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进军:多一份倾听,多一扇窗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多一份倾听

多一扇窗

周进军

  文学创作者应该如何面对文学批评呢?对于肯定和褒扬,多数创作者会沾沾自喜,很少有人在立足于优势的基础上作深层次的思考,去反思自己的不足。然而对于质疑和指缺,大多反应则是躁动与不安。

  积极拒绝?固执己见?理性接受?面对批评者所表现出的态度确实代表着文学创作者的人文修养,不仅反映胸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映射出做人的格局。抛却人为色彩及背离事实的批评,作为一个真正的文学创作者,应该以谦虚平和的心态去关注和接受别人的批评,去倾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这样才会和读者产生共鸣。

  批评是一种声音,直指人心的声音。接受了这种声音才会被唤醒,从而打开心灵的窗口去体验那幽深美妙的风光。文学创作需要读者认可,也需要批评,更需要历史裁定。

  记得清代有位叫石涛的艺术家说过:“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这“先受而后识”与孔子“绘事后素”有异曲同工之妙。

  “言为心声”及“文以写心”都是把创作当为心灵的写照。就其发展而论,文学创作毕竟不是模山范水、图写自然的视觉艺术,而是依赖文字得以生存的文化艺术。文学创作的谨严精神和文化含义,是文学艺术存在的根本条件。这就是文学批评能实指弊端、切中要害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学创作是需要情感关注作为基础,文学批评也需要理性客观来维系。作者无意而读者却有心。文学批评是在尊重文学创作共性的前提下寻找个性价值,阐发新知,以探索平衡持久的文学规律。这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共同存在的缘由。

  须知,文学创作的成熟是相当漫长的,要求作者经历过无数的创作之际的有我和无我的境遇。“有我”就是多虑的我,我所临我所思,渴望一一表现于笔端。这对于文学创作者而言,相当于背上了富丽而沉重的包袱,影响着灵感和灵性的发挥。

  文学创作的提升,遵循的是减法规则。“有我”之后便是“无我”,“无我”要凭借过去所思、所学毫无约束地任情发挥,在发挥过程中流露出特性以实现个性的自身价值。

  当文学创作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所有的个性追求都呈现自然而然的状态,所有的变化也都显得奇妙平和,这就是文学创作者的理想目标。要突破这种境界不仅需要丰厚的人文因素,更需要精湛的理论引导。文学批评是在这过程中一直扮演着这一重要角色。

  “明心见性,直指人心”,批评不是指责,而是在撞击过程中所发出的独特声音。独特声音需要独特的心灵视觉才能得到。所以,真正的创作者对批评文章的重视是积极的、严谨的,而真正意义的批评不仅能解除创作的困惑,同时亦可弥补创作者所不及的一面。当然,对批评文章的营养消化是在思考中来完成的。但创作者必须先要具备接受批评的胸怀,即“先受而后识也”,犹如孔子所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文学创作的成功取决于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也来源于其“虚怀若谷”。接受批评、从容面对,是文学创作素养的基本体现。古往今来,在批评过程中,批评者的睿智和思想呈现出鲜活的个性生命。而生命的旋律正是解读时代思想和风格的钥匙。因此,坦诚地面对批评和坦诚地面对文学一样显得重要。

  多一份倾听,多一扇窗。明白了这道理,我们的心灵便会更加通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古代底层文人的文学创作与批评
当代小说的赋形问题(刘大先)
张清华:文学批评是一种精神对话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19)-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
“文如其人”与“不能以文章观人”,哪个更符合实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