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E·罗契的江南丝绸之行(二)

E·罗契的江南丝绸之行(二)

周德华 编译

 

() 从太湖之西到太湖之南

 

无锡是我访问的第二个城市。

厘局主管官员提供给我一份生丝出境的资料, 与从苏州得到的相比, 两者互相吻合,他还提供给我最近三年这个地区蚕茧出口的数字( 见表3 )。表3:

这些数字大致能反映出地方贸易的增长。

近年来商人们苦于收购不到茧子,究其原因是村民们觉得不如留下茧子自行缫丝更

为有利。

无锡地区象苏州一样, 每年产茧两次,第一次称为“大蚕”, 结出的蚕茧个儿大,收获量高, 质量又好, 610 粒茧就能缫成一等优质丝。第二次收成的茧称之为“小蚕”,质量较差, 缫出的丝称为“荒丝”, 比之前者, 粗糙而色译较暗, 要用1825 粒茧才能缫成丝。

为了核实苏州官员们提供的资料,我横渡太湖西北角来到宜兴。

如今生丝交易仍由中国商人继续经营,他们在新丝上市时从各地来此采买。厘卡的负责官员告诉我, 这里只生产小蚕及小茧, 一等丝要912 粒茧子缫成, 质量低劣。

只有一部分好丝运往上海, 其余次等丝发往浙江和南京, 部分用于织造, 部分用于制造丝线和流苏。宜兴厘卡提供的资料与在苏州所得的资料完全相符。

从太湖之西横渡到太湖之南, 我继续前往湖州。

在整个中国产区中, 湖州可谓首屈一指,全国公认这里产的蚕丝是全国最好的纤维。表4

4 是这个产区各个地方蚕丝产量的官方统计资料。

当我在湖州的时侯, 业主特别是批发商抱怨辑里丝的价格太低, 他们扬言要减少辑里丝的产量。

除了生产优质生丝外, 湖州地区还制造两种丝织产品, 一种称为湖绉, 是一种用生丝织造的花纹或平纹的绉绸, 织成下机后还要经过浸泡和染色。另一种称绵绸, 是一种具有棉织品外观的特殊织物, 用回丝—湖州正号丝或湖州小口丝织成。其准备工艺过程与前者相同。

绵绸用于内衣、家俱罩布及扇面等。

湖州的丝绸行业组织完全不同于苏州,湖州近郊几乎没有人专靠织绸为生, 湖州周围半径10公里范围内的村民, 不同程度上熟谙织造技艺, 然而他们只是在没有重要农活(如看蚕、耕田、插秧或割稻等) , 才上机织绸。

从官方和丝绸商人提供的统计资料看,湖州地区拥有织机4000, 其中2040台全年运转, 扣除年节、看蚕和缫丝等季节外, 习惯上全年以300个工作日计, 若每台织机三天生产一匹绸, 则全年产量为100 匹。在浸泡和染色以前, 每匹平均重量为3380( 126.75千克), 则全年生丝耗量为2040 x 100x 3380/16 = 430950 司马斤或258570千克,这是生丝用在地方贸易上非常可靠的平均年耗数字。

用于贴身衣料的绵绸, 男女咸宜, 很少销到其他地方去。产量估计每年3000 匹。提花绉( 指湖绉) 都是由织工自己装上机子,织机业主本人不常操作, 通常雇工为之, 织工及其助手的报酬为:织工0.75 美元( 3.75法郎) , 每匹长48英尺( 16.8)的绸要三天织成。

从产地运出每匹绉缎要交纳0.34海关两( 2.21 法郎) 的厘金税, 但对织机不征税。

离开湖州, 我去访问菱湖和双林。双林镇是野蚕丝的生产中心, 这种蚕茧称为双林野蚕茧, 每一司马担⑹价格为26.28海关两( 170.82 法郎)

去年, 野蚕丝的产量估计为3200司马斤( 192OKG ) , 目前双林只有一家行庄收购野蚕茧, 随后送往双林西北约10千米的西阳村去进行缫丝, 由于野蚕茧的特殊品性, 需要进行长时间蒸煮。因为茧子个儿小缫制困难。人们告诉我2 司马斤( 1.2 千克) 茧子可以缫出3.5 市两( 131.25 ) 一等生丝。野蚕丝在当地全部用来织造普通绉绸或平纹绸(5)

这些织物都是妇女或女孩利用空闲时间织成的。包头巾染成黑色, 裁剪成2.8 3

( 0.93 1) 长的头巾段料。这种纱巾不在本地销售而是出境输往江苏、安徽和湖北等省份。

野蚕茧的收获是在6月底到8月初, 在此之后野蚕就不再结茧了, 重露和寒夜使桑叶变硬, 野蚕只能吃桑树下面部分的叶子。天气愈来愈冷, 而桑叶愈变愈硬时, 野蚕就不再进食。虽想尽力结成一个茧, 结果却力不从心, 只能结成一种厚的纱状物, 挂在桑树的枝条之间。

我首先注意到野蚕的存在是在吴溇港⑺, 这是一个位于江苏省的关卡, 向西注入太湖。几乎沿河所有桑树都挂满这种纱状物, 而绿叶却一无所有, 每株桑树及其下面的地上都铺满数以百万计的活蚕。从此地到杭州一路上所见略同。

从以上情况看来, 以前野蚕是不为人知的。同治二年( 1863)人们首次注意到这种现象,其时村民们在修剪桑树细枝, 偶然在树上采到几个茧, 甚为稀罕,可是, 翌年, 野蚕却大量出现, 而现今每年产量达到40包左右。

蚕多桑少, 导致野蚕出现, 如果中国人稍为关注一下这些野蚕, 喂以足够的桑叶,它们结茧会快得多, 剩下来只是采集而已。从事采茧的劳动是有报酬的。

离开双林, 来到南浔。镇上的商业交易相当繁荣, 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 近年来对南浔丝需求有所增长, 去年总数达到70万司马斤( 420t)

全南浔地区绵绸年产量约有3500匹。

(下续“ 重返盛译, 又访嘉杭”)

原载《丝绸》1986年第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蚕丝
又见天蚕变
【楚国丝绸传奇·前传2】半个蚕茧似乎印证了嫘祖养蚕治丝的传说
一根蚕丝背后的 “嘉兴智慧”
湖州人讲起上海就特别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