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读完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我早有耳闻,然而翻开一本书真的要有刚刚好的契机。前天晚上,我被感冒折磨得不行,于是,我翻开它,力求转移注意力,忘记感冒带来的不适感。

这本书的情节真的很精彩,不必忍受很多外国小说那种拖沓冗长的开头,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好书是良药看来不是一个比喻句,而是一个事实,因为看书时我几乎忘记了狂打喷嚏、涕泪俱下的不适感。

几乎任何一个接受过中国应试教育的人,都知道“风筝”肯定有象征意义,于是我带着好奇进入了思索。

故事是发生在战乱时期的阿富汗,讲述了富家公子阿米尔与仆人哈桑的故事。阿富汗的种族等级制度泾渭分明,阿米尔是优良血统的普什图人,但哈桑是低贱的哈扎拉人。阿米尔与哈桑虽然从小一起长大,但种族差异与主仆关系让他们的情感天平一开始就是倾斜的。

阿米尔的母亲因为生他时难产而死,而哈桑的母亲生下哈桑7天后就与江湖术士私奔了,两个没有母亲的孩子,是吃同一个乳母的乳汁长大的。

阿米尔与哈桑的感情很矛盾又很真实,哈桑忠诚善良,认为“吃同一个人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哈桑一心护卫阿米尔,而年少的阿米尔虚荣、怯懦又自私。

彼时阿富汗盛行代表着勇敢与坚强的风筝比赛,阿米尔发誓用赢得风筝比赛这种方式来获取父亲的关注和爱,因为父亲总是觉得阿米尔性格怯懦。

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哈桑也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风筝比赛时,哈桑答应追到象征着胜利的风筝送给阿米尔,追最后的那个风筝之前,“哈桑的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桑追到风筝后,却仰慕纳粹的恶棍阿塞夫等人劫持。

只要把风筝交出来,哈桑就可以平安回家,但是,一言九鼎的哈桑却宁愿被打也不交出风筝,因为哈桑知道阿米尔对这个风筝的渴望。因为拒不交出“胜利风筝”,哈桑最终被阿塞夫强暴

而整个过程,都被躲在暗处的阿米尔看在眼里。

从小和别人打架就一直是哈桑为阿米尔出头,这次,怯懦的阿米尔再次选择了沉默,没有站出来和哈桑一起面对恶魔。

哈桑回家后,把风筝递给阿米尔,对追风筝的过程只字未提。此后阿米尔再也难以直视哈桑的眼睛,哈桑的存在就一直在提醒着阿米尔的懦弱和自私。“我垂下眼光,时至今日,我发现自己很难直视像哈桑这样的人,这种说出的每个字都当真的人。”

阿米尔难以忍受内心的折磨,他用一个个石榴打哈桑,想逼哈桑反抗,但是哈桑逆来顺受、绝不还手。“哈桑捡起一个石榴。他朝我走来,将它掰开,在自己额头上磨碎。'那么,’他哽咽着,红色的石榴汁如同鲜血一样从他脸上滴下来。'你满意了吧?你觉得好受了吗?’”

哈桑的善良忠诚始终在影射着阿米尔的自私软弱,阿米尔无法忍受这个参照系的存在,便设套要逼走哈桑。阿米尔把钱和手表放在哈桑的床头,栽赃哈桑。哈桑知道这一切都是阿米尔做的,然而他依然选择沉默,并不揭穿阿米尔。于是,哈桑和父亲阿里离开了阿米尔家。

对阿米尔来说,哈桑越是善良,越是忠诚,越是无私,便愈加映衬出阿米尔的懦弱、自私,愈加让阿米尔痛苦,阿米尔的良心无时无刻不被折磨着。

读这本书其实很容易产生刺痛感和不适感。书里特别吸引我的地方是作者细腻的心理描写,人性的自私、嫉妒、软弱、虚伪、自欺欺人,不止是阿米尔有,我们每个人都有。或许,假设我是阿米尔,我也不会做得比他更好,所以,我不敢轻易评判阿米尔。

阿米尔的忏悔,让我看到了自身人性真实而阴暗一面,作者把我们平时不敢直面自身一面摊开在阳光下,让人不忍直视,让有一种深的代入感。

阿富汗战争爆发后,阿米尔和父亲逃到美国,这20年里,阿米尔其实没有忘记自己对哈桑的伤害,即使在异国他乡,往事依然像一根刺,扎在他心头,时不时痛一下。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二十年后,阿米尔的父亲在美国病逝后,阿米尔父亲的老友拉辛汗在临死前,打电话给阿米尔,向他讲述了一个惊天秘密。

哈桑,居然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阿米尔的父亲,与阿里的妻子发生了关系,生下了哈桑。

阿米尔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因为,阿米尔的父亲一直是远近闻名的善人,他扶老恤贫,为人称道。父亲从小教育阿米尔,世间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

拉辛汗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宝藏朋友啊,他告诉阿米尔,父亲为年少时犯的错一直在忏悔,父亲的愧疚化作了一次又一次的善行。拉辛汗说,“亲爱的阿米尔,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阿米尔年少时对哈桑所做的一切伤害,拉辛汗都知道,阿米尔父亲的痛苦与忏悔,拉辛汗也都看穿不说穿。阿米尔独自揣着伤害哈桑秘密太久了,我很高兴终于有人识破我的真面目,我装得太累了。

在阿米尔被痛苦压抑了20年后,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否毫无良心时,拉辛汗温柔地说,“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

哈桑自己却永远也不可能知道身世的秘密了,因为,留守在阿富汗的哈桑夫妇,为了保护阿米尔在阿富汗的豪宅,被塔利班打死了。而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也流落在阿富汗的孤儿院。

拉辛汗要阿米尔回到阿富汗,去找回成为孤儿的索拉博。他在赌阿米尔的良心,拉辛汗只是说,“去吧,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拉辛汗知道,阿米尔只有这样做,才能完成自我内心的救赎。

拉辛汗知道阿米尔生性怯懦,一直是危险来临时躲在别人后面的人,但是他在赌阿米尔的良心。

最终,拉辛汗赢了。拉辛汗在劝阿米尔放下心魔,“你懦弱,这是你的天性。这并非什么坏事,因为你从不强装勇敢,这是你的优点。只要三思而后行,懦弱并没有错。可是,当一个懦夫忘了自己是什么人……愿真主保佑他。”

当一个生性懦弱的人,终于变得勇敢,这需要多大的力量和勇气?

阿米尔孤身回到了战火纷飞的阿富汗,我回到了故国,却发现自己就像旅客。”因为阿富汗早已面目全非,塔利班犯下了惨绝人寰、罄竹难书的罪恶。

成年的男性几乎都战死了,战争结束了孩子们的童年,孩子们眼里只有惊惧,早已没了童真。

读到“战争把父亲变成阿富汗的稀缺物品”和“在阿富汗,有很多儿童,却没有童年”时,我忍不住落泪了。

在阿富汗,活着太难了。正常人走在路上,随时都可能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抓走。塔利班像纳粹一样,毫无人性,以屠杀哈扎拉人为乐趣。“我望着清晨灰蒙蒙的天空,为空气感恩,为光芒感恩,为活着感恩

阿米尔雇佣了本地人法里德带他去找孤儿院,法里德感叹,街头巷尾已经满是饥肠辘辘的孤儿,每天我都会感谢安拉,让我还活着,不是因为我怕死,而是为了我的妻子仍有丈夫,我的儿子不致成为孤儿。

阿米尔回到故居,看着房子被战争毁坏得面目全非,法里德劝他,都忘了吧,让它容易一些。

“让什么容易一些?”

“活下去。”法里德说,他将烟蒂弹出车窗,“你还要看多少东西?让我替你省下麻烦吧。你记得的东西,没有一件存下来。最好都忘了。”

在活着已经是奢侈品的阿富汗,回忆只会是累赘。

法里德带着阿米尔找到了孤儿院的院长,院长告诉阿米尔,索拉博被塔利班带走了。

法里德和阿米尔发现,院长每两周就要送一名儿童给塔利班。儿童的结局,都是被强暴,有的人有回来,有的人没有。

法里德气得暴揍院长。

院长也非常痛苦,院长原本可以逃到异国他乡的,可是他没走,而是拿出所有的积蓄,就是为了给孤儿们一个落脚点。“如果我拒绝给他一个孩子,他会带走十个。所以我让他带走,让安拉来作决定。我忍气吞声,拿过他那些该死的、肮脏的臭钱,然后到市场去,给孩子买食物。”

我们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骂院长的懦弱,因为他已经比我们大多数人勇敢。活着就是如此艰难。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人生处处是两难。

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选择题,“有十个孩子相约在铁轨玩,九个孩子执意要在新轨玩,一个孩子劝说他们新轨危险不听后,自己在旧轨玩!最后火车开过来了,当司机发现他们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刹车了,这时候司机有三个选择:第一,强行刹车,列车会脱轨,乘客不知道会死多少人;第二,开向新轨撞上九个孩子;第三,开向旧轨撞上那一个孩子。如果你是司机,你会怎么选择?”

世间太多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人生的选择,往往无法用简单的对与错、黑与白来简单评判。

你会怎么选择?院长只是选择了,撞向旧轨的那个孩子。

阿米尔鼓起勇气去找塔利班时,让法里德在外面等待。阿米尔终于能够遇事自己挺身而出了。阿米尔在等待塔利班会面的时候,他的恐惧、颤抖恰恰证明了他的勇敢和坚定。

阿米尔发现冤家路窄,带走索拉博的,是当年强暴了哈桑的恶魔阿塞夫,阿塞夫加入了塔利班,实施了种种暴行。

阿塞夫拿出他的铁拳套,“今天我们两个人只能有一个人走出这个房门”。阿米尔想带走索拉博,只能硬着头皮和他决一死战。从未打架过的阿米尔,自然不是阿塞夫的对手,他被阿塞夫打得奄奄一息。

当阿塞夫将阿米尔打得死去活来时,阿米尔哈哈大笑。

这是因为,阿米尔认为自己是罪人,他渴望被惩罚。他曾渴望被哈桑惩罚,但哈桑只会继续付出,只会忍受,而不会表达愤怒。阿米尔终于在阿塞夫这里得到他渴望已久的惩罚时,他内心的愧疚感在一点点的减轻。于是,当肋骨一根接一根被阿塞夫打断时,他心里畅快至极,并感慨:我体无完肤,但心病已愈。终于痊愈了,我大笑。

此时,索拉博拿出弹弓,射中了阿塞夫的一只眼睛。

索拉博扶着阿米尔趁乱逃出去。阿米尔救了索拉博,索拉博也救了阿米尔。

阿米尔昏迷过去之前,他觉得,他的灵魂终于被救赎了。

被阿塞夫强暴和折磨的索拉博有了心理创伤。阿米尔好不容易让索拉博接纳了自己,索拉博答应跟阿米尔回美国生活。

然而,带索拉博回美国的手续艰难,律师建议阿米尔暂时把索拉博放在孤儿院,阿米尔每天去陪他,直到手续办完,带他回美国。

索拉博接受不了再次回到孤儿院的事实,他在浴室割腕自杀。阿米尔救起索拉博后,想尽办法带索拉博回美国后,索拉博的心扉已经关上了。

索拉博沉默了,把自己的心扉彻底关闭起来,犹如行尸走肉那般活着,他拒绝跟世界、跟阿米尔交流。

直到一年后,阿米尔带索拉博去放风筝,跟索拉博说起他们年少时追风筝的故事,阿米尔问索拉博,“'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索拉博的喉结吞咽着上下蠕动,我想我看到他点头。'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我自己说。然后我转过身,我追。

为你,千千万万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追风筝的人》:追的不仅仅是风筝,而是世间所有的美好
《追风筝的人》:年少只知哈桑好,中年方晓阿米尔难
《追风筝的人》电影
《追风筝的人》| 李迪迪解读
《追风筝的人》:这世间善与恶,是一场人性的轮回
小闱品读--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