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967期:《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设计
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刊发了一组由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撰写的关于“5C核心素养”的文章,共7篇。一篇总报告,一篇由21世纪学习联盟(P21)前首席执行官大卫·罗斯(DavidRoss)先生撰写的致辞《从“4C”到“5C”》,以及关于“5C”的5篇文章。从强调特定专业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发展,是21世纪学习的重要特点。“5C核心素养”框架的提出,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事件。这一组关于“5C”的文章发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期转载《总报告》。在后续的两期中,我们将转载罗斯先生的《致辞》和关于“5C”中“审辨思维”的报告。
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
002  [美]大卫·罗斯 | 致辞:从“4C”到“5C”——祝贺“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发布
003  魏锐, 刘坚, 白新文, 马晓英, 刘妍, 马利红, 甘秋玲, 康翠萍, 徐冠兴 |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设计
004  刘妍, 马晓英, 刘坚, 魏锐, 马利红, 徐冠兴, 康翠萍, 甘秋玲 |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一
005  马利红, 魏锐, 刘坚, 马鸣燕, 刘妍, 甘秋玲, 康翠萍, 徐冠兴 | 审辨思维: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二
006  甘秋玲, 白新文, 刘坚, 魏锐, 马利红, 徐冠兴, 刘妍, 康翠萍 | 创新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三
007  康翠萍, 徐冠兴, 魏锐, 刘坚, 郑琰, 刘妍, 甘秋玲, 马利红 | 沟通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四
008  刘妍, 马晓英, 刘坚, 魏锐, 马利红, 徐冠兴, 康翠萍, 甘秋玲 | 合作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五
第967期:《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设计
魏锐1刘坚1,2白新文3马晓英4刘妍5马利红6甘秋玲1康翠萍1徐冠兴1
(1.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北京 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875;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4.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5.北方工业大学国际学院,北京100041;6.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
摘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与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P21)开展合作,在P21提出的21世纪核心素养4C模型(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的基础上,新增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构成5C模型。通过深入的文献梳理、研讨和综合论证,建立包括5个一级维度、16个二级维度的素养框架。经过广泛调研和进一步的深入阐述,完成了对5C模型框架建立、内涵阐释和行为表现举例,以期为推动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地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素养框架。这是继研究院与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组织(WISE)联合发布报告《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之后,中美学术团队深度合作提供的又一份围绕核心素养教育的解决方案。
培养公民面向未来的21世纪核心素养是全球教育的共同追求。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教育在我国也不断落地扎根、快速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受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组织(World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WISE)的委托,进行全球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实施经验的梳理与总结,通过对5个国际组织和24个国家或地区的文献进行调研和深入加工,形成《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该研究的主体成果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3期)和《人民教育》(2016年第20期)两份杂志上发表7篇系列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该报告对21世纪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份报告的英文和阿拉伯文版通过WISE组织面向全球发布。
WISE委托报告的发布,引起时任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Learning,以下简称P21)总裁David Ross博士的关注。2017年,David Ross博士到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双方深入讨论形成共识,决定联合开展核心素养5C模型的研究,并得到SKT思珂特教育的支持。这项合作旨在有效整合双方在21世纪核心素养方面的已有研究,引入P21在21世纪技能的框架、内涵、实施、评价等方面的长期积累,开发一套既具有中国特色、适合在中国使用,又符合国际话语体系、便于国际推广的核心素养框架,经过一年左右的研制工作,双方于2018年2月在“美国高中生学术十项全能中国赛”期间发布《21世纪核心素养的5C模型》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发布后,又进行了持续的实践应用和论证优化。现将主要成果分专题整理成系列文章,分别是《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一》、《审辨思维::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二》、《创新素养::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三》、《沟通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四》、《合作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五》,以与读者分享、讨论。
一、研究问题与目标
在《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中,通过分析29个素养框架,汇总了两个维度共18项核心素养(见表1)。在这18项素养条目中,有9项都与某个特定内容领域密切相关,称之为领域素养,包括基础领域素养(6项)和新兴领域素养(3项);另9项超越特定领域的素养称之为通用素养,它们分别指向高阶认知(3项)、个人成长(2项)与社会性发展(4项)。通过比较发现,沟通与合作、信息素养、创造性与问题解决、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七大素养为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高度重视。
表1全球核心素养框架中关注的核心素养
维度
核心素养
领域素养
基础领域素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技素养、人文与社会素养、艺术素养、运动与健康素养
新兴领域素养:信息素养、环境素养、财商素养
通用素养
高阶认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与问题解决、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
个人成长: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
社会性发展:沟通与合作、领导力、跨文化与国际理解、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
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地需要长期系统地推进,核心素养各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未必能够齐头并进,可以进一步聚焦其中的关键少数。通过对少数素养的内涵进行充分阐释、清晰解构,不仅有利于核心素养教育的实践转化,同时有利于传播和推广应用。于是,我们在不断追问从中抓哪几项素养作为突破口更好呢?
P21发布的《21世纪学习框架》(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给我们提供了启示和借鉴,该框架由学习与创新技能(Life & Career Skills)、生活与职业技能(Learning& Innovation Skills)、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Information, Media,& Technology Skills)等技能/素养组成。其中,最广为传播和耳熟能详的是学习与创新技能的4C模型(Critical Thinking审辨思维、Creativity创新、Communication沟通、Collaboration合作),这四个方面反映了21世纪人才标准的发展走向,在国际社会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一方面,其中审辨思维和创新侧重于认知维度,沟通与合作侧重于非认知维度,由此该模型要点虽少,但具有代表性和覆盖面;另一方面,这四个方面简称为“4C”(注:原文中用4Cs,“s”为复数的后缀,为了表述简便以及符合中文习惯,此处省略“s”),便于记忆和表达。这为本研究遴选关键少数核心素养提供了重要借鉴。
需要指出的是,若全面地看待《21世纪学习框架》,它也是一个包含众多要素的“庞大”的素养框架,并不便于传播与学校实践。因此,在实践领域,其核心部分4C模型显然成为了P21的核心素养框架的“形象代言”。若抛开《21世纪学习框架》整体,孤立地去应用4C模型,显然在身心健康、自我管理、人生规划、价值取向、道德伦理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缺失。鉴于此,在与P21充分研讨的基础上,项目组经过充分论证,增加一个新的素养——“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alUnderstanding and Inheritance Competence,简称CulturalCompetence)”。新增的文化理解与传承,这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才培养都具有指导意义。就国内而言,旨在引导青少年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规范行为、涵养人格,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葆有中国心。故此,我们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以下简称5C模型或5C素养)。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引入,得到P21的充分赞赏,David Ross博士认为该素养对于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是适用的和至关重要的,可以很好地弥补4C模型的不足,因此他也愿意推动5C模型的传播。
本研究拟通过充分吸纳中国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基于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求,进一步追问“打下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的人应该具有哪些素养,从而深入建构和描述5C模型的内涵、结构和行为表现,以期将5C模型打造成既符合中国教育需求又适于向全球推广的21世纪核心素养模型。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文献梳理提炼素养内涵
本研究按照5C模型的5个方面,分别组建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相关5个研究组,每个小组各自负责相关素养的文献梳理。研究组的人员既包括北师大校内的研究人员,也包括其他高校、研究院所、中小学校、企业等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文献梳理工作由5个研究组平行进行,一方面充分参考WISE委托报告的已有成果,一方面充分借鉴P21提供的关于4C模型的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而又深入的文献调研和综述。
基于文献梳理,每个研究组通过组内研讨、分工执笔、讨论统整等步骤,撰写出所负责素养的文献调研报告,并初步提炼出每个素养维度的内涵。
(三)组织专题研讨搭建素养模型框架、阐述素养内涵
组织多次专题研讨会,邀请不同素养研究领域的国内资深专家和代表性案例学校,共同对每一项素养进行深度讨论。专题研讨的形式多样,内容涵盖以下方面:资深专家报告,介绍相关领域的主要进展、学术前沿和发展方向;代表性案例学校分享实践经验;研究组报告文献调研情况、汇报工作进展;集体研讨,论证素养模型框架。在专题研讨基础上,梳理各项素养的框架结构与内涵,并结合相关成果进一步提炼关键要素、描述行为表现。形成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共包括5个一级维度、16个二级维度。
(三)借助广泛调研修正素养模型框架、完善素养内涵
基于5C模型,编制调查问卷,开展网络调研,共收到反馈519份。从地域分布看,覆盖我国东中西部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参加调研的人员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乡镇;既有来自高校、研究院所和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界人士,也有来自政府、企业、媒体等不同领域的人士;受访对象表现出较好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通过对反馈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受访对象对5C模型的5个方面均表示高度认可,选取完全同意与同意总人数的比例均高于92%,如图1。
图1 对5个一级维度的反馈(完全同意与同意之和所占比例)
我们特别关注了来自教育界以外的社会人士(包括政府官员)、地处乡镇的受访者、以及西部地区受访者三类人群的反馈情况(如图2),三类人群对5项素养的赞同度都非常高。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讲,5C模型得到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群的一致认可。总体来看,在对5C模型的各个方面的赞同度上,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乡镇地区高于城市地区,教育界外高于教育界内(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除外)。
图2 不同受访对象对5个一级维度反馈的对比(完全同意与同意之和所占比例)
调研请受访对象对16个二级维度做出评价,也得到充分肯定,选取完全同意与同意总人数的比例均高于90%。
调研还请受访对象补充他们认为框架中未体现的重要素养要素,通过梳理发现共识普遍且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包括如下方面:(1)公民责任、关爱宽容、善良正直、传统美德等与道德价值有关的内容;(2)面对挫折、坚持不懈、逆商、实干精神、适应能力等与意志品质有关的内容;(3)自我认知、自我提升、领导力、规划与实现能力、行动力与执行力、组织管理等与自我认知、管理以及社会性成长有关的内容;(4)洞察力、独立思考能力等与思维品质有关的内容;(5)动手实践能力等与实践能力有关的内容;(6)数字化素养、人工智能等与信息素养有关内容。这些诉求与5C模型的提出具有高度相关性和一致性,本研究在5C模型二级维度的内涵阐释和具体描述中尽可能吸纳了相关的提法和建议。
(四)邀请各界专家集体审议,进一步优化研究报告
课题组邀请了包括著名科学家、资深教育家、省部级教育部门领导、高校校长、企业家等来自各界的15位资深专家对研究报告进行集体审议。
首先,专家们高度评价了本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5C模型讨论的问题是世界潮流、是中国需要。这次系统、完整地推出21世纪核心素养的5Cs模型,是一项重要的成果,也是有创新性的一项成果,是对国际、国内大的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对核心素养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丰富了我们对于21世纪核心素养问题的认识。选取5项核心素养作为深入研究的对象,从数量上来看是合适的,反映了核心素养是关键少数。高度赞同在P21的4C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其次,专家们对研究成果的进一步优化提出建议。例如专家们对如何在5C模型中融入中国智慧、体现中国特色表达出强烈的愿望。除了将文化理解和传承至于中心位置之外,应该在5C素养的每一个方面,都尽可能关联中国文化,体现中国思维,给世界教育和核心素养的研究框架提供一个体现中国特色的模型。文化是建模时候的落脚点,还是我们将来应用这个模型的出发点,这种文化精神是面向未来的。
再次,专家们展望了本研究深化和实践转化的方向与途径。专家们一致认为继续持续深化本研究,推动本研究的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普遍得到共鸣的观点例如:要关注学科,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梳理提炼5C模型在学科上的具体体现,结合每个学科形成指导性意见。深入研究5C素养与课程、教学、教材、评价这些教育实践中的关键点如何有机结合,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建议。发展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策略,真正地让孩子们有面向未来的自信的基础。教育实践者往往不知道如何去评价,在深化研究时应做更大量的评价研究工作。要进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领域和学科教学实践开展实证研究,建立大量的加盟校,分学段、分学科开展实践研究。教师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很重要,需要关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老师的核心素养怎么样,对教师做有针对性的培训。5C模型在地方落实时,需要结合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讲究个性化需求和地方特点,结合地区的实际和学段的实际细化。
通过专家集体审议,不仅为进一步优化研究报告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建议,也为本研究的继续深化和推进展望了方向。据此,研究团队对模型框架和内涵阐述做出修订,同时在每篇文章的“讨论与建议”部分融入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三、主要研究成果
本研究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审辨思维、创新素养、沟通素养、合作素养5个方面。并架构素养结构、阐述内涵。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
(一)创造性引入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作为5C素养的核心,为其他素养提供价值指引
本研究所提出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包括多个层面的含义,既包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扬弃与传承,也包括对他民族文化的包容、理解与尊重,因此,这一素养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青少年都至关紧要。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既包括在认知层面对不同文化内涵、共性与差异的认识和理解,更包括价值观层面能够认同并愿意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等,还强调在行为层面切实践行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这些价值观念。该素养是一个中国人具有中国根基、打下中国烙印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涵养身心、规范品行、丰富人性不可替代的精神土壤,为其他素养提供价值指引。
将价值观置于核心素养的中心地位,是亚洲特别是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或地区的共同趋势。在我国,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指出我们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每一位中国公民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以“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为核心,对于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具有深远意义。
(二)系统设计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五项素养既各有侧重,又相互紧密关联
五个素养从不同角度刻画21世纪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它们之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紧密关联,形成一个整体,我们用图3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图3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
其中,每个素养各有侧重。“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核心,该素养包含价值取向对所有行为都具有导向作用;审辨思维与创新素养更多地表现为认知能力,审辨思维强调理性、有条理、符合逻辑,创新素养强调突破边界、打破常规;沟通素养与合作素养侧重反映个体的社会技能,沟通强调尊重、理解、共情,合作强调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作必要的坚持与妥协。
同时,五大素养又相互关联。文化理解与传承是核心;创新离不开审辨思维,沟通是合作的基础;良好的审辨思维能够提升沟通与合作的效率,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实现更高质量的创新。
(三)搭建层次性的素养框架,细致描述每项素养内涵,对素养的理解和阐述更加深入
5C素养的重要性得到教育者的普遍共识,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也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但是更多地把素养当做一个整体性的教学目标,“笼统”地讨论培养的方法和策略,还不够深入,缺少系统设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适用于教育领域的素养内涵理解还不够清晰、具体化。在教学中如何筛选落实素养的内容与载体?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如何对学生素养发展的水平进行评价?这些难题的破解都有赖于对素养进行深入解构。本研究对每项素养都拆解出3-4个素养要素,并对每个素养要素的内涵进行阐述。表2汇总了5C素养及其素养要素,并简要描述了每个素养要素的内涵。
表2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的结构框架与内涵描述
素养
素养要素
内涵描述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Cultural Competence)
1.文化理解
对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不同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及其相互影响的体验、认知和反思。
2.文化认同
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对特定文化环境中的审美取向、思维方式、道德伦理、行为或风俗习惯等的认可和接纳。
3.文化践行
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对于其所选择和认同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原则等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加以实践、传承和改造、创新。
审辨思维素养
(Critical Thinking)
1.质疑批判
既包括不轻易接受结论的态度,也包括追根究底的品格。
2.分析论证
强调基于证据的理性思考,能进行多角度、有序的分析与论证。
3.综合生成
是指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合与重构,形成观点、策略、产品或其他新成果的过程。
4.反思评估
是指基于一定标准对思维过程、思维成果以及行动进行监控、反思、评估和改进,促进自我导向、自我约束、自我监控和自我修正。
创新素养
(Creativity)
1.创新人格
具有好奇心、开放心态、勇于挑战和冒险、独立自信等特质。
2.创新思维
通常包括对开展创新活动有帮助的发散思维、辐合思维、重组思维等。
3.创新实践
参与并投入旨在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成果的实践活动。
沟通素养
(Communication)
1.同理心
一种能够了解、预测他人行为和感受的社会洞察能力。
2.深度理解
能够正确理解沟通对象以语言、文字及其他多种形式传递的信息,隐含的意图、情绪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以及对内容进行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3.有效表达
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等多种形式,清楚地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和观点,以达到沟通的目的。
合作素养
(Collaboration)
1.愿景认同
通过讨论、分析、反思等方式,实现对小组或团队目标、使命以及核心价值取向的认同,并使之内化为自己完成任务的目标和信念。
2.责任分担
结合自身角色制定计划和目标,积极主动承担分内职责,并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以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完成本职任务或工作。
3.协商共进
运用沟通技能,本着互尊互助、平等协商、共同进步的原则,与小组或团队成员展开对话,并适时、灵活地作出必要的妥协或让步,有效推进团队进程,实现共同目标,促进共同发展。
(三)精选素养的行为表现,为开展素养的培养和评价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引
核心素养是一个人在面对复杂问题解决时的综合性表现,是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的整合。也就是说,素养的定义更加注重一个具备某种素养的人“能够干什么”、“具有怎样的行为表现”,强调从“表达输出”的角度刻画学习者所应具有的行为表现。本研究对5C素养的每个素养要素均精选了若干项行为表现。
这些行为表现举例,不仅为理解素养内涵提供了支撑,让素养这育人目标变得更加有形,易于理解;同时这些行为表现也都关联了非常明确的学习行为,相当于对培养素养方式给出建议,增强了素养教育落地的可操作性。
例如,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行为表现,一方面强调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所应发挥的精神纽带作用,如“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具有坚定信念和情感认同”;另一方面又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特征,更加接地气,如“具有尊重多元差异的立场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对社会上常见的文化现象和相关观点做出评价与反思”。既超越于一般的传统文化“记诵之学”,鼓励学生针对文化问题开展深层次的学习活动,如“选择家乡某个特定的文化现象开展专题研究,了解其渊源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也是对探究性、研究型的学习活动的倡导;又充分考虑文化实践行为的多样性,如“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案例,并体现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鼓励学习者讲好中国故事,不单是学习的途径,也是学习的成果;还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如“结合个人兴趣爱好选择性学习并掌握某种文化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再如,创新素养中的创新思维的行为表现,“能够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发散性思考,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对发散思维的内涵解读,这不仅反映了一个通过“发散性思考”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的个体的素养表现,同时也建议了教学的方式,即教学应呈现一个“解决问题”的任务,鼓励和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和“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承载教学功能。
尽管这些举例数量有限,将素养目标转化为系统化的育人体系还有太长的路要走,但是这些举例所倡导的理念和取向,为开展素养的培养和评价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引。
(四)为素养培养的实践落地提出建议,提出进一步值得研究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项教育理念的落实需要复杂的支撑体系来提供持续的支持,要想将5C素养的培养在实践中真正落地,需要社会各界充分认同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多方协作共同探索提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本研究在建构素养框架和阐述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对素养教育的实践转化和进一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例如:系统设计素养在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中的落实与体现,构建系统全面的教学与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方式,建立有利于素养培养的长效机制,评价要重视真实情境下的证据收集。在学科课程中全面融入并强化素养培养,建设基于问题解决情境的学科及跨学科课程,在丰富的情境中开展促进学生多维素养综合提升的活动,要兼顾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设计有利于素养的表达输出的学习任务。值得进一步加强儿童青少年素养发展规律及培养机制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和地方特色深入推进素养的培养和评价研究。
四、总结与讨论
本研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并阐释了每项素养的内涵,列举了重要的行为表现。本研究与已有成果相比,取得了以下突破:第一,提出了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突出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使其成为中国学生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脊梁。第二,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发展学生道德规范、思想品格、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第三,各素养的内涵阐释,既反映认知要求,又体现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既反映结果目标,更突出过程目标。第四,各素养关键要素的提炼和行为表现的描述,为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由教育理念走向教育实践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开展核心素养测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既具有国际视野又体现中国特色。审辨思维、创新素养、沟通素养、合作素养四方面素养已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报告中关于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阐述,虽然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但其讨论问题的视角、框架、内涵阐释于世界各国、各民族都适用。事实表明,5C模型一经发布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传播和应用,在许多学校教学改革或教育企业研发的产品中已经被广泛应用,表明5C模型已经成为颇受国内基础教育领域欢迎的核心素养框架。我们期待,随着本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推向国际,将为全球核心素养教育提供一份“中国方案”。
[本项目由刘坚担任组长,魏锐、白新文和马晓英担任副组长;核心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为:马利红、马鸣燕、马晓英、甘秋玲、白新文、刘坚、刘妍、李二民、李静懿、郑琰、徐冠兴、康翠萍、魏锐。本项目的咨询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有:David Ross、Fernando M. Reimers、王晓阳、陈立峰、单承彬、胡卫平、施克灿、崔佳颖、康长运、谢小庆等;参与本项目研讨的实践领域代表(按姓氏笔画排序)有:王小莲、卢志文、申敬红、李从容、吴俊杰、周丽虹、蓝方等;本报告的评审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有:马嘉宾、王渝生、田慧生、关新、纪中展、李奕、张志勇、陆志平、陈光巨、陈李翔、陈亮、金涌、柳斌、谈松华、禇宏启。本项目得到SKT思珂特教育的资助。刘坚系本文通讯作者。]
*************************
学习,不仅要追求“达标”,更要追求“成长(growth)”。对于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实现“达标”并不一定能够实现“成长”;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即使暂时“达标”有困难,仍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成长”。这就是新的“达标+成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评估模型。基于成长评估,那些能够帮助暂时“达标”有困难的学生获得“成长”的教师和学校,那些能够帮助优秀生不仅“达标”而且获得进一步实际“成长”的教师和学校,将受到鼓励和表彰。请扫描或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成长评估”。
如果您有什么意见、建议、感想,您可以通过公众号首页下面的对话栏告诉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魏锐 刘坚等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设计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模型
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
北师大发布核心素养5C模型 首提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5C模型为核心素养研究贡献“中国智慧”
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创新……研究者说,由富到强,要着重发展孩子这些素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