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卡纳克神庙--古代埃及建筑艺术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在古代埃及,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其文明发展的重要根源,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源于史前时代的宗教信仰渗入古埃及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圣甲虫护身符到夏勃悌(Shawabtis)塑像,从石刻铭文到纸草文献,从金字塔到神庙建筑,都反映出他们是笃信多神崇拜的民族。他们认为,法老是戴王冠的人间之神,能与人沟通、与神交流,是拥有神权的统治者,是神在人间的代理人。

       作为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3~前1085年)的代表性建筑,卡纳克神庙(Karnak Temple)是古代埃及文明的重要载体,经历三千多载岁月的洗礼,如今仍以其巍峨、庄严而引人注目,充分显示出古埃及人精湛的建筑技艺。

     卡纳克神庙建筑群位于底比斯(今卢克索)南端,它不仅外表雄伟、宏大,内部建筑物及铭文、壁画、浮雕等,折射出当时宗教、神学、艺术、历史、战争、民族等内容,仅壁画、浮雕就多达五千余幅,雕像多达八万件,可以称得上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其中的阿蒙大神庙不仅保存完好、面积最大,建筑风格也是独具匠心的。

▲卡纳克神庙的浮雕柱

神庙建筑的黄金时代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卡纳克神庙是在中王国第 12 王朝塞索斯特里斯一世(Sesostris I,公元前 1971~ 前 1926 年在位,又译为辛努塞尔特一世)的圣殿基础上发展并逐步完善,经新王国第18、19 王朝图特摩斯一世(Thutmose I)、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塞提一世(Sety I)、拉美西斯二世(Ra- messes II)等法老扩建而成,几乎每一位法老都在神庙留下了建筑印记。卡纳克神庙建筑群供奉阿蒙、穆特(Mut,阿蒙神之妻)、孔苏(Khonsu,阿蒙神之子)三位一体神和底比斯的孟图神(Montu)。

▲从左往右依次是阿蒙神、穆特、孔苏、孟图神

      新王国时期是神庙建筑的黄金时代。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王权在此基础上得以强化。在底比斯不断发展影响下,阿蒙神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他逐渐成为国家的主神,也因此成为王权的保护神,是新王国时期地位最高的太阳神。

     对信奉神灵庇佑的埃及人而言,神灵对保障法老取得战争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法老因此把战利品(甚至包括俘虏)奉献给阿蒙神,以示敬意。此时的法老更多被描述成“神之子”,突出反映在继承权问题上,如哈特舍普苏特(Hatshepsut) 视阿蒙神为其父 ;据“记梦碑”记载,图特摩斯四世年轻时做梦受到荷鲁斯的启示,除去狮身人面像上的尘沙使其得以重现于世,后成为具有合法继承权的法老。法老需要通过某种形式(如神谕)表明所获得的正统性地位。卡纳克神庙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渐扩建的,从阿蒙霍特普一世开始,法老在战争胜利后把战利品献给阿蒙神,借此表示对阿蒙神的答谢之意,因而阿蒙神是卡纳克神庙建筑群供奉的主神。

独具一格的神庙布局

      卡纳克神庙建于东西、南北两条轴线上,呈南北方向延伸。在这两条轴线上,分别排列着塔门、庭院、多柱厅、圣殿和方尖碑等神庙建筑。

塔门

       塔门(pylon)是古代埃及神庙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是两座类似塔楼的建筑物,故中文译为“塔门”,可能源于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 40 世纪 ~ 前31 世纪)苇子编制成的塔。到了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 2040~ 前 1786 年),用砖石砌成,形成了后来的塔门样式 : 由对称的东、西两个塔楼和中间连接的天桥组成, 象征东西方地平线,是太阳神每天的必经之地。

      阿蒙大神庙共有十道塔门,第一至第六塔门在东西轴线上,第三、第四塔门之间的中央庭院南面建筑物,自此向南延伸, 形成南北轴线,第七至第十塔门在这一轴线上。

      第一塔门是阿蒙大神庙的入口,宽 113 米、高43 米,建造时期可能是第 25 王朝(约公元前 760 年 ~ 前 656 年),也可能是第30 王朝(约公元前380 年~ 前343 年),但并没有竣工。通往第一塔门的入口处是一条斯芬克斯大道,由哈特舍普苏特女王首创。大道两旁的斯芬克斯石像是狮身羊头像,不同于卢克索神庙的狮身人面像。每座像的两爪之间雕刻着拉美西斯二世小雕像。狮身羊头像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即公羊作为阿蒙神的化身, 是法老的保护者。

▲通往穆特神庙的狮身羊头像的斯芬克斯大道(Effeietsanders 摄)

       第二塔门名为拉美西斯二世塔门, 门前有两座奥西里斯巨像,现仅剩左侧的一座,高 15 米,鼻子已毁。奥西里斯作为冥界之神,拥有永恒的生命,这两座巨像也反映了拉美西斯二世希望以这样的形式象征获得永生的愿望。现存的巨像两脚中间是一座小雕像,可能象征拉美西斯二世的王后尼斐尔泰悌。第二塔门由霍列姆赫布或拉美西斯一世建造,拉美西斯一世深得第 18 王朝的末代王霍列姆赫布的宠信,开创了第 19 王朝。第二塔门的建造时间不太确切, 可能与这两位法老有着某种关系,但塔门前立有拉美西斯二世巨像,故称“拉美西斯二世塔门”。

▲第二塔门

       第三塔门由阿蒙霍特普三世建造。塔门南墙有一段记录他向阿蒙神献祭的铭文 ;北墙保留着宗教节日期间法老乘坐太阳船的浮雕残迹。

       第四、第五塔门由图特摩斯一世建造。他在战争获胜后,为表示对神的感激,大规模扩展最古老神庙在内的圣区, 用石墙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将圣区围起。在西边,即靠近尼罗河的方向建造了这两处塔门,并在塔门的旗杆上装饰以金银合金的尖(头)。在著名建筑师伊耐尼的指导下,他还在第四、第五塔门之间增加了一个小柱厅和庭院,柱厅全部用杉木筑成圆柱形,并加上铜和金的门,庭院的围墙内侧放置奥西里斯雕像,这种做法开创了依据建筑功能在建筑内安放雕像的习惯。在第四塔门的两边,图特摩斯一世建立了两座约 20 米高的玫瑰红花岗岩方尖碑,这是卡纳克神庙最早的两座方尖碑,如今只有其中一座屹立不倒。

▲图特摩斯一世建造的方尖碑(Guillaume Lelarge 摄)

       图特摩斯一世之女,哈特舍普苏特也不遗余力地大兴土木,建起一座向东、西两侧开放的红色石英岩圣殿,用于存放宗教仪式中使用的太阳船与阿蒙神神像。圣殿的两边是储藏室,存放着祭祀器具。在图特摩斯一世修建的第四、第五塔门之间的狭窄庭院里,女王修建了两座方尖碑,上面刻着阿蒙神为其加冕的场景,其中一座高 29.5 米、重 323 吨, 保存完好。哈特舍普苏特从第四塔门前的空地,布局南部轴线上的建筑,南部轴线直指穆特神庙方向、卢克索神庙方向。

▲哈特舍普苏特女王 (Rob Koopman 摄 )

       哈特舍普苏特女王的继承人,图特摩斯三世用另一座红色花岗岩圣殿取代女王的红色石英岩圣殿,并在圣殿前建造东西轴线上一座最小的塔门,即第六塔门。圣殿的北侧外墙刻有著名的图特摩斯三世年代记,因而命名为“记录厅”,这一文献是现存最长、最重要的圣书体铭文。年代记以编年史的形式记录图特摩斯三世对亚洲和努比亚的历次远征及所获俘虏、牲畜、黄金和宝石等战利品。他在图特摩斯一世的方尖碑前又竖起两座更大的方尖碑,但如今已找不到痕迹。他还将神庙向东扩展 :专门建造一座单独的建筑,主要是庆祝塞德节时使用。他还在南部轴线上增建第七塔门,西墙刻有法老战胜敌人的图画,南墙留有两座图特摩斯三世巨像的残余部分。第八塔门后面有一排巨型雕像,保存最好的神殿石柱和横梁上的彩画,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依然色彩鲜艳是阿蒙霍特普一世和图特摩斯三世两尊雕像。

▲神殿石柱和横梁上的彩画,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依然色彩鲜艳

       第九、第十塔门是霍列姆赫布时代的建筑。第十塔门紧邻阿蒙大神庙围墙的南侧,形成神庙南入口,与斯芬克斯大道相连,斯芬克斯大道通向穆特神庙。

庭院

       庭院通常位于塔门的后面,又称“露天庭院”,三面柱廊,无顶,只有巨柱成行排列。庭院轴线一侧一般设有供奉祭品的祭坛。墙面描绘着法老指挥军队作战或献祭仪式等景象。

多柱厅

     多柱厅内的巨柱密集分布,这不是出于建筑屋顶承重的考虑,而是为了体现其象征意义 :圆柱分别以纸草、荷花的形式体现,这些植物的生命力象征法老与神的永恒生命、神性的庄重。阿蒙大神庙多柱厅占地面积 4983 平方米, 内部巨柱密集分布,共 16 行、134 根, 中间的 12 根巨柱每根高达 21 米、直径约为 11 米,柱顶可容纳数百人,是卡纳克神庙最大的多柱厅。

▲多柱厅

圣殿

      圣殿是神庙轴线上的一个小房间, 光线特别幽暗,气氛愈加肃穆,因而最具神秘性,内部供奉神像,是神在人间的具体表现形式。神像置于门后顺着地势逐渐升高的神龛中,在神庙中地势最高,代表神在人间休憩的场所、尼罗河泛滥后河水退去最先露出的原始之丘, 即传说中的创世之地。唯有法老和高级祭司才能进入圣殿,普通民众只能进入庭院。神像只在盛大的宗教节日被抬出神庙与民众见面,每日由法老或高级祭司献祭。祭司在举行日常仪式时不能被人看见,献祭结束离开圣殿时必须一边退着走,一边把自己的脚印抹掉。

        卡纳克神庙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还有之前提到过的方尖碑(obelisk)。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尖顶形似金字塔顶端,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太阳照射时,它发出璀璨、耀眼的光芒。一般以整块花岗岩雕成,重达几百吨,四面均刻有铭文,以说明建造目的。方尖碑作为帝国权力的象征,具有装饰性、宗教性、纪念性。现存最高的方尖碑是图特摩斯三世建造的,高32米、重约230吨,后被罗马皇帝君士坦丁运至罗马,现矗立于拉特兰的圣·佐凡尼广场。

       阿蒙霍特普三世也对卡纳克神庙做出修整,如建造中庭、穆特和孔苏的神庙。自他之后,扩建的核心是第三塔门和门庭北侧塞索斯特里斯一世最古老的神庙复合体建筑,现仅存特别修缮的部分。它坐西朝东,这里可能曾有一条渠与尼罗河相连,直通神庙前的空地。在随后的圣区西扩工程中,码头也向西进行了搬迁。码头上曾有一些小型方尖碑,和码头相连的大道两旁曾排列着许多斯芬克斯雕像。这个神庙的结构如今只留下些许痕迹,因此,只能根据建筑群的总体布局来弄清具体建筑物的准确方位。

▲图特摩斯三世

       然而,随着卡纳克神庙经济实力的增长,祭司的政治野心也随之膨胀,因而与王权产生矛盾。神庙势力对王权的威胁,不仅使法老对祭司产生疑虑,而且对阿蒙神信仰本身产生疑虑。阿蒙霍特普四世在位时期,为加强王权而冲破传统的宗教束缚,废除阿蒙神崇拜,代之以阿吞神崇拜,还把自己的名字由阿蒙霍特普(意为“令阿蒙神满意之人”)改成埃赫那吞(意为“阿吞神的服侍者”),但改革最终失败。

       第18王朝最后一位法老霍列姆赫布,自称贵族出身,在阿蒙神祭司的主持下继承王位。他把埃赫那吞从法老名单上勾掉,并最终放弃阿吞神崇拜,恢复传统的阿蒙神崇拜,并且在卡纳克神庙开始修建阿蒙大神庙多柱厅。后经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直到第19王朝才最终完成,拉美西斯二世也算是完成了先辈的遗愿。

▲多柱厅的柱廊

      卡纳克神庙建筑充分显示出古埃及人对巨型建筑的崇拜,和对无限观念的追求。黑格尔指出 :“埃及人建立了一个艺术品成就的帝国,其建筑遗迹长存, 被证明是不可磨灭的,比古往今来的其它建筑更伟大、更震撼。”塔门坚固的外观结构,增强神庙的肃穆感,表露出埃及人抵御外敌的坚强意志。第 19 王朝法老在塔门外墙刻画战场凯旋而归、打杀敌人、接受敌人投降的场面,以示神的胜利。这种场面也形成一种无形的震慑力,使邪恶势力远离神圣之地。紧靠塔门通常有法老巨像或方尖碑,法老巨像寓意法老生命的永恒、王权的神圣; 方尖碑寓意太阳神与法老的神性。埃及人把太阳的无限光芒转化为巨大的方尖碑 ;把生命的永恒观念折射为坚固的建筑物。卡纳克神庙的圆柱和墙面布满铭文、雕刻,展现着对外战争、宗教仪式、日常生活等古代埃及社会内容。按照古埃及人的信仰,正式敬献神时,举行的献祭仪式,如开口仪式使神庙内部的神像、浮雕重获新生,即使仪式在某一刻中断,壁画描绘的仪式也能够运用魔法使之继续进行。经过神圣仪式后的文字与图画具备庇佑法老及其臣民、维系神所创秩序的魔力。因此,神庙中的壁画在宗教仪式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原始森林般的柱群散发着神秘压抑的气息,体现着神的伟大和人的渺小

      卡纳克神庙书写着古代埃及建筑艺术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其建筑风格,特别是各种类型的柱式,推动了古典时代建筑艺术的革新,为人类建筑事业的发展注入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古埃及王陵与神庙
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
埃及游:恢弘的卡纳克神庙(叶平)
2017年埃及行之八-卡纳克神庙
神·庙与王·陵——众神的居所
卡纳克:古埃及建筑群(Karnak)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