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傅抱石:谦虚是我的表面,心里的骄傲要上那座高山丨画事

画事君说


《舌尖上的中国2》有一个镜头,是用无人机航拍种在悬崖边的玉米地,拍摄中无人机差点脱离摄制组的视线范围。过程令人揪心,拍摄完成的画面,效果也极震撼——峭壁如刀削斧砍,陡直矗立,一小片农民开垦的玉米田,沿着悬崖边上整整齐齐地生长。

这张图,很明显地现出一种高山和人的关系。

高山,这种地壳运动形成的地理结构,却在远古就让人敬畏,也不断激起人类征服探索的欲望。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老百姓靠山吃山,因此对于高山也格外有感情。

在中国画里,高山,也是一个经典永流传的母题。

母题是文学里的专业名词,就是一个可以生发出各种不同文本的主题。高山流水,甚至形成了中国画里最重要的一科,山水。

当然,从人物画开始兴起的中国画,最初时候,高山只是人物画的背景板。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里的山,作用是点缀人物画的空白处。随后,五代荆关董巨的出现,让高山终于有机会成为独立的画面主角。再然后,北宋的李范米郭,南宋的刘李马夏,用最细腻严谨的笔墨,记录了他们足迹所到之处的崇山峻岭。

山,是一种高大、恒久、稳定的存在。但山不只是石。四季变化,山有了自己的品格,“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

山,成了中国文化里的一个最丰厚的存在。

民国画家中,画山的名家很多,张大千的山泼墨泼彩,令人耳目一新;黄宾虹的山浑厚华滋,充满文人遐思;齐白石的山清新简约,不拘小节;但最深情的山,当属傅抱石。

说傅抱石笔下的山深情,是因为无论雄壮巍峨,还是秀美婉约,那山都带着几分缥缈空灵,仿佛伴着来自高古时代的歌声。

今年秋拍,保利香港出现了一件傅抱石的高山题材画作《高山仰止》,177 x 97cm的巨幅画面中,巍峨雄壮的山体一下子撞入视线,令人心颤。如果不仔细看,不会发现原来画面最右下角,还有一位高士和一位童子。

这幅画和他以往的山水画构图非常不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傅抱石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题材。

傅抱石《高山仰止》

设色纸本 立轴 一九六二年作

尺寸:177 x 97cm

题识: “壬寅九月将有杭州之行,傅抱石南京并记。”

钤印:画家四方印:“抱石之作”、“壬寅”“往往醉后”、“䡮迹大化”

出版:

(1)《傅抱石画选》图版第54号,朝华美术出版社,1988年北京;

(2)《现代中国书画展览》目录,图版第1号,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香港集古斋联合出版,1984年;

(3)《傅抱石大典》,第285页,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

(4)《傅抱石精品画集》,第10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傅抱石全集4》,第246-247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

(6)《傅抱石年谱》,第40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

著录:《傅抱石年谱》,第2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展览:“中国当代书画展” 集古斋、中国国际书画贸易总公司主办,香港,1984年4月。

《高山仰止》曾为中国国际书店(今改为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藏品,刊入1988年北京朝华出版社《傅抱石画选》,于1984年4月在香港集古斋与中国国际书店联合主办的香港“现代中国书画展览”上展出,并刊于展览目录,列图版第一号,而且递藏有序,被精心保留至今。


高山仰止,一次致敬古人的陈情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山”常常被比喻为高尚的德行。“高山仰止”,语出《诗经·小雅》,意思就是高尚的德行,令人景仰。

文人画兴起以后,画家笔下的高山,有时候并不是真山水,而是借山来抒情。

比如沈周创作的《庐山高》图,就是为了给他70岁高寿的老师陈宽祝寿。

明 沈周《庐山高》,纸本设色

193.8cm × 98.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的庐山,跟今天江西九江的庐山实景并不尽相同,其中掺杂了沈周的想象,因为重点不在描绘景色,而是以高峻的庐山,来象征老师广博的学问和崇高的道德。所以在这幅画中,沈周用近两米长的尺幅,来极绘庐山之高,可见沈周对老师“高山仰止”的感情多么诚挚。

在画面右上角,沈周还描绘了庐山的“五老峰”,用永垂不朽的“五老峰”来给70岁的老人家祝寿,也是非常好的寓意。想必陈宽看到学生的贺图,也会笑得合不拢嘴。

或许高山仰止这一类题材,就是适合画巨作,几百年后,傅抱石在画《高山仰止》时,也选择了长177cm,宽97cm 的巨大尺幅。

傅抱石《高山仰止》

这幅画创作于1962年,是傅抱石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此时他的绘画集前人大成,发展出了自己独特而成熟的面貌,很多人向他求画,包括各类领导,他的应酬作品,也是画个没完没了。

但傅抱石这幅《高山仰止》,不是为了具体某个人画的,而更像是他致敬古人、致敬高山的一幅“陈情表”。

乍一看《高山仰止》,很容易联想到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二者都是高山巨嶂横立眼前,一眼就是巨大的震撼。

(左)傅抱石《高山仰止》(右)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如此奇特的构图,前所未有,但范宽作为在下的乡贤,我第一眼看到这幅画,就很清楚他这是对黄土高原上的土山进行了艺术再加工。黄土的直立性才会形成这样的劈面,造成山坡光秃秃,山顶有植被的现象。

但是,黄土高原上的山绝对没有这么高,为了表达伟岸的效果,范宽进行了再加工。他把人物和驴队画得无比之小,用较低的山坡来衬托高山,并且选了大尺幅的画面,让人仰头观看,一眼窒息。

傅抱石这幅177 x 97cm的大画中,也是这样的策略。

首先,傅抱石用了三重山体的构图,来衬托主峰的高大,甚至主峰的山顶都没有画出来,表示延伸到更高的天际中去。

其次,只有画面右下角隐藏着一位白衣高士,执杖前行,回过头来,招呼跟在他身后背着箱笼的童子。这两个人物占全幅画的比例,不过是米粒大小,不仔细看,压根不会注意。但仔细看,眉目胡须,衣纹箱体,还是描绘得细致入微。

傅抱石《高山仰止》局部

那为什么这幅巨大的画上,人物这么少,又这么小呢?

时间回到傅抱石画下《高山仰止》的前一年,58岁的他踏上了一趟“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写生之旅——沿着长春、吉林、延边、长白山、哈尔滨、镜泊湖、沈阳、抚顺、鞍山、大连这条线,最后渡海由青岛回到北京。

这一路,他尽览北国风光,那些高山峻岭,雄奇厚重,后来都入了这幅《高山仰止》。

所以在《高山仰止》中,傅抱石选取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山体布局,又在右下角加入人物形象,凸显了高山的雄伟和人类的渺小,形成强烈对比。

范宽曾说“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这幅《高山仰止》,既是继承了范宽的图式,也是他对范宽“师法自然”这一原则的认同。

抱石皴,从古人那来,从我这里出去

每一个学画画的人都要经历“如何面对古人”这一关,傅抱石也同样经历了。

他学画山水,最初主要是师法石涛,随后追摹宋元山水,兼学了王蒙、倪瓒、梅清、程邃、龚贤,还吸收了西洋水彩画和日本浮世绘技法,融入自己的绘画中。

真正让他“悟”出自己的风格,要属寓居重庆金刚坡的经历。那段时期,他每天观摹巴山蜀雨,当地的高山在苍茫烟雨的映衬下,悠远缥缈,秀丽润泽。无数次的尝试,令傅抱石终于琢磨出“抱石皴”技法。

傅抱石全家在重庆金刚坡下“山斋”合影(约1941~42年摄)

这种皴法“时而使笔锋散开,时而又使它收拢;时而卧笔擦出大片的墨迹,时而提笔勾出挺拔的线条。墨笔的干湿浓淡,用笔的轻重缓急,线条的粗细刚柔,物体的虚实隐现,这一切都在那一支毛笔之下魔术般的显现。”

“抱石皴”是真正属于傅抱石的创造,从师古人,到师自然。

《高山仰止》中,也可以看到“抱石皴”对于传统皴法的继承和变化。

首先,为了突出主体山势的险峻陡峭,傅抱石以浓墨急笔勾勒,长短粗细不一的线条同时斜劈而下,这种线条,可以追溯到唐代李思训所创的斧劈皴。

(左)唐 李思训(传) 京畿瑞雪图纨扇绢本 局部

(右)傅抱石《高山仰止》局部

山体上交错的线条,有乱柴皴的影子。

乱柴皴,是从解索皴、荷叶皴等变化而来。如乱柴交叠,如枯枝折断,本来比较适合表现南方被雨水冲刷裸露的山脊,这里被傅抱石用在明显是北方高山上,更加粗犷坚硬。

(左)元 王蒙《青卞隐居图》

(右)傅抱石《高山仰止》局部

为了表现远山的层次,傅抱石以揿倒的笔锋擦出大面积的淡墨块,侧锋横刮,再辅以破笔点苔。隐隐有“荷叶”、“卷云”和“拖泥带水”等皴法的痕迹。

傅抱石《高山仰止》局部

雄伟的山林之中,松柏连片,扶山脊而上,枝叶规整细密,于豪放中又见南方林木的秀丽清新。

傅抱石《高山仰止》局部

民国画事,深情讲述艺术家,专业解读艺术品,直接深入艺术市场。致力于做最好的艺术自媒体,写最好看的艺术文章。——人生不长,你需要读点好东西。关注我们,持续接收好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师谈艺傅抱石:要赋予皴法以生命
我把师情比高山——从沈周的《庐山高》说起
什么叫满纸烟霞,看过王翚的山水画就懂了
南派山水画宗师:这幅画里藏着“平淡天真”的最高境界
登庐山·高山云雾
庐山归来有所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