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笔记 |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演变历程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分类而治,精准施策


 

撰文丨吴涛医生

临床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患者年龄相近,相同病理类型,分期的癌症病人,但其预后及对治疗的反应不尽相同,传统的临床病理因素对病情的评估,疗效的判断仍有局限性,临床医生对肿瘤病人的个体化病情认知也常有“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感觉,子宫内膜癌亦是如此。因此,我们需要抽丝剥茧式的搞清楚子宫内膜癌的异质性,才能更好指导治疗。

一元两型---Bokhman分型


既往科学界一致认为子宫内膜癌就是一种雌激素相关,好发于肥胖的一种单一的癌症,但最早50多年前,位于前苏联列宁格勒,也就是今天圣彼得堡的Jan V Bokhman医生却对这一结论有所怀疑,随即开展设计了一项长达20余年的前瞻性临床试验,共筛选出366名子宫内膜癌患者并随访,通过总结分析,Bokhman医生将这些罹患内膜癌的女性分成了两种不同的致病类型。


第1类内膜癌,好发于肥胖、高脂血症、高雌激素血症的妇女,肿瘤一般是低分化或中分化,发病多50岁以后,浸润一般局限于浅肌层,对孕激素治疗敏感,且预后相对较好;

而第 2 类患者,其肿瘤分化程度低,常有深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发病多50岁以前,对孕激素治疗无反应,且预后较差。

Jan V Bokhman医生的这个观点,总结成文,在1983年以 Two Pathogenentic Types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为题发表Gynecologic Oncology杂志上。


子宫内膜癌,自那时起,由一种单一疾病,被理解成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即我们今天所熟知的:I型,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II型,非激素依赖性子宫内膜癌。


由表及里---TCGA分型


随着临床病理等实践的积累,分子肿瘤学研究的深入,大型而严谨的流行病学报告的出炉,传统二分法的局限性愈来愈明显,愈来愈无法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

一部分子宫内膜亚型无法归类于Bokhman I型或II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I型的危险因素比如肥胖,糖尿病等在II型中也同样具备。

临床上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的患者,侵犯子宫肌层内1/2,按传统分型来看该患者应具有较好的预后,且手术后不需要辅助治疗,但实际有少数比例的患者却并非如此,而且出现反复复发,预后差。Bokhman分型不足以解析上面的临床现象。分子生物学进展给洞悉子宫内膜癌分类及预后判断带来新的契机。

2013年,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项目对373例子宫内膜癌进行大规模、全面的、整合性基因组分析,根据不同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特征将子宫内膜癌分为4个分子亚型,POLE/超突变、MSI/高突变、低拷贝/内膜样癌、高拷贝/浆液性癌。这4个分子亚型中, POLE突变型的预后最好,其次是低拷贝数变异型、MSI-H型,高拷贝数变异型的预后最差。

Nature, 2013, 497(7447):67-73.

TCGA分型不同亚型的预后及比例

基于TCGA的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直接应用于临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样本要求较高,TCGA研究所采用的是新鲜或-80℃冻存标本。其次,未涵盖所有子宫内膜癌病理亚型(绝大部分是子宫内膜样腺癌,少数是浆液性癌),其它病理亚型的临床适用性待验证

最后,方法繁琐,需要进行RNA测序、全外显子测序以及多平台的生信分析和功能验证,经济成本高,很难在各级医院中直接按照TCGA处理流程来进行分子分型

改进革新----TransPORTEC和ProMisE


TCGA分子分型无法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开展 , 采用免疫组化替代部分基因组测序的简化分子分型方案应运而生

1

ProMisE


2015年,加拿大学者McConechy等提出的ProMisE分子分型旨在对TCGA分子分型方法进行改良,简化检测方法,并纳入非子宫内膜样癌(包含粘液性癌、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去分化癌等)多种其它病理亚型进行分析,增强临床应用性。

ProMisE分子分型中MMR基因免疫组化替代MSI检测,P53免疫组化替代拷贝数检测,这大大降低了分析成本。最终将EC分为4个亚型:错配修复缺陷型(MMR-d)型、POLE突变型、P53野生型(P53 wt)以及P53突变型(P53 abn)。(2017年发表于Cancer杂志

分子分型流程的改良(将TCGA优化为ProMisE)

ProMisE分型将子宫内膜癌分为4种预后不同的亚型与TCGA相似

ProMisE分型相对简单,首先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区分出MMR-D型;然后通过POLE基因测序,区分出POLE突变型;最后采用p53免疫组化检测,区分出p53突变型和野生型。

2

Tans-PORTEC分型


2016年,荷兰莱登大学的Stelloo等结合ProMisE分型,结合分子突变和临床病理学风险因子提出Tans-PORTEC分型。

该分型将患者分为三组:

① 预后良好组:包括存在POLE 突变者,或微卫星稳定、无CTNNB1 突变,且无广泛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 LVSI)者;

② 预后中等组:包括微卫星不稳定或 CTNNB1 突变者;

③ 预后不良组:包括TP53突变,L1CAM 表达大于10%,或存在广泛LVSI 者(不在此赘述)。


3

NCCN指南TCGA分子分型


2020年, NCCN指南结合TCGA分型策略和ProMisE分型策略,对TCGA分型方法进行了改良,将该分型正式纳入临床指南。该分型策略保留了TCGA分型的4个亚型,但对检测方法进行简化,采取了ProMisE分型的检测方法,进而增强临床应用性。2023年NCCN指南仍沿用该流程。

NCCN指南推荐分型策略

4

子宫内膜癌分型的演进




实践求真


再好的模型能应用于临床实践,指导治疗选择,才是医生喜闻乐见的。从目前国际指南上看结合临床病理与分子分型最好的是欧洲的指南。《2020 ESGO-ESTRO-ESP 子宫内膜癌患者管理指南》整合了病理因素以及分子标志物评估预后风险等级。


今年SGO大会上还提及2023子宫内膜癌FIGO分期将同时纳入分子分型。当分子分型已知时:

  • FIGO I期和II期的分期首先基于手术/解剖和组织学结果,随后通过包括分子分型来进行调整,并添加下标(“m”表示分子分型)以指示此调整。

  • FIGO III期的分期基于手术/解剖结果,分期类别不受分子分型的调整;然而,当分子分型显示p53异常时,为了数据收集的目的,应将其记录为III期m-p53abn。

  • FIGO IV期的分期基于手术/解剖结果,分期类别不受分子分型的调整。

举例:


总之,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对临床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目前,还有许多基于分子分型的其它临床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新突破。

医生站网页版上线啦!
本文来源:妇科吴医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5版(2020)女性生殖肿瘤WHO分类的主要变化(三)
TCGA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学习体会
病理干货 | 简述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及临床意义
【指南与共识】|子宫内膜癌分子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2020WHO宫颈腺癌、子宫内膜癌病理学更新
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