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脉法点睛(五)

脉法点睛(五)

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与医史文献教研室 汪剑

摘自《脉诀汇辨校释》(汪剑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二十八脉论第三

 

芤脉

 

      《内经》未论及芤脉,而《伤寒杂病论》首见,《脉经》继之首论。芤为葱之别名,按之中空。所谓芤脉即轻取浮大而软,按之两边实而中央空。芤脉之成,脉道不充。充脉道者,气血也。故血失精亏,气血虚不能充盈,可见此脉。而瘀血内阻、积血在胸,不充于脉道,脉道不通,亦有见芤脉者。故滑寿《诊家枢要》有“右寸芤,胸中积血”论,李时珍亦从“寸芤积血在于胸”一说,李梴《医学入门》亦有“芤主瘀血不通”。因此,血瘀也有得芤脉者。

 

弦脉

 

      弦脉生于木气。木曰曲直,弦脉亦得木气之象。木能曲则柔,平直则不舒,太过不及皆为病脉。弦如琴弦,端直挺然,而稍带一分之紧急,气机不畅而失于条达也。诊弦之要,如候木气,如察生机,详辨曲、直、软、硬、柔、刚,而柔弱胜刚强,故柔和软弱为吉,刚硬为凶,重病弦脉而硬者,已失生机。又木有甲乙,少阳厥阴,少阳主气,厥阴主血,共为气血升降出入之枢机。弦之为脉,枢机不利,治以疏解为宜、和法为先。

 

革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浑浑革至如涌泉。”《伤寒论》则云:“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脉经》则云:“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故而《内经》之革脉,《伤寒论》之革脉,《脉经》之革脉,各有差异。而后世所云革脉“恰如鼓皮,外则绷急,内则空虚”的说法,与《伤寒》之说贴近,多为外急内空。外急者,寒主收引,脉体紧绷;内虚者,精血不足,脉道不充。此仲景所谓“虚寒相搏”。

 

牢脉

 

      李中梓云:“牢有两义,坚牢固实之义,又深居在内之义。”牢之为脉,沉弦而实大,深藏于内,轻取不应,沉取方得,得之有力,弦长而实。为里邪郁滞气机,或癥瘕积聚,或沉疴痼疾,或顽痰,或瘀血,或痈疽。验之现今临床,部分癌症患者可见牢脉,乃邪气为物,气血痰瘀成毒,痼结于内而成。

 

濡脉

 

      濡脉者,浮而细软,按之即无,脉无根也。孙思邈《千金翼方》云:“按之无有,举之有余,或帛衣在水中,轻手与肌肉相得而软,名曰濡。”滑伯仁《诊家枢要》云:“濡,无力也。虚软无力,应指散细,如棉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即去。”濡脉主气血两伤、精亏阴损,又主湿淫伤气,在尺则水火无根。《濒湖脉学》云:“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弱脉

 

      弱脉沉小而细软,轻取不应,重取乃得,脉不能鼓动,阳气弱也。《诊宗三昧》云:“弱为阳气衰微之候。”《濒湖脉学》云:“寸弱阳虚,尺弱阴虚,关弱胃虚。”阳为上,阴为下,所云阳虚即上虚,阴虚即下虚,此乃指部位而言,并非特指阳气阴精之虚也。

 

散脉

 

      散脉者,浮而无根,脉之散也。轻取则浮大而散乱;中取则弱减如飞花逐蝶散漫而去,如杨花散漫、如落叶漫飞;重取则杳然不见无踪迹。滑伯仁《诊家枢要》云:“散为气血耗散,脏腑气绝,在病脉主虚阳不敛,又主心气不足。”散脉乃元气浮散于外,先天之本绝,亦无根也,亟当固气。

 

细脉

 

      微、细二脉有程度之差别。微脉依稀,若有若无,细微欲绝,生机大衰;细脉萦萦,犹如丝线,虽细不绝,尚有生机。《濒湖脉学》所谓:“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细脉多主于虚,气血不足,脉道不盈。亦有因邪其困阻而气化衰弱,气机不利,不能鼓动脉道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文读懂二十八脉,再也不用担心把不准脉了!
古人名医论脉诊(3)
古脉法实战班2021-7-7
《中医脉学辅导》赵绍琴著
伤寒杂病论研读(2)
《伤寒论》试解No.26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