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下粮仓:南粮如何北运?
userphoto

2022.11.26 湖南

关注


导读

隋朝大运河贯通之后,满载物资的漕船自江淮各地北上,运往京城,正所谓“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然而,运河全长数千里,如何将粮食安全送达?沿线粮仓应运而生。

01

数座仓城,分布洛阳内外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瓦岗军,攻占了东都洛阳城外的回洛仓,开仓放粮。附近数十万饥民闻讯涌来,尽情取用。两个月前,瓦岗军攻克百里之外的兴洛仓时,场景与此时无二:从头发花白的老者,到背着孩子的妇人,饥民们含泪领粮,就地攀折树枝,编筐淘米,洛河边淘米的人群竟有十几里长。饱餐过后,饥民们成群结队投效瓦岗军。瓦岗军一时军威雄壮至极,反观洛阳城内,却陷入无粮之困境。

图为清代江萱绘《潞河督运图》局部

无粮,可谓悬在隋朝统治者头上的一把剑。隋朝开国,立鼎于长安,但关中地狭,产粮不丰,地少人多之乡的18岁以上男丁,理论上每人只能分到土地20亩,及至唐代,亩产粟不过一石(仅相当于今日的百斤)。“关中大旱,人饥”“关中疠疫,炎旱伤稼”一类的记载不绝于史书,无奈之下,隋炀帝索性将国都东迁至洛阳。

洛阳本地产的粮食就足够宽裕吗?也不是。东迁的目的,是为了更便于漕运。彼时,东南江淮之地已颇为富庶,稻谷亩产三石,已然成为天下经济之重心。隋朝需要用江准的粮食维系国祚,于是不惜一切代价,开凿出一条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令满载粮食等江南物产的漕船,自江准各地,源源不断北上。

然而,运河全长数千里,流域之宽广、地形之复杂,决定了不可能由同一条漕船完成贯通南北的漕运全程。正所谓“江南船不入黄河,黄河船不入洛水”,运河开通后,即确立了各河系船只分段转运的原则。这一原则的优势在于,漕粮层层转运,根据不同河段水位流量变化等情况,在运河沿线修建粮仓,供粮食临时收储和分发周转。从江南来的漕船,遇水位跌落,船只不畅,便可将粮食暂储粮仓。待水位上涨,再另外装船,继续运往洛阳。

洛阳向西至陕州(旧址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是著名的黄河三门峡段,河中心屹立着两块巨大“砥柱”(礁石),将河道分作三股,穿行于人门半岛、神门岛、鬼门岛之间,故称“三门”。此处河道狭窄,水下暗礁密布,水流湍急又多旋涡,凶险超出今人想象,倾覆于此的运米船不在少数。

隋初迁都之前,朝廷规定,如有人能从洛阳运米四十石,经三门砥柱之险而至长安,就可享受免除征戍的优待,然而应征者寥寥。为免船毁人亡,隋文帝下诏避开此段,漕粮在洛阳经粮仓中转,走陆路,过崤山,到陕州,再走水路,送往关中。此路虽通,然而成本巨大。三门天险的漕运难题,直到唐代也未能彻底解决。

由此,洛阳成为漕粮水路运输及水陆转运的关键节点。

与此同时,运河畔的粮仓规模渐大,遂为仓城。仓城数量渐多,于是构建起隋代一整套漕运仓储体系。这套体系又为唐代所继承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天下粮仓”。

据史书记载,隋唐时期,大运河沿线仓城一度多达十余处,或分布于大运河与其他河流交汇处(如武牢仓),或分布于水陆运输便利处(如黎阳仓)。而最大型的数座仓城,比如隋之河阳仓、兴洛仓与回洛仓,皆在洛阳附近。唐之含嘉仓,更直接设立于洛阳城中,这是李唐开国后,太宗李世民为避免重蹈隋末洛阳城内无粮的覆辙,而刻意为之。

02

含嘉仓,古代中国最大的粮仓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含嘉仓、回洛仓的仓窖遗迹相继发掘出土,隋唐时期大运河沿线粮仓的独特之处,也得以展现。

隋代回洛仓

隋代回洛仓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外东北部,兴建于隋炀帝大业初年。这里处在邙山南麓的缓坡带,地势高,黄土厚,不易积水,向西200多米,就是漕运通道瀍河,顺河南下,可直抵通济渠。

回洛仓仓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350米,面积相当于50个足球场。中部为管理区,东西两侧是仓窖区。管理区内,有通向瀍(音chán读“缠”)河的漕渠与便于载货的车马道。仓窖区内,则是一座座成组排列的大型仓窖,宽阔的十字街,将这些仓窖划分为四个独立区块,各窖之间间距宽达10米,可防火隔离,又可编号管理。

据推算,整座仓城拥有仓容约700座,仓容储量十分惊人。其中一窖体积4000立方米,储粮约55万斤,据此推算,回洛仓总储量竟达3.85亿斤。瓦岗军袭取回洛仓,可谓攥住了隋朝的粮食命脉,隋炀帝从此再无北归之路,唯有困守江都(即扬州),坐以待毙。

回洛仓毁于战乱,隋亡即遭废弃,入唐后已不见于史书记载。这3亿多斤粮食当年是怎么储存的?经考古发掘所揭晓出的答案,令后人称奇。

隋代距今一千四百年,回洛仓采用的仍是人类古老的“穴地为窖”法。据说用此法封存粮食,粮食可存收多年而不变质。

唐代含嘉仓遗址的建筑布局、储限方式与隋代回洛仓几无不同,差别之处在于规模。含嘉仓城东西长600米,南北宽700米,遗址面积达43万平方米。仓窖数量400余,虽不及回洛仓,但仓窖口径最大者可达18米,大窖可储粮近80万斤。据推算,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含嘉仓总储量竟达4.6亿斤左右,占唐代全国大型粮仓总储量近一半,就此荣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

唐代粮仓管理各环节皆有严密的控制措施,比如,输纳入储时,先要以扬掷等方式查看粮食质量、盘点粮食重量,参与清点的一千官吏均要签字画押;粮仓内严禁燃火,一经发现,论罪可流放一年;出入粮仓的司农寺官吏和仓官,要经过监门卫(从属于禁军)的搜检,两者互不统属,这就杜绝了内部人乘职务之便盗卖公粮的现象。至于仓储粮食出纳,更要有司农寺的符牒和木契,如果是预算外的支出,仓部符牒甚至须经中书省、门下省审核。可见隋唐时期漕运仓储管理体系之完善,国家粮食储备意识之强。

唐代前期,东南之地的粮食,经大运河毕集于洛阳含嘉仓,再向西运往关中。关中一遇灾荒,皇帝便直接迁往洛阳暂避。为此,唐高宗还自嘲为“逐粮天子”,武则天则索性长居洛阳,这都是含嘉仓给的底气。

可惜“安史之乱”后盛唐不再,国家发生天翻地覆之变,含嘉仓作为“天下粮仓”和漕运中继站的使命也告终结,但仍作为仓城使用。部分仓窖一直使用到北宋末年,最终在经历北宋灭亡的战乱之后,彻底废弃。

03

以地上库房,取代穴地为窖

含嘉仓虽废,南粮北运却未绝。百年后,元朝开国,元世祖忽必烈任用一代工程大师郭守敬,开凿了从元大都(北京)到通州的通惠河。江南的粮食经大运河而来,走到通惠河一段,漕船由毛驴拉纤牵引,逆流而上,直达积水潭码头;明代时,则经东便门外大通桥码头卸船,转东护城河水路或朝阳门陆路,入储北京城内各仓廒(音áo读“敖”)。

所谓仓廒,即储粮之库房,隋唐时的“穴地为窖”法,终为地面上的砖木结构建筑所取代。历经元明交替,至明永乐年间,每年北运的漕粮,已是元代数倍。明成祖朱棣大力修船建仓,著名的南新仓遂在元代北太仓旧基上起建而成。

南新仓如今的地址

南新仓如今的地址,是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22号。这里俗称东门仓,明代专储军粮,入清则成为皇家御用之仓,内务府供给皇室及朝廷官员的廪禄之需即出于此。

史载,清初时,南新仓有廒46座,后不断增建,极盛时达76座。自大运河而来的漕粮运进南新仓,分储入各廒。各廒贴封上锁,用时再开启发放。南粮到京一般集中在夏秋季,有时仓廒已满,便只得临时露天堆放。其实新到的漕粮是需要先露天晾晒的,常年存放的粮食,也要定期从仓廒中运到户外,翻倒除糠。

康乾盛世之下,南新仓一度臻于鼎盛。仓廒周边商业辐辏,连仓神庙、关帝庙和土地祠都香火不断。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南新仓鼠》一则,描写了其父纪容舒早年任南新仓监督的轶事:一日,一座仓廒后墙突然倒塌,清理瓦砾时,竟挖出一窝砸死的老鼠,最大者巨硕如猫,原来是老鼠在仓廒后墙下做窝打洞,长此以往,终于挖空墙脚,墙倒鼠亡。如此命笔自有深意,但足见盛世南新仓存粮之巨,气象之繁华。

可惜盛世过后,漕运渐趋衰败,太平天国时期,漕运甚至一度阻断。及至清末光绪晚期,漕运制度彻底废止,南新仓也改为它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城消失的粮仓曾经的“京通十三仓”
隋唐时期洛阳城经济文化的发展.doc
〔叩开含嘉仓,解读隋唐天下第一粮仓〕#洛...
【史志·天天读】北京大运河故事丨南粮北运储“两仓”
图说大运河—通州仓廒
京城旧事:南新仓史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