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英国作家毛姆以法国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创作了小说《月亮和六便士》,讲述了一名画家抛弃家庭追求艺术理想的故事。

小说中的「月亮」代表着远方的理想,「六便士」象征着眼前的现实。兜里的六便士总是叮当作响,夜空的月亮永远恪守沉默。你会选择什么?

▼ 一张图读明白毛姆代表作《月亮和六便士》

01.

再见,六便士

设想一下:你有一个朋友,为人老实,疏于言笑,踏实勤奋,在超一线城市有一份高薪的证券经纪人职业。如今,人到中年,婚姻稳定,儿女双全。

就是这个朋友,某天突然发了一条朋友圈:

「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

他宣告,抛家别子,放弃一切。他要到更远的地方去,余生他只要画画。

即使放在今天,这也必定是震惊朋友圈的消息。想想两三年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新闻,除了字好看,仅仅辞去公办教职而已,就已轰动一时。

而早在百年前,这样的故事就被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s Somerset Maugham)写在了1919年发表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 Pence)中。

小说以一个旁观者「我」的视角展开,「我」听闻并见证了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整个故事。为了画画,思特里克兰德抛弃家庭、妻子、孩子,辞去高薪职业,离开伦敦的家,住进巴黎的贫民窟,再后来,索性彻底离开文明世界,远赴万里之外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追寻他的艺术。

主人公的原型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他正是在中年时辞去了股票经纪人的工作,专心从事画画。却从此陷入经济困难。据说他甚至到巴拿马运河工地做过苦力。这种窘迫状态到他的晚年也一直没有改变。

「便士」是英国的货币单位,它和「月亮」并置作为小说的名字,象征性地呈现了大多数人会面临的选择题: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此岸与彼岸。

《月亮和六便士》
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

和娜拉在意志冲动中出走不同,对于离家这件事,思特里克兰德在平静的日子里早已经深思熟虑,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难道艺术和生活天然就是对立的吗?或许未必。这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取舍问题,只是在某些偏执的人那里,他们追求更为纯粹和极致的东西,仅此而已。

因此,思特里克兰德只有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倾注在画画上面,才能心安。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正值壮年的思特里克兰德是怎样在伦敦的商界风生水起,又是如何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安度晚年。

这一切于他而言都不重要。尽管他住在巴黎破烂的阁楼里,后来又在荒凉的小岛上;尽管他活着的时候一张画都卖不出去,死后对别人的盛誉也无从感知。他丝毫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只是画画。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

毛姆在书中设置了戴尔克·施特略夫这一角色,作为主人公的衬托和对照。施特略夫是「我」的朋友,也是一名画家。他对绘画鉴赏颇有见地,但在创作上毫无天分。当思特里克兰德在巴黎文艺界籍籍无名之时,施特略夫就已经预言了其作品的伟大价值。

在这里毛姆探讨了两种人生的意义:一是思特里克兰德式的,困顿的天才;一是施特略夫式的,优裕的庸人。前者有艺术之才但必须禁受物质匮乏与肉体之苦。

后者不必考虑生计问题,但纵使他一生向往天才,追随天才,只能做一个蹩脚画家。这种困境是本质上的,物质或时间都难以填补自己能力上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某种意义上讲比前者更具悲剧色彩。

通过对比,毛姆向我们展现了真正的困境不是现实物质的匮乏,而是精神理想的失落。正因如此,思特里克兰德们才会向众人所认为的「六便士」式的成功挥手告别。

 保罗·高更(1848~1903)


02.

「探月者」

「女人的脑子太可怜了!爱情。她们就知道爱情。」

思特里克兰德抛妻弃子前往巴黎之时已经结婚17年。之前的婚姻生活十分平静,以至于她的妻子收到诀别信时根本摸不着头脑。还以为丈夫在外面有了情人,于是心存幻想他能回来。直到她得知丈夫是为了画画时,才终于彻底死心。

相反,思特里克兰德对这段感情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眷恋,对自己的儿女也没有不舍。一走了之,然后杳无音信。

我们必须承认他在处理家庭关系以及亲情伦理方面问题的简单粗暴。他对于艺术的笃定和专注一部分演化成了自我中心主义。

这种自我中心主义还体现在他对于女性的态度上。他在巴黎病重时被施特略夫一家救济。施特略夫的太太勃朗什在照顾他的过程中爱上了他,死心塌地之至甚至不惜和丈夫施特略夫决裂。这一幕竟和思特里克兰德曾经离家有所相似。

而在思特里克兰德心中,没有什么比画画更为重要,哪怕是爱情。更为悲惨的是,他根本没对勃朗什产生过爱情,只是把她作为自己情欲满足的对象。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

勃朗什被抛弃后选择自杀。思特里克兰德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愧疚或是自责,还向「我」鼓吹了他所信奉的女性观。

「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

这倒和叔本华所说的话有些相似:「女性的美只存在于男人的性欲冲动之中。」这其中男性中心主义和物化女性的倾向集中体现为思特里克兰德对待感情、家庭的傲慢和冷漠,让他在天才另一面的形象令人不寒而栗。

 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妇女,作于1899年

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圆形人物」理论。简单来说,「圆形人物」指的是难以用好坏来评判的人物形象,它区别于扁平人物的片面化。这样的人物性格、品质往往更为复杂,更具争议也更富有阐释空间。

思特里克兰德便是一个圆形人物。作为文学的创造,他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之上被作家赋予了更多的人格特质,比如他对待家庭和女性的绝情冷酷,这与高更的事实不符。我们不能将他和高更简单地等同。

正如毛姆在他另一本小说《寻欢作乐》中所说:

哪一个作家都不能凭空创造出一个人物。他必须有一个原型作为起点,随后他的想象力就开始发挥作用。他把这个人物逐步塑造成形,东一处西一处地添上一个他的原型所没有的特征。等他完成以后,他展示在读者跟前的那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与最初给他启发的那个人已无多少相似之处。只有这样,一个小说家才能赋予他所塑造的人物那种既可信又有说服力的真实性和强度。

毛姆艺术技巧的高明恰在于,通过虚构创造一个观念化的人来探讨艺术和生活的矛盾。现实中当然很难找到思特里克兰德这样怪癖、乖戾、极端的人。他们与艺术的矛盾容易被日常生活所调和,其所处困境的程度自然很难表达。因此,思特里克兰德非得极端不可,否则不能表现出艺术家追求精神理想的勇气。

小说中贯穿全篇的叙述者「我」也是观念化的设计。「我」在书中没有确切的名字,没有明确的性格特点,可以视作所有旁观者的艺术化集合,代表了绝大部分人普遍的生存状态:以观望或者欣赏的姿态对待这类艺术家,在自己的生存哲学中与这些「探月者」保持距离。


03.

彼岸

「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

在读到小说最后几十页之前,我们很难去理解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人物以及他离家出走的行为。有人会觉得他根本不值得同情,他就是一个混蛋;有人会觉得他的离家出走根本毫无意义,因为无论在巴黎还是塔希提他和他的画作都没能取得人们的认可。

毛姆在此处又引入了另一个叙述者库特拉斯医生。「我」是从他口中得知了思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最后的岁月。医生跟随着一个当地的少女去为她的丈夫看病。他终于来到了一座破败的木房子。当他进去时,他被眼前的世界震惊了,他仿佛置身在一个神奇的世界,墙上的壁画:

「……使你感到空间的无限和时间的永恒……那些赤身裸体的男男女女,他们既都是尘寰的、是他们捏揉而成的尘土,又都是神灵。人最原始的天性赤裸裸地呈现在你眼前,你看到的时候不由得感到恐惧,因为你看到的是你自己。」

壁画如同塔希提岛带给人的印象——一种原始的美感和一种孤独的气质。画家终于在远离文明的彼岸找寻到理想的艺术模型。

同他一样,1891年高更第一次到达塔希提。不久他因患病不得不返回法国。而当他情况好转,他再一次决定去往曾让他贫病交加的塔希提,这一回再也没有回国。

也正是在这里,高更创作了伟大的名画:《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向何处去?》。他将贯穿人一生的哲学问题用画笔展现了出来。

▲ 高更笔下的塔希提风光 ,作于1892年

当医生为这墙上的杰作惊叹时,才意外发现了墙角草席上的思特里克兰德。他死了,而在此一年前他已经因麻风病而双目失明。他用一双瞎了的眼睛每天凝视自己的作品,仿佛从中看到了整个宇宙。

他的妻子爱塔遵从他的遗愿要将作品连同整个木房子一起烧掉,任凭医生怎样地挽留都无济于事。我们可以尽情想象一副杰作在眼前慢慢被火焰吞噬的情形。

这个焚烧的举动有着普罗米修斯式的悲壮与崇高,它足以让任何一个人为之肃穆。他要用自己的作品为艺术献祭。

思特里克兰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创作出了可以称之为「至美」的作品,因此他没有遗憾。在他看来,这幅画传不传世已经并不重要,他毕生追求的「美」的理想已经用整个生命的代价得以实现。「烧毁画作」带有一种彻悟、解脱乃至涅槃的韵味。

然而毛姆显然并不只是想写一个画家的故事。这其中饱含毛姆对当时世界人类社会的反思。在小说中,「画画」和「塔希提」显然被赋予了象征的意义。它们象征着对工业社会中秩序化、模式化人生意义标准的逃离,象征着对传统和世俗所界定的行为的反叛。

关于生命的终极追问往往被掩盖在物质繁盛的表面之下。主人公只有从这样的表象中逃离,以一种献身的姿态去追求某一种高于世俗生活的东西,才能获得心灵的自赎。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思特里克兰德离家的决绝和处世的极端了。正如我们不难理解乔达摩·悉达多王子为什么必须要放弃宫廷,必须要去苦行,方能悟道。我们也不难理解美国作家索尔·贝娄(Saul Bellow)笔下出身名门的「汉德森」为何必须要离开,必须要去往非洲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毛姆所展现的是人类普遍的精神困境。

毫无疑问,追寻象征着「美」与「理想」的月亮才能最终企及生命的永恒。然而,兜里的六便士总是叮当作响,夜空的月亮永远缄默无声。

想刘愚说说其他方面的书?欢迎在文末留言噢~📖❤️

▼▼▼「美」的月亮在夜空,也在书中。走进美学,让生活更加美好。点击下方小程序,听高全喜和孙周兴教授原声讲解美学经典著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月亮与六便士》:是低头去捡六便士,还是抬头追寻月亮?
生活在月亮之上
《月亮和六便士》(1)
豆瓣9.4,《月亮与六便士》:用一本书的时间,解锁人生的意义
你要快乐,不必正常
逐梦“塔希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