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实现内在完整做一个真诚的人 ——《我们内心的冲突》│ 书海遨游 No.21007

书海遨游 No.21007

推荐指数:☆☆☆

   实现内在完整做一个真诚的人   

——《我们内心的冲突

原书阅读:506分钟

本文字数:3,130

本文阅读:9分钟

这是卡伦·霍妮蛮有名的一本著作。我只是拍了一张封面的蜂鸟照片贴朋友圈就有人认出了这本书,可见一斑。

这本书的主题如书名,就是“冲突”。列举了不同类型“神经症”可能会出现的诸多内心冲突,并提出了相应精神分析工作的概要。

看完以后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想分享,就是关于“神经症”。作者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书中还有很多反驳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观点,但也是和弗洛伊德一样,所有的内容都是基于“神经症患者”来分析的。

按照作者的观点,“我认为神经症的核心就是基本冲突,即因为矛盾的态度而产生的冲突。”“所有的神经症冲突,都不是患者能自己解决的,这是因为,所有的神经症冲突的冲突驱力的本质有无意识性、强迫性和不兼容性。”

其中一个问题是,神经症患者具备这些冲突,但正常人或者说普通人是否具备?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其实作者所阐述的各种冲突或多或少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出现过,而且很多至今还有。

那我有这些冲突是不是意味着我就是罹患神经症呢?或者按照作者说的,“人格的混乱和缺失,是造成神经症的原因。”我会不会有“人格的混乱和缺失”呢?进而会不会变成我因此就已经是神经症了?

其实这只是简单的逻辑问题,我们有一些神经症会有的冲突并不代表我们就是神经症,就像神经症患者都是有鼻子,而有鼻子的不一定是神经症。这些冲突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为何这个问题重要,就是因为我们不仅仅活在逻辑中,而且我们有时不是那么讲逻辑,因为我们还会有投射。当被书中那些冲突的案例或形式触动到,说中自己之后,我们会无意识的开始投射、进而泛化。

如果你看完这本书就开始怀疑自己是神经症那可不是作者的本意。也许这也是曾经那本《Ju婴Guo》被禁的很重要一个原因。

当然,这本书被誉为很哲学的一本书,从作者对于神经症很巧妙的定义也可以看出。“神经症患者”是指那些“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有病的人”。这不再是DSM(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的那些条条框框,其实也回到了神经症的本质。有一点很重要的是,神经症的标准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动的。也许现在的你在50年前就是神经症,也许现在的神经症在50年后又是正常人。

所以打开这本书还是需要相对解离的状态去看,或者更专业的只是用于临床工作中如何面对案主去做相应的思考和分析。没有督导的情况下,还是不要简单的往自己身上靠。

另一方面总结下我对于这本书整个体系的简单理解。

“所有的神经症症状,都是直接冲突或间接冲突所造成的结果。”既然冲突是核心,那识别冲突就成为第一步。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冲突往往是内在的。“表面上留下的并不是冲突本身,而是那些为了解决冲突所进行的各种尝试。”而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借着冲突内耗。

无论是感情和权力的驱力(当然这里很多地方都和弗洛伊德的观点相左了),还是只有神经症患者有的强迫性内驱力,都是冲突的源起。“如果患者发现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就表示他已经意识到了冲突的存在,这表明,内心的冲突已经开始表现在外面。”

进一步就可以按照孤立无援、敌视和孤独的特质,会把相应的冲突类型分为顺从型、对抗型和疏离型。从类型上去识别具体的冲突,书中也针对不同的类型又做了详细的解读。看完只想说,有谁会没有冲突呢。

同时,在这整套理念中其实会暗含一个潜在的需要“自我完整”的目标。“想要看清冲突,建设出一个健全的价值观是最先要做的事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将冲突解决掉。而这个目标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道德”。道德就像是我们的良心,“使我们产生各式各样的冲突的根本原因,就是最初的利己驱力和良心之间的对立”,这也不难发现精神分析本质就是在于把人都变成“完人”,一个基于当下道德标准下完整的人

作为神经症患者又何尝不是想成为“完人”,而他们的“完人”有另外一个名词就是“理想化形象”,“而且是一种无意识现象”。

“理想化形象”和“完人”最大的区别也许在于前者是完美,后者是完整。“患者喜欢什么,他所创造的形象就能够提供什么,并且无限放大。”“理想化形象的一大重要性就是,它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

虽然都知道完美的形象是无法实现的,甚至就是一种幻觉,但是“理想化形象的幻觉对患者来说是具有重要价值的。通常是患者唯一感到真实的东西。”更重的是“它就像黏合剂,可以把被分裂的人格黏合在一起。”于是患者的人格就能以此也能合理化。

“理想化形象”的本质就是来自于冲突本身,如果没有冲突也就不存在那个“理想”。患者为了缩小理想化形象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差距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徒然的,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这种差距变得更加巨大。”

至于接下来的全能感、外化等等多种冲突衍生冲突的呈现方式可以从书中去发现更多更有意思的细节。讽刺的是,也许作为旁观者会看起来很有意思,但这恰恰就是我们无意识下的一些日常现象。

当然作者不只是在发现问题,识别冲突后也提出了很多分析师可以做工作的方向。这些工作的关键假设在于作者和弗洛伊德的很大一个分歧点,她觉得这些冲突是可以被解决的,“只要患者能承受得住这种困难,并愿意付出努力,就没有任何问题。”所有这些改变的基础就是来自于作者的一个观点,“坚信人格是可以改善的。”

只有相信能改变,我们才能做些什么,或者说基于相信这一切才有意义。但能承受住这个困难其实并不容易,而且往往“患者想要在不对冲突进行任何改变的情况下,消除冲突的坏影响。”

以此“分析师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要在合适的时间让患者充分意识到他的玩世不恭,并且帮助他宽宥自己的这一毛病。”从具体步骤上最后分为三步:

1、针对患者为了解决冲突所做的无意识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他的整个人格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进行详细研究。

2、让患者了解这些相互矛盾的倾向,还要让他们谅解冲突所造成的后果,也即在具体的事例中两种矛盾的态度是怎样相互干扰的。

3、还应该向患者解释清楚,他企图达成的妥协是不可能实现的。

可以看到这里的处理思路和荣格学派差异很大,按照书中的说法是,“荣格表示,分析师在进行分析时要帮助患者接受自己的对立面,这完全是从片面的观点上提出的建议。”

“我们只是给患者提供了一个能令他变得更加成熟的机会,让他得到更健全的发展。”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是要寻求改变,而不是仅仅的接受这一条路。

最后,单单这本书也无法面面俱到,或者说能完整的解决神经症的问题。也许能把“内在冲突”这件事说透已经是很厉害的地方了。就像作者说的,很多人都在“渴望用一种便捷的理论构想来解释所有已发现和未发现的症状”,这其实本身就是一种理想化形象。

如果能接纳这些观点,和作者分析工作的思路,其实还有很多路需要走。作者也提出了一个最终“完人”的标准,实现内在的完整:所有的感情都是真情实感;卸下所有伪装;毫无保留地投入工作、理想和感情中。”

也以此用我最喜欢书中的一句话作为这篇读后感的完结,“真诚的人无一不是内心完整的人”。

2021-1-30 


作者:卡伦·霍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霍妮神经症理论述评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10篇
凯伦.霍妮作品——《我们内心的冲突》[
《我们内心的冲突》拓展阅读
我们的内心冲突·结论·如何解决神经症冲突
书评:《我们内心的冲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