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药防治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开始
  

搞要:阿尔茨海默病( mer’sd ,AD 是一种原因不明、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MC 是介于正常老化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 将AD 的干预节点提前至MC ,对有效防治AD 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本文将以中医理论探析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中医归属和病因病机,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其相应治则。

前言

阿尔茨海默病( mer’sd e,AD 是一种原因不明、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计算损害、人格和行为等改变, 造成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活动功能的减退为特征。AD 进展缓慢, 病程较长,一般认为, 对中晚期患者进行药物干预很难逆转或延缓病情的发展。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dC gn eI mpa rmen t,MC 由美国著名精神科专家P er 于1 年率先命名, 并于2 年进一步丰富了MC 的概念, 他指出MC 为正常老化和痴呆中间状态, 表现记忆和智力方面的轻度损害, 但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保持较为完好, 尚未达到老年痴呆的诊断标准。近年来,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已被公认为是生理衰老和早期AD 之间的过渡状态。2 年最新的N A-AA诊断标准更是将AD 视为一个包括MC 在内的连续的疾病过程, 充分体现了MC 和AD 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 将AD 的干预节点提前至MC 对有效防治AD 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祖国传统医学在长期实践中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对本病认识深刻, AD 的中医防治研究近年己取得可喜的进展。

、MC 的中医学归属

中医学中尚没有“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一词, 但在各时期文献中可以见到与健忘相关的散在记载。中医对于健忘的论述始于《内经》, 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曰:“ 太阳司天, 寒气下临, 心气上从, 热气妄行, 善忘。” 又如《灵枢·大惑论》曰:“ 人之善忘, 上气不足,下气有余, 肠胃实而心肺虚, 虚则荣卫留于下, 久之不以时上, 故健忘。”《灵枢·本神》曰:" 悲哀动中则伤魂, 魂伤则狂妄”;“ 肾藏精, 精舍志;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 志伤则喜忘其前言。”《医灯续焰》中对健忘病机有了更全面的论述:“ 道过之言, 行过之事, 久不忘记,曰忘。若当下既不能记, 索之胸臆, 了不可得者, 健忘也。乃心虚肾惫, 水火不交。经血之府空, 荣卫之道涩。致令机关不利, 灵巧不开。高年衰朽者多得之。” 到了宋代陈言则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对健忘进行概念上的阐述:“ 尽心力思量不来”;" 常常喜忘, 谓之健忘”。据此可见, 古人在数千年前就对健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探索, 根据MC 患者临床表现多以记忆力下降为特征, 故而, 目前多倾向于将MC 归属于中医“ 健忘” 范畴。

、MC 与中医“ 神病”

根据中医对“ 神病” 的认识, 人体的精神活动即是神、魂、魄、意、志等一系列思维意识活动的综合过程, 它以“ 神” 的功能正常为前提, 而" 神” 的生理功能包含了人的感觉、知觉、注意、思维、记忆和智能。“ 神” 有先天、后天之别及体用之分。宋代张伯端在《玉清笥青华秘方金宝炼丹诀》中提到:“ 夫神者, 有元神焉, 有欲神焉, 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 欲神者, 气质之性也, 元神者, 先天之性也,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 善反之, 则天地之性存焉。” 清朝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 元神者, 无思无虑, 自然虚灵也, 识神者, 有思有虑, 灵而不虚也。” 据此可见, 先天之神源于父母之精血交合, 称之为“ 元神”。正如《灵枢·本神》中说到:“ 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并且, 元神有赖于脑髓的充养。后天之神称为“ 识神”,通过心气和心血的滋养而成, 是心以眼、耳、鼻、舌、身为媒介接收外界色、声、香、味、触等信息继而引发的一系列神经心理活动。正如《内经》中所云:“ 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此外, 《素问·宣明五气篇》中又提到:“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据此, 肝藏魂, 肺藏魄, 魂、魄统摄于先天之元神, 脾藏意, 肾藏志, 意、志则统摄于后天之识神。如若先天精血随龄衰退, 元神虚弱, 后天心气随龄耗伤, 识神失养。元神虚弱, 邪气易客,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神机阻滞, 清窍被蒙,先天元神无以填补, 后天识神无以充养则致神明失用, 则可出现健忘、痴呆等神志症状。MC I为AD 的早期疾病状态, 以记忆力减退为主要表现, 或伴随轻度认知障碍, 据此, 神明失用为MC 的基本病机。

、MC 早期干预与中医“ 治未病” 思想

中医“ 治未病” 学术思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 其最早提出源于《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丰富了这一思想,将其具体为“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的观点。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将这种未雨绸缪的思想更前进了一步, 他提出的” 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意为, 疾病过程中要防变于先, 釆取主动。一般认为, AD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渐进性发展的慢性疾病过程, 研究表明潜伏期可达8 -1 0年, 其中晚期的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MC 是AD 的早期阶段,或者说是生理衰老和痴呆之间的过渡阶段, 以逐渐加重的记忆力减退为特征。国内研究者通过对1 例MC I和2 名认知正常者随访3年发现, MC 向痴呆的平均年转化率为1 .1 而认知正常者向痴呆的平均年转化率为1 6% ,MC 转化为痴呆的相对危险度为认知正常者的9倍。因此, 对MC 早发现早治疗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本身, 更积极和重要的意义在于, 为治疗AD提供最佳时间窗, 以期延缓病情发展, 降低AD 的发病率, 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最终目的。

、MCI 的辨证论治

4.1、 从心论治

中医认为, 心是人体五脏之首, 《灵枢·五癃津液别论》云:“ 五脏六腑, 心为之主,耳为之听, 目为之候, 肺为之相, 肝为之将, 脾为之卫, 肾为之主外。”明确指出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均依赖着心功能的正常。又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云“ 心藏神”,“ 心主神明”,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 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亦云“ 心者, 生之本, 神之变也”, 据此,“ 心主神明” 的理论始于《内经》,心不但主宰着人的生命活动, 且与思维、记忆、认知等心理神经活动密切相关。明·张介宾在《类经·脏象类》中对此解释道:“ 心为一身之君主, 禀虚灵而含造化, 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 唯所是命, 聪明智慧, 莫不由之, 故曰神明出焉。” 然而, 人至老年, 心气渐衰,血脉不利, 识神失养于心脉, 难以认知事物而神明失用出现健忘、认知障碍。如元代《御药院方·预知子丸》中提到:“ 心气不足, 志意不定, 神情恍惚, 语言错妄, 忪悸烦郁, 愁忧惨戚, 喜怒多恐, 健忘少睡, 寐则惊魔, 发狂旺暴不知人。”《太平圣惠方·补心益智及健忘诸方》中提到:“ 夫心者, 精神之本, 意智之根, 常欲清虚, 不欲昏昧, 昏昧则气浊, 久浊则神乱, 神乱则血脉不荣, 气血俱虚, 精神离散, 恒多忧虑, 耳目不聪, 故令心智不利,而健忘也。” 基于对中医“ 心主神明” 理论的进一步探究, 导师林水淼教授于9 0年代初率先提出以调心法作为治疗AD 的基本原则之一, 首创调心方的疗效在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得到成功验证。在此基础上, 林水淼教授自拟参银口服液( 由党参、银杏、龙眼肉等组成) ,观察其治疗MC 的疗效及降低AD转化率的可能, 结果表明, 治疗后中药组MC 患者画钟试验、无意义图形再认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 分值均提高, 中药组红细胞膜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低于安慰机组和维生素E组( p 5或p 〈0 且停药6个月后中药组未见AD转化病例。

4.2、 从肾论治

《内经》曰:“ 精者, 生之本也。” 肾主藏精、生髓, 肾气的盛衰在人体生、长、壮、老、巳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 肾气盛, 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 七七, 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 地道不通, 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 肾气实, 发长齿更;二八, 肾气盛, 天癸至, 精气溢泻… 八八, 天癸竭, 精少, 肾气衰, 形体皆极, 则齿发去。” 人体衰老的过程即肾气衰退的过程,肾中精气的始发与盛衰伴随着人的一生。肾藏精, 生髓, 脑为髓之海, 元神居于脑, 肾中精气充盈则化生为脑髓, 元神有赖于脑髓的滋养, 主人体一身之灵气。《内经》云:“ 人始生,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 因此, 肾精充盛则髓海得养, 神明灵动, 肾精亏虚则无以化生脑髓上充于脑, 脑髓空虚而致神明失用。人至老年, 肾精渐衰, 精不生髓, 髓海不满, 脑府枯萎, 萎则神明失用, 日渐加剧, 遂而健忘甚至痴呆。故《医学心悟》云:“ 肾主智, 肾虚则智不足。” 肾精亏虚, 脑髓失养为本病的主要病机, 并成为诸多学者的共识, 该理论亦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切实疗效。王学美等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方法, 以加味五子衍宗颗粒( 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淫羊藿) 治疗MC 结果表明加味五子衍宗颗粒对患者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人像特点联系回忆的5项记忆均有明显提高作用, 对提高抗氧化酶活性, 改善自由基代谢, 减少mt DNA氧化损伤, 延缓MC 发展具有一定临床意义。此外, 以六味地黄丸、参乌胶囊、金贵肾气丸等补肾填髓法治疗MC 均被证实具有显著改善记忆的作用。

.3、 从痰、瘀论治

人到老年, 心肾功能逐渐虚衮。心为阳中之阳, 肾主水液气化, 心气不足, 心阳不振,阴霾内生; 肾精虚衰, 精不化气, 气化失司, 则痰浊内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到:“ 健忘精神短少者, 多亦有痰者。” 清代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中说道:“ 故其为害, 上至巅顶, 下至涌泉, 随气升降, 周身内外皆到, 五脏六腑俱有。” 痰湿重浊,可阻遏气机, 致使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痰浊又可上扰心神, 蒙蔽清窍, 致使神机失灵, 出现神识的异常。老年人通常体迈年衰, 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 中医素有“ 老人多瘀”、“ 久病必瘀”、“ 虚久致癖” 的说法。《景岳全书》曰:“ 凡人气血犹源泉也, 盛则流畅, 少则雍滞, 故气血不虚不滞, 虚则无有不滞者。” 说明气血虚均可致瘀。气为血之帅, 久病气虚或年老气虚, 帅血无力, 势必造成血疲。心气不足则无以推动心血, 心脉瘀涩, 心主神明功能的异常, 致使神明失用, 故《血证论》云:“ 心有瘀血, 亦会健忘。”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说:“ 癫狂证, 乃气血凝滞, 脑气与脏腑气不相接, 如同做梦一样。” 瘀血源于血液, 痰浊源于津液。瘀血和痰浊同是病理产物, 又可继发新的致病因素。瘀可生痰, 痰可生瘀, 两者互为因果。痰瘀互结, 上蒙神窍故可形成本病。近年活血化痰法则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MC 的研究中, 实践证明该法则对于提高记忆、改善认知具有一定疗效。如刘莹以痰瘀同治立法, 采用化痰脉通片( 由半夏、天麻、僵蚕、白术、郁金等) 治疗MC 结果显示治疗组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心理学量表分值和临床症状, 对血清β-淀粉样蛋白1-42 的代谢功能亦有改善作用。李浩等以填精益髓, 化痰活血立法, 采用还脑益聪胶囊( 人参、何首乌、石菖蒲、黄连、川芎等) 治疗MCI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 .3 3% 治疗后认知量表显著提高, 中医症状积分值显著降低, 且对于大脑动脉血流量有所改善。杨秀丽等以养心健脾,化痰活血立法, 采用脂欣康胶囊( 由人参、银杏叶、三七、绿茶提取物和牛磺酸组成) 治疗MC 结果显示治疗组MMS E分值和血脂明显改善, 进一步提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与血粘度增高, 血循环不畅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病位在脑, 其发生不外虚、痰、瘀三端, 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责之于心、肾两大脏腑的亏虚, 标实为痰浊阻滞, 蒙蔽清窍, 或瘀血阻痹, 脑络不通, 痰、瘀为促进病情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研究显示,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以老年人患病率较高, 人至老年, 各脏腑功能逐渐衰弱失调, 本病多伴随衰老而至,“ 虚” 为病机之根本,在治疗时尤其应当补虚为先, 但需注意, 本病病程缠绵, 易致气机呆滞不畅, 故肾精虚证不可猛投补肾滋腻药物, 治疗时可适当选用山茱萸、仙灵脾等平补阴阳、柔而不燥.之品, 治疗心气虚患者如若巧用辛温发散之品, 则可助阳化气, 振奋心阳, 从而事半功倍。治疗时还应辨证得当, 同时兼顾痰瘀并治, 方能切中病机, 阻断要害, 从根本上缓解病情发展, 起到防治痴呆的目的。

、日常调摄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 病情难以逆转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 早期通常以记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会认为“ 人老了, 记忆力下降” 很正常, 因此区别良性记忆障碍和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十分重要,一些简单的自我测试可以尽早发现问题, 如一分钟内说出十种水果或动物, 或是重复或倒叙数字序列, 如果完成困难, 就应当警惕认知功能损害的可能, 及早就医。日本研究者发现“ 大脑越用越聪明”, 故而, 适当的智能脑力锻炼能够帮助记忆力改善。同时, 应当积极防治各类老年疾病, 阻断AD 发病的高危因素, 并鼓励老人参加社团活动, 适当开展户外运动, 关注新闻时事, 培养兴趣爱好。此外,一个舒适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环境, 健康合理的饮食结构,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愉悦舒畅的心情对于延缓病情发展均有一定帮助。

结语

总的来说, 着眼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对阿尔茨海默病进行早期干预, 传统中医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 从心肾论治, 兼顾痰瘀同治, 早发现早治疗, 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有效防治阿尔茨海默病, 延缓其发生发展具积极且重要的意义。(作者:俞璐 张晓天 林水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痴呆症因五脏虚乏所致
老年痴呆症+老年性痴呆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老年痴呆症因五脏虚乏所致
从精、气、神论治精神疾病
第九节 狂病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的中医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