竹子的形态特征是千年不变的,我们通过学习古人,学习经典与诗词,其实是在挖掘自己。梅兰竹菊有强大的传统图式,但传统无法穷尽自然,如何跳脱传统图式带来的禁锢,画自己的竹子?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自然风物,多年来,我观察当地的竹子,发现竹林的上部是成片的叶子,下面是静谧幽深的竹竿,你的视野可以透过竹竿到远处去,于是就用浓浓淡淡的笔墨,大面积表现层层叠叠的竹叶,甚至竹叶与竹叶之间融化成一片,形成密不透风的效果,增强画面的疏密对比,竹竿与竹笋虚虚实实穿过竹叶,不仅有节奏感,还能表现出竹林深远的意境。

笔墨结构构建了画面的意境,意境的深远和高远、空间的高阔和灵动,为格调境界奠定了基础。画中境界的塑造,体现了画家人品、气度、气质和人格的力量,要通过绘画表现境界,就必须将人格、气格转化为笔墨的艺格,将艺术语言同构图形式、审美观念结合起来,形成个人的审美格调。

潘天寿先生提倡的中国艺术是追求至大、至刚、至中、至正。这个大不是画面的大小,而是气量、气度、格局的大小。意境、格调、学养等精神内涵的集大成者,反映了中国画的至高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境界对中国画的重要性。

六、守正创新

中国画像条河,上下游是贯通的,创新永远是中国画发展的原动力,现在和过去必须连在一起,才是活水,才有生命力。

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潘天寿先生曾说:“一艺术品,须能代表一民族、一时代、一地域、一作家。”

当下的时代气息与生活方式都与古人有较大的不同,也造成审美取向的不同。

我们常说:“笔墨当随时代。”笔墨真正要随的是事物本身,画出我和我们这个时代的风貌。找到一个可以物我交融、互相对话、一起提升的题材,从中有所收获、有所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花鸟画画万物,就要求画家感应万物,为万物写照,就需要“格物致知”,格物是“以我格物,以物格我”,其中,“以物格我”更重要,就是不仅要画出它的样貌,还要真正地把物的德、性、形、态及气象都呈现出来,这个过程可能要很多年。

在面对古人没有表现过的题材,就需要自己去提炼一种新的笔墨。地涌金莲、百香果、虎刺梅、火生果、凤凰花等都是当下非常有特点的题材,在传统文人化体系中,古人没画过,那它们就是相对现代的风物。

建立一个长期的题材,不断挖掘,让它成为生命和艺术的磨刀石,从中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画之道,是一件让人期待的事情。

七、写意承传

用中国画的笔墨去反映时代,需理清学习中国画的三大路径:“师古人、师造化、师我心。”“师古人”,是学习古人的经典、技法和思想。“师造化”,不仅是写生、收集素材,更重要的是开阔视野,深入生活,感受时代的风貌,提炼真情实感,把时代气息、时代精神融于创作。“师我心”,在中国画创作的本质中,需要考察的不仅是技术,更要反映出画家的综合素养。所以视野要开阔,学养要丰富,这也是中国画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更侧重于创作大写意风格的作品,能够抒发胸怀,泄胸中块垒。中国画的创新既不能削减传统绘画的特征,也不可降低已有的高度。“生活是源,传统是流。”注入新的文化因素,来自新时代的生活,有新的注入,传统才有发展。

王国维先生曾说:“美育者,一面使人情感发达,以达成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在从事中国画的教学工作中,也深刻体会到中国画在新时代美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画的传习之道以中国画的临、摹、仿、拟为研究核心和重点,立足于中国文化本体立场与高峰意识,梳理中国画传习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质,构建以笔墨为核心的技法系统,以诗、书、画、印等综合素养为核心的理法体系,追溯笔法、墨法的生成与流传脉络。深入挖掘传统传习形式对中国画传承、传播和创造、创新的重要作用、意义和价值。研究如何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图解方式,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表现特点,探讨如何解析中国画的笔墨、构图和境界,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基本体系。

中国画传习的古今之变,不同于古典书画技艺的养成与传递,当代的美育将以更加开放的思路,得以不断传递。

      作者简介:章城伍(辰伍),1959年生,福建龙岩人。1978年师从花鸟画名家林金定先生。1985年毕业于集美师专美术专业。1988年师从山水名家朱修立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罗区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其作品不温不火,不激不历,极具文人气息,如同一杯香茗,闻之香冽,品之有味,久品更佳。在创作中,注重对传统笔墨的继承,简洁凝练,耐人寻味;同时重视写生的重要性,构图奇趣严谨,创作题材富有新意,画风清新俊逸,厚重博大。

西庐雅集
欢迎品鉴和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邢少兰先生清供作品(二)
推荐丨花鸟名家王孔华
著名画家史振岭
既要笔墨 又要形式 更要意境
美是点到为止的蜕变
呈古人之风、创时代气息 画家孙宝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