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曲艺在吴江(二):说噱弹唱中追溯吴江评弹的前尘往事
 

江城评弹群英汇,吴侬软语惹人醉。

吴江与评弹可谓一见钟情,百年之前,弹词经典《珍珠塔》、评话《金台传》,就令发生在吴江这片土地上的儿女情长、英雄气概蜚声书坛。潺潺流水似的评弹弦索声成为江城文化的律动音符,韵味悠远。

吴江位于评弹文化圈的核心区域,早在清咸丰、同治之前,城乡已有书场,评弹四庭柱、七煞档、四响档等名家均曾汇集于此。吴江还孕育了多位享有盛誉的名家响档及评弹作家,如刘天韵、刘韵若、金月庵、金凤娟、庞学卿、庞学庭、戚嘉萍等。

百年来,评弹艺术这朵曲艺界的奇葩盛开在吴江这片文化沃土上,成为吴江人心中无法割舍的一份情怀。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吴江评弹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在传承和保护中生生不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书场码头经久不衰

一直以来,吴江地区的众多乡镇是评弹艺人重要的书码头,吴江地区的书场为评弹艺人提供了直接的演出场所,更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以资消遣的文化娱乐空间,是传承曲艺文化的重要场所。

 

同里和盛泽

盛极一时的两大书场阵地

 

早年间,吴江同里、松陵、盛泽、平望、震泽、黎里、芦墟七大镇,以及八坼、横扇、北厍、梅堰、莘塔、铜罗、坛丘等小集镇,集镇之上的茶馆往往兼营书场。大镇书场基本上常年营业,上午卖茶,下午开书;农村小集镇的书场一般农忙歇业,农闲营业。

 

 

还有评弹界公认的两大说书考场之一在同里,另一个为常熟。“所谓考场,是指评弹艺人们须在同里书场登台演出,接受吴江听众的检阅,演出成功获得认可后,才有水平和资格走南闯北,闯荡江湖。”区曲协会长杨筱东介绍。

相关资料记载,同里镇设置书场的历史非常悠久,泰来桥堍的龙兴书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开业,著名评弹演员黄异庵、曹汉昌、姚荫梅等都到场演唱过。另有福安茶居享有盛名,1923年《吴江》报上曾登载大量广告。缘于同里镇之于评弹界的公认地位,1980年,江苏、浙江、上海市评弹界的大会书即选择此地,两省一市评弹名家及文化界有关负责人到场参加,盛况空前。

除同里镇外,盛泽镇也是重要的书码头。早在20 世纪初,畅乐园、登椿园(后改为盛泽书场)、岳园等书场即为评弹名家所倚重。20世纪20年代,盛泽镇有十余家茶馆兼营书场,评弹名家被邀请到盛泽演唱成为惯例。20世纪30年代,尚有盛泽后街的三景园、潇湘弄的万泉楼、致远路的隆兴园、新开弄的明泉楼、葡萄街的龙园、才喜苑及步瀛茶馆书场等。

 

进入新世纪

乡镇书场延续繁荣

 

上世纪六十年代,曲艺凋零,书场日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进入新世纪,评弹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今,吴江城乡拥有书场11家,听客以中老年人居多,依旧有极高的上座率,遇到名家演出更是座无虚席,站着听完的票友也是有的。

据杨筱东介绍,这11家书场分别为水榭书苑、莺湖书场、庙头书场、绸乡书苑、分湖书场、禊湖书场、垂虹书场、鲈乡书场、山湖书场、城南书场、南园茶社评弹书场,其中,以震泽的水榭、平望的莺湖、盛泽的绸乡、黎里的分湖等四个书场最为活跃。“这四个书场全年开放,卖票经营,拥有固定'粉丝’。”

2006年开始,区曲协会员,同时也是知名票友的严爱伦已经在绸乡书苑度过了12个年头。他经历了书场的三次搬迁,也见证了书场的繁荣,如今这个硬件设施数一数二的书场除了本地听众,还常有浙江嘉兴的听众慕名而来。

 

 

垂虹书场和鲈乡书场是两个提供免费听书的公益书场,垂虹书场双休日开放,而鲈乡书场工作日开放。36,记者来到位于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的鲈乡书场,即便是雨天,书场依然有八成的上座率,来听书的基本上都是老人,有的特地从乡镇上坐公交赶来。2012 28,“鲈乡书场”开办,设有200多个座位,据中心副主任张燕介绍,鲈乡书场开办以来,每年有近300场演出。

 

名家响档层出不穷 


吴江人是有评弹基因的,这片土地,也为评弹界孕育了多位享有盛誉的名家响档。1949年,隶属于苏州评弹协会的814名会员中,吴江籍的有34人,仅少于苏州、上海、浙江等地。可以说,评弹让吴江的文化意蕴更深远,而吴江又使评弹艺术更娇艳。

 

一代领军人物

 

在盛泽目澜洲公园里,矗立着一代评弹大师刘天韵的半身铜像。60年前,从盛泽走出来的刘天韵,在上海与蒋月泉、周云瑞、张鉴庭、张鸿声、唐耿良们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评弹团,成为评弹巅峰时期的领军人物,其在现代评弹的创作、演出及改编传统曲目方面,均有较高成就。当年,刘天韵还为中央领导人表演过评弹,获得主席称赞。

弹词艺术家、刘天韵的侄女、81岁的刘韵若回忆,刘天韵的盛泽老家位置独好,开门就对着书场,叔父就是听着评弹长大的。她听家里的老人说,叔父当年特别调皮,常常为了听书爬到窗户上。黎里当时有个评弹老师很欣赏刘天韵,就教他学评弹,尽管父母不舍得他小小年纪就学艺吃苦,但他坚持要跟着老师走艺术的道路。“当时,叔父年纪小,但学书非常刻苦,每天都要背一部弹词开篇。”刘韵若介绍,1915年,刘天韵师从夏莲生,刻苦学习评弹名篇《三笑》,三年后就随师父登台演出。“叔父演出的时候才10岁,所以有'十龄童’之称。”刘韵若听老人们说过,年幼的刘天韵个子比较矮小,是踏着凳子上台的。

1949年后,刘天韵致力于书目的创新整旧,参与创作、改编、整理了《老地保》等10多部书目,塑造了一批人物形象,从而形成了一种重亲身体验与真情实感的现实主义说书风格,他所演唱的《林冲踏雪》选曲,成为“陈调”代表作之一。

 

一枝独秀“庞家军”

 

说起吴江的评弹大家族,当数同里庞家。庞家一门就出了11个评弹艺人,遍及江浙沪各大评弹团,无疑是评弹界的奇迹。

庞氏到了庞录如这一代,两个儿子庞学卿、庞学庭都去上海拜师学评弹。庞学卿17岁师从评弹艺术家薛筱卿学《珍珠塔》,为薛派入室弟子,琵琶、三弦、笛、箫、京胡、二胡,无一不能。

1959年,他组建常州市评弹团,任副团长,曾是江苏省政协委员。他的弟弟庞学庭曾经和他拼档,评弹演出一直受到业内外的一致好评。庞学庭还在1980年苏州评弹学校重建时受邀任弹唱老师,并被邀请到上海评弹团评弹培训班授课。

庞学卿的长子庞志英今年已74岁,依旧活跃在评弹艺苑,每年演出近200场。庞志英的评弹有他自己的特色,“张调”自由驰骋,“杨调”夸张又潇洒。2012年初,吴江评弹团庆祝建团50周年,庞志英前来庆贺。“我是在娘胎里就听着评弹长大的。”庞志英回忆,他4岁时跟随父亲第一次回故乡同里,镇上来听他父亲说书的观众如潮,对评弹的爱好就此在他心中扎根。后来他考取评弹曲艺班,进行了说表、评话、弹唱、弹词等评弹课程的系统学习,经过刻苦钻研,终有建树。

为了吴江评弹事业的发展,早在2009 年,庞志英就收了余苳和高娜为徒。他希望这两名评弹新手专注学艺,继承、发扬吴江的评弹艺术。

 

德艺双馨“老团长”

 

作为1961年吴江评弹团成立时的元老之一,戚嘉萍是吴江评弹界的翘楚。他年幼时就喜欢听书,尤爱评弹的唱腔。盛泽当年是书码头之一,戚嘉萍经常边听边学,成了评弹票友。后来他跟着周剑萍学说书,天资聪颖的他只学了三个月,就和师妹徐幼静搭档跑码头了。“我最佩服他的认真态度。”区曲协会员沈莹宝提及他的同乡时,满是钦佩之情。1961年,吴江组建评弹团,戚嘉萍先后担任副团长、团长。当时评弹团经常要下乡演出,拉板车、搬运行李的活,他总是带头干。

先生曾经当过我们苏州地区艺校半年的老师,六十年代后期,苏州评弹学校还没有恢复,当时我们读的叫文艺连,老师由吴江、吴县、常熟、太仓、江阴的老师组成,先生是吴江当时唯一选派来教我们弹唱说表的老师。”戚嘉萍的女婿、也是知名票友的沈克民回忆当年和岳父共事的岁月,印象最深刻的是岳父对艺术的虔诚和他的品性。

后来,沈克民以优异成绩进入吴江评弹团,和戚嘉萍有三年时间拼档。“我和岳父先生演出的三年中,他从没有出过任何问题,倒是我有次出现了忘漏情况,他发现后马上帮我圆上了。先生一直教诲我们,演出中一定要给观众呈现出最好的评弹艺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评弹网
别忘了刘天韵
中篇评弹《老地保》第1回 踏勘.刘天韵 陈希安
盛小云
评弹十论 | 付楠:何者为“书”?—论苏州评弹的艺术本质
苏州弹词经典精品[玄都求雨]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