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谭 ▏少城满城老成都城

长顺街上老公馆


歌曲:家乡(赵雷)




龙门阵天天摆,有时候就摆得来清口水直流,有时又摆得来口干舌燥。弄得成天都在琢磨下一盘摆啥子,就像得了病一样。

有朋友在后台留言,说能否把成都的满城认真的摆一摆,好生的梳理一遍。对嘛,没话找话,干脆今天就来摆摆成都满城。


成都满城的称谓是在少城之后,是清王朝建立以后的事情了。

成都满城的区域几乎也就是少城的区域,所谓少也就是小的意思,成都城有大小城之分。要知道,成都是先有小城后有大城的。


小城所包含的区域又是那一带呢?下面容我细细道来。

在成都市区的西边,也就是现在的东城根街以西,同仁路以东,八宝街以南,小南街、半边桥以北这片区域,曾经有—座由蜀王朱让栩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城池。这座城池自成—体且又与成都大城毗连的城垣,就是成都小城,俗称少城。


少城建成不久,即遭受到连年的战乱纷扰,特别是遭那个老陕张献忠毁城之后,整个成都是残垣颓壁、一片荒芜,荒芜得连大清王朝首任四川衙署都无法在此办公。眼见得满目疮痍的成都城,新来成都上任的领导只能是一边叹气一边摇头,一步一回头的跑到阆中去暂时呆倒。


时间过得飞快,经过湖广填川等一系列休养生息的举措,成都也就慢慢恢复了人气,重新热闹起来。

到了康熙末年,四川提督年羹尧征调全川捐资,就在原来少城的基础上,仿照北京胡同制式,依据尊卑有序的八旗驻防格局进行了修筑。


重新修筑的少城把汉人统统撵飞,只允许旗人居住,旗人乃满人,所以这里就被叫做满城了。

那个时候居住在满城里的都是八旗兵和他们的家属,简直牛鼻得不得了。他们不用干活路,每个月朝廷都会按时发放俸禄,其实就是工资。那个时候还没得银行卡,也不兴微信支付宝,全都是白花花的银两,拿在手上沉甸甸多有感觉的。


统领驻防满城—千六百名八旗兵的是成都将军,将军上班的地方就叫将军衙门。将军衙门所在的街道就有了名字,就是将军街。

将军街上的将军衙门有个庄严的门楼,上面高悬“望重西南”、“控驭岩疆”的巨幅匾额,远远望去,那是威严得很哦!

在近两百年的清兵成都驻防史中,曾有过38个将军,都在将军街上的将军衙门坐镇过。


在清朝,通常驻防都是按“若夫驻防之兵,无论骑步,皆合满洲、蒙古、汉军以为营”来的,也就是说大清驻防部队应是以满洲为主、蒙古、汉军三个民族融为一体的。但在成都驻防却只有满洲十六甲、蒙古八甲,而没有汉军,这在全国驻防制中是绝无仅有的。


我一直在想,成都这个塔塔真是有些奇怪,就那么让清帝不放心?如果联想到对推翻清王朝有着重要影响的成都保路运动,似乎也就验证了这种不放心是有道理的。


驻防成都的满族人、蒙古人千里迢迢的从北方迁到成都,就觉得成都这个地方巴适,就在满城里围城独居、繁衍生息,再也不想离开了。

光绪三十年搞了一次人口普查,据人口核查册籍记载,当时,少城中共有八旗披甲兵丁五千一百人,全城总人口二万余人,其中:男子—万二千人,女子九千人。这应当算是有史以来成都满、蒙族人口的鼎盛时期了。

所以成都在一段时期里,清真寺多,清真饭馆多,也就是有道理的。至今成都人也喜欢吃牛肉。


当时,壁垒森严的满城把汉人与满人隔离开来,满城的城墙一共开了六个门,主要的有四座:北之延康门(北门)、南之安阜门(南门)、东边因与大城紧紧相邻上下共开了两个门,—为东北方向(羊市街)的受福门、一为东南方向(半边桥)的迎祥门。

注意,成都城门不是按照标准的东南西北方向来开门的,这又是国内建城史上绝无仅有的。


满城内虽照北京胡同形式建设,却没有完全照搬,而是将川西民居与北京四合院和谐的融合起来,就有了独特的少城风格。


那时,—泓金河碧水自水西门望东而来,出半边桥就与锦江汇合在一起,所经之处,完全是田园水乡的景色。在方圆约十里的少城内,人烟稀少,林木葱茏,八旗子弟提着鸟笼喝着茶,悠闲度日,完完全全的休闲模式。

今天的人民公园和西较场一带,以前叫演武厅菜园子,是正蓝旗和镶蓝旗的驻防地,当时完全是一片农村风光。


那时,以少城城中偏南的将军衙门为中心,从南至北有一条大街贯穿整个少城,这条大街就是现在的长顺街,长顺街从安阜门直通北边的延康门。


与大街南北并行的还有左右两条城根,东边的一条叫东城根街、西边的一条叫西城根街,就是现在的同仁路。大街两侧依次排列若干东西走向的胡同,就像鱼排一样,按照黄北、白东、红西、蓝南的方位安置八旗甲兵。


以长顺街为轴,四十二条兵街按旗分居住八旗甲兵:正黄旗驻地从西北方向的清远胡同(西大街)到上升胡同(焦家巷);镶黄旗驻地从东北方向的延康胡同(八宝街)到普安胡同(红墙巷);正白旗、镶白旗驻城东,从五福胡同(东门街)开始一直到斌升胡同(斌升街);正红旗、镶红旗驻西边,从槐荫胡同(槐树街)到明德胡同(井巷子);正蓝旗驻东南,从永安胡同(将军街)到现在少城公园里的保路死事记念碑;镶蓝旗驻西南,从永平胡同(柿子巷)到永明胡同(包家巷)。


出将军衙门顺着金河一路往东,还有一条喇嘛胡同,就是现在的祠堂街。当时祠堂街一带是没有什么房子的,整日里人流却是熙熙攘攘,因为这里有关帝庙、文昌宫和昭忠祠三座烟火旺盛的庙宇。


少城内另外还有八条官街,这些官街分别在本旗的南面,如:正黄旗驻在少城之西北方向,正黄旗的官街便是上升胡同(焦家巷)以南的阿产胡同,也就是西马棚街。


八旗里面也有尊卑,也有阶层,具体反映在居住条件上。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称为上三旗,每个甲兵占地面积大约是60至80平方丈;镶白旗、正红旗和镶红旗,称为中三旗,每甲的面积便只有50平方丈;正蓝旗和镶蓝旗称为下二旗,驻地在金河两岸,每甲的面积很大但潮湿。

但不管怎样,人家还都有自己名下的土地,不像我们,攒起银子好不容易买个房子,却如浮云一般,楼层再高也是空中楼阁,生根的土地不是自己的。


辛亥革命以后,满城不再满城了,那些墙就被扒拉开了,汉人欢天喜地的任意进出满城了。里面的满人不仅领不到工资了,还被撵出少城,个人去找活路养家糊口。

民国初年开办的同仁工厂,就是专门招收旗民学艺谋生的。同仁,取一视同仁之义,就有了同仁路。


改名的不仅仅是同仁路,既然满清王朝都垮杆了,那些带有异族文化色彩的“胡同”当然也必须舍弃,通通改成了某某街、某某巷,比如宽窄巷子。

还有商业街,原来是叫都统胡同的,现在的省委机关大院就是前清的副都统衙门。由于民国初年曾在这里开办一商业学校,所以这条街就叫商业街了。

其它如多子巷,就是以前的太平胡同,以前这里是兵器制造场所,又被称刀子巷。当年这里有刘湘公馆,嫌刀子不吉利,就改名多子巷。


少城的历史就是成都的历史,可以说,老成都一大半的历史都与少城分不开的。今天再看少城,越来越像看稀奇,只是这稀奇单怕是会越看越少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都少城
成都宽窄巷子——扫街
成都金河之恋——金河寻桥(二)
姚锡伦 ▏少城脊梁长顺街
【游记】宽窄巷子,最成都
成都之宽窄巷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