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要觉得自己没天赋没能力?你只是没方法!

工作中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你很想解决一个问题,你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陷入停顿(表现为反复思量、纠结、毫无进展)而当你终于加班加点熬出的方案计划,被老板或客户轻描淡写一句NO”驳回,你非常难过,你意识到哪里出了问题,你在找一扇门,你想改变


 错误方法让你在表象问题上耗费大量苦劳


爱因斯坦说: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可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做法完全相反。


那是我参加工作后学到的第一课,后来删减修改自不必说,也是自那以后我才意识到:接到任务时不要急着马上动手,先在头脑中或纸上列出一个框架,列出任务分配者真正的意图,要解决什么问题,哪些需要重点研究,哪些需要直观强调,哪些需要给出建议,哪些是画蛇添足。


所以碰到问题先不要忙着下手,很多问题背后是有原因的,我们需要的是找到原因,解决根本问题,你可以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你的老板或客户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要求?


2)TA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我可以怎么帮助TA实现?


3)用我的方法把问题解决了,能达到老板或客户的预期效果吗?


同一岗位,你和TA的天壤之别在哪里?


知易行难,大多数人碰到问题时,很容易被一些表象问题所迷惑,而找错了解决思路,导致付出过多“白费”的苦劳,降低对工作的满意度。


比如服装导购员在推销衣服时,有时

任何场合都不丢人。



你一定发现了,上学时候的学霸,不一定是那个天天埋头题海战术的人,而是那个往往做了一道题目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人;同样是做文案工作,市场上一个普通公司的文案专员月薪不过6K左右,而杜蕾斯的文案却能月薪10W。


你看到的是问题和执行,TA看到的是原因和解决思路。功劳的多少并不和付出的时间成正比,而是取决于你的天赋和方法(对行业的理解、信息的掌握、趋势的判断、套路的研习、人脉的积累)等等,通常同一岗位的人员因为产出效果不同收入会非常悬殊。


发现你的天赋助你甩掉80%的平庸对手


我们知道阿里巴巴有一个最吸引人的制度,就是轮岗。阿里巴巴相信每一个小白兔都是放错了位置的明星,所以允许他们内部轮岗直到找出自己最合适的那个岗位。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选择恰当的成长土壤十分重要。不得不承认“天赋”这个东西是存在的,根据科学家对人脑的研究,有的人天生富于感性,有的人长于理性逻辑推演;有的人对文学艺术有灵性,有的人数字记忆力很强……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你未来的事业方成就高低,做着自己不擅长的岗位不仅消耗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等到回头时才发现自己的成长速度太慢,已经被同龄人甩了一大截。


著名管理学大事彼得·德鲁克曾提出,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唯一的办法就是反馈分析法: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你对结果的预期,9到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做比较。这个方法将帮助你判断出自己正在做(或没有做)的哪些事情会让你的长处无法发挥出来。


除了反馈分析法,发现天赋

还可以从四个特征来判别。

❖特征一: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对自己可以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自信程度。

❖特征二:本能(Instinct),当你还没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你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了。

❖特征三:成长/专注(Growth),当你做这件事的时候,你充满好奇,十分专注,时间过得很快。

❖特征四:满足(Needs),做完这件事之后,就算感到疲劳和困倦,你依然会有满足感。


我从不怀疑10000小时定律和刻意练习的作用,但那需要严格的自律和高


人设匹配时,你不会因为“苦劳”而感到痛苦


无数案例证明,人可以通过10000小时定律去弥补后天的技能不足,也能取得瞩目的成就。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有当人设匹配,即你真正认同你的工作时,工作会成为你快乐的原动力,你才会心甘情愿倾注全部的热情,丝毫不会因为付出过多时间和心血感到痛苦。


我大学时认识一位立志做对外文化传播的外语系学姐,因为毕业那会家里负担重,明明不喜欢交际逢迎的她却硬生生做了外贸销售,通过后天战术的弥补,他掌握了各类销售技巧,年薪也是同龄人的5倍。但有一次和她聊起择业问题,她却说:一开始以为自己需要的只是钱,赚了足够多的钱就会高兴,后来发现掌握了再多的技巧和经验,表面上装得再云淡风轻,每次陪客户吃饭唱K玩乐时,还是从心底里排斥和抵触,所以现在在利用课余时间复习充电,报考相关的硕士专业,准备向着喜欢的方向转行了。


我觉得她这条“曲线救国”之路也算漂亮,她确实足够努力,能把不喜欢的销售工作也做得顺风顺水,而正是因为这份销售工作实现了她经济上的自由,解决了后顾之忧,进而可以转向自己喜欢的方向。



当你不得已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不得不做着与自己兴趣或价值观不符的工作时,心理和精神上会饱受怀疑和痛苦。但既然是“无可奈何”,你要学会在得失之间给自己设定一个可以接受的平衡点。


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不要总是说“如果当初我……就……”,大部分时候,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你在某一方面得到的成就和满足感,可以马上反馈给你愉悦感、甚至多巴胺,借此来“欺骗大脑”,可以弥补或降低你缺失的另一方面的遗憾。


即使你会因此走很多弯路,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但起码解决了当下最迫切的问题。当条件和时机成熟的时候,如果你还是无法认可和接纳现有的工作,再做出调整也未尝不可。


就像我那位外语系学姐,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复习备考,但因为那是她最终想走的路,所以暂停一切休闲娱乐也觉得甘之如饴。


真正优秀的人都在不断跳出舒适区,去挑战生命的下一个高度


美国心理学家诺埃尔·蒂奇曾提出,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三个区域: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习以为常,娴熟得近乎自动化的技能。

❖中间一层是学习区,指目前尚未掌握,令我们不适,但长期训练依然可以达到的技能。

❖最外一层是恐慌区,就是超出自己目前能力范围的知识,心理感觉严重不适,甚至可能导致崩溃。


一直呆在舒适区,人会因为感到舒适并且没有危机感,不自觉建立一种心理上的堡垒,拒绝改变,久而久之就好像井底之蛙一样,显然这样是不能进步的。所以真正优秀的人都懂得不断进入学习区,通过高度集中的大量重复刻意练习,征服新的领域技能,不断扩大“舒适区”版图,同时一部分“恐慌区” 也会转变为“学习区”供你再去挑战,长此以往,一个人就会越来越厉害。


出版了“灵魂书系  ”《做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美女都是狠角色》等多部畅销书的新女性作家李筱懿,从职场小白到企业高管,从记者到主编,从作家到创业者(打造中产阶层女性第一成长平台“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去伦敦大学做演讲,担任世界未来女性大会中国代表,在每个位置上,李筱懿都做出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不断学习挑战下一个角色,实现了一次次华丽丽的转身。


李筱懿说:“关于女性成长,我从来不相信捷径,但我了解方法。崇拜、羡慕、欣赏不如观察、学习和效仿,改变在于持续的找方法,一点点积累,一点点执行。”



李嘉诚20岁凭借出色的销售业绩被提拔为总经理,但他深知生产和管理是他的薄弱之处,日常工作之余,他总是蹲在工作现场和工人一道工作,实验每道工序的具体操作过程,熟练掌握生产的各个环节后,他建立了庞大的销售网络。


当事业顺风顺水进入舒适区时,他看到了塑胶制品的巨大市场先机,做出辞职创业的决定,开始新一轮人生搏击。创业不同于做总经理,资金、厂房、设备、人员,一切都是零和未知数,他需要从头开始,一个人要充当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和老板多重角色,期间也经历了被投诉、被催债、裁员等诸多大风大浪,他都挺过来了。


绝大多数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在主动给自己找“苦劳”和“不适”,不仅在时间上投注很多,而且在训练强度、专注度、有效度上,同样投注很大,不断探索和扩大自己生命触角探索的广度。而这一切,只是从解决手边一件触手可及的问题开始。

来源:华企业在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为天才的四个步骤
你没钱,真的不是因为不努力
职场案例 丨 与优势对话
这些办公室“潜规则”,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脑洞开门| 如何快速高效的进入新的知识领域
读《工作重在落实》有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