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齐白石书法到底学谁?齐白石传人齐良芷弟子齐白石书画鉴定师汤发周说,往下看你就知



世上曾有齐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间。
若问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处!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思潮激荡的历史时刻,正可谓是“旧时代尚未走远”但“新世纪已经来临”的关口。就书画艺术而言,旧时代的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文人生活的“场态”仍然弥漫朝野,尤其是齐白石长期生活的湖南和北京,更是百年中国历史矛盾与文化原乡的生长之地。



《借山吟馆诗草》 齐白石自序 1928年 北京画院藏·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当然,在齐白石艺术的各种门类中,书法是除画之外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他贯穿生命始终(三十岁左右到九十高龄)的一种艺术式样。而在笔者看来,最能体现人格特质、最能反映人的精神面目的就是书法艺术,这也是我们将齐白石书法单独付梓、且进行系统爬梳和研究的初衷所在。



书法的渊源与演变

众所周知,以画家名世的齐白石,更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书法家。当然,由于特别的人生经历使然,他并没有像同时代文人士大夫那样,从学问的路径或是书斋里走出来。他的书法艺术,是藉画艺而不断完善的结果。用今天的话来说,他的学书临池走的是一条“非专业”之路,甚至是以地画荻、描红仿影,而这些童蒙阶段就应该完成的课业却一直伴随到了他的青春期。



(一)从何绍基登堂入室

对于自己书法的起步,齐白石有过如下的记述:

我起初写字,学的是馆阁体,到了韶塘胡家以后,看了沁园、少蕃两位老师写的都是道光年间我们湖南道州何绍基一体的字,我也跟着他们学了。又因诗友们有几位会写钟鼎篆隶兼会刻章的,我想学刻印章,必须先会写字,因之我在闲暇时候也常常写些钟鼎篆隶了。



寄园诗草 齐白石 28cm×22cm 1889—1902年 北京画院藏·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齐白石书法·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何绍基作为一位有清以来最为杰出的书法家、学者,其对后世以及湖湘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陶融篆隶、涵泳碑版而入行草的风格,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书家学人,并蔚成了清末民初古雅、整饬的一种亦旧亦新的书法风尚。甚至也包括曾国藩、左宗棠、王闿运,乃至稍晚些的谭延闿、曾熙、李瑞清等,在他们的书法中,无不或隐或显、或多或少地受到过何氏的影响。而回过头来,我们可以说,年轻的齐白石也是幸运的,他书法的学习,也正是从这样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师前缘起的。



行草手札(之一)·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二)金农的启示

齐白石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除何绍基之外,还有几位需要提及。其中重要的一位便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书画家——金农。

据胡佩衡、娄师白等人记述,齐白石自己说过:“我早年学何绍基,后来又学金冬心,最后我学李北海,以写李北海《云麾碑》下的功夫最大。”



萍翁诗草 齐白石 22cm×14.5cm 1917—1918年 北京画院藏·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目前无确切资料证明齐白石学金农在何时,但他在其《自述》中说,1906年在广州钦州曾临过郭葆生所藏金农真迹。樊樊山在《借山吟馆诗草序》中也称:“濒生书画皆力追冬心。”此外,还有与他毕生相善的胡佩衡也曾回忆说:“五十岁后……画梅学金冬心的水墨技法。”综合以上言论,再结合存世的此时书迹,所论大抵如此。图例中关于他墨钩“二金蝶堂印谱”的楷书手札,便是典型的金农风格。其实,在他五十岁到六十岁的期间里,举凡以楷书作书札、或作题画,皆会呈现出金农的风格式样,这是一种习惯,还是一种刻意的字法经营,我们已无从得知。但齐白石画中的墨梅是出于金农的“法脉”,关于这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或许是爱屋及乌,从“墨梅”兼及“书迹”亦未可知。

篆书马文忠公语 齐白石 135cm×37.5cm 纸本墨笔 1937年·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总之,齐白石从金农处学到的不仅仅是风格独特的“金家样”书法,更是学到了一种冷逸、孤傲,甚至是不媚俗的气格高标。尽管在齐白石后来的书写中,已渐至脱化掉了这种金农的风格元素,但那种内在的心灵格调和特立独群的精神气度,却始终如影随形,贯穿在他一生的书写中,并也决定了齐白石书法艺术的审美品质和高度。



行书信札 ·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三)以李邕来定格局

就齐白石一生的书法实践而言,应该说确实没有一个系统的脉络可以梳理,况且他的书法也一直是画的依托。如果说画是他的“职业”的话,那么他的书法就是“票友”。因此,他的书法学习应该完全是凭兴趣和一时一地的因缘展开,而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至于他以书法称著于世,这应该是后来的事情,因“画名”而重其“书”,这的确是事实。


齐白石赠杨虎将军篆书四言联·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在此我们看到,齐白石在对李邕的师法和追寻中,从形而上的“象”出发,进入到“意趣”的把握和“个性气质”的阐扬。也是李邕的书法,启示了他沿着心灵的方向,自在挥洒,乃至后来的老笔纷披。于此,我们不难发现,齐白石一生行书的风貌最终定格在李邕的面目里。当然,随着他气质的变化、年齿的日增,更多的还有气象的生发,以及最后的人书俱老和天然的因素,它们融汇在一起,才形成了齐白石书法艺术的精神格调与风格特征。



行书信札·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四)郑燮与吴昌硕的影响

由于特别的人生际遇和禀性使然,齐白石对于艺术的传统有他自己的理解。郎绍君在《齐白石研究》中曾说道:

和黄宾虹、陈师曾等同时代的人比,齐白石所熟悉、临摹、见到的古代名迹,要少得多。他临的八大、石涛、徐渭的作品,有多少是真迹,实在很难说。居北京四十年,本可看故宫及私人藏品,但齐白石和收藏家(如张伯驹、徐宗浩)交往太少。他所见的,多是琉璃厂古董商所收之明清绘画,且真伪混杂,宋元名家杰作已不易在厂肆得见。齐白石本人也不大收购藏品。他一再说“画家不要以能诵古人姓名多为学识,不要以善道今人短处为己长”。



例如他在书法学习中对于郑燮的借鉴便是其中最鲜明的例子。

在艺术史上,郑燮(号板桥)的确是个传奇。他特别的身世与艺术相映照,并以画竹和“六分半书”称名于后世,直到今天,他的诗、书、画,连同轶事与传闻,都是公共视野中的热门话题。但是,若站在传统审美的平台上去审视,郑燮的“怪”确实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从他的时代开始,对他的批评与诟病便不绝于耳。杨守敬在其《学书迩言》中说:“板桥行楷,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更有甚者如王潜刚在《清人书评》中评价郑燮作:“盖画家之雄才而书家之外道也。”



以上虽言辞过于犀利,但大抵合乎实情。但恰恰是这样的“魔道”与“外道”的标表,在齐白石的视野中却是仍有可学之处。他自己也多次说过:“书法得力于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谶碑》。”他不像有些书家,对自己的师从讳莫如深,这也正是他为人为艺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意所在。至于他是如何借鉴郑燮的书法,包括具体的年代,这大都无可稽考,但据其书迹尚隐约可察的倒是如《题画梅寿林畏庐先生诗》,这是典型的郑氏风貌。



陈师曾最崇拜吴昌硕,曾得吴昌硕的亲传,当时吴昌硕的大写意画派很受社会的欢迎,而白石老人学八大山人所创造的简笔大写意画,一般人却不怎么喜欢,因为八大的画虽然超脱古拙,并无昌硕作品的丰富艳丽有金石趣味。在这种情况下,白石老人就听信了师曾的劝告,改学吴昌硕。

这确实是齐白石“变法”、转学吴氏绘画风格的第一手材料。在此,我们也要说,在传统中国书画的视野里,书与画是难以“泾渭分明”的。尤其是在那些大家的笔下,它们已浑然一体,不可抽拔、分野。特别像吴昌硕这样的画家,他更是以金石、书法入画,所谓的“老缶画气不画形”,正是注重一“写”字。因此,可以说吴昌硕的绘画中书法是其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齐白石学习吴昌硕,就绝不仅仅是所谓的画面构图、用色这样简单的效法,而应该是包括书法“用笔”在内的精神意趣的一种全面的体会。这或许是吴昌硕对于齐白石真正的影响之所在。



(五)北碑及其篆隶的取法

众所周知,北碑在有清一朝的大兴有其复杂的文化背景。这里有时代的因缘际会,有文化的时空碰撞,当然,也更少不了代表人物的隆重推出。先是有阮元到包世臣的理论准备,之后更有赵之谦、张裕钊、沈曾植等一代名家的风靡景从,也有像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康有为,尤其是在他“尊碑”思想的高调鼓吹中,碑学确实影响和改变了清末民初书法史的走向。而它的启示意义在于,书法不仅仅要“传承有序”,同时也更要“创造发明”。以“用笔”的拓展为契机,进而深入到对“自然”的重新发现,乃至于最终回到心灵与生命的内省。



应“李筠庵”的这个缘,齐白石从《爨龙颜碑》开始进入北碑的学习。尽管在这之前,他的师法对象何绍基也是“碑学”的倡导者,但他对于碑的实践,仍在帖学的范畴之内,更多的是精神气质层面的变化,在用笔上仍是“帖法”。所以说,齐白石这次直接取法北碑中的“异类”,正如他自己说的一样,是“一个大枢纽”。此碑由于阮元的首肯和推举,在晚清的书坛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还有就是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之列为“神品第一”,并言其“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这些都是此碑能够被人广泛接受的客观因素。



就总体而言,齐白石篆书风格的形成是晚于他的行书的。而且他的篆书学习,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从文字学、三代吉金,乃至于像《说文解字》这样的小学经典入手,而是一切从题画、治印的实用角度出发,临时生发,为我所用。如他书于六十一岁(1924年)时的《篆书四屏》,便明显地呈现出参杂各种式样的一种“混搭”风格。款题作:“南湖仁弟令以错乱无度之字书之,不足为教。”其实,这的确不是他的自谦,应该是他的真情道白。此外,还有他的两首诗,也能清晰地表达出他的书法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印文与印风(十七)(图文)
黄宾虹书法及印学探微
篆刻研究 | 谈当今篆刻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下)
吴昌硕与齐白石之对比
齐白石的书法笔力强健,源于他临过缪篆,他的画因书法而逸趣横生
我们知道吴昌硕的书法学习篆书和石鼓文,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