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齐物论》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站在高维度看世界

庄子《齐物论》在此段文字中,最能体现其思想境界。对于此段文字,我们可以放到庄子所在的历史大背景中去理解。庄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人,在其所处的时代,百家学说争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各家学说纷起,但大家所言大多都是从各自的角度阐明某一领域的认知。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固然是一种发展,但庄子站在“道”的规律角度,看到了百家学说事理背后的本质问题。

庄子认为,百家学说所言大多都是基于自身的主观认知,形成的对事物局部的局限认知,从某个角度上说是正确的,但是若从“道”的本体论上,从事物整体观角度,百家学说所论述的,大都是站在世俗常态认知的角度去认知客观世界罢了。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事物表象的东西。

庄子对于这些学说,并没有反对,只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观点和原则。从我们后世来看,他的这些见解、观点和原则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极其深远。这也为中华文化在形而上的易学、道学乃至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原则。

庄子的这种透过事物表象,从事物本源角度,去认知事物的本质思维模式和方法,也是指导后世,摒弃常态思维模式,运用超绝的本体一元论思维和整体观思维,带你进入事物本真实相之中。

这种思维模式,是我们现代人要学习的。现代人受科学知识的局限,有时候在思维上自我设限,很容易被万事万物的表象所迷惑。若能学会庄子的这种思维模式。那么我们心灵世界的解放,就变得容易了。

下面我们从原文和白话释义中去做一个解读:

原文: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竟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 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白话释义:宇宙自然的“道”,在还没有形成之初,并没有什么局限,而是无限开放的;人类的言语在没有形成之初,也并不是就有常识规矩的。就是因为有了局限和规矩,在人的思维意识指导下的表达才产生了分野。

请允许我说一下这种分野:人们对于事物认知有偏左偏右的分别。有世俗伦常之理和公义。有基于分析了解事物规律,也有基于逻辑产生的辩论。因为有了分别,大家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想方设法说服别人,于是就有了竞赛和争锋。这就是认知上的八种德用。但是,在超出了人们认知范围的六合之外的事物,也就是说属于形而上学范畴的事理,圣人是有自己的看法、认识的,但却不去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与他人做没有必要,没有意义的争论的;在属于人们认知范畴的六合之内的事物,也就是属于形而下器物层面的事理,圣人是发表自己的理论,但却不与大众去用争议的方式论述的;对于春秋所言的历史上先王们经世致用德行、志向、理想、作为,圣人们只是就事论事,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但是却不去跟人分辨是非曲直的。

原文: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白话释义:故而,有分别的人,其所产生的分别心,其实是本来无别的;那些辩论的人,所辩论的事,本来是一体的,可以不用辩论的。那么我问一下:“这是为什么呢?这源于圣人对人、事、物能够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怀道抱德,而普通大众却以自以为是的观点,从表象层面去彰显自己。故而,我们讲:那些善辩论的人,对于无形的本质规律是看不见的。”

也就是说,大道是不会用世俗人看得见的有形有相的方式彰显的;大辩才的人是不会用言语辩论的;大仁德的人不会说自己就是有仁德的;具有大胸怀谦逊的人是不会说自己很谦逊的;大勇之人也不会故意表现自己很勇敢。真正的道,无所不显,但却不会到处在明处显扬;用言辞去辩论反而达不到辩论的效果;仁德若用常人的行为反而是成不了仁德的;真正廉明谦逊的人若告诉他人是廉明谦逊,那就无法建立自己的信誉;而勇敢的人若无仁慈而彰显自己勇敢,那就成不了真正的勇士。

道昭、言辩、仁常、廉清、勇忮这五者,表面上是追求圆融无碍的大道,但他们最终却离道越来越远,走向道的反面!故而,知道自己所不能达到的,就是至善了。谁又知道不用言辞的雄辩,不是通往大道的道呢?若是有人能够知道,就是达到“天府”之境了。达到“天府”之境,往里面注入多少的水也不会灌满,从里面取出多少的水也都不会枯竭。但却不知道这个里面水的源头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保养生命本源,生发智慧之光的大道之用啊。

原文: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白话释义:故而,过去古代的尧王问大舜说:“我想讨伐宗脍、胥、敖这三个不归顺我们的部落,但要在南方开战,我又无法在心中有决定,所以很纠结,这是什么原因呢?”大舜说:“这三个地方上的小国,犹如存在于蓬艾的草莽之中一样。若不能在心中有决定,又怎么能够去讨伐呢!昔日,曾经有十个太阳同时出来,万物都被这十个太阳照得无法生存了,那何况我们的多个君王管理天下万民,不跟这个十个太阳照耀万物是一样的吗!”

现实思悟:

1、关于表象和实相的思考。对于我们人类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人类与万物一样,都是自然的产物,但人作为灵性的生命,有天然的探索宇宙自然,万事万物本质规律的内在动力和需求。因为人类若想发展,不懂得规律,就会让人类在宇宙自然中和人类社会中受到局限,无法持续发展下去。

基于这种原始的动力,从古至今,人类都对自身所处的自然、社会,从主观世界进行观察,并从中学习和思悟成长。但限于人类认知方法的局限,以及人的根性不同,会出现千人前面的情况。也就是说,不同的人,从其自身主观世界观察到外在表象的客观世界,所得出所观察的人、事、物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其言论经过实践检验,经过时间验证,被证明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时候,那么他的言论就会变成学说,受到更多人的推崇。这就是在古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们所展现的状态。但所有人所展现问题的核心本质都是通过对表象的参悟,解释人、事、物本质实相的问题。

有很少一部分开悟的人,对我们人类自身以及所处的宇宙自然,万事万物,从整体观的角度,做了本质的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纷起,包括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农家、医家、名家、阴阳家等等。但这些学说中,真正开悟,能够对宇宙自然、万事万物,做了全面整体的阐述,并给出了本质回答的,只有道家的老子。而庄子紧随其后,把道学的思想进一步地,在世俗社会中进行实践应用。为我们后世,提供了具有历史典范的思想论述。

庄子,在论述中,从本体论和整体观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从主观世界,看待客观世界的具体指导思想“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进而,有给出了世俗社会中,从主观世界出发,认知客观世界的八德:左、右、伦、义、分、辨、竞、争。进而又给出了从形而上角度和形而下角度,圣人们对待的原则“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 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这就是庄子,站在了一个超越当时所有学派所论述的具体问题之外,透过表象看本质,从更高的角度,提出的具有严密逻辑性,且又具有深刻意涵的思想观点。从今天的时代来看,庄子所提的这些思想和观点,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关于人心映照世界的思考。人作为一个有着主观世界的灵性个体,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其实生命的整体跟外在宇宙是有同一性的。现代科学研究也发现,人的生命内在的结构也类同于宇宙。比如,人的生命也如同宇宙是由有形和无形组合而成的。再比如,生命体内的细胞,也如万千世界一样丰富多彩。

从中医角度讲:天地万物都有阴阳,在人的身体中也是阴阳组合而成。如左眼为阴,右眼为阳;血为阴,气为阳;上为阳,下为阴;胸腹为阴,腰背为阳;脏为阴,腑为阳。这都是生命体内与宇宙自然同一性的例证。

这实际上就说明,人与宇宙自然,万事万物是一个整体。能否站在这个整体的角度,从我们主观世界看客观世界。是区分凡圣的根本区别。

在庄子的这篇文字中,对于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体现了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他不仅仅看到了现象,表象层面的东西,还透过现象和表象,看到了背后看不见的东西。庄子所站的角度,就是天人合一整体观的思维。他既能看到有形的表象和现象,也能看到无形的本质规律。

这是我们今人值得学习的一种思维模式,是我们主观世界认识客观世界,用我们人心客观映照世界最合于道的规律的方法。

3、是什么在推动世界的发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段话就告诉我们,天地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实际上是阴阳的变化推动的。

阴阳是什么?阴阳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部两种不同属性所代表的力量,这两种力量互为存在条件,形成阴阳消长的状态。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来讲,这就是矛盾的双方形成的一种运动规律。

庄子在本段文字中,以尧王问大舜,是否讨伐三个蛮夷部落的首领,论述事物发展运动与变化的内在推动力。这反映在我们现实社会,依然是同样的。无论是个体生命也好,还是我们所做的任何工作也好,亦或是社会的发展也好,都脱离不了阴阳规律,都离不开人、事、物内部两种不同属性力量的矛盾争锋。

不过,对于我们个体生命来讲,我们要做的就是能否用我们的主观世界,把握好客观世界的规律,应用于我们自身的生命发展中,从而让我们的生命在社会中发挥自身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义。

比如,生活中会有很多烦恼和矛盾,我们如果站在烦恼和矛盾之中,那就会被烦恼和矛盾带着走,这就是心为境转,自然就会烦恼矛盾不断;再比如,我们做工作和事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若站在问题和困难本身,可能就跳不出思维上的局限,让我们无法前进;再比如,我们的社会,存在好的方面,也存在不好的方面,我们若单纯地站在好的或者坏的方面看,都是偏于两端。

所以《中庸》认为:执两端而用其中。这才是符合规律的最好选择。我们在现实中去发展自己,也需要学习庄子这种,站在更高维度,去看待人、事、物发展表象背后的本质。那么我们看到的世界必将与众不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谈养生
读书笔记(十五):老子本原?
中国古代哲学家、哲学流派简介(6) —— 学派发展和比较(B)
庄子是如何认识到“是”与“非”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中国哲学发展历程梳理
中國哲學史上非實體思想 WORD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