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禹时期的水坝

2016-07-25 16:40:55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化,距今约5300-4000年。 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因大量殉葬精美玉礼器为特征的显贵者专用墓地及莫角山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显示出良渚遗址已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东方文明的圣地。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发现和研究,是从1987年开始的。

 浙江省文考所研究人员开始注意到大遮山南麓的塘山遗址在地貌上的特别之处,由于当时无法判断其营建时代和性状, 曾描述以“土垣”来命名。1995年,在罗村附近修路时,在土垣断面上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碎陶片,逐步认识到塘山遗址应该是与遗址群密切相关的一个大型工程。关于塘山遗址的性状,研究人员结合良渚文化时期洪水泛滥的诸多迹象分析,认为塘山是一处良诸先民人工修筑的防洪堤,这一观点得到了多位学者的认同(并没有得到一致认同)。

2011年,省文考所对这些地点进行实地调查,认识到塘山并非独立的水利设施, 而是整个水利系统的一部分。至此,整个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框架基本显现出来。

良渚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

2015年7月,省文考所联合山东大学、南京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勘探调查,证实了这一水利系统已有4700至5100年历史。

据考古报告所写:水利系统位于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条堤坝组成,是古城建设之初统一规划设计的城外有机组成部分。从古城北面的塘山长堤的东端到最西面的蜜蜂弄坝,距离为11公里;从最北端的石坞坝到最南端的梧桐弄坝,距离5.5公里。从良渚古城的中心到最远的蜜蜂弄坝体,直线距离约10公里。足可见工程之浩大,仅外围堤坝的总土方量就达到260万方。

而在上周,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5个候选项目揭晓,这一发现也入围了,将进入最关键的终评阶段。

3月13日,“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专家论证会”在杭州召开,经全国最权威考古和水利专家3天实地勘察与讨论证实: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藉次,中国水利史的开卷将从“大禹治水”提前到“良渚文明”,并进一步证实良渚社会已进入王国阶段。

考古人员和专家也比较兴奋,带领媒体参观了考古现场,也展示了一些主要的证据,并且生动的再现和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和用途。

专家认为:良渚人住的地方,在太湖平原,海拔只有2米多高,天目山又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每年季风季节很容易形成山洪,洪水一来,房子就容易淹掉,所以,良渚人为了保护自己,必须建水坝,堵住洪水。

岗公岭水坝堆土结构( 北—南)

石坞水坝坝体断面( 东—西)

这些水坝分成了两道防护体系:高坝和低坝。高坝主要建在山与山之间的谷口,封堵山谷里的水。低坝把平原上的孤丘连接起来,它围护的地方,是一片巨大的低洼地,可形成面积达9平方公里的二级库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专家刘建国、王辉说,他们通过GIS软件对高坝系统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坝体可以阻挡短期内960mm的连续降水,换算过来,相当于可以抵御本地区百年一遇的洪水。

而建造水坝的材料是“草裹泥”,考古领队王宁远说:良渚人的家,就在沼平原边,下面是淤泥,上面长草,草料他们在家门口随便拿拿就有了。然后,先把地面的草割倒,用铲把草下面的淤泥切割,放于草上一滚,淤泥粘湿,再用芦苇绑扎。而且,因为草和淤泥都用掉了,这里直接秒变为河道,他们只要把家旁边“停车库”里的私家车——小竹筏开过来,把草包运过去,就轻松搞定了。这比我们现在吭哧吭哧挑把土挑过去,更省时省力,“就是一次性做完的事,而且因地制宜。”王宁远说,“草裹泥本身体量很小,又软,可塑性好,与外面草茎贴合紧密,所以堆垒后,彼此贴合紧密,完全不会漏水。”

老虎岭草裹泥分区情形

经过勘探,考古队员发现,大坝上的草裹泥,全都放在接近引水面的位置,说白了,就是靠近洪水受力比较大的位置,抗洪的作用,一目了然。

北京大学年代学实验室碳14测年数据,测了7条坝体的样本,也就是草裹泥的草,结果显示,时间都在距今4700-5100年之间,属于良渚文化早中期。

塘山上,发现了良渚人的墓葬和玉器作坊,在老虎岭,发现坝上有一条良渚时期的沟,里面有良渚文化的陶器碎片。

专家认为:良渚人造坝,不光是抗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运输,说白了,就是方便日常出行。良渚时期,像车子这种轮式的交通工具,以及配套的道路系统还没有,他们出门除了走路,就是划船走水路了。所以筑坝,可以蓄水,而这个库容,可以形成连接多个山谷的水上交通网络。有专家做过测算:像高坝系统里的岗公岭、老虎岭等,满水时,可以沿着山谷航行上溯1500m左右。

老虎岭坝体航拍图

垫木上的牛鼻孔

在美人地的很多木桩的垫木上,发现了可以拴绳子的“牛鼻孔”。这说明,木桩都是从水路运过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密 |5000年前,“基建狂魔”在良渚修建水坝
杭州良渚惊现世界最早水坝 比大禹治水早1000年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中国文明的源头到底从哪里升起?
杭州良渚发现世界最早水坝 比大禹治水早1000年(图)
寻找消失的文明——良渚外围水利系统发现记
比大禹治水还早,它会是下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