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发热的常识(八则)

发热的常识(八则)


发布日期:2006-9-28    作者:潘德孚

发热的常识(一)

——发热切莫乱用药

 

发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发热机理的无知。

医生临床所见,绝大多数是发热的病人。可以这么说,绝大多数感染性疾病都是从发热开始的,所以,正确认识和治疗发热十分重要。

人体正常体温是37,超过了37℃,当然是是生病了,所以,发热是病理现象;但发热从其原理来说,是生命为维护自己的健康,与入侵的微生物进行搏斗的自卫防御性反应。因此,也是一种生理现象。如果只把它当作病理现象,不知道它也是生理现象,就会以退热作为治疗的重点。这个基本观点是错的。因此,治疗就会犯错误。所以,我们必须知道一般的感染性的发热,是抗病的反应,是生理现象,基本上都能不治而愈,处理要恰如其分。知道了这个道理,碰上发热,就不会过分紧张。家属紧张,会手忙脚乱,帮倒忙;病人紧张,会使病情更加复杂,病势加重。人的思想意识,在机体抵抗疾病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镇定,病就好得快。思想混乱,轻病也会变成重病。

每逢天气变化,大多数流行性发热都是病毒感染。至于是何种病毒感染,现代科技目前还解决不了及时提供诊断病原体的方法。即使能及时检出并知道是某种病毒,现在的西药中还没有相应的药物。即使是细菌感染,大医院里做细菌试验,也需要一个星期,无法马上知道。所以,所有的西医西药的即时治疗,都是试验性的,或可以说是安慰性的,不是针对性的。这样的治疗太没有准——有害无益。

有些发热,病情变化很快,待得到明确的诊断时,有的已经痊愈,有的则严重得不堪设想。即使有的病人,病情发展不那么迅速,治疗也不很理想。所以,要想在发热的前驱期就得到治疗,最好还是请中医辨证用药,不宜使用西药。然而现在我们的整个社会,几乎大家都认为治发热,西医比中医快,比中医好。所以,西医挂液排长队,中医中药冷清清。这不是好坏、快慢倒置吗?读者且勿奇怪,是非颠倒的事,社会上多着呢!

现在西方国家的西医,对发热初期的病人,头二三天都不用药。因为,他们研究的结果认为用退热药的比不用退热药的,要晚一二天痊愈。任何退热药物,对肝肾或其他脏器的功能都有损害。有的本来不用药就会好的,却会因药物或检验方法不当而变生其他的疾病。所以,不马上予以治疗的做法,有利于绝大多数能自愈的病人。尽管这种决定不利于极少数需要马上退热的病人,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在还不能正确判定病因之前,不用药比乱用药、乱退热,当然是较有利的。例如小孩出麻疹,过早退热,会造成肺炎;如果是流行性出血热,过早退热会造成败血症,甚至死亡。我们还没有把药物的毒副作用算上去。最常用的退热药如氨基比林,使用后容易导致粒细胞减少,免疫力降低而死亡。此药美国早已禁用,而我们的基层医生仍然照用不误。所以,在发热初期,禁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的抗生素;禁用退热药已基本成为西方医学界的共识。更为可恶的是一些医生还在乱用激素导致严重后果。有的病人热退后没多久就马上反复,病情反而更加严重。假设有运气不好者,碰上流行性出血热,医生若使用了强的松一类的药物,也许就有送命的危险。所以,不管家里有什么人发热,不乱用药,乱求医,是最好的选择。


发热的常识(二)

——发热并不可怕

 

有人一见发热,就很惊慌,其实发热本是我们的朋友,不应视若仇敌。

从病因学的角度来看,发热是某种微生物对人体的侵犯使然。人这个生物体,在大自然中逐步进化、形成,依大自然而生活、生存,必然要让自己的身体与大自然完全适应。既然大自然到处是各种各样的微生物,作为一个高级生物体,与这些微生物理所当然地是非常融洽地在大自然中“和平共处”的。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将这种“和平共处”的能力遗传给我们了。否则人类怎么能够在这个动辄有无数微生物的空间里世代繁衍呢?

当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后,由于它们是一种异性蛋白,人体生命是不能容忍它存在的。被入侵的身体,也就马上会自动组织抵抗。这是生命的自卫本能。发热就是最佳的选择——人体的高度进化的体温调节中枢,将自己的皮肤散热孔关闭,热量不再外泄引起发热。发热的身体,极不利于入侵微生物的繁殖和生存。它们就不得不约束自己,减少或停止繁殖。人体因发热而增加代谢率,把微生物所产生的毒素排出体外。发热又像动员令,让白细胞、巨噬细胞跑出来跟微生物战斗。医师或病人,应该想的是如何维护和支持这种抵抗能力,而不是乱用药或其他治疗手段来摧毁自己的“长城”。有很多时候,发热不医治,顺其自然,比盲目退热要好得多。民谚说:“缩一缩,大一壳”。意思是说孩子发热(缩一缩),让其自然恢复,身体反而长大更快(大一壳),抵抗力更强。

当然,过高的体温,对人体也是有害的。发热会使水分大量消耗,血液浓度增加,流动能力减弱,毒素不容易排出;高温还会造成神经损害和暂时性不育等等。这时候我们可就可以采用物理或药物紧急退热的方法。只有少数病人的发热,不属于机体抗病现象这一类型,而是一种消耗性发热。虽然碰到这种发热是不能任其自然的,但实际很难做到。所幸的是这类发热极少,本文暂不涉及。

一般人都以发热的高低来确定病情的轻重,认为体温高就是病重,体温低的病轻,其实是误解。因为他们对发热的机理不理解。在临床中,我们常常发现,为什么大多数高热的病人易治,退烧快;低热的病人反而难治,退烧慢?这说明发热需要维持一定的体温,所以不可乱退热。

发热的病人总是希望很快退热,医生为讨好患者,或故意表现自己就乱用激素。却不顾会造成危险后果。因为,激素会造成的退热是它欺骗大脑皮层的发热中枢,停止它的发热指令,所以常常会造成危险的后果。而且,它又破坏了自身激素的相对平衡。导致各种各样的怪症发生。

患发热恢复健康的第一要义是:病人应该相信自己的身体完全能够对付发热;切切注意,必须极其慎重地使用抗生素、退热药和强的松类激素。因为,抗生素会破坏体内与我们共生的菌落平衡;退热药损害人体的自我防卫功能;激素类药物是一种欺骗性退热,碰上不好的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会有危险的后果。

医师的责任在于发扬和保护人体自身的自卫能力。可是我们现在有一些人,却不是这么做的。所以说,患者最危险的敌人是自己的无知。


发热的常识(三)

——前驱期治发热要找中医

 

发热的头三天叫前驱期。一般人都会以为是得了感冒。

中医治感冒比西医好,这一点,连西医自己都不得不承认,但把发热就称做感冒,却是一个认识误区。其实应该说,中医治发热比西医要好,而不是治感冒比西医好。

大多数外来感染,都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体温升高,恶寒发热,或鼻塞打喷嚏,或咽痛、或咳嗽、或腹泻等症状。西医称它为发热的前驱期。由于一时还不知道是什么微生物感染,马上治疗就显得盲目:用抗生素,只能对付细菌,对付不了病毒。过去以为很多发热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现在的仪器微观能力增强,才知道大多数是比细菌还小得多的病毒造成的。现代医学的检测仪器还不可能马上测出病毒来。例如非典,死了很多人之后,医院测不出来,很多专业的研究者经长时期的努力,才找到它。西医认为生病必须找病因,才能进行针对性治疗。找不到病因的发热,针对性治疗没靶子,等于盲目治疗,后果不好。

几万年来,人体生命长期与自然界的微生物打交道,如何与它们共存,一点也不陌生。如果不是这样,人类种族还能如此繁荣繁殖下去吗?不管什么微生物的感染,人体基本上都采取发热的方法。有的人因为身体虚弱,没有“本钱”发热;或者是进入的微生物数量不多,不利害,根本不需要发热。有的人打了几个喷嚏就好了,有的人也可能会发一阵子热,很快自然痊愈了。微生物之所以会入侵,是因为人体由于某种原因的“虚”。中医治疗的方法当然不像西医那样寻找是什么微生物,然后消灭之。而是看机体需要什么帮助;中医认为只要把机体的“虚”补好了,微生物没空子好钻,就会自己“撤退”。可见中医与西医治病的不同在于西医重外因,用药物消灭外因;中医重内因,用药物或方法帮助机体抗病。相比而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重内因当然要比重外因的好。当然有些疾病,使用西医治外因的办法也很好。例如伤寒,是伤寒杆菌寄生的结果,用西医的氯霉素治疗,比用中医的治湿温法要好,要快。所以,治病不能死守某一种套,要包容所有好的方法。

如果发热在开头的这几天里就趋向缓和,自然好转,或经中药治疗后好转,人们就以为这是感冒。这个认识当然不对。患病初期的人体,是抵抗力最强盛的时期,只要稍稍给以帮助,疾病会较快消失,在没有知道病因之前就痊愈了,于是大家就把它当作感冒。这就是许多人以为中医治感冒比西医好的缘故。广州早期治好的非典疑似病人,许多西医就不承认是非典病。前驱期就给治好了,找不出证据了,没有证据,就不好说清楚。反正,说不清楚没关系,病人好了才是最要紧的。

中医把发热看成是抗病斗争的表现,采取帮助机体抵抗疾病的方法;并根据不同体质的不同表现,从中理解患者的体质状态,开出不同的药方,使发热的患者在前驱期就得到及时的治疗。西医要等待知道病因,或者等待病情进入症候期,才能予了治疗,耽误了治病的最佳时期。这就是为什么治“感冒”,中医要比西医好的原因。


发热的常识(四)

——《伤寒论》与治发热

 

西方国家的医生,过去的治疗方法也与我们现在的西医一样,乱用抗生素。绝大多数抗生素都是广谱抗菌的,注入人体后,会破坏体内的菌落平衡,损害自身的免疫能力。有的人在注射抗生素后发口腔炎,或咽喉发出霉点,这是体内有益的共生菌落被破坏而使真菌寄生的结果。为退热使用激素更是错误。因为,激素退热的本质“告诉”大脑皮层的发热中枢说:“没有敌人了,快快停止发热”。所以,现代西医把它叫做欺骗性退热。如果病人患的是流行性出血热,使用激素退热就非常危险,有可能导致死亡。几年前,我们用激素治疗非典病人的高热,使用了地塞米松类激素,结束是愈后的患者,都有肺纤维化的后遗症。这种后遗症不比生矽肺的好多少,等于成了一个长期患危重病的病人。

我国古人观察生病发热,不追究外因。也可以说,没有条件去追究外因,凭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来作出判断。《伤寒论》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是也。”这里的意思就是不用药的病人,不管是“发于阳”或“发于阴”的,都能自愈,不必惊慌。我们在临床中碰到的发热病人,也确实是大多数都能不治自愈的,而用药并不一定会得到好处的。

《伤寒论》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 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其意思是说,恶寒发热1~3天,病在太阳经,如果脉静、不恶心呕吐、没有寒热往来的少阳证、没有见发热汗出不恶风的阳明证,就可以不用理它,必能自愈。如果3天内有变化,按变化的症情处理。这里“传”的意思是体质抵不住病毒的侵扰,病势加重;或者可以认为入侵的不是一般的感冒,而是比较厉害的病毒。此两条条文是对病人在发热初期,病势会不会增重,作出的预测,并告诉我们处理的方法。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恶寒发热已经三天,但是病人“能食而不呕”,就可以预测他不会由三阳证转为三阴证。从现在的观点来说,就是有的发热恶寒,发热过了一天,脉还是静的,就没多大问题;发热过了二三天,不见寒热往来等的少阳证,或但热不恶寒的阳明证,也没有大便秘结,腹满拒按等症状的,再加上能吃而不呕的,就可以预测不会转为三阴证了,很快就会好。中医可以按所作的预测对那些“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先进行辨证论治,不像西医那样坐着等。中医能争取在机体抗病能力最强的时候治疗,当然是最有利的。

《伤寒论》著成到现在巳有1800多年的历史,书中观察发热的前因后果和设定的方药,已经被我们在临床实践所证实它的有效性。它的药方被称为经方,亦即经典之作。日本研究《伤寒论》的专家也有上百家,使用《伤寒论》的方证治疗各种疾病,都能应手取效。返观西医治病的方法和药物,没几年就觉得不对,变一个样,没有像经方这样经1800多年的实践考验,仍然屹立不变的。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医治发热把规律抓着了。


发热的常识(五)

——发热的研究

我们生存的所有环境,无不充满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即使人体中,甚至在细胞里,也同样有许多微生物,它们与我们的生命共生,相互仰赖。有时候由于某种原因,人体内部机能失衡,微生物乘机发难,人就生了病。不过,微生物致病只是人体生病的原因之一。更多的原因是因为人具有高级神经系统,是一个感情活动充沛的“场所”。这些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太过或不及就会生病。中医把这两种致病的原因称为外因和内因。现代西医重外因而忽略内因,动不动就施用抗生素。所以,尽管现代科学的微观研究已经到分子水平,但由于缺乏宏观的、整体的描述,临床疗效总是不理想。没有内因为依据而单靠治外因的想法和医疗手段,当然是不理想的。

研究证明:当蜥蜴被病菌感染时,会选择一个温暖的地方使体温升高2℃左右。如果找不到一个能使体温升高2℃的温暖的地方,则蜥蜴多半会死去。

仔兔不能自己发热,因此一旦患病,它也会找一个暖和的地方去升高它的体温;成年兔能发热,一旦被退热药阻断,也多半会死去。

把因感染体温上升2℃的大鼠放进一个很热的小室,它会启动降温机制保持那高于正常的2℃;放进凉爽的小室,它便启动保温机制来维持2℃的发热。这个实验说明,为了对抗感染,大鼠把它的体温调高了2℃。有一个研究,使上千名梅毒患者感染疟疾而发热,梅毒的自然缓解率从1%,上升至30%。研究者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水痘患儿用扑热息痛之后比用安慰剂的,平均要迟一天才能恢复。另一个研究,56名志愿者为试验退热剂而吸入感冒病毒,一组用阿斯匹林或扑热息痛,另一组用安慰剂。安慰剂组的抗体水平显著地更高些,也较少鼻塞,播散传染性病毒的时间也要短些。

有的研究认为,对某些病人的退热治疗,会导致败血症。这是因为阻止发热干扰了机体对感染做出反应的正常机理。以上的研究说明,动物和人的发热,都是自我防御机制所产生的抗病反应。当然,如果人体维持40℃体温没有什么不好的话,那么就一直保持40℃好了,何必等到感染之后再发热呢?然而40℃的体温有着不菲的代价:能量消耗增加20%,还有男性的暂时不育。更高的发热,有可能引起谵妄,或许还有惊厥甚至永久性的组织,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所以,只有高热才需要退热。

我在临床中碰到有许多孩子经常感冒,一睡着就满头大汗。这些孩子脸色苍白,食欲不振,精神疲惫不堪,学习兴趣降低。问他们的家长,都说是曾经使用过感冒药或注射过退热针。有的家长,只要看到孩子打喷嚏,就说是感冒了,马上给喂感冒片。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感冒药中,大多数是松弛体表的,所以服后会出汗。体表被勉强松弛,调节体温的能力受到破坏,反而容易感冒。

一般来说,孩子(包括自己、亲人)体温没到39℃,最好不要退热。体温太高,对健康有影响,当然应该退热。但是,这也是因人而异的。病人在39℃以上的,精神状态好,再升高也不要紧。病人自我感觉不好,头痛如裂,恶心呕吐,这说明发热影响了神经系统,就要早一点使用退热药物或物理退热。一般情况下,既不能乱用退热药物,也不能在持续的高温之时不退热,我的这些话,包括任何其他的话,都不是金科玉律,凡事都有例外。


发热的常识(六)

——败血症与全身炎症性综合症

 

因发热致人于死地的,基本上是全身炎症性综合症,过去叫做败血症。

大多数败血症都是高热引起的,有的则是治疗用药错误引起的。败血症的意思是血液里进入了细菌,导致细菌随血液流遍全身,引发全身炎症。所以,现在已改称为全身炎症性综合症,内涵比以前的明确了。败血症的意思是,干净的血液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变得不干净了,控制干净的能力失败了;全身炎症性综合症的意思则是,微生物进入血液,使全身都发生了炎症,没有固定的病灶,所以叫做综合症。

败血症对西医来说,是个新课题。西医的病名,必须有明确的病因、病位。败血症过去认为好象还可以治疗,总是细菌进入血液,使用杀菌的药物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当然是幼稚的。许多治疗的失败后,引起了上层研究者的警觉,在进一步的深入调查研究后。现在就改称为综合症。西医的疾病名称一旦与综合症挂上钩,就表明此病难治。西医的病名基本上都是单靶点的。综合症表示是多原因、多靶点的,治疗失去了目标,如白塞氏综合症、帕金森氏综合症……等,对西医来说,都不是容易治疗的疾病

过去对付败血症使用抗生素,有治不好的,也有治好的,现在却给新的研究结果否定了。原来这些治好的病人,是他自己命不该绝,凭自己的抗病能力恢复的。抗生素的使用,不会给败血症的患者带来好处。新的研究指出了以往失误的原因,才改了名。现在认识更明确了,命名综合症,但是治疗也就更困难了。

诊断学发展了,认识进步了,但这种进步是对过去治疗的否定,也造成了新的困惑:广谱的抗生素治疗容易引起全身菌株失调。所以,临床上只能头痛顾头,脚痛顾脚:如果出现心衰,先强心;如果出现肾衰,则先救肾……看病理发展的表现,进行对症治疗。认识虽然深化,治疗跟着疾病发展的屁股跑——更加无措。怎么办?

困惑就在于,全身炎症性综合症表示,这是多器官、多靶点、多病因的全身炎症,不能由抗生素来治疗——不知道该用什么药了。像这样对疾病的重新命名,又引来了另一个副作用——治疗的悲观情绪,只能看病人自己的康复能力。现在所有被命名为综合症的,都是西医的难题,只能对症敷衍治疗或`等待病人自己恢复。

全身炎症性综合症是很多热病发展到最后导致死亡的根源。现在最新的研究才知道,热病致人死亡,不是入侵的微生物,而是人体里自己的肠胃道细菌库的打开。因为发热吸引了病人的大部分血液,肠胃道的伪膜本来每24个小时得更新一次,但缺乏“后勤”支持,再生困难了。这种伪膜本是管理供应肠胃道细菌的给养,同时也是防止这些细菌进入血液的屏障。现在因为高热,影响了肠胃道伪膜的代谢,与我们共生的细菌得不到营养供应,于是,它们越过肠壁,进入淋巴管,再进入血液,形成全身炎症,使生命处于危险的状态。就好比社会要考虑稳定,就应该首先筹划老百姓的生活供应。如果疏忽这一点,本来是善良的普通百姓,就会因为断了粮食,或缺乏管理,就罢市,造起反来了。


发热的常识(七)

——阳明病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败血症

 

即使发热进入症候期,有明显的病灶形成了,也可以查到病因。这时候热势嚣张,西医用冰袋降温,大量输液,抢救输氧,加用激素退热。这种做法是对,也不对。由于高热会消耗大量体液,输液可以补充体液,就可防止各种电解质的不平衡而导致突发的心衰。退热会使机体得到暂时的休息,增强抗病能力。中医把这个时期称为“阳明病”时期。《伤寒论》中论及的“阳明病”,指出对付这种高热发生后的两种方法,叫做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也许有人问:“如果发高热,出现口渴脱水的症状,也不输液吗?”这当然不对。过去中医没有输液的办法,只能叫病人多饮水。但是,水液进入胃中,再被吸收进血管,不仅慢一步,还有胃的容纳能力和吸收能力的问题,能不能全部补充,都必须打问号。输液能使水液直接进入血管,迅速补充被消耗的水分,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高热不仅是消耗水分,还会使血液中毒素浓度增高,排不出去导致中毒。所以这时候迅速增加水液就十分重要。

发高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机体抗病过于亢进的表现。机体抗病过于亢奋,会影响脑神经的健全,也会导致暂时性不育。这就是自己伤害自己了。这时候西医用退热药、冰袋降温,中医使用白虎汤清热,目的和方法都是一致的。使用白虎汤必须只是高热、汗出、口渴,没有肠胃道症状的时候。有了肠胃道症状的,就只能使用承气汤了。如果高热、口渴,加上又有肠胃道燥结的症状,那就可以把白虎汤和承气汤加在一起使用。白虎汤是为消除自己的过分亢奋。这好比与敌人打仗,不能光凭狂热、亢奋,而是需要保持冷静和智慧。如果发热很久,饮水过多而又不被血液吸收,肾脏不能排水。水就会直下肠道,从硬结的粪便边里挤出肛门,就叫热结旁流。这时候就可以采用《温病条辨》中的增液承气汤了。增液承气汤是一种增水行舟的方法,对热结而又发高热的病很有效,下之后能迅速退热。

高热使全身的水分都集中在血液中,肠道吸收亢进,导致排泄困难,毒素也会被吸收进血液,使血液中毒。肠道中排泄物不能排出,形成了中医所谓的阳明腑证,出现痞、满、硬、结,或者发现潮热谵语的,称为三承气汤证。中医就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质表现,立即给予不同的承气汤疏通大便,这样就能把活动过激的细菌和毒素排出,也能同时维护肠道粘膜的血液、水液的供应。因此,凡逢高热的病人,中医和西医都应该知道,如何在出现肠胃道症状后的处理,才是防止全身炎症性综合症的最佳方法。

如果没有高热、口渴和肠胃燥结的,病人只觉得心下痞满的,就应该采用《伤寒论》中治疗痞满的三个泻心汤了。很多的三泻心汤证是由于发热后,医生错误地使用了发汗退热的方法引起的,治疗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对待了。在张仲景之前的那个历史时期,我国风行扁鹊学派的医术,发汗法、泻下法、涌吐法和灸法(《伤寒论》中称为“火攻”法),都是这个学派治病的方法。张仲景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方法在治疗热病中的错误后果,就在《伤寒论》中提出纠偏的方法,三个泻心汤就是其中之一。三泻心汤不仅是纠正发热治疗错误的方法,就是在一般的内科杂病中,见有此类症状的都可以使用。

 

发热的常识(八)

——中医治发热,先定表中里

 

在《伤寒论》中,将发热分为表热、里热,或半表半里热。表、里和半表半里就是中医划分出来的病位。西医病位是指躯体上的某个位置,亦即解剖学所定下的位置,是局部的位置。中医的病位只有表、中(即半表半里)、里三个部位,是指全身性的位置。发热是全身性的,不能说头上发热,腿上没有发热。中医能够将一个整体分为三层,西医无法这样分层。因为这不符合解剖学的分解法。就发热分析病位的方法来说,中医比西医当然要好,要科学。

中医用药退热也必须根据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方药。、如果属于表证的发热,就需要采用解表的方药。表证是指热在体表,病位最浅,病势最轻。平时我们碰到最多的基本上都是表证发热。它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怕风。中医对付这种表证发热,必须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体质、不同表现,采用不同的解表方药。

《伤寒论》指明,表热不能用攻里药。意思是“战场”在“体表”,这里才是抵抗“敌人”的地方,应该用解表的方法;用攻里药就会引邪入里。例如麻疹初起恶风,所表现的就是表证,绝对不能用攻里的泻下药,也不能用退热药。待几天后,热势升高,疹出遍身,它就会自然退热。如果误用攻表(退热)、攻里(下大便)的药物,即会影响正常出疹,以致疹发于肺,造成肺炎。不仅麻疹不可用退热药,感冒初期热势初起的,也都不能马上用药退热,要待到热盛到顶峰,不再恶风的时候,退热才顺理成章,才不致留后患。

里证发热与表证发热不同,发热不怕冷,反而怕热喜凉,有汗。这时候的治疗不同,就需要清除里热,以退热为重了。如果有“胃家实”,即大便燥结的,根据程序包的不同,必须用泻下的三个承气汤方。因为,大便燥结在中,毒素被吸收,如果不用泻下药,发热就退不了。发热太高过久,损害人体里的阴液,这个时候,是生命处于非常危险,有经验的中医师,就知道这是必须紧急作出抉择的关键时刻,只有“急下存阴”,才能救助生命。

半表半里发热的主证是“寒热往来”。表证发热用解表法,叫攻表;里证发热用泻下法叫攻里;而半表半里说明病在中,既不可攻表,亦不可攻里,只能采取和解的方法。和解的意思就是秤解决的意思。三个不同的病位,三种不同的用药方法。如果错了,就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

除了分析病位,还要分析病人的体质。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自己内部出现了“虚”的地方,才会导致敌人的侵犯。因此,中医对表证发热,如属于阳虚的,用助阳解表法;对阴虚的,用滋阴解表法;对血虚的,用养血解表法;对气虚的,用补气解表法……一方面补充自己,一方面攻击敌人。认真分析,中医治疗发热,就像策划一场战争一样严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病的常识-发热治疗
为何老人肺炎死亡率如此之高?
外感时邪高热不退的中医证治
4.发热之说与高热治疗几例
从一例感冒说起——谈中西医诊疗的区别
国医大师梅国强:中医或许还有人获诺贝尔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