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假画堆里找国宝 他曾为多件国家一级文物“正名”
故宫博物院有近五万件绘画藏品,近千件系国家一级文物,几乎囊括了中国绘画发展各历史时期的名家名品。在这数千件一级文物中,有一件画轴特别值得一提,它就是南宋佚名绢本风俗画——《柳荫群盲图轴》。

南宋 佚名《柳荫群盲图轴》,绢本设色,纵 82 厘米,横 78.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晋唐两宋绘画·人物风俗》记:

《柳荫群盲图轴》是一幅风俗画。图绘柳树下,三盲人叫骂斗殴,衣衫撕裂,帽巾落地,几人拼力劝架。算命先生在一张桌前祷告上苍,一老者拄杖大笑,童子牵牛[驴]而立。柴门内有老人及幼童向外张望。联想南宋朝廷不顾民族危难,内部盲目斗争的背景,令人感悟到画中意味。图中柳树、柴门、小桥、人物,均以墨笔勾勒,衣纹用钉头描,柳树略施淡色,笔法劲力,具有时代特色。

这件画轴乍看寻常,却有一段不平凡的入藏经历。

1958年,武汉军区后勤部政治部拟向故宫博物院捐赠一批书画。这批书画据说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不法商人拟盗运出国被检查扣留下来的。有些已经被喜好者取走,有些被拿来做悬挂装饰,还有些认为不好的就被烧毁,只剩了这些。故宫博物院随即安排了一位书画鉴定专家前往鉴定和接收。当专家抵达武汉“逐件看过”之后,发现这批书画“多属伪劣之品”,唯独挑了这一件,先行“办理了捐赠手续”携带回京。

当年的这位专家就是刘九庵先生。




两度参加鉴定小组

出身寒门的书画鉴定家


刘九庵(1915—1999),中国古书画鉴定家。

刘九庵出身于农民家庭。他自幼家境贫寒,3岁时丧母,由祖母抚育成人。14岁时,在北京琉璃厂“悦古斋”字画店学徒。据其回忆,当学徒非常辛苦,不仅要了解店里规矩,而且要眼里有活儿、手脚要勤快,三年没有尝过坐的滋味。刘九庵勤奋好学,处处留心,店里买进、卖出文物时,他就留意听人家怎么讲,是真是伪,时常向店里的老先生和伙计请教,边问边学,等到晚上其他人都睡下了,他再点上煤油灯,盖上纸罩,查书做笔记。偶尔被掌柜看到,还要受到训斥:“不是让你到这里来学习的!”真可谓之“偷艺”。

在当了12年学徒之后,刘九庵26岁开始自己经营,凭着诚实可靠的信誉, 从各家画店取书画卖,卖出以后再付款,卖不了就原物璧回。他非常注重向同行学习,经常与其他书画经营者讨论遇到的问题、观摩所收藏的东西,或是向一些收藏家借些字画举办展览。

1949年,百废待兴。故宫博物院急需人品优异、口碑好、眼力好的书画鉴定收购人才。1956年,刘九庵由张珩、陈半丁推荐,进入故宫博物院,从事故宫书画整理、鉴定、征集、研究等工作。

1962年至1964年,刘九庵参加了文化部文物局组织的以张珩为首的全国博物馆鉴定小组。小组成员最初为张珩、谢稚柳和韩慎先,但韩不久即故去,刘九庵被确定为三人小组成员。他们经天津、哈尔滨、长春、沈阳、旅顺、大连跨越四个省市,鉴定当地博物馆所藏古书画,历时约半年。兹后,因张珩先生英年早逝,改为刘九庵同谢稚柳、启功二先生共赴湖北、四川等地鉴定书画。

1983年,国家文物局再次组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成员共七位: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鉴定小组负责对全国各地文博机构收藏的古代书画进行鉴定,足迹遍布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对208家收藏古代书画单位的61000余件古书画逐一进行鉴定,历时达7年之久。有关这次鉴定的一些细节至今仍然广为流传,甚至被描述得颇为传奇。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全体成员
左起:谢辰生、刘九庵、杨仁恺、谢稚柳、启功、徐邦达、傅熹年

由此,奠定了刘九庵在中国古书画鉴定领域的权威地位。



珍贵记录!

回到29年前“全国重要书画赝品展”去上一堂书画鉴定名家课


1994年10月,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刘九庵先生在故宫博物院主持举办了“全国重要书画赝品展”。这是国内外首次以书画赝品为主题的展览。来自全国35个单位的两百余件书画赝品,皆是有较高水准的作品,分门别类以摹、临、仿、代、改、造各种手法加以区分,另选真迹作为对比,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在展览的同时,还开办了四期“书画鉴定高级研讨班”,聘请了徐邦达、启功、刘九庵、傅熹年等先生授课。

右起:刘九庵、徐邦达、傅熹年

本书有幸收录刘九庵先生在此展览期间一节宝贵的书画鉴定课,通过口述、笔录的方式,重新整理编排,并配合高清图版,力图真实、准确且生动地还原刘九庵先生的教学课堂。课程总时长达2小时,讲课内容涵盖了自东晋至清的19位书画家、近30件书画作品的真伪鉴别分析,可以说汇集了刘九庵先生颇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刘九庵先生在课程中所谈的问题大都非常具体、细致,相较于专高门槛的学术论文,更容易被理解和掌握,极具可操作性。他以极细心认真的比较研究,揭示了许多在断代辨伪中便于掌握和记忆的细节。例如在讲沈周伪作《飞来峰图》轴时,对书画作伪手段“转山头”作了明确的解释:

当初我们看的时候,打开一看是假的,但是再看看下边确实画得很好,并且收藏印也都对。这个东西是因为上边残了,残了以后,后人把上边这一部分去掉了,另补的纸。补完了纸以后,后来题了这个字,这个画是真迹。这种作品叫“转山头”。上边本来就是补的纸,随着淡墨染一染,把接纸的痕迹掩盖住,让你看不出来。

(传)明 沈周《飞来峰图》轴 (真画假款)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藏



数十年古书画鉴定研究之精华

不容错过的书画鉴定实用指南

1古代书画作伪方法都有哪些?
“后门造”“苏州片”“河南造”各有什么不同?


识真和辨伪是书画鉴定必然绕不开的两个课题。“既想知真,必须知假”,在本书开篇《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一文中,刘九庵先生提到书画鉴定首先“要对历来作伪的方法了若指掌”。

他首先列举了摹、临、仿、代、改、造六种作伪的方法,并分别详细举例。比如提到给董其昌代笔最多的是沈士充:

代笔最多的要算是明人董其昌,因董其昌不擅长画舟桥、人物、建筑题材的作品,常请人来代笔作画。……其中代笔最多,得到董其昌认可,且现存有实物证据的就是沈士充(子居)。只有沈士充代笔的画,董其昌是要亲自落款的,其他人的代笔,董其昌较少落款。董曾自言:“题楷书(小楷书)款的,才是亲笔。”董其昌楷书功力很深,多写颜体,凡有楷书“其昌”款的作品,也就是董其昌最满意的作品。现存有六七件楷书款的作品,可算是董其昌的精品。董其昌作品落款很有特点,一般说字不写“玄宰”款,画不写“其昌”款。但苏州藏有一幅字,落“玄宰”款,确是董其昌真迹,所以,鉴别真伪的条件也不是绝对的。

比如全国不同地区造假的特点:

湖南造,清代开始出现在湖南长沙一带,作品大多是绫本,经染色有小米黄和湖蓝色两种,画法如同现代的钢笔速写,笔道直细,很有特征,字画皆然。其所伪冒的都是一些冷门名家的假画和明清之际节烈人物的作品。如南京博物院藏何吾驺《松石图》轴,以及上海朵云轩藏署款邹应龙、周光年等人的作品。这些人,史传上记载不少,而其书画作品却无遗存,无从比较,好事者以为奇,易将假造品作为真迹收藏。

明 何吾驺《松石图》轴(湖南造)
南京博物院藏

各时代作品所使用纸绢材料,装帧形式差异:

绢本的时代性变化不太大。绢的经纬紧密,灰尘不易浸着,光匀细致,历久不疲。其纹理没有变化就不太容易看出是宋代绢还是元代绢,这时就要看其原作的时代气息、风格特点。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马麟《层叠冰绡图》、宋徽宗《听琴图》,这两幅画的原迹保存很好,绢看上去很新,近人黄宾虹看过后误以为是新的。绢本因保管、收藏、悬挂和展看条件不同,其颜色变化很大。绢有很多种,还可分为扁丝绢、圆丝绢如五代南唐徐熙的画,其绢是用粗丝织成的,纹理很粗。画绢在每一个时期都有粗细之分,宫廷用绢都是很细密的,院外用的画绢多粗糙些。如明代画家在内廷供奉的多是用细绢,光匀细致,民间的就较粗一些了。

宋 马麟《层叠冰绡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或是古代书画作品中的常用避讳规则:

封建社会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在官、民的书写行文中不能直书,必须避讳,以示尊敬,自宋以后逐渐严格。所以,在古代书画作品中的题款、卷末题跋和书法原文中,往往出现避朝讳(避先朝和本朝帝王的名字)与避家讳(避作者先辈的名字)的情况。避讳方法主要有三:其一是缺笔,将要避讳的名字缺写一笔(多为缺写最后一笔);其二是将避讳的名字改写成同义字或同音字,严格者,连同音字也不许用,即为嫌名讳;其三是将避讳的名字空格不写。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所避讳的字,一般可以判断书画作品的年代。当然,有时由于书写者的疏忽,当避讳而未避讳的情况也是有的,这也是鉴别书画真伪时应注意的。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文字材料均由刘九庵先生的嫡长孙刘凯先生一手整理,逐一审定,并倾情作序,讲述自己祖父治学之路上的传奇一生。

刘九庵与长孙刘凯(右一)在香港艺术馆

👇
首发福利!
我们准备了精美藏书票,由刘九庵嫡孙、编者刘凯先生为读者毛笔手书签名并钤印数量极为有限先到先得


1参考资料1

秦明《刘九庵经典书画鉴定事迹钩沉》,《艺术工作》2022年第4期

余辉主编《晋唐两宋绘画·人物风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2005年5月,第230页

澎湃新闻:看刘九庵先生的“知真而辨伪”,故宫举办纪念座谈与文献展





鉴真馆·刘九庵讲书画鉴定

刘九庵 口述  刘凯 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3年5月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本书为上海书画出版社“鉴真馆”系列之一,为刘九庵的书画真伪鉴定文集。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从摹、临、仿、代、改、造六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书画的作伪。第二部分是“书画伪作辨析”,是由1994年刘九庵赴台北讲座的笔录整理而成,首次整理出版。讲座内容为包括王羲之、苏轼、黄庭坚、赵孟頫、沈周、郑燮等在内的十几位古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真伪鉴定实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历代作伪的手段以及鉴定方法。全书均根据文稿配以高清图版,全彩印刷,为中国古书画鉴定学习者和爱好者的必读书籍。


刘九庵
刘九庵(1915—1999),中国古书画鉴定家。1956年入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书画的征集、鉴定和研究工作,历任国家历史文物咨议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是我国文物博物馆界首批获得国务院批准享有特殊津贴的专家之一。曾两度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中国古书画鉴定组”,鉴别、鉴定古书画累计6万余件。他在清理、鉴别故宫博物院藏数万通的明清尺牍中,发现了大量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信札。他还在已被划为非文物的字画中,发现了宋人《柳荫群盲图》、元颜辉《山水》轴、元赵孟頫《行书五言诗》轴等国家一级文物,为国家挽救了珍贵文物,避免了重大损失。


刘凯
刘凯,1969年生于北京,刘九庵嫡孙。自幼受家庭文物艺术熏陶,1994年加入初创的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计19年拍卖工作过程中经手了大量中国书画。其间随时请教于祖父刘九庵先生外,亦多问学于徐邦达、傅熹年、萧燕翼及章津才先生。诸先生皆倾囊而授毫无保留,使之受益匪浅,对中国书画鉴定认识有了长足进步,并在主持中国嘉德古代书画拍卖期间取得优异成绩。2013年从中国嘉德离职,从事文化文物艺术品领域的投资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艺术法官”刘九庵
【山外| 人物】(一)刘九庵:业精于勤,不将一日寡过
文物鉴定界七位大神,至今无人超越!
文物鉴定:10个专家9个假,他们才是真正的权威
赵墨:新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纪事
刘九庵:祝允明《醉翁亭记》卷辨伪始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