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4方: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卷一

【方歌】

香砂六君参术甘,苓半陈姜共水煎,脾胃气虚痰气阻,脘腹胀痛呕吐痊。

【组成】

人参 一钱〔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白术 二钱〔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茯苓 二钱〔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甘草 七分〔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陈皮 八分〔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半夏 一钱〔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砂仁 八分〔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木香 七分〔行气止痛,调中导滞,温中消食〕

【用法】

上加生姜二钱,水煎服。

【功用】

健脾益气,理气化痰。

【主治】

主治气虚肿满,痰饮结聚,脾胃不和,变生诸症者。症见脘腹胀满、疼痛,纳呆嗳气,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脉滑。常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腹泻等病症。

【加减】

如兼脘腹胀满, 加 桔梗、 枳壳;嗳气反酸, 加吴茱萸、 黄连、 瓦楞子、 乌贼骨 以清泻肝火;加青皮行肝胆之气;嗳气则舒, 甚则呕恶, 加竹茹、 枳实;口中晦气, 腹胀大便难, 加莱菔子、 枳壳;食欲不振加菖蒲、 佩兰;胃脘痞闷, 甚则隐痛, 连及胁 肋, 加柴胡、 郁金;胸胁胀闷, 加扁豆、 厚朴;少寐多梦, 加生龙骨、 生牡蛎以助睡眠;失眠, 加菖蒲、 远志祛痰宁 心;头晕而痛, 加僵蚕、 钩藤;若肢倦乏力, 食欲减退, 食 后腹胀者, 加鸡内金、 麦芽;大便溏, 加山药、 莲肉, 重者 予诃子、 肉豆蔻收涩止泻;咳嗽咳痰, 加桔梗、 杏仁;加 丹参、 延胡索活血止痛。胃脘疼痛, 得热则舒, 加肉桂 益火补土, 以温胃散寒。

【方解】

柯韵伯曰: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盖人在气交之中,因气而生,而生气总以胃气为本。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昼夜循环,周于内外。一息不运,便有积聚,或胀满不食,或生痰留饮,因而肌肉消瘦,喘咳呕哕,诸症蜂起,而神机化绝矣。四君子气分之总方也,人参致冲和之气,白术培中宫,茯苓清治节,甘草调五脏,诸气既治,病安从来?然拨乱反正,又不能无为而治,必举夫行气之品以辅之,则补品不至泥而不行[www.fane8.com]。故加陈皮以利肺金之逆气,半夏以疏脾土之湿气,而痰饮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滞气,缩砂以通脾肾之元气,膹郁可开也。四君得四辅,而补力倍宣;四辅有四君,而元气大振。相须而益彰者乎!

【运用】

本方适用于治疗胃肠功能减退、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扭转、慢性肾炎氮质血症、西蒙氏病、神经性呕吐、全身性皮肤瘙痒症、口腔溃疡、慢喉瘤、腹部手术后康复等病证,而必须症见胸闷、腹胀痛、大便溏薄,苔白腻,脉虚者。

【验案】

1胃脘痛(脾虚肝旺,湿热蕴结)

王某,男,38岁,2015年10月16日初诊。胃脘痞闷数年。胃脘痞闷,甚则隐痛,连及胁肋,饮食、二便如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既往:胃炎、胆囊炎、胆囊息肉。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脾虚肝旺,湿热蕴结。药用:党参20g,茯苓15g,焦术15g,半夏10g,陈皮10g,木香5g,砂仁10g,柴胡10g,郁金15g,焦栀15g,鸡内金15g,甘草10g。7剂,1剂/d,水煎分早中晚3次温服。

二诊:脘痞嗳气显着减轻,但觉右胁肋隐痛。时作时休,饮食二便如常。舌淡苔薄白,脉左沉细右沉缓。中医诊断:胃痞,证属脾虚肝旺。药用:党参20g,茯苓15g,焦术20g,陈皮10g,青皮10g,木香5g,砂仁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山药15g,莲肉15g,甘草10g。7剂,1剂/d,水煎分早中晚3次温服。药后诸症均减,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患者脾虚肝旺,湿热蕴结,湿阻气机,影响气机升降,肝气横逆克脾,气滞不通则痛。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故治从脾胃入手,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底方健脾和中。因脾胃气虚,中焦失运,脾弱木旺克土,伤其生发之气,肝气不得疏泄,郁久化火,隐痛连及胁肋,佐以柴胡、郁金、焦栀疏肝理气。肝气调,则脾气舒。二诊症见好转,去半夏加青皮行肝胆之气;加山药、莲肉入脾滋养脾阴、健脾益气,加川楝子、延胡索入肝活血止痛,一补一行,一收一散,补消兼施。(李德新)

2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脾胃虚弱)

王某,男,64岁。2008年3月8日初诊。无明显原因口腔舌面溃疡反复发作两年,每年发作5—6次,秋季较重,每次10余天至1月不等,甚为痛苦。复发后服用维生素B:、维生素C、抗生素。外用冰硼散、锡类散、珠黄散等,时愈时发。诊察所见,面色萎黄、口腔舌面可见散在3—5处大小不等溃疡面,局部肿胀不明显,色淡红,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伴体倦乏力,饮食不香,二便调。脉证合参,属脾胃虚弱为本。治宜健脾补气。投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用党参15g,生白术15g,茯苓15g,生甘草9g,木香10g,砂仁8g,防风10g,半夏10g,陈皮12g,当归12g,栀子10g,大枣三枚[方剂汇]。水煎服l剂/d。服药7剂,疼痛明显减轻,溃疡面未再增加,进食增加。上方又进10剂,加石斛12g,鸡内金15g,生山药18g,生麦芽15g,共服20余剂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临床上口腔溃疡多系心经热盛上攻于口,口腔粘膜腐败所致,但不尽然,大凡时间短急性者为热,长期反复发作者多为阴虚证。脾主运化,脾虚运化失司,精微不布,口腔舌面失于濡养,故可成口腔溃疡。治宜健脾为主,佐以清风热或清虚热之药亦为正治之法,脾之健运,胃之消化均正常,精微来源旺盛,则溃疡自愈。(党中勤)

3黄疸(脾虚湿困)

李某,男,28岁。患黄疸已半年,西医检查,肝功不正常,中西药均服过,吃东西不香,胃口越来越差。症见右胁隐痛,脘闷恶心,食入则闷胀不舒。倦怠神疲,大便溏泻,小便微黄。苔白微腻,六脉缓弱无力。证系病久脾虚湿困,法宜健脾燥湿,芳香化浊为治。拟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广藿香6g,砂仁6g,党参9g,茯苓12g,白术12g,法夏曲9g,陈皮6g,甘草3g,川厚朴6g,腹皮6g。三剂,水煎,分三次服,每日一剂。药后胃纳渐增,浊苔化,精神好转。嘱其续服香砂六君丸一月而康复。

按:本案为黄疸日久,脾虚湿困证。脾胃虚弱,化源损伤,病难以愈。中医对此种黄疸,重在治脾,不仅仅于治肝。肝病及脾,必须以治脾为主,此中医疗法不同于西医也。(熊寥笙)

4咳嗽(脾胃虚弱,母病及子)

樊某,女,56岁。2013年9月2日初诊。主诉:咳嗽2月余。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咳嗽、流清涕,服药治疗后感冒愈,遗留咳嗽咽痒症状,不间断用镇咳之剂治疗,罔效。刻诊:咳嗽,咯白黏痰,晨起、饭后或进食甘甜油腻痰多、口中黏腻感、胸闷、纳差,大便溏。诊查: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腻,脉濡。中医诊断:咳嗽(脾胃虚弱,母病及子)。治法:培土生金,补脾益肺,止咳化痰。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30g,姜半夏12g,陈皮12g,醋香附10g,砂仁10g(后下),五味子10g,苦杏仁10g(后下),石菖蒲12g,生姜10g,炙百部12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调治14天后,痊愈。

按语:培土生金法也称补脾益肺法,土为母,金为子,母荣则子荣,即借五行相生理论用补脾益气之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在中医治疗咳嗽,尤其是内伤久咳中具有很大的优势。李东垣谓:“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创健脾益气之法,充实了“培土生金”的内容。李士材在《医宗必读》中亦谓:“脾有生肺之能……土旺而生金,勿拘于保肺。”本例患者咳嗽日久,病程漫长,中焦气血不足,土虚金亏,母虚不能养其子,故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化痰,再加五味子、苦杏仁以敛肺止咳,标本兼顾,14剂而病愈。(王新志)

5胁痛(脾虚气滞、痰阻扰神)

患者,女,40岁。2013年5月15日初诊。以“间断右胁隐痛不适半年余”为主诉在门诊治疗。病人自诉半年来多因饮食不节及情绪刺激后出现右胁隐痛,伴胃脘胀满,乏力,纳食一般,失眠,夜间多梦易醒,精神欠佳,大便日1~2次,呈煳状,舌淡苔白稍腻,脉沉细。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3年。B超检查示:胆囊壁毛糙,多发性胆囊息肉(胆囊内可见数个略强回声,较大者约3mm×4mm,无声影,不随体位移动)。西医诊断为多发性胆囊息肉;中医诊断为胁痛,证属脾虚气滞、痰阻扰神。治以益气健脾、化痰行气,辅以安神通络为则。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加减。方药:党参15g,砂仁6g,木香10g,白术20g,茯苓20g,陈皮10g,枳壳10g,山药30g,薏苡仁15g,茯神30g,夜交藤30g,合欢皮30g,生龙骨(先煎)30g,牡蛎(先煎)30g,醋柴胡10g,香附30g,炒当归15g,牡丹皮20g,延胡索15g,炙甘草3g。共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服上药2周后,胁痛、乏力、胃脘胀满症状较前明显缓解,纳食增加,睡眠较前好转,仍觉四肢稍乏力伴腰膝酸软,大便日2次,便质溏,苔薄白,脉沉细。守上方去牡丹皮,白术改为白术炭30g,加熟地黄15g。12中国民间疗法201j年2月第23卷第2期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三诊:胁痛、胃脘胀满、乏力症状皆消,偶有心烦失眠,中药守上方去柴胡、党参,加百合30g。服至60余剂,患者讲已无自觉症状,复查B超示胆囊息肉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患者素体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胃失通降,水湿运化不相顺接,聚湿生痰,土壅木郁,气机升降失调,痰浊聚于胆腑,胆络失畅,气运受阻,胆络瘀滞,日久而发为本病。脾虚水谷精微化生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而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则见失眠。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予以党参、砂仁、木香、白术、茯苓、山药、陈皮共奏益气健脾、行气消痰之功。辅以薏苡仁与山药助其健脾祛湿之功,以杜生痰之源;茯神、夜交藤、合欢皮以宁心安神;龙骨、牡蛎镇静以增安神之功;醋柴胡、香附以疏肝理气;牡丹皮、延胡索、当归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二诊时患者诸证皆缓,伴有腰膝酸软,大便溏,故去其性凉之牡丹皮,加性甘温之熟地黄,加强其养血滋阴、填精益髓之功。三诊时患者偶有心烦失眠,余证皆消,去党参、柴胡,加百合以清心安神。方证相符,随证加减,疗效显着。(杨国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胃以通降为顺”胃主通降,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一个方子帮助我们“降胃”!
3种保和丸,如何选择?和谁搭配效果会更好?一次讲清楚
邓铁涛 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四)
咳嗽(六)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咳 咳!
临证心得
十二经脉辨证论治方法(八)足太阴脾经辨证应用举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