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失传千年的儒学心法-格物致知(上)

孔子创立了《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修外治八个条目,它也是我们一生安身立命奋斗的依据。《大学》的主旨就是修身,修己以安人,《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这八条目是按照修习的次第排列的。“修身”以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讲的是心内事,也就是修身的办法。后面“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是身外事,也就是身修好了,在外面的应用。

然而真正得到孔子真传的,除了当时孔子的弟子颜渊、曾子等,再后面孔子的孙子子思,再传孟子。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毁了儒家大量的经典。从此儒学最精华的“格物致知”心学便失传了,直到王阳明,这期间1000年来竟没有一个人能够力挽狂澜,将儒家的心学发扬光大。导致儒学彻底沦为了一条一条的训诫的学问,那些追求高深的道学的人,都开始去研究道家、佛家的经典而轻视儒家。(本文没有轻视道学和佛学的意思,而是说儒学一样重要。)然而真正了解了儒家心学的部分,就会发现儒学同样是完美的,他包含了出世,治世等修心、修身、与人应对进退等的一切学问。

说到儒学肯定绕不开一位大儒-朱熹。朱熹何许人也,他十九岁就考中进士,后来做到了国子监(相当于国家的教育部长)。一生致力于儒学的研究,师从李侗,他编写的《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称为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他一生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大儒,却把儒学最关键的“格物致知”解错了,不是否定朱熹的贡献,他关于儒学经典其他部分的讲解可以说是精益求精,唯独关于心学的部分。因为“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起始,也是学习儒学的初下手处,导致后世的儒者无从下手。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解释是“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及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以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就是让学者去穷究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研究到极致。然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可是我们知道“格物致知”后面接的是“诚意正心”。试问外面的事物研究到极致真的能让我们的意念真诚、心思端正吗?那世上的博士、科学家岂不早就成圣人了?

王阳明:“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我解“格”作“正”字义,“物”做“事”字义(后文再讲解)。”

可见没有了心学的学问,就相当于没有了灵魂,没有一个能把儒学一条条贯穿的根本,也就是孔夫子说的“一以贯之之道”。真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儒家学问有个特点,就是喜欢用最简单的文字阐述最深奥的道理。这样上智下愚的人都能从中获得收获,上智的人读到了道学,以心印心来督促自己。下智的人读到了训诂,一条条的要求自己也能获得好处。然而读不懂的人,却容易轻视这个学问,认为没有佛家的“空,无”等理论显得高深。

下面说到王阳明,他年轻时候就读书立志成为圣贤,“认为科举考试并非第一紧要事,天下最紧要的事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并且有感于当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后来做到了大将军时,用了十多天就平定了叛军朱宸濠。并且他的书法和军事一样具有很高的成就,只是他的心学太著名,后人提起王阳明时只知道他的心学。日本的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甚至在自己的腰牌上刻“一生伏首拜阳明”。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王阳明因上书论救,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而贬至贵州龙场当驿栈驿丞。而就是在龙场被贬的三年,王阳明龙场一悟终于悟透了儒学的心法,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史称龙场悟道。

后来王阳明为了为为往圣继绝学,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新的理论。初期几乎遭到了全天下儒者的反对,因为大家读朱熹的理论已久,认为那就是正理。你王阳明凭什么标新立异,与全天下作对,是为了出名吗?然而王阳明顶着全天下儒者的误解,将学问讲了下去。王阳明认为公理是全天下的,而不是朱熹一个人的,错了就是错了,他不为名也不为利,就是要将正确的学问讲出来。

钱德洪附记(王阳明弟子,写于《传习录》下篇最后):“先生初归越(浙江绍兴)时,朋友踪迹寥落。既后四方来游者日进。癸未年已后,环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妃、光相诸刹,每当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南镇、禹穴、阳明洞诸山远近寺刹,徒足所到,无非同志游寓所在。先生每临讲座,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常不下数百人。送往迎来,月无虚日。”

王阳明在世时,得以将儒家的心法发扬光大。

为什么说“格物致知”讲的是心内事,因为后面接的是“诚意正心、修身”。而整部《大学》都是以修身为本,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展开。

例如“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告诉我们在各种情绪下,保证内心的端正,不要被情绪带跑。

“所谓齐其家在修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是说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厌恶的、敬畏的、同情的、轻视的人拥有不同的情感,从而具有不同的偏见看法,而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却能看到他的缺点,对于厌恶的人却能欣赏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全天下是很少的。所以这句也是告诉我们不要对人有偏见,也是说的道德修养的部分。

《大学》的三纲领“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也就是叫我们显现出自己天赋的美好的德性。在亲民,身修好了用于外在亲爱人民。这两句就是内圣外王、修己安人的学问。止于至善,是完成上面两项的修炼方法。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朱熹认为“是在事事物物上求至善”。

“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格”是格心内之物,“致知”是“致良知”,即“知”解做“良知”。朱熹认为“格”是穷究万事万物的道理,“致知”是“知道”的意思,即“知”解做“知识”。

关于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精彩阐释,我们下一章再来讲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王阳明心学认识
维心说《传习录》2:儒学四圣
王阳明的学问流派
再论曾国藩——中国近代新儒家的开创者
阳明心学是成功学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