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临床最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症状以疼痛为主,表现为剧烈的颈痛及颈部活动受限,疼痛向肩、臂、前臂及手指放射,同时可伴上肢无力及手指麻木。颈椎病变多见于颈4~5节段以下,以颈5、颈6与颈7神经根受累最为多见。
受累神经与对应表现如下表:
神经表现
C5感觉区域从颈部向外至肩峰,再向下至上臂外侧。
C6最常见,感觉区域为颈部并放射至肱二头肌和前臂外侧,再至手背部和桡侧手指,包括拇、食指,可出现肱二头肌触痛,肱二头肌及伸腕肌力减弱,冈下肌、前锯肌、旋后肌和拇伸肌亦可受累。
C7以中指麻木和疼痛为主要标志,并与C5、C6共同支配拇、食指。疼痛从肩后至肱三头肌和前臂后外侧达中指。肱三头肌肌腱反射消失是C7神经根损伤较可靠的指标。
C8T1在锁骨平面以上组成下干神经根,主要支配手内侧4、5指以及前臂尺侧的感觉,范围与尺神经相同。表现为手部握持力下降、外展及旋转物体的能力减弱甚至丧失。
发病机制主要由于髓核的突出与脱出,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钩椎关节骨赘形成,及其相邻的三个关节(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小关节)的松动与移位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与压迫。此外,椎管的狭窄,根袖处的粘连性蛛网膜炎和周围部位的炎症与肿瘤等亦可引起本病。
根据脊神经根受累部位不同,其症状也不尽相同:
前根受压为主者,肌力改变较明显(包括肌张力降低及肌萎缩等);
后跟受压为主者,感觉障碍症状较重;
临床多两者并存,但由于感觉纤维敏感性较高,更早地表现出症状。
引起症状的机制:1. 各种致压物直接对脊神经根的压迫、牵扯以及继发的反应性水肿,此表现为根性症状;
2. 通过根袖处硬膜经壁上的窦椎神经末梢而表现出颈部症状;
3. 在前两者基础上引起颈椎内外平衡失调后以致对邻近神经肌肉的牵连性症状(例如前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  临床特点
根性痛:最常见。疼痛范围与受累椎节的脊神经分布区相一致。与根性痛伴随的是该神经分布区的其他感觉障碍,以麻痹、过敏、感觉减弱等多见。
根性肌张力和肌力障碍:以前根先受压者明显,早期肌张力增高,但很快即减弱并出现肌萎缩征。其受累范围也仅局限于该神经所支配的范围。在手部以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明显。
腱反射异常:早期呈现腱反射活跃,而后期则减退或消失。检查时应与对侧相比较。单纯根性受累不应有病理反射,如伴有病理反射则表示脊髓同时受累。
颈部症状:因髓核突出所致者,多伴有明显的颈部痛、压痛及颈椎挤压试验阳性。尤以急性期明显。而因钩椎关节退变及骨质增生所致者则较轻微或无症状。
体格检查椎间孔挤压试验(Spurling试验):使患者头侧屈向患侧同时后仰,检查者用双手自患者头顶向下按压,诱发或加剧患侧肩部及上肢疼痛时为阳性。
Jackson试验:检查者一手扶持患者头部将其屈向健侧,同时以另一手向下压迫健侧肩部,诱发或加剧患侧肩部及上肢疼痛时为阳性。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使患者头部侧屈向患侧并稍后仰,外旋肩关节诱发或加剧患侧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时为阳性。
影像学检查1. X线: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前凸变直或反曲,椎间隙变窄,病变椎节前后缘有骨赘形成。动力位片可见椎间不稳。在病变椎节平面可见项韧带钙化。
2. CT、MRI:可发现病变椎节椎间盘侧后方突出或后方骨质增生。MRI检查也可判断椎体后方对硬脊膜有无压迫。若合并有脊髓损害,可看到脊髓信号改变(如下图)。
  诊断要点
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等),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一致;
压颈试验与脊神经根牵拉试验多为阳性;
X线见钩椎关节增生,颈椎曲度改变、不稳及骨赘形成等异常;
应除外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病,如颈椎骨骼实质性病变(结核、肿瘤等)、胸腔出口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受损、肩周炎、网球肘等。
治疗01非手术疗法(1)颈椎牵引术:牵引体位:坐位:一般是间断性牵引。适用范围较小,多用于病情较轻患者及颈部软组织挫伤。卧位:可以是间断性牵引,也可以是持续性牵引。适用于病情较为稳定者。
牵引重量:根据病情及损伤程度和不同节段而定。坐位牵引一般1.5~2kg。最大牵引重量不得超过3kg,否则容易引起压疮而影响进一步治疗。牵引超过2.5kg,持续牵引超过6~8小时,可能发生生皮肤压迫疮或颈颌关节综合征。如病情需要更大重量的牵引,应采用其他牵引方法如颅骨牵引术。
牵引时间:最短不少于30分钟。每日2~3次,10~15次为一疗程,程间休息7~10天或连续治疗。
(2)颈椎制动:即通过石膏、支具等方法,使颈椎获得固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作用包括使局部肌肉松弛。缓解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减轻局部水肿及炎性反应维持颈椎正常体位,减缓退变;避免进一步损伤;辅助手术治疗,利于术后康复。
石膏法:
颌胸石膏:前方自下唇,下方至胸骨柄中部,后方自枕骨粗隆部至第四胸椎棘突处,两侧上端至耳垂下方,下端以不影响肩关节活动为准。可限制颈椎正常活动量的60%~80%。可用于一般颈椎病或术后辅助治疗。
头颈胸石膏:包扎范围前方自前额部至胸部肋弓缘处。可限制颈椎正常活动量90%以上,适用于严格限制颈部活动的疾患,如颈椎术后的固定等。
支具法:
简易颈托:支撑与保护作用有限,适用于颈部轻微软组织损伤及颈椎术后远期康复。
费城颈托:对于需严格制动的患者,如颈前路减压植骨术后,宜石膏制动,以免局部活动导致植骨块脱出;对于颈前路减压植骨术后行钛制板内固定者,在内固定较为稳妥情况下,也可用颈托代替石膏制动。
其他:颈托支架、Halo装置等。
(3)理疗:常用理疗方法包括:低频电疗刺激法、超短波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等。主要作用:消除或缓解颈部肌肉痉挛,改善软组织血液循环;消除因病变引起的神经根或其他软组织的炎性水肿和充血,改善脊髓、神经根和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增进肌肉张力,改善小关节功能;延缓或减轻椎体及关节囊或韧带的钙化或骨化过程。
(4)按摩与推拿:是根据中医经络理论,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调节机体的解剖结构与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目的。按摩推拿可以改变肌肉系统与神经血管系统的功能,调整功能失常的生物信息以使整个机体的功能平衡;可以使局部神经或软组织粘连松解,肌痉挛缓解,减少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注意事项:严格掌握其禁忌症:
椎体后缘增生、骨刺尖利、后纵韧带钙化并明显突入椎管内使之严重狭窄者;
椎体间骨桥形成者,避免破坏已稳定的椎体平衡;
颈椎骨折及破坏性疾病如椎体结核、肿瘤等。
(5)局部药物封闭治疗在准确的临床定位前提下, 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40% 的患者经过6 个月治疗后, 疼痛感至少减少一半, 并且此种方法较为安全、副作用少。神经根管封闭术是将生理盐水、激素类抗炎药、利多卡因直接注射到病变区域, 具有创伤小、起效快、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的特点, 治疗费用低, 经过长时间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6)口服药物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如塞来昔布、莫比克等, 有助于缓解酸痛不适。 02手术疗法
手术治疗CSR的基本原则为: 受压神经根彻底减压, 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以及重建病变节段的稳定性。
适应症:
在医师指导下,经三个以上疗程的系统的非手术治疗而无效,或有加重趋势者;
病情进行性加重且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者;
严重的颈肩痛,非手术治疗无效,排除其他疾病后考虑与颈椎不稳有关者;
禁忌症:
心、肺、肝、肾等实质性脏器有明显疾患,功能不全,不能承受麻醉与手术者;
有严重神经症,或精神病不能合作者;
病变定位不明确又不宜手术探查者。
手术方法:1.减压(1)前路减压内固定
适应症:
脊髓压迫来自前方,主要是退变的椎间盘组织、椎体后缘骨赘、增生或骨化的后纵韧带以及增生的钩椎关节内侧部分;
累及1~2个节段椎体。
优点:
直接清除致压物,并可于椎间隙植骨或植入人工材料;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
术后病残率低。
(2)后路减压内固定
适应症:
病变累及三个以上节段;
伴有发育性椎管狭窄;
同时存在后方肥厚的黄韧带突入椎管压迫脊髓。
优点:
能直接显露神经组织;
允许手术中直接松解神经根周围的粘连与压迫,并扩大椎间孔减压。
缺点:
对来自前方的压迫而言是一种间接性减压,容易造成术后进一步不稳定。
(3)侧前方减压术侧前方减压术作为一种可替代传统颈前路减压的治疗方法有较好的减压和预后效果, 并且无论减压的节段数多少, 都不需要椎间融合。因为暴露手术野范围较小, 一次手术只能做一侧。在咬除钩椎关节接近椎间孔时, 因椎间孔内有椎动静脉通过, 若不慎损伤血管, 即可发生大出血。因此操作时必须仔细。
2.融合植骨有利于恢复椎间隙高度,防止前柱塌陷,维持生理曲度,融合后有利于维持颈椎的稳定性。目前临床常用植骨方式:椎体间植骨,包括自体骨、异体骨、人工骨等。植骨时要适当撑开椎间隙,对上下终板去皮质以提供良好的植骨床非常重要。颈椎椎间融合器的术式能减少供区并发症,提高植骨融合率,但存在椎间隙塌陷、植骨床面积不够、融合器位移等问题。
3.内固定在传统手术基础上加内固定提高手术节段即刻的稳定、有助于术后早期活动、减少植骨块的位移率、提高融合率、缩短住院时间等。前路内固定采用颈前路接骨板,单皮质螺钉固定;后路内固定采用侧块接骨板、螺钉系统或关节突钢丝等其他内固定。 前路减压一直是解决CSR的主流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DF)。ACDF除关注相邻关节的病理改变外,假关节形成也是需注意的重点。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 CDA)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技术, 目前已有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证实了其疗效。与ACDF不同的是取代植骨, 将假体放置在减压的间盘间。CDA保留了受累部分相邻的节段, 降低了再次手术的概率,也有研究报道, 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手术相关不良事件、邻近颈椎节段退变情况和患者满意程度等诸多方面,CDA全面优于ACDF。 参考文献:1.吴肇汉 秦新裕丁强 实用外科学(第4版)[M]2017.人民卫生出版社2.王英杰,贾连顺.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现状与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09):812-814.3.贾连顺.颈椎病治疗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二)[J].脊柱外科杂志,2004(05):316-318.4.吕慧,张锦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现状与进展[J].医学综述,2017,23(12):2390-2394+2399.5.朱立国 李金学 脊柱骨伤科学 [M]2015.人卫出版社6.王英杰,贾连顺.神经根型颈椎病定位诊断新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05):438-44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颈椎病 医学百科
颈椎病
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理
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有哪些?吃什么食物好?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推拿治疗颈椎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