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蔚南序跋集(23)《关于初中创造国文读本》代序

《关于初中创造国文读本》代序

徐蔚南



一、我国中学国文教科书,自来只是古文观止一类的变相,在国文教育的意义上,实无多大价值可言。十年前,国语文学运动勃起,又以教育制度的改革,国文教科书的编辑才起变化;第一,国文教科书分为初中高中二部;第二,国文教科书的名称一变而为国语教科书;第三,所选教材多白话作品,即素被轻视的小说戏曲亦被运用了。国文教科书之为国语教科书,变化虽大,然除推广国语运动的一点功效而外,关于国文教育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心理和程度,均因未遑顾及,贡献殊少。迨至国民革命成功,初中国文教科书乃又踏前一步:第一,已知国语教科书名称之不当,而恢复国文教科书之名称;第二,教材之排列,已知就学生的心理与程度,而由记叙文而说明文而议论文,不复似先前初中国语教科书开始即选议论文或名人演讲了。但考察国民革命成功后所出之初中国文教科书,我们觉得教材的选择,还不免因袭旧书;至于如何使初中国文教科书达到国文教育的目标,以及如何使初中国文教科书具有活泼泼的生命,以求教员之爱教,学生之爱诵,而收国文教育之实效者,更加没有一点注意,以致我国初中学生直至如今不仅还得不到一部爱诵的国文教科书,并且因为不满于现有的国文教科书,甚至对于国文课程也觉得乏味起来了!


二、民国十八年教育部刘大白先生等所订的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公布后,初中国文教育始具正确鲜明的范围。标准中所定的三个目标,即:

(一)养成运用语体文及语言充畅地叙说事理及表达情意的技能;

(二)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书报的能力;

(三)养成阅读书报的习惯和欣赏文艺的兴趣。


课文《男子汉的一言》(徐蔚南译)


这三个目标尤为世人公认为十分具体,十分精确的。标准中教材选用的标准,教材排列的程序,对于国文教科书的编辑,也都能给以切实的南针,我们设能依据标准教材大纲而编辑,固然可以编成为一部进步的国文教科书了。但依标准教材大纲编的教科书,却并不就是能够达到标准中所定的目标的好工具,要使教科书达到目标,真能成为国文教育的好工具,那末我们在编辑时,除开依据教材大纲外,同时不可不把那三个目标改成为三个问题来彻底研究一下:

(一)如何能养成运用语体文及语言充畅地叙说事理及表达情意的技能呢?

(二)如何能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书报的能力呢?

(三)如何能养成阅读书报的习惯和欣赏文艺的兴趣呢?


如果初中国文教科书能把这三个问题来解决,当然也就达到国文课程的目标了。

三、三个目标所改成的三个问题中,第一第二两个问题比较还易于解决,因为第一个问题的核心,是在使学生会得作文;第二个问题的核心,只在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的能力。我们编辑时,就这两个问题的核心用力下去,就可告相当的解决。只有第三个问题最为难。专载社会秘闻的朝报,不用训练,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见神见鬼的小说,不用诱导,学生百读不厌。如果说要对于正正当当报告世界政治、经济、科学等新闻的报纸,养成阅读的习惯,那就为难了。要对于要仔细深味的文艺作品,养成欣赏的兴趣,那就更为难了。因为愈是高级的书报,愈是严肃,愈是不肯迁就人,那就是愈难养成阅读的习惯;愈是优良的文艺,愈是高洁,愈是澹远,那就是愈难养成欣赏的兴趣。这第三个问题,因之盘旋我们脑际最久,甚至发生无从解决之感。近者,对于这三个问题的解决都已找出相当的具体的途径来了,我们就想应用这新开的途径来试编一部初中国文教科书,命名为初级中学创造国文读本,编辑方法,略如下述:


1、本书教材的选用和教材的排列悉依部定标准。
2、本书为养成运用语体文及充畅地叙说事理及表情达意的技能起见,每册中选辑议论作文法的文章约五六篇,而此种文章的本身,仍须不失为精读教材的,错综排列书中,乃得收作文法和范文两者真正混合之效,而免绝然两物硬凑一起之弊。
3、所选教材,篇篇都是积极的,建设的,适合国情的,文艺作品则尤注重于深入浅出而又耐人寻味者。
4.本书为养成阅读书报的习惯和欣赏文艺的趣味起见,除选文外,复插入多数字画照片,或为作者之小像,或为作者之签名墨迹,或为与文中有关系之艺术作品,务使本书具有跃如的生命,不仅成为教师当教,学生当读之书,且复成为教员爱教学生爱读之书。
5、选文注解,一般都注在每篇之末,翻阅并不便利,却有损美观。本书将各篇注解汇集一处,统列书末,但各课注解仍各各分开,翻阅之便利当不让于注解于各篇之末者,而支离溅裂之弊却已可免。

6、书名创造国文语本,并非自敢夸大,只是因为本书的编辑方法,在中国国文教科书中还是第一个尝试,用“创造”两个字来和一般初中国文分个区别罢了。


创造国文读本现在已经出版了。希望热心于国文教育的人士,都肯赐给我们一个严正的批判!


*本文载《初中创造国文读本》第一册,上海世界书局1932年4月出版


课文中一页,脚踏车


笔者注释:

1、《初中创造国文读本》概况:

这套教材是初级中学学生用书,由徐蔚南独立编写,分三个年级共6册,依据当时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编辑。每册书前都有目次,给出了课文的题目及其在课本中的页数,每篇课文的后面都注明出处。课文注释和作者传略附于每册书之后。这套教材没有配备相应的练习。总体来说,书的印刷质量较好,很清晰,视觉效果较好,并且很多篇目都配有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可谓图文并茂。付煜主编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评价说:“徐蔚南编的《初中创造国文读本》(1932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插入字画照片与艺形作品等;潘尊行编的《初中精读国文范程》(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在每一篇课文前列出生字新词与成语,要求学生自己翻检工具书解释词义。上述这些做法,在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史上都是创举。”


课文《蔡元培:我的新生活观》


2、教材的特色:
第一,教育部的教材标准其实共有四个目标,第一条目标是“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的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这一条徐蔚南在序中没有提到,而是把后面的三个目标归纳为三大问题,从编辑的角度进行剖析。但是第一条“民族精神”在内容的选择上,徐蔚南是遵行的,他在序文的最后第3点中说“所选教材,篇篇都是积极的,建设的,适合国情的,文艺作品则尤注重于深入浅出而又耐人寻味者。” 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第一册的《闻警》,课文叙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中的罪恶行径,分析了他们的狼子野心,告诉学生作为年青一代的我们该做些什么,而且一再告诫:“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日子!”类似的文章各册均有适当分布,如《五卅烈士墓碑》《暴风雨》《从军歌》《告日压迫下各民族》《告全国同胞书》《赠十九路军》等篇,都很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徐蔚南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但这并不是说这套语文教材编成了政治课本,政治性的文章毕竟是少数。教材中不乏优秀的文艺作品,如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许地山的《梨花》,冰心的《梦》,李渔的《柳》《竹》等,这些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的作品都被选入教材,这对于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无疑是很重要的。


插图:徐悲鸿的画


第二,在培养学生作文技能方面,徐蔚南的选文有着自己的见解。1933年,教育家谢六逸先生在评述这本教材时,引述了徐蔚南对他讲过的话,徐蔚南说:“选文极难。例如讽刺的幽默文章,小孩子读不懂,而且也不适宜,所以鲁迅氏的佳作,人家都选,我却没有选。”(《文学旬刊》第1期)徐蔚南针对性的选文,我们来浏览一下:

第一册中有陈望道的《文章的原素与作文的态度》:“文章必由意思和文字两个原素融合而合,减少不得更换不得”,“文章既有意思和文字的两原素,我们作文自然必须注意意思和文字的两方面。我们对这两面,都须确守所谓'力求真实’的态度”。第二册中有胡适的《文学的方法》:大凡文学的方法可分为三类:1.收集材料的方法。2.结构的方法。3.描写的方法。朱光潜的《谈作文》中主张作文先要读书,然后学写描写文和记叙文进而写议论文。第三册至第六册,有叶圣陶的《描写》《抒情》《叙述与观察》《叙述的方法》《组织》《修辞》等,系统地阐述了描写、抒情的目的、方法、作用;叶圣陶的《议论》中说:“议论的宗旨,在于表示作者的见解,所谓见解,包括对于事物的主张或评论,以及驳斥别人的主张或评论而申述自己的而言”。六册书的整体设计对于学生的写作训练是一脉贯通的,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态度,知道作文的基本要素,而后给出一些科学的写作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写自己的题目,力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这套教材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且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插图:欧洲音乐会盛况


第三,插图的运用和选择:

徐蔚南在教材中选用的插图,除了作者的签名和墨迹外,还选择了许多与课文相关、与时代背景相关的照片。比如《闻警》一文中插入了“东三省地图”,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当时抗战的情况;文中还配有一幅“沈阳北大营墙上被暴日炮击的惨迹”,直观地展示了日寇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爱国情绪。徐蔚南自己翻译的《男子汉的一言》中,插入了5幅和课文故事情节相符的图片,且制作精美,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谒孙中山先生故居》中则依据作者的叙述分别在不同的地方插入图片“翠亨村”、“孙中山先生故居”、“总理之床”、“总理之厅”,即使没有去过孙中山先生故居的人也能获得一个直观感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是这套教材的一大特色,这样编辑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们不仅仅依托文字来理解课文。


插图:学生雪上运动


谢六逸先生说:“这部教科书的编撰是很有计划的——尤其是材料的选择和次序的编排,颇费了一些工夫。在我看来,原书的最大优点是在于内容富于变化,处处能够引起学生和教科书亲近。作者的墨迹和照相也苦心的搜求得来,或插入本文,或用为补白,这样一来,学生的兴味增加不少;教师也极便利,可以用图论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实为一举而数备利的办法。” (《文学旬刊》第1期)

写于2023年7月21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年语文课本的历史变迁
开风气之先的清末《蒙学读本全书》
谈“同步阅读”
语文教材一纲多本距离实施有多远
教材文本“司马光砸缸”故事的演变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何 源 | 语文教材中逻辑知识编排的回顾与展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