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冰在诊人迎与气口同诸贤之争

王冰在诊人迎与气口同诸贤之争

(2016-05-18 10:24:17)

     在《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第九》一段文字的解释中,对天道的争论,说法太多了。只有王冰的注释,才是符合天地间五运六气运转的,只有王冰的注释才能指导后人诊脉看病,后人印书把王冰的注释与前后世间医者所宗,秦、张、李、朱、王诸贤的认识都集在这里,非常之妙,非常有用,对于鉴别他们到底弄没弄懂五运六气的运转非常恰当。能够把五运六气转动起来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了中医诊病看病的真理,否则就是吹牛,就是“工不达半矣”。当今之人,都是用西医的理论套在《黄帝内经》上,以示侯王,以惑庶民。看看古人的争论,相形见绌之下应该把谁奉为医者之宗,也就大白于天下了。首先要说的是王冰把《灵兰秘典论》《六节藏象论》《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为八,九,十,十一都归为卷第三,顺着一个天理来注释。来说明五运六气在人身这个生化器中所出、所流、所注、所行、所入的整个过程,是与天地间五运六气的运转进行天人合一,是完全一样的。气血流到何经脉?将发生什么变化?从头至尾如何见?只有通过王冰对正文的注释,才会知道冰说得透彻,准确,真实。马时把《灵兰八·六节九》归结到专门论阴阳的天道中去,首先就失去了要先立岁气,才能论三淫内外司天统一的天道。但是马时把诸医者诊到同样脉象,在病情上发生的争执,而不是用望,闻,问,或凭经验的办法发生的争论,都记录到了一起,对后人学会五运六气的运转和如何诊脉定病,一下子就泄露出了五运六气在运转中秘密。即以下这段文字。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在《灵枢经·终始第九·禁服第四十八·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的九九会制中,决定其病在何经。何脉太甚,成关格脉,成阴阳交,就像代脉和结脉一样极于天地,必死人,说得更细,验证得更准确。

以下是马时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汇总的,对这段诊脉结论的争论。

王冰在诊到一盛,二盛,三盛和四盛以上,这种脉象在注释中只引躁脉,而不确定是手经脉,还是足经脉,冰舍去了所有的条件,即,是在南政年?还是在北政年?是在那一治节中?是应该诊尺脉?还是应该诊寸脉?是往左易?还是往右易?都不说,诊病时也不用说,省略了全部推理过程,把诊到的脉像当做结论,直接得出诊断结果来。这是因为不管是诊到的手经脉和足经脉的天道是一样的,只要是在实气范围之内,诊出的一盛、二盛、三盛脉,是阴病阳不病,阳病阴不病;是本气主气,六气都是本气;是中气主气,六气都是中气;是标气主气,六气都是标气,或诊出的是关格脉就行了;这十二句话就是真理。所以冰只引躁脉,不用说是在手经脉还是在足经脉了。连一、二、三盛,胜在何位,哪手,何脉位,都不说,真是隐晦极了。

书中注释出这十二句话的条件,是以少阴为君主之官时“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为例子,这十一藏上从于心,即少阴间气热,下至于胆少阳运,共十一藏。胆是指少阴主时令热司天,少阴,即少阳热主运司天,神明的神气出来,化生成司天的主气,布天。等于是在春分之后,初夏的热分之地。在热分之地,少阴间气即少阳不行炎暑,不在六六之节中,也就是书中说的少阴不司天,少阴只做间气用。显明之右,用少阳阳气热司运的气统天,当天度至此,少阳为胆,所以说用少阴经的热来统帅全身的经脉。在南政年正五气中,从少阴,即从心出来的神明热气,直到暑分少阳司天,都是少阳火气出焉,主气为少阴神气,主运的气为少阳代少阴。君臣相会,君在上,臣在下,是十一藏中最盛的气,是统帅十一藏的气血,都跟着向同一方向运转的气,少阳代少阴间气的神气是神气,(阳明肺的神气是魄气)热气,不偏不倚,中正刚断无偏私,是平气,即不过,也不是不及,气散有形,气布蕃育,故叫君主之官,是通天的气,也叫“开通的气”。注意王冰说的君主之官,是指司天主事施用的气,六气中谁司天主事,谁就是君主之官,不只是专指“少阴”为君主之官。在泉的气是相,是傅佐司天之官,是通地的气,也叫“开通的气”,即上通于天,下通于地。在这里是阳明经通于下,旺度仅次于布天主事的气。再其次是跟着司天后边,右边将军之官及左右的间气,也就是阖在司天的气里,成为一体的“枢气”,叫枢折的气,是主动跟着司天运转的气,在这里也就是厥阴肝脉,是少阴司天的右间气。

如下图:无论是在南、北政年,面朝着巽方少阴的天上,还是在南、北政年,面朝着巽方的地上,都有开,阖,枢,人迎的准确脉气。



    总之,也就是《卷三·灵兰秘典》黄帝开始说的十一藏为相使之官。就像将军主动理解司令的意图一样,跟着总司令前进。还有阖气,在这里是太阳和少阳,都是被少阴的热气禁锢阖折的气,必须顺着司天或在泉的热气规定的方向运行。少阴是热,就像少阳的平气一样,少阳为人的胆,故十一藏取决于胆。如以上南、北政中,阳气热行上下开,阖,枢和人迎图所示。

气所谓贵贱,主事司天的气都为贵气,为真气,上图中为少阴火,间气为次气,为贱气。十一藏也代表着五运的气,所谓十一藏,因为在南、北政中,少阴是少阳,少阴的本气在这里都用少阳热代表为一藏,相傅之官为阳明肺和大肠为两藏,太阴脾和胃两藏,少阳心和小肠两藏,太阳肾和膀胱为两藏,厥阴肝和胆两藏。指的都是里圈主运的气代表的脏腑。不管是在南政还是在北政,里圈的时令都代表着脏腑的十二官,同时也相应的连着外圈的十二经脉。以上不管气血行到身半以上,还是行到身半以下,都是行在一个天体中,即手经脉或足经脉的生化器中。王冰在《黄帝内经》的注解通灌了全书,把它的注释会到一起,才是一本白话文的《黄帝内经》。

 在以上的十二句话中,要想说明白它,涉及到《黄帝内经》的面极广。首先我来说一下何叫人迎脉?代脉?结脉?

人气血行至人迎脉与开,阖,枢的气位,都是五运六气在运转中的语言,都是气血运行在实气范围内的名词,极容易与虚气刚柔生成的代脉,结脉发生混淆。不懂得气的运转,更难懂得开阖枢的作用。

当我们论五运六气的运转时,在五气的平衡中,还有太过和不及的要旨。也就是说,病生之类有四种情况,两种类型。一,是因为气血在人的体内运转生成的病气;二,不是因为气血流动在内生成的病:三,因为气动,入于内而生成的病:四,不是气动在外造成的病。这四种情况,实际上是在说需要调的动气和不需要调的静气。这不需要调的气,只是用寒治热,用热治寒,用凉治温,用温治凉,不用考虑气的先后,有毒无毒,都以治为主,适其大小病就可以了。这就是在实气范围之内。当气血运转到开,阖,枢,人迎的气位时,所用的名词。比如说,在泉太阳寒水前为厥阴气的气位,后为阳明燥气的气位,都为枢气的气位,也就是说,后面的燥气阳明经和前面的厥阴经经是一个整体的,只不过寒气行于下,风燥显现的少,都从着寒气罢了。所以书中说,一旦风盛不从寒气了,阴阳相战,厥阴经风邪气太过,厥阴经就是病了,叫阴寒太阳不病,阳气厥阴风温病了,表现的症状为摇动,这就是风邪动,太阳经也跟着动。所以枢气的从和不从,通地的气非常关键。邪气病情的来历都是在正五气存在,真气正常的情况下生成的病,叫阳病阴不病,或出现阴病阳不病的时候也是枢气出了毛病。气血运行交在开、阖、枢、人迎时,气的盛衰。如图:


  在南北政厥阴图1中可以看出,尺脉主中,即尺脉是太阳,是六经的中间。人迎主外,少阳是脏位的右边,在上故为外。在来的气血中,人迎在关上。少阳就是主气人迎脉,在三阳太阳来气的阖气上。注意;是以在泉尺脉为准,来气一方为里,为右,上升的一方为外,为左,在南北政中,别一说左右又蒙了,书中说的左肝右肺别忘了用法;别一说开阖枢,只是背书,说左不说右,说右不说左。在气血正常的流注中,一阳少阳与尺脉三阳太阳,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脉像引绳一样平齐,或稍大一点儿,一阳少阳是随着三阳太阳向下运行的,为平气。在这里看到的实例,都是以在泉为准,即尺脉为准,说的都是来的气。

在南北政的治节里为厥阴运的图1中,当太过的火气“戊子”下降交在主气一阳少阳经脉时,叫两阳相并为明,气血再前进,为下降。但是下有三阳,正阳太阳在泉正行于下,故阳盛被郁住不能下降,这叫来的气人迎脉大于寸口脉,是足经脉有病,在足的手少阳经脉上,故泻脏补腑。是因为少阳一倍而躁动,三阳太阳经无病,是少阳经有病。在南政年中,病在右手上关,为来的阳盛;在北政年中,病在左手上关,为来的阳盛。在五运六气运转中为逆行。这里说的左右,都是以医者的左右论左右,(别又去说那些升发呀,升发呀)。在南政图中看,右手诊的是尺脉三阳,左手诊的是来气,人迎少阳脉。在北政年,左手诊的是尺脉,右手诊的是来气人迎少阳。再论正人和伏人,《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天道中,都讲过了,天理就用到这里。又如下图:



   同理:在南,北政厥阴运图2中,当太过的火气“戊申”下降交在主气三阳太阳经时,成了四阳相并,气血下降,四阳中有二阳与在泉的二阴平气,故交在太阳人迎的阳气大二倍,病在足的手太阳经。泻脏补腹。注意:这是在南政年的春天阳病,在泉一方的阴没有病。

如果是在北政年,同样是火太过“戊申”交在三阳太阳人迎的气位,就成了格脉,成了天为阳,上为阳,下在泉少阴的阴气又奉着天的阳气。成了极于天地的阳气,上阳气为格脉,阳独盛溢,下阴气为关脉,独盛溢,故则死矣。(少阴为阳。用手诊脉,知气血的来去同上)又如下图:



    同理:在南,北政厥阴运图3中,同样是火太过“戊戌”下降交在来的气阳明二阳气位,人迎三倍以上。大于一阴厥阴的阴气。当你在彼时彼地彼处,看到在厥阴运的春天的时节,是少阳的阳气司天,厥阴的一阴在泉,而且是以尺脉为准诊脉,在南政中,正好左边为少阴二阴,为去的气,即尺脉阴沉去的气与右边来的阳气,两气俱往俱来,为正气。如果是来的人迎脉稍大于尺脉,叫人迎大于尺脉三倍,病在阳明经。如果是人迎四盛以上,且大且数,就成了外挌阳脉,故邪气溢阳,正气拒阴于内。这是关格脉气留居于左右。

当你知道了这些指导的天道,都是《五运行大论六十七》中说的“阴阳交者死”,阴独然,阳独然的验证。在北政年中是左为来的气,右为去的气。

在气运转中叫去的气为左,为前,来的左方的气为后为右。不能混淆了。

如果你若是明白了,俱来一方的人迎脉和尺脉的关系,当然你也就明白了俱去一方的人迎和尺脉的关系。同时你也就明白了以寸脉为准诊脉时,人迎与寸脉之间的关系了。天道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举一反三罢了。不多述。

当圣人论五脏的生成时,都是各以气命其藏,求气血的到来。凡是气血的到来,在一年的开始之时,都以立春前约15日的大寒为准,以尺脉初候之气开始,直接论气。

未至而至叫先期而至。是气血有余,运气太过;直接的气当至而不至,叫气血不足,运气不及。所以说当以尺脉为准诊脉时,在泉三淫(是作用,不是因为)的脉气有时来得太早了,气血乘着所胜的气而过了尺口。先时注入了关脉的阖气脉位,关脉的气血大于尺脉,叫阖气大于尺脉叫代脉;在泉三淫的气脉有时来得太迟了,气血还在另一只手的关脉上,气血不足,运气不及,当出现所胜妄行,形成气迫的淫气,就是来的一方的阖气脉位的关脉大于尺脉,这就是迎着来的气血脉动,叫结脉大于尺脉。所以书中说,“气至之时,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在这个时间诊脉时,分不清那是代脉,那是结脉,是无法禁止住大胜的气的。其实阖脉的气位大于尺脉有两种,但不叫人迎脉了,去气一方的气叫代脉,是先至后时的脉。另一种是后至先时的脉,叫结脉是来的气。以主中的寸,尺脉为准,来一方的气为迎着来的气,来迟了成了结,未至而至先时而至的气叫代脉。即代替了尺脉。都在阖气的气位,都是虚气,要么是天空的气,要么是地亡的气。这都是书中说的“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如果你连连人迎脉都找不到,一说人迎,只知道在脖子上。代脉,结脉,也找不到,开阖枢不理解,死背书中的话,虚实不分,诊脉做样子,也只好用望,闻,问了,也只好用西医的方法装腔作势了。凡是至而不至,至而不去的气;未至而至,至而太过的气,都是虚气,真气被夺的气。不是一盛,二盛,三盛和阴阳俱盛,溢阴,溢阳的气血,都不是实气,都是虚气。当我们明白了这些天理之后,再来谈谈古人在诊到人迎脉时就好办了。

以下是古人诊病中对人迎脉和“关,格”脉的分歧,只要把五运六气能转动起来的人,谁对,谁非,才一目了然,不用争论。

按《伤寒论》云:“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鬲则为吐逆。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而不得入,名曰关格”。

马时说:夫内经诸篇,分明以左手人迎脉大,自一盛以至四盛,乃手足六阳经为病,其名曰格,故春夏人迎微大者为无病。今仲景曰在寸为格,又曰格则吐逆,是以格脉误为《内经》之隔正。

很显然马时认为“手人迎脉大,自一盛以至四盛”,说成是“春夏人迎微大者为无病”是不对的,把论年脉在前半年的脉气,用到具体诊脉中来,就大错特错了。人迎脉都是在特定的那一治节中看司天在泉,治节中司天在泉的气与年气是不同的。即,以尺脉还是以寸为准,定人迎脉的大小,是用先立起年气的六六治节分步看气,诊脉。书中说,在一年中的初气或二气或三气时,在节气的时令,气上升时才会有,人迎可以微大于气口脉。但不能犯司天的气,气下降时,更不成立。又固定在左手论人迎,更是没有分请南北政的脉易,更无法说明马时懂了人迎的大小。马时同样犯了《医宗金鉴》中说的毛病,把“右寸肺胸,左寸心肝”固定了。用这样的方式去实践,去诊脉,去否定王叔和的诊脉方法,自然得不到真宗。

凡是《伤寒病》是伤了阴寒,都是巨阳盛,阳气乘着杀厉的气,热病者皆伤于寒,在《热论篇三十一》中已直译过伤寒,不多述。只要知道伤寒病都是实气病。在泉的主气,尺脉正常,寸脉浮大,大又实,是人迎脉,外格脉盛,在泉的气不能上升,阳气下降,有在泉的气上奉着,在泉的气被关闭在下,所谓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是阴寒都伏在主运的时令,不能成为天符气,出不来。张仲景叫格脉,阳溢才叫格,格为阻隔,阴溢叫关闭。上下不通相当于阻塞。仲景在这里说的是正确的。不能否定仲景之说。

《此事难知集》李东垣宗之,且曰“气口之脉大四倍于人迎,”又同于《难经·三十七难》之误。

马时说:李东垣而不知《内经》诸篇之以人迎大于寸口者为格脉也。《内经》诸篇分明以右手气口脉大,自一盛至四盛,乃手足六阴经为病,其名曰关,故秋冬气口微大为无病。

显然马时说李东垣的不知,也说明了自己还没有明白用年气论人迎是不对的。

李东垣说气口即寸脉,尺脉大四倍于人迎,阖气位的气与《难经·三十七》中说的阴胜于阳或阳胜于阴是同理,气口脉大于人迎脉,是不懂得寸脉和尺脉就是代表着治节司天的气和在泉的气,人迎脉是间气。在《气交变大论》中说五运的气更治,就是讲上应天期,阴阳的往复,五气的倾移,就是说司天的火太过,肺金受邪,先考虑被火克的病。岁木太过,脾土受邪等等,都是后考虑司天自身的病,再考虑胜火的病。都是说的治节的气。寸口脉大于一倍,二倍,三倍人迎间气的问题,都是阳胜于阴,阴胜于阳的问题。不是关格脉的问题,是指间气大于司天在泉的气。所以说把阴与阳之间的胜负混了。

今仲景曰:“在尺为关”,又曰:“关则不得小便”,是以关脉误为《内经》之闭癃证。

仲景说的:是以寸脉为准,在尺脉出现关脉。说明尺脉前,或尺脉后,即尺脉的前关下,尺脉的后关下,如阳明的中气太阴在泉上从着少阴司天的寒气,太阳的中气少阴火阳胜在腑。大于司天的寒阴,是肾经热盛不利于小便,这样的癃症是以以尺脉为准,太阳的中气自胜形成的闭癃症,不能与人迎太阳的中气盛混在一起定病,仲圣说的太细致了。说闭癃病一下子就说出了在泉的中气主气,司天的气是少阴寒,又是在北政年,与阖气太阳的中气大胜,这病例举得太高明了,真是高的高入云端无法量,深入深渊没法测。不懂得五运六气运转的人,一万年也弄不懂闭癃病的生成。只要把人迎与阖脉的气位弄清楚了,一切病症一看便知。阖气在外,人迎在外,是以在泉的尺脉看气,看病;人迎在里,合气在内是以寸脉,司天为准看气,论病。不能不知是在节气的时令,还得中气的时令看病论气,瞎诊脉,瞎说五运六气的运转。马时把仲景这“在尺为关”的病,归到这里,非常恰如其分,说明仲景真是医圣。

《此是难知集》李东垣宗之,且曰“人迎之脉大四倍于气口,”则又同于《难经·三十七难》之误,而不知《内经》诸篇之以气口大于人迎者为关脉也。

在以上的描述中,显然李东垣不懂得《黄帝内经》中说的司天,在泉的气是代表寸脉和尺脉,也不知道人迎脉是指司天在泉的阖气。更不用说寸,尺脉的左右移动了。难经三十七是讲司天在泉自身的病。人迎大于寸口的病是上病,下不病,脏病,腑不病;下病上不病,腑病脏不病,总是主事的不病。根据李东垣对人迎脉的说明,在这些病例中说明他没懂得五运六气的运转。

朱丹溪《篡要》竟列关格为病名,亦曰“脉两寸俱盛四倍以上。”

这是马时说:朱丹溪其病名之误同于仲景,而脉以四倍以上为说,则又欲正东垣之误,而不得《内经》诸篇之精绪也。

在以上的描述中,不管是朱丹溪列关格为病,还是说寸脉独盛的病,都不能混为一谈。说成都是病但没有区别,分不了气的阴阳,分不出是天枢之上,还是天枢之下,分不出左右,里外,溪说的与仲景不一样。

(马时说:)呜呼痛哉!轩岐之旨乎?秦、张、王、李、朱诸贤,后世业医者所宗,尚与《内经》渺然如此,况能使后世下工,复知关格为脉体而非病名也哉?又焉能决关格之死生。治关格脉之病症,及治格证、闭癃症而无谬也哉?噫!夭人多矣。

这是马时评论朱丹溪把关格脉列成病名,也说寸脉胜过人迎带来的病。马时本人更是没有明白五运六气运转中的语言。凡是论人身的病情,都是用天地间五运六气运转中的语言来说明。要么“以天名之”,要么“以地名之”。总是“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以天名之,方顺天气为制,逆地气而攻之。以地名者,方从天气为制”。关格,人迎,开,阖,枢,都是气位,气处。气位气处邪气的多少,大小,衰盛标志着在本脏腑,本经脉的病情。后世的医者所宗,尚与《内经》渺茫。都像朱丹溪一样把气位名的格式说成是病名。

在当今的中医中,南京中医大学也有医者把陈氏《三因司天方》说成是岁气,司天和在泉的气。同样是没有明白《三因司天》为何意。《三因司天》实际是《三淫司天》,因为只有《黄帝内经》中才说;外淫于内是在泉的主气,司天的气从之:上淫于下司天的主气,在泉的气从之。淫——是作用,施用。如阳明司天——阳明是什么气司天呢?有阳明燥气统天,布天,为君主统帅十一藏;有阳明的中气太阴的气统天,布天,为君主统十一藏;有阳明的标气二阳司天为君主。这叫三淫(三阴)上淫于下。如果是阳明在泉施用,同样也是这三气的原因发生作用。叫内作用,都是随着天气下降的气外作用于内,所以在泉的作用时叫外淫于内。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司天一方叫上,叫外,叫外包着内,故为上淫于下。所以说《三因司天方》是指《三淫司天方》,指的是天三或地三,在加司天前有三,司天后有三为九制,再加上,下九气叫“九九会制”。所以不管是广义理解,还是狭义的理解,《三因司天方》指的不是主运岁气,是司天的气和在泉的三气。当一司天气成了病气,邪气之后,针对治疗这一邪气病情时,药方中才会有治邪气司天的君药,辅助司天的在泉的臣药和间气的佐使药。不能把它混说成三淫于上下统天的气。这与把关格脉列成病名同样乱套。

还有的中医教授,花了好大的力气,都动用CCTV,讲《黄帝内经》的医理,不先立岁气,不论治节,只用西医的医理讲关公战秦琼,只讲五脏六腑中某一脏器的重要性,看谁的功能最大,根本不考虑先立岁气,把书中举的实例,少阴君主之官,阳明是相辅,固定了。讲啊讲,还说是天人合一。他们忘了神明司天,在泉和间气,是随着时令的变化,君主,宰相,将官,官吏都是变化的。真是莫名其妙。呜呼痛哉!都说明世业医者所宗,尚与《内经》渺然如此。

 又云:“人迎与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则是两手寸部兼盛之极也。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故此篇曰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这里又说:把人迎脉说成是寸脉或尺脉所兼之脉还是不对,都是没有明白五运六气,运转到开,阖,枢中的阖脉之位的天理。开是指寸,尺二脉通天地,外淫于内为在泉统天,上淫于下是司天的道理,要么司天为君主,在泉为相傅,或在泉为君主,司天为相傅的关系。人迎的脉不管是居于腑位,即在下,还是居于脏,即在上,他都应该是从脏腑的脉气。从为顺,不从为邪。人应的脉再盛不能极于天地。关格脉羸羸留居,司天一方的气和在泉一方的气都盛,上极于天,下极于地,两气各自一气,但阴,阳又不能相合,相合必死。

                                拄其间 锷未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色脉
再在说南北政
匡正对《黄帝内经》理解的偏差
司天在泉临运位的天道续
黄帝内经白话译文<13>14
玄珠和玉册之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