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贾宝玉形象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寓意

2017-05-21 


内容提要:

本文从贾宝玉的双重身份、贾宝玉的性格特征和贾宝玉的生活方式透视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意义与文化寓意。在仙界通灵宝玉是赤瑕宫神瑛侍者的身份,其职责是护花,即守护大观园里的美丽女儿;在人间,通灵宝玉是衔玉而生的贵族公子,其职责是继承祖业的继业者,即步入求取功名的仕途;但是,宝玉拒绝仕途,拒绝继业。当他无法守护自己的理想世界,当他无法守护大观园里的女儿之花时,他毅然悬崖撒手,断绝家族香火,象征性地表达了对理想毁灭的悲愤与反抗。由此可见,贾宝玉的性格特征是外柔内刚,其内涵既是社会历史文化的必然造就,也是宝玉形象的觉悟与升华;既有文化基因的传递,更有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其典型意义具有颠覆性、终结性和理想性;同时,文章拓展论述贾宝玉的生活方式,分为孤独超脱的隐居生活;实现理想的情爱生活;充满诗情的诗意生活;审美观照的自由生活。最具创意的是论文还探讨了贾宝玉的文化寓意,提升了我们对《红楼梦》主旨的深入理解。回答了"谁解其中味"的无限追问。

英国有说不完的哈姆雷特,中国有说不完的贾宝玉。在《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中,宝玉是大观园女儿世界的守护者,也是青春女性悲剧命运的悲痛者;宝玉是美丽爱情悲剧的亲历者,也是封建家族制造悲剧的审视者;宝玉是目睹末世家族由盛而衰的见证者,也是末世家族无可挽回的终结者;宝玉是封建道德的质疑者,也是传统文化的扬弃者;宝玉是理想人生的探索者,也是独立人格的信仰者;宝玉是悠闲生活方式的追求者,也是未来理想的建构者。有人说,贾宝玉类似于俄罗斯文学中"多余的人"的形象,有相似的启发性;有人说,贾宝玉类似于已经觉悟的浮士德,有令人思考的意味;有人说,贾宝玉类似于卡夫卡笔下的土地测量员,前者用荒诞比喻人的生存状态,后者用"情"审视社会历史的荒诞,都有"虚无"的意象;有人说,贾宝玉更类似于《麦田守望者》中的霍尔顿,他和宝玉一样,身体也堕落过,但觉悟后拒绝成人世界,拒绝社会功名,向往一片麦田,在悬崖边守护一群纯真的孩子,守护心中的灵魂,可谓是美国现代版的贾宝玉。正如昆德拉所说的那样:"小说不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是一切人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小说家发现人们这种或那种可能,画出‘存在的图’。再讲一遍, 存在,就是在世界中。因此,人物与他的世界都应被作为可能来理解。"①正是这样"可能的理解",才展示了人物形象的无限丰富性和深刻性;才使贾宝玉的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得以逐步实现,才使《 红楼梦》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价值得以不断增值。马斯洛指出:"顿悟是对痛苦的认可。"②由于新的思想的激发,可能会超越痛苦而产生顿悟。人的顿悟不仅能超越痛苦,超越自我;而且超越社会,超越时代;过去的往事就被激活,就会象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内心的激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就是马斯洛阐述的高峰体验。有了高峰体验,不仅可以创作小说,也能产生"可能的理解",这是解读《红楼梦》的新的"期待视野",也是理解贾宝玉文化意义的关键。如果我们的理解提升到作者顿悟的高度,如果我们的理解能提升到世界文化的高度,如果我们的理解能提升到人类灵魂的高度,如果我们的理解能提升到"视野融合"的高度;才能与同样爱好《 红楼梦》的人分享我们的理解。

一、贾宝玉的两个身份与替天行道

一个人的身份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责任,一个人的责任又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理解贾宝玉身份的特殊性是理解贾宝玉形象的基本视角。在第一回中贾宝玉的前身是女娲弃用的五色石,通灵施幻后变成通灵宝玉;在仙界通灵宝玉是赤瑕宫神瑛侍者,在人世是衔玉而生的贵族公子。赤瑕宫神瑛侍者是上天授予的身份,其责任是护花;玉人合一的贵族公子,其继业身份是家族赋予的。作者的寓意是:贾宝玉是天地之子,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使命与灵魂。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周岁时贾政让儿子"抓周"以试其将来志向,宝玉"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这微不足道的细节却预示了贾宝玉秉承上天的意志,决意担当护花使者的责任。在护花的人生之路上,他陶醉其中,尽心尽责,茁壮成长。达到了"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③的境界。

贾宝玉不仅有"千古情人"、"情痴情种"和"绛洞花主"的美誉,而且在"情榜"中具有"情不情"的博爱;贾宝玉不但是"情榜"中的人物,而且是"诸艳之冠",已经达到女儿世界的最高境界。薛宝钗嘲讽他是"无事忙"和"富贵闲人",贾母见多识广,也不理解宝玉爱亲近女儿:"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④这些都从侧面烘托了贾宝玉对护花职责的操劳与用心,却无法为世人理解。在第二回中,贾宝玉七八岁时就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贾宝玉感悟到:"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⑤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由于男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程朱理学盛行,假儒应运而生,因而在争权夺利中迷失本性,在沽名钓誉中丧失天良,在纵情声色中丧失人性。贾赦、贾敬、贾政、贾珍、贾雨村之流就是如此。因此,贾宝玉在护花过程中明确拒绝薛宝钗、史湘云对他回归男人世界的劝谏,在第三十六回,宝玉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第五十九回春燕对莺儿转述贾宝玉的话:"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儿来;再老了,更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第七十七回贾宝玉因司棋被撵,他想说句话,老婆子竟催着司棋走,不让说话,又愤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因此,男人世界的寓意是没落腐朽的黑暗社会,以及陈腐虚假的道德观念,它浸黑改变了男人,也染黑改变了女人。贾宝玉护花使者的人生之路,不仅蕴涵了情调、嬉戏、关爱、体贴、尊重、博爱的精神内涵,更蕴涵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纯洁灵魂的守护,以及对诗意世界的捍卫。在这个女儿世界中贾宝玉的自我肯定与社会肯定获得了高度统一。他是天下第一"情圣",天下第一"情僧"。他能以艺术的眼光欣赏、关怀、体贴、爱护大观园里的清纯美丽的女儿,守护着自己高贵的灵魂和文化。

小说《红楼梦》详细描写了贾宝玉护花使者的过程。所以,很少有人关注贾宝玉的继业者身份。在第二回中冷子兴让我们知道可整个家族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原本贾宝玉有一个哥哥贾珠,不到二十岁就病死了,很可能是历史上曹家的曹颙,于是贾府只有把振兴祖业的希望寄托在宝玉身上,很可能是曹家的曹頫,他九岁就继承了江宁织造。偏偏宝玉秉承天意,拒绝继业的责任。《红楼梦》第五回写警幻仙子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宁荣二公之灵殷殷嘱托她:"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我等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者。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巧,用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他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便是吾兄弟之幸了。"小说不仅如此慎重的强调他的继业身份,而且利用美色引诱贾宝玉,开启贾宝玉的性意识,规导贾宝玉走一个世俗男人的人生道路。虽然,他起初曾经有过迷惑,但随着秦可卿、秦钟的死亡,他有所醒悟。贾宝玉秉承天意,执意护花。第八回有诗嘲云:"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本来真面目,幻来新就臭皮囊。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这首诗嘲笑由石而玉、玉人合一的贾宝玉生不逢时、无材补天的可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族的没落和无数悲剧的发生。"忘姓氏"隐含了改朝换代的悲剧。《红楼梦》第三回中两首"西江月"更是把继业者的贾宝玉贬得一无是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从世俗功利的眼光来看嘲讽的一点没错。同时,也宣布了贾宝玉不可能去继承祖业的志向,不可能去建功立业,他毅然而然地拒绝了继业。在这个世界里,贾宝玉坚持护花,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与使命。

世俗的无情贬抑,反而加强了宝玉自我肯定的力量,凸显了宝玉在护花的生命过程中逐步觉醒和不断成长。《红楼梦》第二回中说:"这女儿两字,极尊贵,极清浄的,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因此,守护女儿世界是有寓意的。贾宝玉用心维护的女儿世界是以情为中心的超越功利的世界;他坚定守护的美丽清纯的女性是纯真自由的世界;他钟情的以诗文串联起来的大观园女儿世界是充满个性具有独立人格的诗意世界;他结交往来的女儿小世界是具有平等意识而相互尊重的充满情趣的世界;这是贾宝玉的替天行道,是对历史文化的维护和崇敬。只是女儿世界他守护不了,所以,他亲眼目睹了太多青春女性的悲剧命运,他自己也亲历了美丽爱情的悲剧,也目睹见证了末世家族由盛而衰的命运。贾宝玉渐渐清醒地感悟到封建末世的专制家族和陈腐的封建道德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制造了这些人间悲剧。因此,贾宝玉护花使者的责任无法承担,上天的意志难以维持,通灵宝玉的理想生活遭到了毁灭。但是,他没有屈服于黑暗的现实,没有放弃内心的信仰,没有让玉石的灵魂消失,他唯一能反抗的只能是悬崖撒手,回归青埂峰。所以,他悬崖撒手,不是为了超越人生的苦难,而是为了断绝家族香火;他回归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是替天行道终结家族的延续。其寓意无疑是为了终结封建末世的专制社会;终结扼杀美好人性、纯洁爱情、精神自由的清朝统治;终结缺乏平等、缺乏人性、缺乏灵魂的黑暗社会。由此可见,在"色空"观念的背后,在"虚无"概念的背后,在"好了歌"的好了背后,作者超越了虚无主义的宗教文化,超越了以往隐士文化独善其身的局限。宣布自己的人生誓言:拒绝与清朝合作,恢复秦汉文化。贾宝玉天上人间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责任在这里获得了统一,守护的职责和终结的责任,正是贾宝玉的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这个形象的悲剧意义超越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部小说的人物形象;与浮士德、哈姆雷特、奥涅金、尼赫留朵夫等形象一样永垂不朽。这无疑是作者"谁解其中味"的原因之一。

贾宝玉天上人间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责任,是一个矛盾的终合体。这种矛盾的根源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是自我肯定与社会肯定的分裂。宝玉处于家族的中心地位又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宝玉被社会抛弃又被家族宠爱;宝玉拒绝功名又被寄以厚望;宝玉脱离现实又替天行道。这一切正是由于社会对人性压抑的结果。单世联说,"个体的人总是在整体社会的历史运动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由遮蔽趋向敞开,由潜能变为现实,这是正面肯定的过程。而分离便是此一历史的中断,就是说,当一种成熟的文明要求个体作出越来越多的牺牲、越来越敌视人的时候,分离便成为人的本质表现,反抗就成为一种历史的现实,它预示着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巨大转折的到来。"⑥贾宝玉扮演的是"分离"的角色,他颠覆传统价值,终结黑暗历史,张扬未来理想,他要恢复中华文化的本来面貌,预示了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巨大转折的到来。因此,贾宝玉形象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批判性与建构性,既是作者的顿悟与超越,又是贾宝玉的觉悟与超脱。作者的可贵之处是没有停留在批判现实的境界上,而是更上一层楼,创造了一个理想世界。常言道:对立孕育智慧,矛盾蕴涵哲理。贾宝玉的双重身份的对立性与矛盾性,内涵丰富深刻,充满了智慧与寓意,值得好好挖掘。所以,《红楼梦》不仅达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度,又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贾宝玉的形象超越了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格特征,他替天行道用生命守护理想和灵魂,恢复秦汉文化的美丽之花。因此,在文化的意义上贾宝玉既蕴涵了颠覆传统终结历史的意味;又在文化上具有开天辟地的划时代的意义。

二、贾宝玉的外柔内刚与人生超越

如果说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是忧郁延宕,那么,贾宝玉的性格特征是外柔内刚。哈姆雷特的忧郁延宕张扬了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表明他不是为了简单的复仇,而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同样,贾宝玉的外柔内刚,内涵丰富深刻,耐人寻味。

贾宝玉的外柔内刚,表明这个封建末世的社会已经让男人丧失了创造力。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男人的全线败落和女人的掌握权柄,陷于"牝鸡司晨"的局面。第二回冷子兴和贾雨村的谈话,点出了贾家荣宁两宅的萧索衰败的征象:一是"人口曰多,事务曰繁,主仆上下都是安富尊荣,运筹谋画的竟无一个。那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二是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贾赦好色、贾敬炼丹、贾政迂腐。所以小说中的贾母最有权势,虽让人羡慕,但无非是维持享乐而已;王熙凤管理家政,雷厉风行,让人敬佩,但还是走向了以权谋私的老路;贾探春代理家政,思路清晰,立法治理,令人耳目一新,但最终还是纸上谈兵;没有人能够真正挽救这个家族的必然衰败。因为这个家族仅仅维系于元春的得宠,维系于皇帝专权的喜怒无常。虽然,也有人想到要多添置祖业(抄家时可保留祖业),但无法避免衰败。这一切说到底都是封建专制独裁的可悲结局。第四十七回宝玉向柳湘莲诉苦:"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因此,贾宝玉的外柔内刚不仅是作者的明智选择,更是社会历史文化的必然造就。陶潜、嵇康、阮籍等人的旷达与无奈,同样体现在贾宝玉的身上,他无法真正决定自己的命运。贾宝玉的外柔内刚表明他不具备女娲的创造神力。"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⑦这是写在奇石上的歌词,也是石头写完书后的灵魂自白:我石头无材补天,是女娲的先天规定,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上天让我下凡不是去补天,我感到很悲伤;后来我亲历红尘,发现这个"天"不能去补;何况这个"天"以理杀人,根本不该去补。但是,我无力改变身边女性的悲剧命运,白白地来到人间这么多年。不过我毕竟是天地之子,负有恢复秦汉文化的特殊的使命。我亲历红尘,颠覆传统,终结历史。但无人理会,他们甘愿为奴,反而把我看成顽痴的异类。我的这种特殊身份、特殊经历、特殊作为,能请谁帮我作传记呢?这使我想起了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份孤独与超越有悲哀更有自豪。

贾宝玉的外柔内刚,是见证悲剧,经历悲剧,审视社会。宝玉无法改变大观园里女儿的悲剧命运;只能不遗余力地爱护她们,却又往往给她们带来厄运,最有代表性的是金钏儿的跳井惨死。金钏儿爱调侃斗嘴,宝玉善调情嬉戏。不料"仁慈"的王夫人给了金钏儿一个嘴巴,骂她是"下作的小娼妇儿",并被撵出大观园,最终金钏儿以死抗争。在凤姐生曰那天,宝玉不顾一切,逃到北门外水仙庵去祭奠金钏,略表哀情。王蒙打趣道:"贾宝玉也是一句微词也不敢有的。"⑧第七十四、七十七回,由于宝玉与晴雯亲近,导致袭人不安,关键时刻又遭到王善宝家的恶毒攻击。晴雯被撵,伤心欲绝的宝玉就怀疑袭人告状,然而,袭人无力决定晴雯的命运,再损袭人也于事无补。宝玉除了质疑也只能瞒着袭人去看望晴雯。晴雯死后,宝玉用楚骚汉赋的形式作了一篇《芙蓉女儿诔》,词句悲切,情谊缠绵。哀悼一个屈死的丫环,这种人文精神是对楚汉韵文的颠覆;更是明清散文的升华。他只能以这种方式安慰"秦文"了;即使是宝玉最钟情怜爱的林黛玉,他也只能稍稍暗示,造点舆论,同样无法自主。家族对宝黛的宠爱不用怀疑,但也不能改变其爱情悲剧的命运。宝玉目睹了太多的爱情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说,宝玉无法自主恋爱,他连自主话语的权力都没有。难怪王蒙会嘲讽他在一些小事情上,如帮丫环们打打掩护,起一点保护的作用。"一动真格的,如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 ’,王夫人盛怒、邢夫人插手泄愤、逐司棋、逐晴雯、逐入画之时,贾宝玉是连一个屁也不敢放不能放。"⑨宝玉只能"目睹"和"经历"悲剧的不断发生。

《红楼梦》的深刻性还在于将这一切悲剧都隐含在"仁慈"与"宠爱"的背后,贾宝玉的形象暗示我们,不要对人作简单的道德判断,不能把悲剧仅仅归咎于某个人;应该更深入地思考与追问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清醒的林黛玉虽然处于"宠爱"之中,却感受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向逼"⑩的环境了。林黛玉从猜疑到痴情,始终都伴随着眼泪,她知道这个家族不允许自主婚姻,这个社会不接受自主的爱情。所以,她可以和薛宝钗和解,却无法真正接受贾宝玉的爱,因为她根本无权决定自己的爱情命运。她始终认为这个家族和社会不可能接受他们的爱情,这是与专政社会与封建道德相违背的;这就是她始终流泪和"还泪"的根本原因。她的泪既有"以泪洗石"的点醒意味,更有血泪控诉的意义,其悲剧命运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必然性,"是悲剧中的悲剧。"⑾其寓意是秦汉文化灵魂的消逝。

贾宝玉的外柔内刚,表现在仁者爱人的境界上,也表现在守护女儿、守护理想的信仰上。贾宝玉的人生悲剧,不仅是爱情的悲剧,更是理想的悲剧。随着宝玉的成熟与成长,他更具有男人的操守。他与晴雯在一个被子里也持有操节。宝玉对黛玉更是如此,第十九回,黛玉午睡,屋内静悄悄的。宝玉揭起软帘进入里间,只见黛玉睡在那里,出于对她身体的关心,忙上来将黛玉唤醒。这是宝玉的"纯情"。第三十回,描写"龄官画蔷"的场面,作者安排在雨景里,龄官反复画蔷,宝玉看傻了眼。发现下雨,只关心人家,自己淋湿却不知道。这是宝玉的"痴情"。此外,第三十五回,他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和月亮,又是感伤、叹息。第五十八回写宝玉感物伤人,他见到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上面已结了许多小杏,便感叹竟把杏花辜负了;又想起邢岫烟出嫁,未免感伤。每个少女的结婚,对他而言都是人性毁灭的悲剧,体现了他的悲悯情怀。这是宝玉的"伤情"。宝玉爱身边的人,爱不相干的人,爱传说中的人,爱画上的人,爱花卉草木,爱自然景色,他的仁爱崇高博大,具有忘我的情怀;即使是别人的情爱与痴情,也使他感动异常,他的爱不求感恩回报。在"平儿理妆"、"香菱解裙"、"麝月篦头"、"宝玉祭钏"、"玉钏尝羹"等情节中,都表现了宝玉的体贴和仁爱;即使是"贾环烫人","晴雯损物","袭人告状",宝玉也都宽容为怀;他是名副其实的"情不情"。这是宝玉的"泛情"。

宝玉身边的女孩多用花来象征:黛玉是芙蓉,宝钗是牡丹,湘云是海棠,探春是红杏,袭人是桃花,麝月是酴醿等等!她们大都个性鲜明、真挚纯洁、自由不羁,组成了百花齐放的女儿世界,这是秦汉文化的大观园,代表了秦汉文化的无穷魅力。那些唱戏的女孩子,也都豪爽坦率、慷慨好义。怡红院的芳官,更是性格豪迈,勇敢无畏,敢于反抗。最闪光的是金钏的以死抗争、鸳鸯的誓死反抗和晴雯的大胆叛逆。大观园女儿的美丽情怀、宝玉的仁者爱人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共同构建了一个纯洁自由的大观园的文化世界。宝玉的仁者爱人,表现了对理想世界的守护与信念。给我们的启示是:没有博爱的体验,没有博爱的光照,没有博爱的传递,没有博爱的悲悯,没有博爱的灵魂,那么,秦汉文化之花的的繁华盛景都将黯然失色。

贾宝玉的外柔内刚,也是一种生命的超脱。宝玉始终保持对社会现实的距离,注重内在自我的提升与完善,审视家族和社会的腐朽黑暗,坚守人生的理想与信念。美国学者莫里斯曾对"超脱"作过这样的阐述:"超脱是一种离开过度的外部的刺激活动,一种不要求推进世界的活动。一种走向人的内心的活动。所指望的不是安慰和权力,而是自知。不是卷进这个世界,而是同世界保持一个相当安全的距离。这样的人可以服从自我,保护自我,使自我感到乐趣,寓于高度自觉之中。"⑿贾宝玉隐居在女儿世界,拒绝男人世界,是"一种不要求推进世界的活动",这样的生活"不是安慰和权力,而是自知";贾宝玉护花使者的身份与职责是他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上的自觉选择,这种选择"不是卷进这个世界,而是同世界保持一个相当安全的距离";贾宝玉的诗歌是"一种走向人的内心的活动";贾宝玉的悬崖撒手,是替天行道,终结家族的延续,终结封建末世的社会,是"服从自我,保护自我,使自我感到乐趣,寓于高度自觉之中"。贾宝玉的外柔内刚,凸显了贾宝玉形象的丰富性、独特性和深刻性,从而使贾宝玉的形象得以穿越时空,让我们洞悉过去与未来。

第二回的正邪两赋说,既探讨了人性,又暗示了贾宝玉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传承。贾宝玉外柔内刚的性格内涵来源于诗人陶潜、阮籍、嵇康等人的独立人格与旷达超脱;来源于帝王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等人的柔情气质与艺术才情;来源于词人温飞卿、秦少游等人的才华横溢与风流倜傥;来源于艺术家米南宫、唐伯虎等人的突破传统与别具一格;来源于艺人李龟年、卓文君、红拂等人的超越世俗与不同凡响。贾宝玉形象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渊源,说明贾宝玉尽管是横空出世,神仙下凡,是天地之子,具有赤子之心;却依然继承了秦汉文化的血脉,融合了中华文化的基因。我们发现这四类人的共同特点是高妙闲逸、毁誉参半;这四类人的综合特点是个性鲜明、富有创造而流芳百世。贾宝玉融合了这四类人的共同特点和综合特点,在生命的边缘性上创造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贾宝玉的人生经历启示我们,人不能浑浑噩噩地生活,不能盲目地跟随潮流,我们要反思人生、反思社会,也要反思历史、反思文化,才能完成天意的使命,实现恢复秦汉文化的伟大理想。

贾宝玉的外柔内刚,还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贾宝玉的典型意义之一是宝玉形象的颠覆性。宝玉颠覆的是传统陈腐的价值观念,他拒绝功名利禄,拒绝家族的责任,拒绝世俗的社会,颠覆了传统的观念;他揭露贾雨村之类的假儒特性和国贼禄蠹的本质。贾宝玉形象最具颠覆性的是颠覆了"女人"的传统观念,在他的心中女人是理想的代名词,是引导男人世界的领航标;是中国版的"自由引导着我们前进";仿佛让我们领略到了古希腊的精神风采。简言之,女人象征了秦汉文化的百花齐放。贾宝玉的典型意义之二是宝玉形象的终结性。宝玉是家族的唯一"合法"的继承者,也是家族的唯一希望。因此,在家族的安排下,他无奈与薛宝钗成婚。但是,宝玉坚守"俺只念木石前盟";仍然"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⒀最终,贾宝玉悬崖撒手,替天行道,终结专制的家族的延续;其寓意无疑是为了终结封建末世的专制社会。贾宝玉的典型意义之三是宝玉形象的理想性。在宝玉身上最鲜明地体现了以"情"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情教";宝玉是"情教"中的著名"情僧",那一群女子是"情教"的僧侣,作者则是最高教主。大观园既是"情教"的圣地,贾宝玉的神仙下凡就是为了传播"情教"。周汝昌曾感慨,九十年前陈蜕先生就提出了曹雪芹是一"创教"的伟大思想家的命题。其实,"情"字的核心是秦汉文化,宝玉的使命是恢复秦汉的文化血脉和秦汉文化。

总之,贾宝玉形象的颠覆性、终结性和理想性是三位一体的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贾宝玉外柔内刚的核心内涵,达到了世界文学的最高境界。在批判的意义上宝玉达到了鲁迅《狂人日记》的高度;在追寻的意义上宝玉达到了《麦田守望者》的境界;在实现理想的意义上宝玉达到了《复活》的人生境界;在伟大的使命上宝玉达到了《神曲》的高度。从世界文学的典型形象中,你都可以找到贾宝玉的影子,无论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还是现实主义小说,抑或是现代派小说,甚至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因为贾宝玉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主题;自由与理想的相对性表明自由与理想永远是人类的追求。我们认为,不论怎样的社会形态,通过权力和经济的控制而导致的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的社会过程将长期伴随着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文明存在,压抑和不幸也就必然存在。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他们高举着"人"的旗帜,呼唤"人性"的解放,召唤着自由理想的生活方式。但是,当新的生活方式真的降临到尘世的时候,司汤达、狄更斯和巴尔扎克却发现,这个新的"理性"的社会,却变成了金钱的奴隶,异化了人性。普希金、托尔斯泰和妥斯妥耶夫斯基对于这个失望的社会作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人类与社会的反思也更加深刻。在卡夫卡、萨特、艾略特、贝格特的时代,尼采宣布"上帝死了",对自由理想的理解更加多元更加深入。当他们发现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本身蕴涵着内在悖论而陷入荒诞时,孤独、绝望、荒诞的人物形象也就应运而生。这些人物形象充满了迷惘、惶惑和绝望,在整个欧美大陆弥漫与传播。其中有"城堡的荒诞",有"存在的孤独",有"绝望的荒园",有"无望的戈多",他们都表现出自我失落、自我分裂的惶惑、迷惘与虚无,找不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由此可见,孤独的背后蕴涵深刻的"存在"哲理;迷惘的沉思孕育着自由的灵魂;荒诞的寓言启示了现代的哲学。这是一个价值重估的时代,也是最具个性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价值的立法者,这就是现代派小说的积极意义,充分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历程与哲学风貌。贾宝玉天上人间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责任,体现了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立;表现了自我肯定与社会肯定的分裂;表现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分裂;尤其是宝玉对传统价值的否定;对荒诞的自我存在的嘲讽;对人的价值的重估;对历史文化的荒诞性的揭示,这就与现代派小说、现代哲学息息相通。因此,表现人对自由与理想始终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人类的精神寄托也将充满哲理而不断丰富。

三、贾宝玉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意义

《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小说,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分析,不能满足于对贾宝玉性格特征的阐述。如果要充分揭示贾宝玉形象的内涵,就必须全方位地研究贾宝玉的文化立体形象,透视贾宝玉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生活方式是人的社会化的根本标志。生活方式的内涵极其丰富,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随着文明的提升,人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文化的静态表现是以语言符号为代表;文化的动态表现是以生活方式为核心。生活方式的基本内核是人生理念、生命理想和价值观念,以及与此相应的思维方式、话语方式和行为方式。贾宝玉出身在贵族家庭,生活富裕,聪明灵慧。由于倍受家族的宠爱,他才有可能选择自己独特丰富的生活方式。贾宝玉的生活方式可以分为孤独超脱的隐居生活;实现理想的情爱生活;充满诗情的诗意生活;审美观照的自由生活。贾宝玉的生活方式是多元交融的生活方式,值得研究。

一、 孤独超脱的隐居生活

归隐的生活方式表现了人生的超脱。归隐不是生命的对外扩张,而是人性的向内回归;归隐注重内在自我的完善,而不在外在的世俗功名;归隐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所崇尚的人格特征。魏晋文人他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朝代的更替。陶渊明远离政治,是实实在在的归隐,达到了魏晋文学和人格的最高境界。他的"桃花源"诞生于乱世,含有对现实的批判,展现了理想的圣洁天地,体现了士大夫的精神归宿。阮籍在政治与文学的夹缝中挣扎,他既要维护人格独立,又要保全自己性命。他崇奉老庄之学,超然物外,常用醉酒躲避政治上的灾祸。"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又"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⒁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虽然苟全了性命,但在政治与文学的夹缝中最终成为政治利益的牺牲品。贾宝玉生活在封建末世,他与陶渊明一样毅然远离政治,拒绝功名;他又象阮籍那样,崇奉老庄之学,隐居在女儿世界里,隐居在边缘人物秦钟、柳湘莲、蒋玉菡等人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理想之地。他看见了贾赦之流的情感缺失;看清了贾敬之类的身体堕落;也看清了贾雨村之辈的灵魂丧失。贾宝玉从不为社会评价和世俗利益操心,他关心的是人的本性的真实,在乎的是自我存在的意义。所以,他隐居在女儿世界,追求自身的价值。魏晋名士对儒学表示了怀疑和否定之后,转而追求内在人格和自我价值,以此对抗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这与贾宝玉的追求息息相通。所以,贾宝玉不只是对现实人生的拒绝和厌倦,更是他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他追求的不是虚无飘渺的"桃花源",也不是偶尔对美丽女人的欣赏与悼念,而是以女性为代表的纯洁、多情、美丽的秦汉文化的理想世界。人有两种生存方式:占有和存在。满足于对财富地位的占有,是异化的生存方式;"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第五回),这就是王熙凤的悲剧。贾宝玉守护自己的灵魂,拒绝世俗的污染,彰显一个大写的"情"字,颠覆传统的陈腐价值,为"情"的价值立法,表明了他的存在及意义。中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他在孤独中创造出色彩缤纷的香草美人,以示高洁,等待召唤;而贾宝玉的孤独只能是对人生理想的幻灭,只能是对家族社会的绝望。屈原在孤独中行吟泽畔,有心报国,无路请缨,最终绝望殉国;贾宝玉在孤独中否定了社会的合理性,他拒绝继业,拒绝补天,终结历史,可谓替天行道,超越了《水浒》的英雄好汉。因此,贾宝玉孤独超脱的隐居生活,超越了陶渊明的超脱安逸;超越了阮籍的挣扎无奈;超越了屈原的孤独等待,超越了绿林好汉的打打杀杀,将隐居的生活方式提升到新的文化高度。宝玉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保持了人的天性,在秉承天意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在女儿世界中得到身心的自由;又在孤独超脱的隐居中替天行道。总之,宝玉的隐居是一种胸襟、一种理想、一种境界、一种生活方式。陶渊明隐居在田园荒山,阮籍隐居在城市闹区,宝玉隐居在自己的内心,获得灵魂的升华。宝玉将隐居文化的内涵不断地丰富深化,不断提升隐居的人生境界。

二、实现理想的情爱生活

宝玉的觉醒不仅在于争取做人的权利,取得独立的人格;更在于自觉地发挥自我潜能,注重文化重建。贾宝玉的觉醒不仅体现在他对女性"意淫"的艺术态度上,以及对爱情的专一与升华,更注重在文化重建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意淫"这个词语颇为暧昧,"意"字意味嬉戏、调情、关心、体贴、赞美、欣赏等含义,"淫"字仅仅是表明"意"的对象,是过多过分的含义。所以,王蒙说:"第一,宝玉非常尊重这些女孩儿,而不是像那些人那样仅仅把异性当做泄欲工具、当做鸡犬猫马一类的有生命的财物来占有、来糟践。第二,宝玉经常是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异性的,对于美丽聪明灵秀的女孩儿,宝玉经常怀有的不仅是体贴入微,而且是赞叹有加,是倾倒于造物的杰作之前的一种喜悦、陶醉、乃至崇拜与自惭形秽。"⒂虽然,在初期的性启蒙中宝玉有过性尝试,表明他是一个正常男人。因此,他的"意淫"更显得难能可贵。贾宝玉生命中的春天,是由美丽多情、自由烂漫、刚毅勇敢的少女和大观园的自然美景激发出来的,她们与男人形成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表现了宝玉对文化个性的尊重与欣赏。

宝玉对女儿世界是泛情主义,对黛玉却是专一钟情的。第一回中"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后久延岁月,后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为酬报灌溉之德 ,她与神瑛侍者一起下凡,以泪水报答灌溉之恩。"这就预示了木石前盟的神奇。宝黛爱情是奉献与报答的爱情结构,极具现代意义。这样的爱情结构,超越了才子佳人式的范畴;也超越了牛郎织女神仙式的爱情等待。虽然,宝玉奉献的爱意一直受到黛玉的怀疑,埋怨,嫉妒,讽刺,嘲弄、奚落与眼泪,其实这很符合他们的性格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刚开始宝玉还对家族抱有幻想,对自己的爱情还造点舆论;后来宝玉目睹了在家族中的悲剧后也渐渐觉悟到他们的纯洁爱情不可能被世俗所接受。但是,宝玉依然专情,依然奉献爱意,表明他们的爱情是超越世俗功利的爱情,是纯粹的两情相悦和志趣相投。因此,宝玉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树立了一个爱情典范。实现理想的情爱生活,宝玉崇尚的是以情为本的人生理念,否定的是传统的功利、权术、势利、卑微和陈腐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在于家的血缘情感,在于人之常情,不在于玄虚理想。这样看来宝玉的泛情博爱与专一爱情,也就超越了传统文化的血缘情感,也超越了传统文化的一夫多妻制。宝玉对女性世界的向往,也体现出一种对新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新的感情寄托的方式。在历史的进程中,女性往往比男人更具有人性的光辉,《红楼梦》中薛宝琴写了十首《怀古诗》,李劼认为,前五首是对中国男性荒唐历史的审判;后五首歌颂了历代女子的优秀精华;林黛玉的《五美吟》则哀悼了历史上的五位著名女性。她们共同清除了中国历史的男人气息,给历史重新注入女性的灵魂与诗意。⒃因此,实现理想的情爱生活,其文化寓意是人要有灵魂,社会要有灵魂,历史也要有灵魂;这个灵魂不是来自男性社会,而是来自女性世界,它的源头是能补天造人的女娲。女娲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就以神的形象出现,其深沉意味就是让女神引领我们开创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作者塑造的贾宝玉形象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贾宝玉不是泥塑的,而是石头演变而来;他是真石头假宝玉,秉承了女娲的生命气息和诗意灵魂。女神引领我们开天劈地,女性的诗意灵魂让爱情之花开遍神州大地。实现理想的情爱生活,体现了以情为本的人生理念,展现了以人为本的生活方式。将近三百年过去了,汶川大地震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情爱在迅猛传播,中华民族的情根在不断地蔓延,中华民族的感情在不断地升华。曹雪芹在天空中时刻审视着我们。

三、充满诗情的诗意生活

贾宝玉具有一颗童心,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存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⒄贾雨村的"雨村"也是"愚蠢"的谐音,为了功名而泯灭真情和人性,这样的选择是愚蠢的。生活在超越世俗功名的大观园,就是崇尚悠闲而有诗意的生活,就是"诗意的栖居"。王国维认为,人生、欲望、痛苦是三位一体的存在,惟有艺术,才使人超然于利害之外,才能升华欲望,摆脱痛苦。西门庆是财富的化身,是财富的人格化;贾宝玉则摆脱了"物与色"的诱惑而能注重人的诗意存在。所以,他反对晴雯拿扇子出气,因为这是把人的境界降到物质的层次,是以占有的方式取代人的存在。第二十回贾环赌钱赖帐,贾宝玉就开导他说:"你原是要取乐儿,倒招的自己烦恼。"在贾府,在整个社会,对物的占有已成为社会的全部焦点,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贾敬炼丹敬重自己的身体,贾琏霸占女人的身体,薛宝钗夺取无情的婚姻、王熙凤聚敛不义的财产,贾雨村获得丑恶的功名,等等,这无疑都是一幕幕社会悲剧。帕斯卡尔说:"消逝,感觉到我们所具有的一切都在消逝,这是最可怕的了。"⒅贾宝玉看到了在权势利益的腐蚀下童心的消失、人性的变质、青春的逝去、爱情的消逝、诗意的摧残、灵魂的丧失、大观园女儿世界的毁灭等悲剧。

宝玉的诗文创作成为他心灵的慰籍和归宿。宝玉具有诗歌才情,他的诗歌灵性来自《诗经》的孕育。宝玉第一次才情勃发,是第十七回大观园的题咏命名,他当日所题的对联匾额不少,其中有一个高潮顶点,就是给那个入园以后压水而建的一座桥亭题名。有人抄袭欧阳修的"翼然亭";有人化用《醉翁亭记》的名句,题"泻玉";周汝昌认为,宝玉从王实甫的"花落水流红"得到灵感,题"沁芳"二字。第二十三回,宝玉携了一部《会真记》,来到沁芳闸畔,在溪边桃花树下一块大石上坐下,独自细品。当他读到"落红成阵"这句时,偏巧一阵风来,果然将树上桃花吹落大半,以致满头、满身、满地都是花瓣。宝玉不忍以足践踏污损,于是用袍衿将花瓣兜起,撒向溪内,只见那些残花,随着溪水,流向闸门,悠悠逝去。为"沁芳"二字作了最具诗意的描绘;也是宝玉最具诗意的一次人生体验。"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这是宝玉题沁芳亭的对联,描绘出一幅柳溪成碧、花落流红的诗意画面。王蒙说:"诗是大观园生活的重要内容,与姊妹们一起做诗,是贾宝玉的人生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宝玉不仅参与了大观园的题咏,还参与了春灯谜、白海棠诗、菊花诗、螃蟹诗、柳絮词;又独自写了寄生草、四时即事诗、仿妙玉乞红梅诗、姽婳诗、芙蓉女儿诔;也欣赏了黛玉的葬花辞、题帕诗、秋窗风雨夕、五美吟、桃花行和宝琴的十首《怀古诗》。宝玉和大观园的女儿们充满了诗情,生活充满了诗意,才女们的诗歌创作,让宝玉体验到了真正的自由,虽然他的诗常常排在末尾,但是,他最能感受到大观园女儿世界的浓浓诗意。

还有大观园里的春夏秋冬,四时美景,独具个性,精彩纷呈,充满诗意,具有超然的生命境界。宝玉细细品尝,移情入景,感怀生命。在自然的审美体验中,宝玉的内心能获得一种自由、轻松、愉悦、和谐的感受,能暂时消除心中的矛盾与痛苦;宝玉徜徉于大自然中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庄子的诗意境界。还有那些生日聚会,如黛玉的生日、宝钗的生日、湘云的生日、宝玉的生日等,都用"酒"渲染了人间真情,表达了宝玉对无忧无虑、远离功名、没有权术的超然生活的诗意享受;尤其是第六十三回,在宝玉的生日聚会散了以后,在怡红院里,他们在真正的意义上做了一次自己的主,安排自己的欢乐方式,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穿着,继续庆祝宝玉的生日,庆祝她们的自己的节日。大观园的女儿也都请来了,保守的李纨也被感染了,支持他们深夜欢聚。于是,他们抽签摇点,赋诗玩笑,喝酒忘情,沉浸在自由欢乐的气氛中。对宝玉而言,这是最富有生活的诗意,是真正的生活化的世外桃源。所谓诗意,不仅指那显眼的诗的形式,也不仅指结社、联句、写诗、论诗的场面,更是指自由自在的生活片段和生活瞬间;是蕴涵情感、观照生命的四时美景;是超越世俗的具有诗意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虽然,在诗意的背后是"消逝"的悲凉,在诗意的背后是悲剧的命运。但是,宝玉的充满诗情的诗意生活依然穿越时空,感染了我们,感动了我们。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庄子的灵魂依然吸附在我们身上,象盖茨那样"不物于物",不只是菏尔德林的梦想、海德格尔的理想,更是人类的共同愿景。

四、审美观照的自由生活

存在主义的先驱克尔凯戈尔认为,人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感官的层次,是审美的阶段。其特点是突出感官的享受;其欢乐是浮浅的低档次的,是转瞬即逝,充满了混乱和堕落;这样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根本不可能发现人生的真理,不可能洞察生命的存在。第二,是道德伦理的层次,是人的理性的阶段。其特点是能够遵守社会的道德原则,履行社会的责任,趋善避恶,维护社会的安稳;其乐趣过于理智,心灵仍然骚动不安,没有寄托,缺乏信仰;这样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达到人的真实存在的境界,理性与感性处于分裂状态。第三,是信仰的层次,是宗教的阶段。其特点是最高尚最充实的人生境界;人摆脱了一切世俗的物质的外在束缚,也摆脱了社会道德与理性的束缚,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存在;其快乐来自对上帝的信仰,这样自觉自由的生活方式达到了人神合一的境界,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相互融合的境界,达到了自在与存在的高度统一。⒆在《红楼梦》中只有宝玉一人达到了这第三个层次的人生境界,它类似于审美观照的自由生活的境界。我们认为宝玉是有信仰的,他的宗教是"情教"。"情教"崇尚的是以情为本的人生;"情教"崇尚的是以情为本的社会;"情教"崇尚的是以情为本的独立人格;"情教"崇尚的是以情为本的精神自由。

宝玉的审美观照表达了对传统理性的否定。第三十六回,贾宝玉说:那些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种死似乎是大丈夫的名节,便只管胡闹起来。哪里知道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他只顾邀名,猛拼一死,将来置君父于何地?必定有刀兵方有死战,他只顾汗马之功,猛拼一死,将来弃国于何地?宝玉认为这是士大夫的愚昧表现,更是士大夫的自私表现。宝玉摆脱了一切世俗的物质的束缚,也摆脱了社会道德的束缚,作为一个护花使者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宝玉"无材补天,幻形入世",他无力成为一个社会改革家和社会革命家,他不知道理想的社会如何来临,他也提不出任何可靠的合理建议。但是,他知道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真正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

宝玉的审美观照的自由生活,还表现在对"色空"的理解与超越上。在《红楼梦》中"色空观念"只是借用佛教概念而已,第一回中所谓"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既可以理解为作者的创作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宝玉的觉悟过程。"因空见色"是指宝玉渐渐感悟到女性悲剧和家族衰败的原因;使他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生与社会的荒唐。"由色生情"是指宝玉在女儿世界的人生历程中,激发了他更为深厚的思想感情,更为宽容悲悯的情怀。"传情入色"是指宝玉对家族兴衰倾注了爱恨交加的深切感情。"自色悟空"是指宝玉拒绝传宗接代,拒绝功名,悬崖撒手来终结罪恶衰落的家族;并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以此暗示要用"情"字而不是用"功名"去审视这个社会。因此,"色空"是激发读者思考的一个意象,是鼓励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做一个情僧,是构建理想社会的一个核心要素。

宝玉的审美观照的自由生活,更体现在死亡意识上。李劼认为,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的开头,宝玉在山坡上感物伤人,听到黛玉的"葬花词","不觉恸倒山坡上,怀里兜的花撒了一地",由黛玉的"无可寻觅",联想到大观园女儿的"无可寻觅",悲伤难耐。"其意味是宝玉突然发现自己面对死亡的情景,他的悲伤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美好青春和理想社会消逝的悲哀。"⒇宝玉的死亡意识,彰显了他的护花使者的人生意义,突显了他见证悲剧经历悲剧的悲剧精神。宝玉愿意死在女儿的泪河中;愿意在女儿们离开大观园后出家当和尚;愿意为了人间真情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宝玉的死亡意识,超越了"好死不如赖活"的传统观念,并在文化的意义上建立起我们民族的悲剧精神;这是审美观照和自由生活的核心内涵;面对死亡、接受死亡、超越死亡才能真正进入审美观照,才能真正体验自由生活,才能真正感悟人的存在。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的觉悟,人就能体验到生命的存在,而不是物质的占有,就能彻底去蔽;人在澄明无蔽的境界中,就能返回到生命的本真,获得生命的自由,把握到生命的诗意。这也是贾宝玉的生命写照。

终上所述,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其内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是难以穷尽的。找到合理的理解原点,获得独特的视野融合,提升文化的多元视角,才能逐步实现《红楼梦》的艺术价值。现在,有一种被称为"退向未来的生活方式",它包含了信息和生命的高科技内涵;强调回到自然;实现人性的复归。信息和生命这两个词,能够合成一个具有共同内涵的"灵"字。"灵"是信息的核心,也是生命的核心。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有智商、情商,还有灵商。灵商是让人获得自由、获得回归、获得提升的精神能力。贾宝玉当年的那块玉,其功能不就是信息存储和生命存储的通灵宝玉吗?它让贾宝玉获得了自由的灵魂。

最后,我们为索引派说几句话。他们认为,"宝玉"代表的是皇帝的玉玺,爱红是玉玺的天性,;以此类比宝玉爱吃姑娘嘴唇上的胭脂。但是,他们着眼于政治寓意,并没有理解蕴含其中的文化寓意和作品的深意。我们认为,宝玉"爱红"也就是暗示玉玺沾印泥,他是一个假皇帝,却是神瑛侍者和文化皇帝。宝玉不是要做皇帝,而是要构建一个以"情"(秦)为核心的大观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文化新世界。贾宝玉的真正身份是神界派往世俗社会的"文化天子",第二回中的正邪两赋说,交代了贾宝玉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传承来自秦汉文化,神瑛侍者的真正使命是文化复兴;这才是宝玉护花的真正本质,也是他"意淫"的真正意义;贾宝玉的意淫,表面上是指美丽的姑娘,是对她们的精神关怀和体贴;其实是对汉文化的"意淫",他的护花使命是恢复、保护和发扬秦汉文化。如果说宝玉的使命是复兴秦汉文化,哪么,大观园就不仅是超越世俗的理想之地,不仅是自由平等的世外桃园,而且更是秦汉文化百花齐放的理想桃园,充分表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精深和诗意特征。那些清纯美丽的姑娘都象征着秦汉文化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不同类型的特征,她们在大观园里演绎了一场场别具特色的文化盛宴。秦可卿的死象征明朝的灭亡;大观园的败落凄凉和清纯女性的悲剧,尤其是黛玉的死,不仅是控诉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残酷,更是控诉清朝统治者对秦汉文化的篡改与摧残。一个没有文化的野蛮民族统治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的民族,这就是作者所揭示的"荒唐"的真正含义。作者把五千年积累起来的文化;如经学史学、诸子哲学、散文骈文、诗赋词曲、音乐医学、园林建筑、平话戏文、绘画书法、八股对联、诗谜酒令、佛教道教、星相医卜、礼节仪式、饮食服装以及各种风土民俗人情,包罗万象的融化在《红楼梦》里,目的是要复兴、发扬和光大中华文化,实现文化天子贾宝玉的终极理想:在中华文化的大观园里,让各种文化百花齐放。所以,小说中的年轻美貌的姑娘都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内涵和人格特征,那些四季花卉也具有相应的文化内涵。这才是作者"谁解其中味"的真正担忧。

因此,《红楼梦》的书名寓意是:一是贾府投靠清朝,经历了从繁华到衰败的过程,这是一场还泪的恶梦和公案;并暗示士大夫拒绝功名利禄不要与清朝统治者合作。二是作者自喻红楼中的富家公子的大彻大悟,梦是一种觉醒和顿悟,是"由色悟空"的升华;并由石头进化为有灵气、有灵魂、有使命的宝玉;由世俗之人升华为天地之子,并且认祖归宗,自命文化皇帝,回归到秦汉文化的血脉中传承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诗意灵魂;三是假皇帝真天子的宝玉要实现恢复秦汉文化的伟大理想,梦具有理想的含义;他的理想具有(中国)文艺复兴的划时代的文化意义,极大的超越了反清复明的单纯的政治意义,大大深化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主旨。希望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和考证,我们仅仅是吧抛砖引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悲剧诗人贾宝玉
红楼梦里的两个王国
范卓仪:从心理学的角度浅析《红楼梦》人物悲剧力量的文化成因 | 【小说新话】
★《红楼梦》阅读150分竞赛题
被《红楼梦》无情梦断的“宝黛”之恋
红楼梦名著阅读!超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