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比大禹治水还早,它会是下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吗?

2018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1936年的初冬,开了这片土地上考古探索的先河;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开启了通向良渚王国的大门;2015年良渚水利系统的确认,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这座古城的昔日辉煌……

良渚文化的神秘面纱不断揭开,让国人倍感欣喜和自豪。广受大家喜爱的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中,也对良渚文化进行了介绍。

良渚还吸引到了许多外国人士的目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格塔丘·恩吉达都觉得,能够参观良渚遗址是一种荣耀。

良渚古城遗址

张卫东 邱志荣

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北郊余杭区,因附近有良渚街道而得名。

经调查发掘和分析,确认良渚古城外围存在一个由11条坝体构成的水利系统,控制范围达100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多年,具有防洪、防潮、航运、灌溉和滩涂围垦等综合功能,这是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有专家表示,良渚古城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亦体现在其直接反映文明生产力和组织程度的大型工程上。

水利系统在良渚古城北面,有秋坞、石坞、蜜蜂弄等10条堤坝,和长约5千米的塘山长堤,共同组成了一个具有上下两级堤坝系统的庞大水利系统。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

2009年,刚发现彭公岗、秋坞等处有大型人工堆筑坝体的时候,考古人员认为是单体水利工程,推测是用于阻挡山区来水的水坝。借助高分辨率卫星图片,确认鲤鱼山、狮子山都有人工坝体,并连接到西侧的塘山巨型水利工程体系。以此为基础,结合上世纪70年代的图片数据,通过GIS分析确认了上坝、下坝、天然山体和谷口水库共同构成了超大型的系统水利工程。

秋坞-石坞-蜜蜂弄坝体现状

狮子山、鲤鱼山、官山坝体现状

当年的良渚人,是怎么把水坝建起来的?

良渚人在建城的时候,为什么要同步造一个如此复杂庞大的水坝?

当年的良渚人,已具备全流域的水环境规划和改造能力,水利系统建得很聪明。他们发明了“草裹泥工艺”,先用淤泥堆筑,外裹黄土。这些土并非散土,而是用芦荻、茅草把泥土裹成长圆柱形,码成坝体。有些像现在抗洪抢险用的麻袋装土,抗拉力强,不易崩塌。

草裹泥

水坝现在建都没那么容易,更别提几千年前了。那时候,没有工具更没有模型,连运输都不方便,按照推测,应该是工程现场分组劳动,一组人制作草裹泥,一组人负责传递,另一组人堆筑坝体。

这么劳师动众,还是要建,良渚人也是有考虑的。

要说最重要的原因,首先是形成运河,方便良渚古城所用的大石、巨木等建筑材料的运输,当然通过运河为古城供应淡水也极为重要。筑坝可以蓄水,上坝水库,既可以形成连接多个山谷的水上交通网络,也可以为下游的运河补充水量。下坝则可以隔绝海水、壅高河流水位,使得运河中保持足够的通航水深;其中塘山“双坝”本身地势很高,河底也比较高,应该是因开挖河道而堆积出来的运河堤防,也具有防护居民区、防御海潮等作用。先民以综合系统的思维方式,把水视为通途,即使在今天仍值得学习。在世界范围来看,修建通往古都的运河、水道,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应该是抵御海潮侵袭,保护居民区和稻作垦区。良渚人住的地方位于当时杭州湾顶点附近位置,处于一个小的浅水海湾与滩涂地带,因海拔只有2米多高,当时又处于海侵时期,海潮出没,台风偶作,不筑海堤就别想平平安安从事任何生产与建设。恰好河口海湾附近就有一道断断续续的山包和山岗,工程规划师巧妙地利用了这些山包山岗,节省了4/5的筑堤工程量。在今天看来,这就是沿海地区拒咸蓄淡围垦工程和海塘工程的鼻祖。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抗洪和蓄水灌溉。良渚人住的地方处在太湖平原,天目山又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每年季风季节很容易形成山洪,洪水一来,房子就容易淹掉。所以良渚人为了保护家园,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在适当的位置建水坝堵住洪水。除了抗洪,不下雨的日子,山谷水坝蓄的水也派得上用场。

就是因为有了发达的水利系统,作为稻作农业的起源地,良渚文明在进入犁耕农业的同时,才使得农业有了更为迅速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手工业等诸多领域的进步。

良渚古老水利系统的非凡意义不仅在于证明了良渚古国拥有远超酋邦的生产、组织能力,更在于它是中华文化多源头理论的具象。在它被发现以前,长江中下游文明古国只是猜测和假说,是西方人眼中的“神话”;在它被发现之后,复合形态的中华古文明将是整个学术界不得不正视的历史。

相关链接

探索良渚古城的十年之路

1、发现和确认良渚古城外郭城

(2009—2012年)

通过大规模勘探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以及解剖发掘,证实古城外部存在一个由扁担山、和尚地、里山、高村、卞家山、杨家村、文家山等条形人工高地构成的外郭城,面积6.3平方公里。证实良渚古城由内而外具有宫城、内城、外郭的完整结构,是中国古代都城三重结构的滥觞。

2、发现和确认良渚外围水利系统

(2009—2015年)

通过考古调查发掘,结合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手段,联合水利学科,确认了良渚古城外围存在一个由11条坝体构成的庞大的水利系统,控制范围在50平方公里左右甚至更大,距今已有5000余年,具有防洪、航运、围垦和灌溉等综合功能,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防潮大坝系统。

3、良渚古城内部结构与功能区的认识

(2008—2017年)

通过探勘和发掘,确认良渚古城内的河道水网体系,以及宫殿区,王陵区,仓储区和作坊区的功能布局。结合对古城周围的专项钻探调查,证实良渚古城的外郭城以内没有稻田,城内居民主要是贵族和各类玉器、石器、漆木器、骨器等各类手工业者,证实良渚古城具有明确的城市功能,良渚时代产生了明确的城乡分野。

4、对古城外部近郊区域的全面勘探

(2008—2017年)

勘探总面积达15平方公里,新发现的遗址总数160多处,使良渚遗址群的遗址点数量增加到近300处。

5、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历时性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通过系统的碳14年代学测定,结合地层学、类型学等手段,对良渚古城系统的营建和使用年代有了基本了解,证实良渚古城各子系统中,最早营建水利设施和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瑶山祭坛等,其次营建内城墙,最后营建外郭城的基本顺序,为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密 |5000年前,“基建狂魔”在良渚修建水坝
世界由此重新认识一个远古的中国——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杭州良渚惊现世界最早水坝 比大禹治水早1000年
大禹时期的水坝
杭州良渚发现世界最早水坝 比大禹治水早1000年(图)
寻找消失的文明——良渚外围水利系统发现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