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疑团:一代大师王国维之死(上)|读嘉人物

这是 读嘉 的第 33 篇文章

王国维 上 来自读嘉 14:09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 洪鑫 朗读音频


文/苏则(原创)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

(1877-1927)

字静安,亦字伯隅


  大师之死  

今天我们来聊聊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化史上一桩重大的公案,那就是王国维的自杀。

王国维何许人也?这两年国学非常火,我们知道王国维是国学大师,《人间词话》的作者。了解一点民国文化思想史的朋友们大概会说,民间传扬的“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其中有一个就是他。这四大导师的余下几位:梁启超,是晚清时候百日维新的先锋,鼎鼎有名;陈寅恪,顶尖史学家;赵元任,是语言学方面的奇才。

1920年代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油画。自左至右,分别为: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梁启超。

清华大学最初实际上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比较重视的是英语和西方学问的训练。后来到1924年,校方觉得清华在本国学术文化这一方面有短板,就开始筹备一个专攻国学的研究院。当时清华校长曹云祥最初想要邀请胡适来担任导师。胡适当时才三十四岁,但已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因为推动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在全国知识界早已有了很大的声望。然而他谢绝了这个邀请。胡适表示,这个研究院的导师,必须是第一流的学者,他不敢当,但他推荐了三个人,是哪三位呢?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这是胡适眼中当时国学界最有分量的三位前辈,除了章太炎本人对于西方引进的大学体制比较排斥之外,其余两位都应邀去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我们知道,当时中国处于一个中西文化、新旧文化交流冲突的阶段。胡适这些新一代的学者们,属于新文化阵营,他们反对儒家礼教,主张吸收西洋思想文化,对中国旧有的传统文化加以批判。王国维等人相比胡适他们,可以算是旧文化阵营的一面,他们主张对中国的旧文化加以整理和保存,对西方思潮的泛滥表示怀疑和担忧。这两派之间的争论非常激烈,现在回过头去看,双方都曾说过一些出格的话,做过一些出格的事情。

比如当时旧文化阵营有位林纾先生,他就觉得新文化阵营推崇的白话文非常糟糕,是拉着车做小买卖的人说的话,是上不了台面的。但是当时文化界的发展,是偏向于白话这一面的,所以他很不高兴,就写了篇小说,假想有一个膀大腰圆的义士,把陈独秀、胡适、蔡元培这些新文化阵营的代表人物们揍了一顿。这其实已经有人身攻击的意味了,不但算不上学术上的探讨,而且恐怕这类语言,要比平民百姓的白话还要粗俗。王国维也反对白话文学,但总体上还是保持了旧式儒者的风度,然而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要知道,当时新旧文化的冲突,是有这样激烈。

而在新旧文化冲突这么激烈的时候,新文化一面的胡适,还是认可旧阵营的王国维的学术能力,推荐他去做清华国学院导师,可见王国维的学术能力和声誉之高。实际上胡适本人曾经在日记里评价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说中国旧式的学者,只剩王国维、罗振玉、叶德辉、章太炎四个人,而这四个人里,又只有王国维是最有希望的。鲁迅,是新文化阵营里的激进派,他最激进、最有争议的言论之一,就是要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但他对王国维,也是非常佩服,他曾经在杂文里写道,要谈国学,王国维先生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清华国学院师生合影

我们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当时文化界无论新旧,对王国维都有很高的评价,而且他在清华大学国学院执教,学术环境待遇都相当不错,本人又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学界的领头人物,这样一位德高望重、众星捧月的大师,到192762日那一天,坐黄包车进了颐和园,却再也没有回来。黄包车车夫等在门外,等了很久,直到游客都走得差不多了,门卫觉得奇怪,问他等谁,他回答说,等一个老先生,留着辫子。门卫说里面有人跳湖自杀,车夫进去一看,确实是王国维的尸体,身边是三块银元,一份遗书,是写给子女的,除了交代藏书和丧葬的事情之外,对于自己自杀的动机,就提了十六个字:“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含义很模糊。

为什么王国维会突然想不开,跑去颐和园自杀呢?这件事确实是很蹊跷的。根据当时身在北京的文化界人士的回忆来看,在那个时代,对于王国维的自杀就有很多种说法和解释,发展到九十年后的今天,综合起来,最主要的大概是下面的三种说法。


第一是殉清说。王国维是清朝的遗民,遗民这个词历史上很常见,现在不怎么说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就是说中国历史上常常有王朝更替,但儒家强调忠义,如果一个人受了前朝君主的恩惠,到旧的朝代被新的朝代推翻之后,出于对前朝的忠诚,不承认新朝的统治,自认为自己还是前朝的臣子,那么他就是前朝的遗民。王国维本人在清朝其实没有做过很大的官,清代灭亡前,他做过学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图书局编译,负责一些西洋日本书籍的翻译,但他认为自己有固守儒家道德的义务,所以自居清朝遗民,在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之后,仍然保留了清代的文化象征,继续留着辫子。

左:罗振玉;右:罗振玉与王国维

王国维死后,他的遗老朋友罗振玉,又搬出了一封署名王国维的临终奏折,献给退位的皇帝溥仪,开头就是:臣王国维跪奏,报国有心,回天无力。又说清朝灭亡以来,皇上蒙受了这么多次耻辱,从前那么多吃朝廷俸禄的人,现在却没有一个为之而死的,我王国维感到非常心痛,因此跳水自杀。


溥仪看了这封遗折,觉得非常感动,给王国维“忠悫”的谥号,派王室成员致奠。因为正如这个遗折中所说的那样,清代灭亡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官员为之而死,这和宋代、明代灭亡时的情况很不一样。历史学家张鸣先生有一篇《遗老们的选择》写道,一般王朝覆灭,总会有几个臣子为之殉节而死的。但清朝灭亡的时候,这样的人却非常稀少。湖北一个的姓马的司法长官,打算殉节,可是大老婆小老婆一哭一闹,他就放弃了。当时有名的殉节者,其实只有一个王国维。


于是就有人说,王国维是殉清而死的,民间还有些人据此更进一步,说王国维是满清异族的奴才和走狗。但这个说法有很大漏洞,首先我们现在可以确认的是,这份所谓的王国维遗折,是罗振玉捏造出来的。此外,狭隘意义上的殉清说,还有一个很难解释的地方。是什么呢?前面说过,溥仪是1912212日退位的,清代的灭亡,是王国维自杀十五年前的事情。如果王国维只是因为爱新觉罗一家失去了他们在中国的统治而自杀的话,他为什么要等到十五年后再死?


于是后来有了第二个解释,这个解释在如今很有市场,是一个阴谋论的说法,当代人比较喜欢阴谋论。这个说法,认为王国维的死亡,不是出于什么高大上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欠罗振玉一大笔钱,而罗振玉不断向他追债,王国维还不上,而且要面子,就自杀了。这个说法的支持者,大多根据的是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而溥仪对王国维其实并没有什么了解,他之所以在王国维死后给了这样高的荣誉,完全是根据那封罗振玉的遗折,以为王国维是为了他一人,或者爱新觉罗一家的缘故而死的,所以他当时非常感动,但到溥仪知道这封遗折是伪造的时候,他对王国维就没有什么怜悯了。

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

溥仪不了解王国维,那他的回忆中,罗振玉追债导致王国维自杀的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实际是从另一个遗老郑孝胥那里得来的。溥仪和郑孝胥的关系比较好,而郑孝胥和罗振玉的关系,则是水火不容的。所以这个解释虽然很八卦、很有噱头,却不一定是事实。事实上,追债的说法反倒是可以第一个被排除掉的,为什么呢?王国维的遗折,我们知道是假的,但他投湖时身边的遗书,却毫无疑问是真的,这封遗书说得很明确,“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所谓世变,就是世道巨大的变化,区区“追债”,根本说不上世变,也就不可能是他自杀的主要原因。


第三个解释来源于同为清华国学院导师的陈寅恪。陈寅恪对王国维的学识人品是非常尊敬的,他曾经在王国维的遗体前叩头,把王国维视作自己的师长,而且在学力思想上,他也是可以和王国维对等的人物,应该说由他来解释王国维的死亡,是最为合适的。实际上他对此事确实也写了很多东西,他为王国维之死写过一首长诗及其序文,写他对王国维之死的理解,他还为纪念王国维写了一篇碑文,这个碑现在还在清华园,碑文中两句话特别有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两句现在有人说是清华之精神,其实最初是陈寅恪用来纪念王国维的。

清华园王国维纪念碑

陈寅恪在碑文里,认为王国维的自杀,和所谓“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是没有关系的,殉清说主张的就是“一姓之兴亡”,逼债说就是所谓“一人之恩怨”,这两种意见陈寅恪都反对,那他本人的意见是什么呢?就在他的《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里。陈寅恪先生的文章思想,都有些晦涩抽象,不太好懂,这一篇也是如此。人们看过这篇文章之后,一般只能记住一个结论,就是: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是为了中国文化而死的。具体地说,陈寅恪以为,王国维身处中国文化衰落的时代,而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特别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理想破灭的痛苦,因此他不得不死。这个说法,和王国维遗书里“世变”的说法,是相符的。但是“文化衰落”、“理想破灭”,具体指的是什么呢?这种痛苦,又是从何而来呢?又有何具体证据呢?当代的读者,已经很难理解了。


综上所述,对于王国维之死,目前有上面这三种主要的解释:殉清说、逼债说、殉文化说。但这三种解释,要么有证据上的硬伤,要么在阐述上不太明确,到了近百年后的现在,中国的朝代、社会、文化、思想、语言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候再回顾王国维之死,就觉得有很多奇怪之处,不好理解了。如果我们想要了解真相,首先就要去还原王国维和他的那个时代,只有这样,才能去除时代变化造成的隔膜,对他的自杀产生一些陈寅恪先生常说的“理解之同情”。   


目前对于王国维,大众主要有两个误读:第一就是如前面所说,现代人无法理解王国维的自杀,第二个误读则在于对王国维本人及其学术的误解。大多数人认为,王国维是“国学大师”,著名的作品和成就,都和中国固有的旧文化有关,比如说他的《人间词话》,点评的是中国的古诗词,那么他本人一定是非常“保守”的人物。现代史上一个常见的观点是,保守就意味着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有一些人以为王国维是落后的、负面的人物,这个误解,又使得他们没有办法真正理解王国维的死。如果他们相信“殉清说”,那他们的理解就是,王国维是死于对清朝皇室那一家子的愚忠的。如果他们相信“殉文化说”,那他们的理解就是,王国维在新环境下落后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他相信中国古代三纲五常那一套,不能吸收西方先进经验,所以自杀了。

王国维作品  《人间词话》

保守是不是就等于落后,激进是不是就等于进步?这个我们后面再讨论。但至少王国维这个人绝对不是一个落后的,不懂变通的人物,恰恰相反,这位我们眼中的国学大师,一直以来是中国文化思想界开路先锋般的人物。他在国学上的成就,主要源于对西学和新学的吸收和利用。甚至可以这么说:他的学术本身,就是对认为国学只是抱残守缺的批判家,以及认为国学就要因循守旧的顽固派这两个极端的尖锐讽刺。


请继续关注下篇:王国维的人生、学术和自杀真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国维为什么选择自杀?
王国维投湖自尽,地点为什么选在鱼藻轩?答案竟藏在《诗经》里
中轴线上的《名人》故事(29)
王国维进入清华国学院隐秘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丨王国维诞辰145周年
死了都不得消停,为什么大家不能放过这位老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