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果再有人问你北仓是哪里?是公墓吗?你这样告诉ta……

古人梅成栋曾赋诗云:“野水千帆集,人声沸暮烟。楼台两岸诗,灯火一河船”

北辰古为退海之地,自金元至明清,纵贯北运河漕运大通道和陆路京华大道,是南粮北运、北货南输的交通要道,素有皇家粮仓的美誉。


元代将都城建在北京,称为“大都”,从此以后,北京城里的军需民用无不“仰给江南”,各地粮物赋税无论是经海运,还是由内陆航道运京,都要经过北运河,每年有上万只漕船往返于运河之上,盛时有上千只漕船同时靠岸。天津市博物馆研究馆员,文史学者陈克先生讲解说,现在属于天津北辰区的这段运河,曾在北运河的漕运史上非常的不一般:

“这段北运河挺有意思,河那边,北仓、中仓、南仓。这个在《津门保甲图》上有图,那个就叫廒了。这个地方不是叫北仓嘛,实际上沿运河的叫水次仓,“水次”就是水边上的意思。漕运对天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北仓这个地方,这是国家粮仓,这是很重要的。”


粮物赋税无论是由海运北上,还是由内陆航道运京,“半天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这种通过水路将粮食等赋税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的形式被称为“漕运”。在封建的农业社会,粮食就是最重要的物资,更是维系国家安危的命脉。陈克先生强调,

漕运是官方的行为,三岔河口这个地方通海,这是个军事要道,也是个粮道。因为首都建在北京,所以才有漕运。朱棣把首都挪到这以后,天津地位提升了。其实在朱棣之前,天津地位已经很重要了,元大都在北京。明朝把元灭了以后,把首都挪到北方,天津更重要了。设卫筑城,也是政府行为。走海运也走运河,天津海津镇。


漕运的兴盛带来“商业发达,水路云集,车樯如织,店铺林立,百货山积”的繁荣景象。南粮北运,竞相而进,“帆樯与日月争辉,波涛共号子唱和”。由南方运往北方的多为大米,木材,丝绸,纸浆,瓷器,竹器,茶叶等;北方运往南方的多为麦豆,花生,棉花,煤炭,食盐,皮货等。在明代,每逢五月初一,七月初一,九月初一,是漕船限时抵达京城的日子。那时,北运河上千帆竞发,船队南来北往,或溯水而上,或顺水而下,船工呼号,纤夫唱和,热闹非凡。

北运河上如今北仓一带的河段,曾经是重要的码头和中转站,这是大自然给北仓创造下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决定的。在众多的运河河段中,天津的运河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通海。历史上,海河曾经一度被称为“逆河”,就是因为那时海河上并没有设闸口,渤海涨潮时,潮水沿海河逆流而上,进而影响到南、北运河。


北运河图

天津的历史上,有“潮不过三杨”的说法,其最早出现于清嘉庆年间诗人樊彬所作的《忆江南津门小令》中:

津门好,到处水为乡。东淀花开莲采白,北河水下麦翻黄,潮不过三杨。

所谓“潮不过三杨”,指的是潮水在南运河不过杨柳青,在北运河不过杨村,在西河(子牙河)不过霸州县杨芬港镇。潮水的上涨带动了河水水位的升高,海船和大型的漕船得以顺利通过三岔河口,来到北运河直奔北京。可在北仓这个地方,潮水的影响消失,河水变浅了,大船无法继续行进,只好停船靠岸,将货物倒小船。陈克进一步解释说:

“这个地方有一句话,叫“潮不过三杨”,就是说海上的潮水会影响到这儿,不是说海水一直流到这儿,它叫“顶托”,潮水上来之后,河水就涨起来了,往上流的时候有一个波动,是应该一直到杨村的。如果是潮水上来,河道水也深起来了,有利于粮船进来,过去人们也利用这个。所以北运河当年一直很繁忙。水不足时,有的地方还需要拉纤,因为浅,因为是往上走,所以有纤工拉纤。这个地方有倒粮船的搬运工,有纤工,还有河工等等一大批人在维持运输的路线所,还挺热闹。”

“王秦庄,买块糖,再走几步董新房;董新房,打花棍儿,再走几步桃花寺儿(村);桃花寺儿,买大葱,再走几步到寺东(廻龙寺);在寺东,玩儿一玩儿,再走几步到刘园儿;在刘园,买菜瓜,再走几步到王庄(读“抓儿”);在王庄,喝口水儿,再走几步到吴嘴儿……”

这首童谣唱出了当年北运河的民情。在声声童谣中,岁月悠悠,北运河亘古长流,从北往南,穿过了勤俭桥,来到了北辰区。


北辰区

如今很少有人还知道“尹儿湾”这个名字,“北仓”的来历也鲜少有人知晓,元、明、清640年间,是中国大运河航运业发展的极盛时期,天津北运河沿岸设有多处米粮仓,如北仓、南仓、仓廒等地名就是因其而得名。陈克先生介绍:

漕运,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国家大,大一统,要维持一个很强大的中央政府的话,就要把四周的粮食都运过来。有大政府,就要有大粮仓。因为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物资就是粮食,第二重要的就是盐。这两样东西都跟运河有关系,这些东西不是小数,是大众物资,就得用这种古老的方法来运输。别的国家没有这个。打秦朝维持中央集权以后,就出现了这种大粮仓。比如廒山。汉朝、唐朝的时候在首都附近都有大粮仓。明清时,到天津这一带,仓文化在北仓这个地方发扬光大。“皇仓廒舍”在北仓是独一无二的,应该是运河仓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点。我们游北运河,除了三岔河口,应该这个是个特点。

其实,北仓这个地区原本有一个更加浪漫的名字,叫做尹儿湾,位于北运河左岸。当元代北运河承担起南北物资交流的重任后,尹儿湾以北水浅航道窄,南方的可装载数千石粮食的大型漕船以及从海上来的海船只能行至尹儿湾一带,就地卸下漕粮暂存起来,然后再改换为小型驳船拖运至北京。因此,尹儿湾一带便成了皇粮囤储、中转的重地。每年有上万只漕船往返于运河之上,盛时有上千漕船同时靠岸,转卸漕粮数百万石,场景十分壮观。


天津三岔河口往北,地势高亢,地域开阔,是屯储漕粮的极好地方。元代的至元十六年(1279),朝廷在三岔河口至杨村之间建“直沽广通仓”,包括仓上、南仓、北仓,从此开始有了“北仓”这个名字。北仓就建在尹儿湾。明代永乐四年(1406)又在尹儿湾建露囤“百万仓”,可储粮百万石,从此北仓一词便替代了尹儿湾。北仓,从此驰名大江南北。陈克继续介绍:

这个南仓、中仓、北仓是最靠近北京的重要粮仓了,这个地方为什么要有一个仓呢?因为北仓这个地方是换船的地方。从天津到北京这一道,北运河上有几十个浅。文献上叫“浅工”,这个河道因为比较陡,随时都有一些地方比较浅,船过不去,一到枯水季节就走不了。运粮的船,河水不能低于四尺,然后船才能走。四尺这种水,南方来的大船就进不来了,要倒小船,倒吃水浅的船,叫驳船,实际古代就是“拨”。从吃水深的粮船上把粮食卸下来,卸到吃水浅的船上继续往北京运,这个地方是换船地。海船也是这样,海船甚至连这个地方都到不了。这个驳船,有官船也有民船,有时候也征用民船来运。这一带好些船工也吃这个,有的水手直接就是倒船的,开驳船的。


明朝修建的粮囤是露天的,由于露囤长期受风吹日晒雨淋及虫蛀鼠咬,损耗极大。清朝雍正元年,刚刚登基的雍正帝听取臣下建言,在北仓东南侧开始修建正式的仓廒,专门请来堪舆先生观测俯察,要求选择地势高的地方重建仓廒。堪舆先生察看后,认为北仓一带地形好似是只凤凰,这一带民风厚朴侠义,最适宜兴建仓廒。于是选凤凰之翼处作为仓廒新址。天津市博物馆研究员陈克先生早年曾经从事过粮油方面的工作,因此对北仓廒的历史沿革非常关注,他说:

“我们看到《津门保甲图》上画的皇仓廒舍,跟皇家的形式是完全一样的,跟北京的南新仓是一模一样的,上面有通气孔,上面出来一个门。这个地方在《清实录》里有很多记载,比如粮食坏了,要惩罚一些官员的。粮食从南边过来,用的时候还要分散,比如有往蓟县去的,有军队、驻军,还有赈济。过去那个粮食也不是说都是皇上自己要,他也要赈灾。所以运河边有些粮仓,就是为了减少无用功,运过去还要运回来,这不是浪费么?就存在这,就近。漕运,漕运就是物流,物流就是有运输、有储存。”


漕运图

北仓廒坐东朝西,占地375亩,设仓廒48座240间,囤储量40万石,年周转漕粮四五百万石,是天津最大的皇仓。仓廒西侧正门外大道直通北运河码头,在运河岸边的中仓(今阎街)古槐旁建有“仓督衙门”,并设全国唯一的县仓大使督管仓廒。从雍正至光绪年间,先后有35位大使在任。北仓廒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地位之重,在当时堪称全国之最,成为真正的天下皇仓。储存粮食的技术,也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技术。比如仓廒,它的墙都是下面厚、上面窄,是存散装粮的一个办法,因为散装粮有一个推力,要不然房子很容易出现坍塌的情况。散装粮放在一个房子里,墙没有横向推力。这种方法在文献上有记载,底下宽上面窄,要通风,要离地,防虫等,还要搁上席,棱木,把它垫起来,这说明当时粮仓也有很多技术,更说名北仓,是国家粮仓,是当年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设施。

皇粮关乎京师军需民用之命脉,受到历代帝王重视。北仓廒建成后,朝廷对皇仓严加管理,专派官兵驻守巡逻。乾隆年间重修仓廒,加高地基。为防水患,乾隆帝还多次亲临北运河堤防巡察,疏浚河道,培修堤岸。

乾隆三十二年(1767),乾隆帝亲临北运河堤防巡察水患,驻跸桃花寺。新上任的北仓廒第八任大使兼西沽巡检段生梅闻讯前去拜见,并敬献北运河烧锅老酒。乾隆品后,称酒为“南北相濡醇香浓郁之佳酒”,并御批北仓廒皇粮,命其精心酿制贡酒供奉朝廷。


屈家店闸枢纽

漕运的兴盛给运河沿岸百姓提供了谋生发展机遇,但经历了600多年的繁华后,1929年,北运河因修屈家店闸,河动量日减。那么,为什么要修建屈家店闸呢?北辰区政协文史委文史研究学者胡曰纲讲到:

“过去没有在海河建闸,外国的轮船可以直接开到咱们金刚桥那一带,进了租界地。当时北运河水经常淤积,淤积的主要来源是永定河,永定河过去叫无定河,一到洪汛期间泥沙泛滥,大量的泥沙都冲到北运河了。这是永定河的最终点,就是永定河和北运河的交汇处。北运河淤积后,水位上升,到塘沽海口那儿,大的轮船就进不了海河了。所以当时的英国工部局就指示国民政府,你们得疏浚运河、疏浚海河。然后在上游建一道闸,让它往东流,往东就是小淀那个方向,就属于放淤区了。泥沙沉淀以后,清水从七里海入海了,从东边入海,起到保卫天津市的作用。”

北运河上游河流较多,至汛期诸多河流洪水涌入北运河,给北运河造成巨大压力,经常造成水患。站在如今的屈家店水闸枢纽可以看到,东面较大的是泄洪闸通向永定新河,西面较小的是进洪闸,通往天津市区。胡曰纲说:

“北运河因为有这一道闸,泥沙就进不去了,就变成了比较清的水,白河上游的水进入海河,保证海河的清水。这个屈家店闸,是一个保卫天津市的防洪工程。永定河过去叫无定河,到处泛滥,到处决口。比如双街那一带,就是北运河和永定河的三角地,那个地方叫“三角淀”,现在好多人都去过的“龙顺庄园”,那个地方是三角淀里面,过去都是淤积的。现在淤积的泥沙比平地都高了。”


屈家店水利枢纽位于屈店村东北侧永定河尾闾与北运河交汇处,是天津市北部的重要防洪工程,对护卫天津城和京山铁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用是防汛,汛期泄洪排涝,泄北运河、永定河洪水经永定新河入海,同时也缓解其上游北京市、河北省境内河流的防涝泄洪压力。北辰区文史专家纪宝忠先生介绍:

当时修屈店闸的时候留了一个走船的船道,引滦入津以后怕水往那边流,这边都是污水,从上边来的都是污水,然后都从这边(泄洪闸)到金钟河,就入海了。那边走天津市。当时30年代建闸的时候,又是桥,又是闸。现在这是在80年代重修的。所以说屈店闸这个桥,是第一个跨北运河的钢筋水泥的桥,以后码头、渡口有十多个。以前因为漕船要过来,不允许建桥。那时的水量相当大。除了这个闸以外,以后又相继建了13个桥,包括浮桥,在柳滩、屈店、上浦口。有专门走人的,有坐人力车的,渡口撤了以后相继建了13个桥。

1855年,黄河再次改道,运河部分断流,漕运越发艰难,此时航海技术的进步和火车的便捷更让漕运基本上走到了终点。1901年,清政府正式下诏,两千年历史的漕运终于宣告寿终正寝。


不同时代、不同视角的人认识运河的角度不尽相同。相对于南运河在天津段形成的旖旎城市景观,北运河的气质更为粗野硬朗,历史上,漕运来回穿梭于南北,为了行船方便,北运河减缓流速,这是交通运输时代的运河。而当代的运河是景观河道,也还有人长年累月穿梭于北运河上下,更有人在岸边垂钓。生活在运河边的中、老年人,对运河的看法又不相同,他们记忆里的北运河更加美好,但在河里游泳捞鱼似乎都已成为往事。

联系方式

天津广播电视台滨海广播《城市记忆》节目播出频率:FM87.8\AM74.7

首播时间:每天6:00;

重播时间:每天14:00和23:0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津与北京最早经由大运河连通,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均与运河相关
清江浦六百年祭(六) | 上篇:水色-第一章:傍水的家园—4.陈瑄
京城消失的粮仓曾经的“京通十三仓”
漕运码头通州城
天津是如何崛起成明清时期的经济重镇?
天下粮仓:南粮如何北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