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患发热屡用清热仨月未效,魏龙骧6剂方药霍然而愈
早上读文章,晚上看评论。
中医书友会第1523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临床一见发热,即用清热解毒药,魏龙骧先生直指此弊端。例举了其临床治疗郁寒发热的案例一则,用以告诫学中医者,望深思,再深思!(编辑/居业)
郁寒发热治用辛温
作者/魏龙骧
凡中医之言热性病者,大体别之,可分为二:即伤寒与温病是也。两者病因不同,治法亦异。伤寒为寒邪,治以辛温;温病为热邪,治以辛凉,自应分别论治,勿容混淆。从学术之发展言,伤寒为源,温病为流,从源溯流,实一体系。
《伤寒论》对寒邪证治较多,至于伤寒之由寒邪郁久化热,此属热证者,最当详辨,否则必误寒为温,必投清凉,久治不愈也。然此亦不足为怪,有人惑于“古方不能治今病”,“南人无真伤寒”等说,实则谬也。
古方果不能治今病乎?徐灵胎有言:
“不知古人以某方治某病者,先审其病之确然,然后以其方治之,若今人之所谓某病,非古人之所谓某病也。如风寒杂感,证类伤寒,实非伤寒也,乃亦以大刑桂枝汤汗,之重则吐血狂躁,轻则身热闷乱,于是罪及仲景,以为桂枝汤不可用,不自咎其辨证之不的,而咎古人之误人,岂不谬乎。”
问题不在古人,而在于运用是否恰当。
再者,仲景之后,历代医家莫不以经方为辨证论治之轨范,非只施诸伤寒时证,用之各种杂证,而立起大难者,多不胜数。
至于“仲景方不适用于南方”,或者“南方无真伤寒”,更属一偏之见。吴鞠通为晚清南方温病之一大家,其治伤寒,未尝尽舍麻桂而独用辛凉,故此说不攻自破矣。
近更有人对中医理论尚未深入,药性亦似浅尝,基于西医治疗热性病,概以抗生素应之。谓清热解毒者,即西医之抗生素也,异曲同工,何难结合?
故一见发热,伤寒何必辨六经,温病何需分三焦?相对斯须,便处汤药,一剂清热解毒,则解热之能事毕矣。中医治病果是轻而易举哉!望学者深思,再深思!
试举1例病因不明之“发热待查”医案供参考。
1976年1月闻,我院内科门诊转来一男患者,年15岁。高热缠绵已逾月。家住外地,遍治无效,始来京就医。奔走京市各大医院,复经多方检验,结果依然为“发热待查”。热终不退,言下大失所望,不禁怅然。
所持中医处方概为石膏、紫雪、黄芩、黄连、银花、连翘、桑叶、菊花、生地、玄参清热解毒之类,未见一方有改弦更张者。
询之,此儿初病,倦怠违和,寒热体痛,以为感冒,未足介意,继后热升,持续39度以上,午后尤甚,并不思饮。左耳后有核累累,按之亦不痛。脾大肋下1cm,肋弓下自称有困闷之感。心中时烦,不思饮食。1974年曾有类似发热。北京某医院诊为“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曾予抗生素,体温不降,后加激素“强的松”热退出院。
据以上病情分析,此儿证属伤寒,寒束于表,失于温散,表证不解,里热未实,盘踞于半表半里之间,故胸胁苦满。左耳有核,少阳行身之侧也。少阳病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也。
本可以小柴胡汤即可,然每微恶寒,知发热虽久,而表证仍留而未尽,故取柴胡桂枝二汤各半与之。
柴胡9g,半夏9g,黄芩9g,党参30g,生姜2片,大枣5枚,桂枝6g,白芍9g。
6剂后,得微汗,高热顿衰。午后热低至37.1度左右,汗亦减少,耳后核亦遂消。胃纳有加,表达里疏,长达3月之高热竟告霍然。
I
I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太阳篇总结
盘点2012===我用过的16张经方
《伤寒论》六经辨治口渴
熊继柏:学中医经典的四条标准(二)
中医学专业方剂学十三五教材+五版方剂学教材方歌汇总考研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适用方便背诵
记录的医案22个,用过的方子15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