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阳】7.29-8.3 | 从天邑商到大邺城
守护国保 / 传承文化

邺城,位于河南河北漳河两岸的广大地区,自曹魏在邺建都以后,凭借着其优越的地理和生活环境,逐渐成为了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邺城周边示意图

十六国时期,后赵、冉魏、前燕相续于此建都。北魏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成为东魏、西魏,大丞相渤海王高欢拥立孝静帝,于同年十一月自洛阳迁都邺城。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攻破邺城,北齐灭。邺城作为东魏、北齐的国都存在了43年,留下了当时最为发达的都城文化遗迹。

邺城周边佛教遗址
位于佛都邺城,伴着西域胡商的驼队,西去取经和东来传道并行,佛教在邺下充分发展,逐渐玄学化并在魏齐之际达臻顶峰。在响堂山、常乐寺、水浴寺,小南海灵山寺,云门寺,修定寺,灵泉寺,仍能约略见到邺下佛教之盛况。

▲修定寺塔

2012年春节,千佛出世,铜雀飞云。大批皇家佛像在漳河河滩横空出世,一座坑内一次出土2895件,大多背屏式和单体圆雕,汉白玉材质保留有炫目的贴金、彩绘。工艺精湛、题材丰富。或宝相庄严,或沉思,或微笑,或澹然。身姿妙曼舞动的飞天、佛座下蹲踞的护法神狮、菩提树宝相花、摩尼珠仰覆莲,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东魏北齐皇家造像

东魏北齐时期邺城西部著名的石窟有安阳石窟群和响堂山石窟,位于都城邺城西部,太行山东麓。该地区石窟得益于位处京郊的先天优势,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与优秀人才从而在设计策划、建造工艺、图像艺术等各个方而,均表现出了北朝时期石窟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准。这些佛教建筑的遗存也体现出了从北魏到隋唐这两个石窟开凿高潮之间的艺术形态的转变。

▲南响堂石窟莲花、飞天

东魏迁都邺城后,佛教中心也由洛阳移于邺城周围,紧邻邺都的河南北部地区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开窟造像,如安阳灵泉寺大留圣窟(东魏)对研究东魏佛教和石窟造像以及佛教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

大住圣窟天王像

北齐佛教艺术,所表达的是一种性格,佛的性格——柔和而安静的美佛所应该具备的平和舒缓和遇变不惊的威仪。作为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齐的第三大皇家石窟——响堂山石窟,也留下了继“凉州模式”和“云冈模式”之后的“邺城模式”。

▲北响堂石窟


探访殷墟遗址
欣赏东魏北齐绝美造像艺术
了解动荡的南北朝史
深度考察经典石窟、难得的特窟观赏体验

绝佳的造像艺术之旅
跟着历史讲坛一起来安阳
从天邑商到大邺城
探访安阳文化遗产

1

考察路线

 殷墟——曹操高陵——小南海石窟——灵泉寺石窟——修定寺塔——北响堂石窟——南响堂石窟——佛造像博物馆——邺城博物馆——北朝考古博物馆——北朝皇陵

*灵泉寺包括北齐双塔,大住圣窟,万佛沟摩崖塔林,娄睿刻经碑,唐代双塔。
*北响堂包括所有特窟,常乐寺。
*南响堂包括所有特窟。
*北朝考古博物馆包括:内部特别展厅(国内唯一一座一比一复原的北朝壁画大墓)

2

行程亮点

1. 北齐经典石窟特窟开门、近距离独家欣赏的深度体验!
2. 安阳周边十多处文物单位,7处国保一行看全!
3. 安阳古都专家全程带队游学,面对面交流!
4. 行中讲座为你系统梳理东魏北齐史
  • 5处经典北齐石窟:

北响堂石窟、南响堂石窟、小南海石窟、灵泉寺石窟、北齐娄睿刻经碑、

  • 4处佛塔寺院遗址:

修定寺塔、北齐双塔、唐代双塔、常乐寺遗址

  • 4处超精美博物馆:

邺城考古博物馆、邺城博物馆、北朝考古博物馆、曹操高陵博物馆

  • 4处古城遗址皇陵:

殷墟、北朝东魏北齐皇陵群、曹操高陵遗址、邺城遗址

  • 1场专业行中讲座:

《走向隋唐 东魏北齐史》梳理东魏北齐史,了解北朝的融合与裂变,为后续的石窟之行打下坚实的历史背景基础。

3

文化讲师

张建伟老师

安阳政协文史专员

安阳古都学会理事
安阳文化大讲堂讲师
安阳博物馆文化大讲堂讲师
安阳古城传统文化讲习所讲师

在报纸和相关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有关殷商文化,北朝时期邺地西部的石窟造像艺术,古代邺城战争史,彰德府与古代衙门文化,袁林与北洋集团,安阳古典建筑艺术的文章。著有《殷邺撷英》一书。并在安阳文化大讲堂,安阳博物馆大讲堂,安阳文史论坛做《中国古典建筑艺术》,《邺城西部的石窟及造像》,《佛教石窟观瞻之道》,《盛世的前夜——北朝史概述》,《莲花入夏——从中国皇家石窟寺看佛教的华化》,《百年沧桑话袁林》,《封建皇权的掘墓人——清末新军》,《安阳的枪会武装历史沿革》等主题讲座。

4

行程详情

D1

7月29日  星期六

安阳指定酒店集合

D2

7月30日 星期日

殷墟(国1)、曹操高陵博物馆(国7)

D3

7月31日 星期一

小南海石窟(国5)、灵泉寺石窟(国4)、万佛沟摩崖塔林、北齐双塔、北齐娄睿刻经碑、唐代双塔、修定寺塔(国2);讲座:《走向隋唐 东魏北齐史》

D4

8月1日 星期二

北响堂山石窟(国1)、常乐寺、南响堂山石窟(含特别安排)

D5

8月2日  星期三

邺城考古博物馆(佛造像馆)、邺城博物馆、邺城遗址(国3)

D6

8月3日 星期四

北朝考古博物馆,东魏北齐皇陵

17:00   送达安阳东站


5

►报名通道:

报名咨询:

(本游学由厦门扬邦国际旅行社联合出品)


费用包含:

  1. 讲师:文化研究者全程深度讲解,行程内讲座一场

  2. 服务:全程领队贴心服务

  3. 门票:行程内所有景点门票,含南响堂山石窟特别安排

  4. 交通:全程舒适空调大巴

  5. 住宿:晚五星标准酒店,三晚响堂山酒店

  6. 餐食:五顿自助早餐、九顿正餐

  7. 设备:无线讲解器

  8. 保险:旅行意外险

费用不含:

  1. 往返安阳的大交通费用

  2. 未提及的其他费用

报名后有事退出怎么办?

1.集合日前3天及以上取消,可退实际未产生费用(有可能包含门票、餐费、住宿等);

2.集合日前3天以内,所有费用将无法退款。


6

行前预习

殷墟:世界文化遗产、国一

殷墟,中华文明的源头。
 
殷墟考古近百年来,从董作宾、李济到夏鼐、郑振香。走进殷墟,便踏入先人图腾的田,每一抔黄沙以随时都可能突然出现惊诧瞳仁的神奇。远古的泥土,与幽远之殷人晤对。思想如一只迷途的羔羊,在昏暗的时突隧道中瞒跚,轻叩先人的梦。

殷墟考古执照:中国官方审批允许的第一次科学考古凭证

殷墟的辉煌,因了一场伟大的迁徙。为了摆脱洪水、瘟疫、苦难和贫瘠,为了追寻理想的伊甸园,将图腾的太阳升起,伟大的盘庚斥退了因循者的鼓噪,虔诚地为玄鸟献上蒸尝,然后烧一块占卜的骨头,毅然决然地弃城舍家,率领他的族人把第一行足音输入西风古道的磁场,揭开一部传唱了二百五十四个春秋的历史活剧的序幕。黎明的血泽,迟暮的岚烟,昏鸦古藤黄河岸,晓风残月大淖滨,坚毅驱赶着疲惫,理想慰藉着希望,也许是在一个月上高楼的黄昏,他们终于来到了一个叫作北蒙的地方,并在这里扎下了营寨。


盘庚看上了这里的一条叫作“洹水”的河。镂刻在甲骨片上的“洹”字,左边是一条水,右边像一条缠绕盘曲的龙。殷人的图腾是玄鸟,一只至今人们也说不清楚是什么样子的鸟。但从他们造的这个“洹”字来看,龙也许同玄鸟一样寄托着他们的理想崇拜,或者象征着他们的某种憧憬。发源于太行深处的这条河,九曲东向,注入大海。河水清澈而甘冽,湛蓝而明亮。
 
中华文明的滥觞之地,那则是无可争辩的。今天,殷商先民演绎的那部活剧已经闭幕了,而盘庚和他的族人迁徙时留下的那行清晰的脚印,将永载汗青。


中华历史上有过许多次艰苦卓绝的迁徙,而盘庚迁殷不仅是最早的迁徙之一,而且取得了成功,具有极大的典范意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工农红军的那次艰苦卓绝的长征,其精神实质与三千年前盘庚的迁徙一脉相承。迁徙就是探索,就是奋斗,就是对理想的追寻。从这个意义上说,执着如夸父之盘庚,其功绩当不亚于五帝三皇。
 
盘庚迁殷,其都城最初是建在洹河北岸的。那是一座面积近五平方公里的大都会。在中华历史上,殷墟应该是迄今最早且最具规模的煌煌都城。
 
数十座王宫大殿比邻坐落,都城四周的城墙坚实宽厚,气势磅礴。其中一座宫殿的两旁有配殿,四周有回廊,前面有门庭,建筑面积达16000平方米,其规模相当于六七个故宫太和殿,宏大庄严,巍峨森然,不仅前无古人,也极有可能是后无来者。都城四周的大马路,可以并行两套双驾马车,无论宽度还是平阔,都堪与今天的高速公路媲美。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四方来朝,臣子及方国使节冠盖络绎的热闹景象。不过,这座繁华的都城毁于一场大火。

 
对于盘庚和他的臣民来说,这场大火堪称国难。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一段灿烂的文明就这么毁灭了,着实可惜。
 
但是,祸福相倚,因为它的毁灭,洹水之南又兴起了一座宏伟的都城。这就是《竹书纪年》提到的“洹水南,殷墟上”洹河南岸的这座都城,总面积达71.5公顷,由北向南井然有序地排列着50余座宏大的宫殿。“茅茨土阶,四阿重屋”铜础木柱,版筑夯土,那些宫殿既富丽堂皇又不失古朴凝重,颇具古代帝王宫殿的宏伟庄严气派。
 
这些建筑或为宫殿,或为宗庙,或为社坛,已具备中国宫殿建筑“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雏形。波涛汹涌的洹河如一道天然屏障将这座都城的东北两面护卫起来,而西南两面则有深深的壕沟,起到了宫墙的作用。洹河或壕沟的狭窄处或架有木桥,以与外界交通。严格地讲,《竹书纪年》的说法并不准确,殷墟不但在“洹水南”,也在洹水的北岸,而“洹北商城”才是最早的殷墟。盘庚迁殷、武丁中兴,修得了数百年煌煌帝业。历史的风尘湮灭了这段辉煌,一个时代沉入地下数千载,当尘封拂去,苏醒的殷商史迹,不仅为古都安阳增添了无限荣光,也令世人感到无比的惊叹。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国7

高陵是一座多墓室的大型砖室墓。陵园坐西向东,平面呈长方形,西部已遭破坏,现存东西残长110米,南北宽130米。陵墓位于陵园中心偏南,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多室砖券墓。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其南北两壁自上而下各有七级台阶。

墓室有前、后两个四角攒尖顶的主墓室,前、后室各有南、北两个侧室。墓室四壁及顶部均由特制的长方形大砖砌成,底部平铺方形青石板。虽遭多次盗掘,墓室内仍出土各类文物400余件,包括陶质模型明器铁甲、铁剑、玉珠、刻铭石牌等。其中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内容的多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直接而重要的依据,陵园以西有陪葬墓。

高陵出土文物,经过十年的复原后约有250件左右。其中最重要的是帮助确定墓主身份的刻铭石牌,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等文。此外,还有青石圭、璧等礼器;铁甲、剑、镞、弩机构件等兵器;铜盖弓帽、伞帽、铃和煤精石虎雕等车马杂器;陶砚,石枕,铜带钩、带扣、铺首、钗、环、帽钉,银带扣、铺首、饰件,铁帐构件、镜、削等用具;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玉佩等装饰品;灶、耳杯、盘、壶、罐、托盘、盆等陶瓷器。



修定寺塔:国2

修定寺塔位于水冶镇西北磊口乡清凉山村西清凉山南麓修定寺内,距安阳城西北35公里,寺废塔存,又称“唐塔”,建造艺术极其罕见,全塔遍嵌高浮雕砖。塔身从残存部分看,外壁用菱形、矩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形状的浮雕砖3775块嵌砌而成。


图案有佛像、弟子、菩萨、天王、力士、武士、侍女、飞天、伎乐、青龙、白虎、猛狮、大象、天马、巨蟒、飞雁、帷幔、花卉、彩带等72种,形象逼真生动。不同图案和造形的砖雕有89种,发掘和收集到塔基砖雕30种,共计119种。雕砖嵌砌技术有:雕砖背面制榫卯,与内壁素面砖犬牙交错,相互扣合牵拉;以雕砖的不同厚度呈榫卯,与内壁素面互相嵌砌;用铁钉、铁片支托拉牵,使之固定;塔檐采用木骨与外桃花砖榫卯相套,拉于塔顶固定。南壁开拱券门,门框额,门券左为青龙,右为白虎,两侧侍立四臂金刚。


灵泉寺石窟:国4

灵泉寺及石窟群在安阳市区西南35公里的宝山之麓,位于安阳县善应镇南坪村南。这里山青泉碧,谷幽林深。灵泉寺原名宝山寺,为东魏高僧道凭法师于武定四年(546)创建。隋开皇十一年(591)隋文帝诏寺僧灵裕法师到长安,封为国统僧官,管理全国寺院僧尼;又将宝山寺改名为灵泉寺,赐绫锦衣物,助营山寺,从此寺名大振。唐时,这里高僧云集,著疏佛经,兴盛之极,为北方佛教圣地,规模宏大,称“河朔第一古刹”。寺院东西两山,大造石窟,山岩遍刻塔龛,是全国最大的浮雕塔林,俗称“万佛沟”,又名“小龙门”。



灵泉寺遗存的基址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皇阁,大佛殿、菩萨殿、千手千眼佛殿。僧房、寮舍连成一片。寺西北现存一对单层方形石塔,由塔基、塔身。塔顶组成,形制较小,仅有2.2米高,雕饰朴素。二塔相距4米,乃道凭法师的烧身塔,上刻“宝山寺大论师道凭法师烧身塔”塔铭和“大齐河清二年(563)三月十七日”的题记。这是我国最早的石塔。 寺中有唐代九级方石塔一对,为密檐楼阁式,通高6米,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四角呈抛物线形,很是优美。塔身镌佛祖、弟子及护法神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塔座雕饰的乐伎,各持笛、笙、鼓、琵琶、箜篌等乐器,正在动情地演奏,由此可见盛唐灿烂文化之一斑,是研究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


由寺院向东西方向延伸的宝山沟即万佛沟,现存石窟2座,塔龛245个,佛、僧雕像数百尊,高僧铭记百余篇。位于寺东的大留圣窟,由道凭法师凿造。窟内镌汉白玉石佛3尊,躯体雄浑高大,雕琢光洁柔美,可惜头被窃去。位于寺西的大住圣窟,隋开皇九年(589)开凿。窟门雕迦毗罗和那罗延神王,身躯魁伟,顶盔贯甲,手持剑叉法器,脚踏牛羊,巍然挺立。窟外的墙壁上遍凿佛龛及佛经。窟内雕镌释迦、弥勒等佛像近百尊窟顶呈宝相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凌空飞舞的飞天,为沉寂的洞窟增添了无限情趣。以两窟为中心,从东到西千米有余,浅龛造像密布山崖,刻于南北朝至北宋时期,历时500余年。灵泉寺万佛沟按年代编排,可看出塔式的沿革,可谓“宝山塔林”,堪称全国最大的高浮雕塔林,“宝山塔林”还是古邺城地区,自北齐至唐、宋的500余年,历代高僧的陵园墓地,鉴于不少有塔铭和死者的生平传略,为一部全国不可多得的石刻高僧传记。对研究北朝及隋、唐时期邺城一带及当时全国的佛教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对研究我国这一时期的建筑史、雕刻艺术史、宗教史以及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灵泉寺及其附近石刻群,既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又特具特色,它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佛学、音乐、舞蹈、服饰、习俗以及书法艺术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灵泉寺附近宝山和岚峰山崖开凿的摩崖石刻群分布遍及山岩,星罗棋布,规模极为壮观,乃我国中原地区除了龙门石窟之外的又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佛教艺术宝库。



小南海石窟:国5

小南海石窟位于安阳善应镇龟盖山南麓灵山古寺遗址内,距灵泉寺约5公里。小南海石窟共计包括东、西、中三窟,故称小南海三窟。这其中以中窟空间而积最大,其文化保存也最完好,雕像、绘等题材内容也最为丰富。小南海三窟中窟大约开凿于北齐天宝年间(550-555),其开凿始于灵山寺僧方法师,后经曾任少林寺第一武僧的僧稠法师组织重修。根据文献资料与考古实物考证,小南海三窟的雕像建造等,确实受到了僧稠法师一脉佛学思想与文化的影响。


北齐双石塔:中国野外双石塔鼻祖

北齐双石塔位于灵泉寺道凭双石塔基址西侧的台地上。是北齐河清二年(563)灵裕法师为其导师道凭营造的一对石塔。

两座石塔东西并列,在一条水平线上,均为单层石墓塔,造型大体相同,皆座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西塔用下大上小两块素面正方青石垒砌,立面呈凸字形,用两块青石雕凿而成。唯南壁开长方形拱门,门额略呈火焰尖状,门两侧雕刻半圆形倚柱,柱头雕莲瓣3枚,柱础呈莲状。塔身以上刻叠涩出檐3层。在门楣与檐部之间的壁面上,镌刻有“宝山寺大论师凭法师烧身塔,大齐河清二年三月十七日”。塔心室为正方形。塔顶整体外形呈履钵状,雕刻华丽。四周皆浮雕卷叶状纹饰,每面正中雕一圆形宝珠状物。塔檐外叠涩两层,上为塔顶,四壁浮雕卷叶状花纹,上置卷叶纹方斗用相轮三盘,最高处置火焰宝珠。全塔总高2.22米,整体造形稳定,中部塔身呈束腰状,使其显得玲珑有致。

东塔整体造型和体积与西塔相同,但塔门形制和塔身花纹略有区别。南壁塔门亦为拱券状,但较两塔宽阔。门楣及门额均呈拱券形,中间刻凹槽一道。塔心室地平以下,设有放置骨灰的洞穴。全塔总高2.14米,其与道凭法师烧身塔时代一致,是为陪塔。此塔虽貌不惊人,但却是我国古塔中最早的露天双塔,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独立石塔,堪称我国石塔之祖。这不仅对研究道凭生平及北齐邺都的佛教活动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也为研究北齐时期及南北朝时期塔类建筑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响堂山石窟:国1

响堂山石窟是我国现存北齐王朝所营最大的佛教石窟艺术的宝库。当时的艺术匠师们,在掌握了前人在绘画、雕塑、建筑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吸收并融汇了印度犍驼罗佛教雕塑艺术的技法,经过前期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从而创造了具有我国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的石窟雕塑艺术。

响堂山石窟包括北响堂、南响堂和小响堂三处,相距约15公里。共有石窟16座、摩崖佛龛300余个,造像4300余尊。始凿于东魏末年,完成于北齐,隋、唐、宋、明历代均有续凿。

北响堂石窟:位于峰峰矿区和村镇东南的鼓山天宫峰西麓。始凿于东魏、北齐。为北齐时期著名的皇家寺院。石窟凿于半山腰处座东面西,呈南北一线排列,共有北齐窟4座,隋、唐窟各座,明窟两座。大佛洞位于窟群北侧,俗称“北堂”。该窟宽、深各12余米,高11.6米,为我国北朝晚期规模最大的石窟。窟门上方开明窗三个。窟内中心置塔柱,正左、右三面各凿帷幕顶大龛一个,龛内造像一佛二菩萨。坐佛高达3.5米,为响堂山最大的造像。下方佛坛雕香炉、蹲狮及十神王像。柱身顶部凿列龛16个,内置菩萨立像。柱身南面顶部凿一深2.8米的瘗穴,相传为“高欢墓”。

窟内四壁凿塔形列龛16个,内置圆雕坐像一尊。窟门两侧各雕帝后礼佛图。南壁东侧塔形列龛顶部有明代补刻的千佛坐像百余尊。该窟雕刻极为精美。四壁的塔形龛边饰束莲柱。柱身满刻勾连云纹,顶饰火焰宝珠,柱基刻跪状怪兽,龛顶覆钵上方雕仰莲、相轮,忍冬和火焰珠组成的三枝塔刹,极为华丽壮观。塔柱南面大龛左侧菩萨,右脚微踮,身体自然弯曲、衣裙贴体,质感极强。塔柱顶部列龛,边饰八角束莲宝珠顶柱顶饰火焰纹龛楣。两龛龛楣之间,填刻成扇形排列的变形宝珠图案,状如孔雀开屏,构思独特,造型华美。唐代高僧释道宣在《续高僧传》称“中诸雕刻骇动神鬼”雕刻之精美,可与河南龙门石窟的宾阳洞、巩县的第五窟、云岗石窟的各大窟相媲美。堪称雕凿艺术的姣姣者。

释迦洞位于窟群中部,俗称“中堂”。窟门外凿前廊,进深10米,宽8.8米,高6米。前廊三间四柱,柱底雕蹲狮承托,柱身八角形三道束莲,其间填刻勾连云纹、宝珠等柱顶雕火焰宝珠。中两柱间横托大型楣额,顶部雕仿木构瓦顶,其上为大型覆钵。窟门内侧拱腹平雕大叶忍冬纹,上方凿明窗。窟门两侧各雕天王立像一尊。天王像上方各开明窗一个,周边饰覆莲、火焰等纹饰。窟内正中塔形柱,正面通顶凿一帷幕大龛,内造一佛两弟子二菩萨。本尊是释迦牟尼,手施“说法式”,手印,背光为举舟形,头顶光饰同心圆形花纹。

刻经洞位于窟群南端,俗称“南堂”,窟门前置四柱三间前廊。窟檐雕仿木构瓦顶。瓦顶上方大型覆钵,覆钵顶部雕三枝火焰珠顶塔刹。窟门两侧各雕力士一尊。窟内三壁雕通壁帷幕顶大龛,内各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坛浮雕香炉神王等窟顶浮雕莲花藻井。覆钵中部凿小型洞窟一座,正壁雕释迦,多宝两佛并座,左、右两壁各雕坐佛一尊。窟内前壁窟门两侧刻《无量义经德行品第一》,前廊内刻《维摩诘经》,窟外南西北侧岩壁刻《弥勒成佛经》《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偈文》等计六部5万余字。此外,覆钵塔刹两侧刻《大圣士号》和《十二部经名》,柱身刻《佛名经》。

北岩刻经西壁端部有北齐武平三年(572)刻摩崖《唐邕写经碑》共计900余字,为唐邕撰文书丹。记述了天统四年至武平三年(公元568--572年)鼓山石窟刻经的缘起及经过等。唐邕刻经为北朝时期仅见的具有明确纪年及书写人的刻经,为研究北朝刻经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据《武安县志》记唐邕为北齐重臣,一生曾“事六代北齐皇帝”是北齐第一才子。“以善书能文,为时所重”。据金石著录载,邺下勒经书碑多出其手,但存世极少。刻经洞的刻经,书法淳古,气魄浑厚;笔势起落有意,且姿致适度,在遒苍醇厚中又富有潇洒清秀之神情,有的字形仍保留有汉隶“蚕头燕尾”的风韵。即以楷书为主,间以隶书,并参以篆意。开唐人刻碑之先路,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堪称北朝刻经造像碑的珍品。唐邕写经之事,不论对其个人或佛教史的研究,可谓至关重要。其刻经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发展与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

南响堂石窟位于鼓山南端的纸坊村北。初为北齐天统元年(564)鲜卑勋贵高阿那肱出资凿建,有北齐窟7座,唐窟1座。

北齐窟分上下两层,由南至北下层依次1、2窟,上层依次3—7窟,唐窟位于7窟北侧。现第1、5、7窟保存较好。第1窟为仿木构四柱三间殿字式,中两柱束莲盘龙,顶饰火焰珠。柱头雕斗拱承檐。窟门两侧各凿力士像龛一个,龛上方凿明窗,窟内深7.1米,宽6.4米,高4.5米。中心置三面通顶塔柱,柱身正面顶部浮雕佛传故事三幅;中部凿帷幕顶大龛,内造像七尊,现存除一佛二弟子为北齐原刻外,其余为清代泥塑;右壁列龛下方及前壁窟门两侧刻《华严经》部分章节。该经为北朝“地论宗”的相州南派所极力推崇的主要经典。此齐文宣帝曾亲手抄写华严经大部,为十五卷,并首设“华严斋会”作书记法会之盛,曰:《华严斋记》。第2窟规模形制与1窟基本相同。

►报名通道:

报名咨询:

(本游学由厦门扬邦国际旅行社联合出品)

窟内造像大部被毁,窟门两侧力士龛内隋代改制的《滏山石窟之碑》保存完好。第五窟位于上层中部,宽、深各2米余。第七窟为千佛洞:左龛本尊为阿弥陀佛,善跏式坐于须弥座上,两赤足蹬于莲蓬之上,莲茎是从一人头(即夜叉)口中生出,十分奇特,别致,为全国各大石窟中所罕见。该窟设计独具匠心,雕刻精美细腻。窟顶藻井的伎乐天和飞天轻盈的体态,飘扬的衣带,线条流畅、柔和,形象生动优美。伎乐天有的手弹竖箜篌,有的口吹竹笙横笛,飞天们随着那幽雅的乐曲、优美的旋律,手舞足蹈,载歌载舞;供养天双手捧钵敬献仙果,表现了《法华经譬喻品》中的所谓“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的景象。当我们置身于此窟之中,静心欣赏这些富有诗情画意,栩栩如生的浮雕艺术时,仿佛听到了古雅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看到婀娜的舞姿,嗅到了仙果的芳香,似有身临其境之感,让人留恋忘返。

常乐寺


北朝考古博物馆

北朝考古博物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2020年9月19日正式开馆,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北朝文化考古研究中心。北朝时期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期,和南北方地区以及周边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开辟有丝绸之路,通往东欧的这条丝绸之路。是穿越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一直通到古罗马成为古代通商贸易的典范。

该馆馆藏文物为东魏北齐出土的珍贵文物。北朝考古博物馆最具特色的展品是北朝皇陵陶俑,素有“小兵马俑”之称,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陶俑有数千件之多,造像生动活泼、种类繁多,个体普遍较小,但制作精致。

陶俑题材有人物、动物、器物等。陶俑的制作都能按照内容需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身份特征,动态微妙,表情生动。北朝考古博物馆为人们展示了1500多年前文化交汇、民族融合的北朝岁月,对探究中国北朝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北朝东魏北齐皇陵

北朝墓群位于磁县城南一带,共有大小134座古墓冢,最大的如天子冢、皇姑坟、磨盘冢、青冢等,一向被误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建国后,文物工作者经多年的科学考证,这一千古之迷终被揭开:这并非曹操疑冢,而是东魏、北齐的皇陵区。经考古发掘证实的墓分别为东魏昌乐王元诞墓,宜阳王元景植墓,司马氏太夫人墓,愍悼王妃李尼墓,北齐兰陵王高肃墓,北齐高欢第九子妻茹茹公主墓和其十四子高润墓等。

1975年在挖掘位于磁县东槐树村的北齐高润墓时,首次发现了北齐壁画。经发掘,此墓为砖筑单室墓,平面呈方形,出土文物中有彩绘俑361件,墓室四壁有彩色壁画。画面构图严谨,人物栩栩如生,服饰飘逸逼真,鲜明展示了北齐时代的绘画风貌和独特风格,填补了中国绘画史的一页空白。

在位于大冢营村的东魏茹茹公主墓中,还首次发现了东魏画迹和两枚东罗马金币及外籍人形陶俑,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中外交流盛况。墓道两侧各有长达21米的彩色壁画,是东魏画迹的首次重大发现。壁画大部分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着力表现墓主人的荣贵身份,布局严谨,人物各具神态,显示出东魏壁画艺术的较强功力。


邺城博物馆

邺城博物馆采用汉代建筑风格,占地65亩,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博物馆共展出陶器、瓷器等各类珍贵文物300件(组)。重点看“民族融合、文化激荡——十六国时期邺城”、“隋唐文明之前奏——东魏北齐邺城”、“中国北方佛都——六世纪邺城佛教”。


邺城考古博物馆


邺城考古博物馆位于县城金凤北大街33号,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文化交流于一体,是以佛教考古为专题的博物馆。博物馆总投资近1亿元,主体建筑面积8720平方米,高22.3米,借鉴汉代城墙及城门楼的建设理念,彰显汉代特色,古朴、庄重又富有现代气息。博物馆共建五层: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其中,一、二层为文物展陈区域,面积约2690平方米,共有四个展厅。分别为”第一展厅:邺城与佛学东渐””第二展厅:东魏邺城佛教”“第三展厅:北齐邺城佛教”。“第四展厅:邺城佛学传承”。


博物馆展陈文物300余件,展陈文物由2012年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埋藏坑出土的精美佛造像,还有核桃园佛寺遗址出土的舍利函、青釉罐、玛瑙珠、水晶珠等。同时,馆内采用雕塑、场景复原、模型以及悬浮成像等声光电高科技手段对邺城的历史文化予以了完美阐述



2012年春节,千佛出世,铜雀飞云。大批皇家佛像在漳河河滩横空出世,一座坑内一次出土2895件,大多背屏式和单体圆雕,汉白玉材质保留有炫目的贴金、彩绘。工艺精湛、题材丰富。释迦、阿弥陀、卢舍那、多宝、药师、思惟太子、弥勒、观音、双菩萨立像,或宝相庄严,或沉思,或微笑,或澹然。身姿妙曼舞动的飞天、泰西来蹲踞的雄狮、菩提树宝相花、摩尼珠仰覆莲,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的考古发现与发掘,是中国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出土造像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研究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型艺术提供了可靠的标本。邺城造像艺术不仅包含了北魏时期受南朝士大夫风格影响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式造像,尽显飘逸潇洒之神姿,又在北齐时期接受新一轮传入的笈多造像样式创造出“曹衣出水”式薄衣贴体的新样式,身体曲线玲珑毕现。独具特色的“龙树背龛式”造像则是邺城工匠高超技艺的体现,充分利用了汉白玉石质细腻柔软的特点,开创性的镂孔透雕的呈现,是我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一大高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庆河北 | 黎冷:安阳殷墟与邺城佛造像(9/30-10/6)
殷邺游学丨追寻殷商古迹,探索石窟艺术(五一、端午)
深入安阳殷墟与曹操高陵、响堂山石窟,探秘殷商与北朝文明!03
邺城考古博物馆-中国首座佛造像专题馆
邺城游学 | 回望北朝:邺城佛造像专题考古(7/7-7/10)
邺城博物馆佛教造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