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耶鲁哲学博士谈写作:如何能有逻辑的表达思想
在美国上大学,写作很重要,几乎每门课程都需要写 Essay。国内对于写作有一个偏见,那就是将辞藻华丽等同于文笔好,将文笔好等同于好文章。

作者Emily ,耶鲁哲学博士,本科写作课老师。

而进入到美国大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除这些雕饰,让读者明白自己说什么。
写作课是美国顶尖大学学生在深入专业领域学习之前,必不可少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表达训练。

针对美国高校的写作课,耶鲁本科写作课老师 Emily 指出了中国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Emily 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本科毕业于达特茅斯学院,硕士毕业于耶鲁大学,目前在耶鲁攻读博士学位。与此同时,她还有另一个身份:在耶鲁教授本科生写作课,尤其是大一新生的学术写作入门。
在她看来,写作之所以在美国高校的课程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几乎每门课程都需要撰写 Essay,和美国高校提倡“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密不可分。
博雅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思想者和世界公民,提倡学生博览各类学科,了解多种思路和方法,拥有自由的思想。而 Liberal 一词本身也代表了学生以文字阐述自己思想的能力。
“读写能力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也是最难的一种抽象的批判性思维。”它不仅与博雅教育的哲学内涵相呼应,从现实角度来看,学术写作也的确是众多课程的主要考核形式。
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顶尖高校基本都会要求学生在刚入学时就选修一些与写作相关的课程,因为从高中时期针对客观事实的观点型写作到大学时期提倡个人创新发现的研究型写作,这其中有着巨大的跨越。


中国学生在美国课堂遇到的诸多困境中,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偏理科的孩子通常既不爱读书,也不爱写作,他们在写作中遇到问题可以想见。
但有时候,一些文科“学霸”,爱读书也热爱写作的“文艺少年”,在美国大学里同样会遇到写作困境,这似乎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出中国学生写作训练的弊端。
“当我拿到一篇文章,几乎能一眼判断出,这篇文章是出自中国学生之手,还是美国学生之手。”Emily 说,她有两年教导中国学生的经验,对那些中国学生的写作“套路”,已经了然于心。
在 Emily 看来,中国学生很爱用长句,喜欢用各种复杂的术语来重复同一种意思,喜欢诗意的、华丽的辞藻和句子,但美式写作则会认为以上都是一种干扰。
“说明性”是美国大学教育中定义学术写作的一个要义。其实任何写作都应该具备这样的功能,无论写作还是演讲,目的应该是让别人“懂”——理解作者或讲述者要表达的意思,而中国学生有时引以为傲的写作,很多时候并不介意让别人“看不懂”。
这是中国学生在写作上直接可见的一个问题,也是在形式上跟美国写作要求不相兼容的一个问题。但在这些行文风格背后,还有更严重的能力缺乏,那就是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


写作上的“不兼容”,会给美国大学留下“学习能力”不足的印象:因为中国学生不能把文本材料有逻辑地分解成一篇有观点的文章,并且让别人也能看懂——这中间,教授想看到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不是某个出其不意、又缺乏论证的观点。


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学术写作是通过和某一领域的其他专家的交流而被建构起来的,你会假设你的读者对某个话题感兴趣,而且他们想要知道更多,然后你把你自己的发现融入这个领域其他现存的发现之中。
第二个不同之处其实包含两点。
首先,是对原创性研究的强调。你需要去发现一些别人未发现过的数据,从而去传递一些真相。我们对真相的求索应该是永不停止的,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发现新的信息。
其次,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的确是一门艺术。论证中应该包含你认为最佳的信息,但是对于那些和你的观点相左的信息,你也需要去阐明为什么它们是无关紧要的,它们如何服务于你的中心思想句。
整个论证的过程不仅要关注你的论点,还要辐射更大的学术背景,这也是学术写作的独特之处。


一手研究、文本细读、批判性思维
1. 如何训练学生做研究?
二手资料指的是对某个对象已有分析的资料,一手资料则是指最原始的资料。
举个例子,如果说《人权法案》是一手资料,那二手资料可能就是有关《人权法案》的各种书籍。这其中的区别非常重要,一个是从未经过过滤的对象,另外一个则是通过某种筛选的历史时期。

在大学阶段,我们会鼓励学生做一手研究。大多数刚升入大学的学生都只做过二手研究,假设他们研究的是《人权法案》,他们会读很多相关的书,然后写一篇论文。
但在大学,我们会让学生研究《人权法案》本身,然后形成属于自己的二手资料。因此我在教学生的时候会说,无论你们对什么话题领域感兴趣,你们都要至少找到一份一手资料,而且关注的点要尽量小,否则的话你们需要处理的数据会太多,然后基于你找到的这个一手资料去写你的论文。
2. 什么是“文本细读”?为何要训练这种技能?
“文本细读”实际上是中国学生觉得最难的部分。你需要尽可能地慢下来,不仅要看到文本(一个短语、句子)的字面意思(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当然这个技能在除了英语学科以外的其他领域也同样适用),还要不断地深入挖掘,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更深一层次的含义,除此之外,还需要辨别出在整部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手法和模式。
“文本细读”从文本的原始含义出发,观察它与更大主题的共鸣,然后利用这种共鸣去重新解读原来的对象。这种做法同样适用于研究历史、艺术史或者社会科学等学科。
不过,“文本细读”的确是一项比较难习得的技能。它使你的思维过程变得复杂,而且这项技能对于每个人的人生都很重要,甚至对于任何需要创造力的岗位都是必须的。比如你要懂得去读出商业报告中的深层含义,你要学会去解读新闻。


3. 如何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写作的美好在于,你总有机会逼大家去更深入地思考,通常我会让学生说出某篇论文的中心论点,他们经常会不可避免地犯错,因为在任何复杂的论文里,都会有很多论点,问题在于你如何发现某个可以概述其他内容的论点,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因为你让学生把各层的论点按照等级排列,学会总结,不遗漏重要的部分,让他们明白在总结中需要精细到怎样的程度。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思考过程。
我有个最好的例子,当我让学生去修改他们的论文时,我会再三强调一些严格的规则,让学生仔细阅读论文,改正这些地方,然后上交给我。他们一开始会满怀希望地动手修改,完成 checklist 上的所有事。
然后你只要等个15到20分钟,你就会发现他们脸上那种惊恐的表情,他们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句子好像空无一物,根本没有写出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事实上,任何经常写作的人都会经历这一过程,就像一件毛衣,你拉出一根毛线,整件毛衣就散架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批判性思维特别重要的原因,因为当你想要传达你的观点的时候,所有有关这个观点的缺陷全都会凸显出来,而这的确让人无比抓狂。只有在写作中不断地修改、编辑甚至重写,才能造就一个真正优秀的批判性作者。

我们为什么要孩子多读书?

没有谁只是想让孩子变成一部百科全书,毕竟人的记忆再强大,未来也会被人工智能轻松碾压。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很早就告诉他的学生,“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

这说的,就是“会读书”!

“会读书”的人总能在别人休息时成长,他们往往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会读书”是一种能力,它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我们都明白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为孩子囤了一柜子的好书,督促孩子大量读书。

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孩子却经常出现这些问题:

看书没耐心,没翻两页就把书丢掉,跑去玩游戏;

刚看过的故事书,让 TA 复述一遍,却支支吾吾讲不清楚;

书看了很多,写起作文来却还是干巴巴,不会运用素材;

从科普书里学到的知识点,隔天就忘了;

……

这些问题背后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大多数孩子的阅读都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

想想平常你和孩子一起看书,是不是都是讲讲故事,认认生词,总结一下中心思想,再借故事跟孩子讲讲道理,就完了?

这种简单、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式,并不能让孩子真正地吸收到一本好书的精华,所以即使读得再多,对孩子的阅读、思考、写作等能力的提升效果也有限。

相反,只有把一本书读透、读深,才是更高效的阅读方式。

那么,作为家长,要如何让孩子摆脱表面性的阅读,从而引导孩子做到有效的深度阅读呢?

美国和加拿大的教育家们,经过长时间的教学研究和考察,发明了一系列高效的阅读方法,目的是让孩子学会把书读深、读透,并且学会独立思考。

这些方法经过整编,收录在了这套《我的第一本深度阅读手册》里:

《我的第一本深度阅读手册》礼盒装

(适读年龄:6岁及以上)

全套包括:

1本《我的第一本深度阅读手册》

2套口袋互动卡30张

14枚精美的阅读勋章

儿童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每个家庭都该拥有的一本阅读手册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SA,在针对儿童组织的阅读测试和研究中表明,儿童阅读培养的重点,是培养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孩子如果能在童年成长的关键期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学会阅读,那将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的第一本深度阅读手册》就是为孩子量身定制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是这套深度阅读盒子的绝对主角。

它并不是通过深奥的理论告诉孩子如何阅读一本书,而是利用一个个阅读策略,引导孩子一步步触达一本书的内核。在日常阅读中,自然地学会如何深度阅读一本书。

简单地说,它就是一本阅读的工具书,6 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自己边看书边用,家长也可以在亲子共读的时候,有意地用书里的内容进行引导。

它融合了风靡全世界的“加拿大阅读力训练体系”,整本书没有孩子难以接受的说教,而是用一些非常容易上手的策略和操作,孩子在日常读书中运用,就能潜移默化地提升深度思考能力、阅读深度和写作能力。

很多学校和教学机构都曾借用这本手册,把阅读方法教给孩子们。

结果发现,学会这些方法的孩子们阅读能力大大提高了,读完不仅忘不掉,还能讲给别人听,并有自己的思考。

在上课的孩子们:

用过的家长们反馈都很好:

下面是每位家长都值得拥有它的 4 个理由—— 

01

启发孩子思考

把一本书读出更大的价值

何为阅读?可不是简单把一本书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

每次阅读后,让孩子花上5-10分钟,跟随手册里的阅读策略和启发式问题的引导,在图形工具上,写一写、画一画。

不要小看这简单的一次次练习,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就能把一本书读出更大的价值

在手册中,一个个阅读策略和启发问题都会引导孩子,在完成浅层的字面阅读后,不要就此停留,而是继续调动大脑进行深度的思考

手册里每个阅读策略后配套的图形化工具,也会帮孩子更容易输出有价值的阅读收获。

相信孩子看到自己这么棒的阅读成果,也会受到鼓励,更加爱上阅读。

02

手册通过7大主题训练

让孩子学会深度阅读

想一想,我们孩子现在每次的阅读都在做些什么?是背诵、抄写生词、看图写话、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吗?

这,不应该是阅读的全部,我们有责任告诉孩子,除了那些,阅读还需要有更多……

复述故事、确定关键情节、分析人物、理解故事背景、理解主题和观点、确定主题和细节、理解关键信息,7大主题帮孩子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这样做才能帮他们整体、深入地透视一本书。

爱阅读、会阅读的孩子,一定不会是一个脱离生活的书呆子,而是能够在阅读中感悟生活价值,透过故事里的人物去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通过“联结现实中的人物”、“假如我在故事里”各种图形工具的引导,孩子更容易将书中人物联结、嫁接到自己身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局限的,唯有读书能使有限的经验扩散出来

如果孩子们能随着阅读拥有成千上万种“神奇”的人生,那天下一定没有比这更划算的事了!

03

手册通过内化思维能力

助力孩子终身学习

时代变化真是太快,技术每天都在更迭,如果孩子不具备终生的能力,那所有现在的专业学习在未来面前都会变得一文不值。

而《我的第一本深度阅读手册》,则是融合了风靡全世界的“加拿大阅读力训练体系”,让孩子在使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内化7大思维能力,从而助力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

 

△ 手册中的“提问”和“推测”思维力训练

孩子通过深层提问,可以学会换位思考,并利用推测,理解人物情感。

 

△ 手册中的“综合和分析”思维力训练

关注作者的背景,孩子可以更多维度综合和分析,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 手册中的“图像化”思维力训练

把文字变成图画,在图像化的过程中,孩子的理解变得生动而深刻。

△ 手册中的“确认重点”思维力训练

找一找重复出现的词语和内容,原来书中的重点和主题就在这里,孩子很容易确定。

 

△ 手册中的“监控理解”思维力训练

通过对“正在学知识”的记录,和“已了解知识”的迁移,孩子可以监控理解对知识的理解情况。

04

手册的结构化输出训练

帮孩子跨越写作的关键障碍

为什么我的孩子拥有大量阅读,写起作文来还是一塌糊涂?

不少家长在读书多和写作好之间直接画上了等号,其实单纯阅读只是给孩子的写作之池蓄上了水,但究竟这池水该如何吸取利用,孩子还是毫无头绪。

手册中采用了比思维导图更具体的结构化图形工具,让孩子通过明确的阅读目标,启发式的引导语言,直接完成阅读输出,自然养成结构化思考和表达的习惯。

一个好的故事,一定有内在清晰的表达逻辑。通过这样的图形化工具,即使是再复杂的故事,孩子也能很容易清晰把握故事内在的逻辑

对那些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或尖酸刻薄、或温柔腼腆、或豪气大方,单纯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图形化工具,更形象理解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是如何刻画的。

05

更多细节

只为让孩子爱上阅读

除了阅读手册,这套书还设计了很多细节。

比如勋章,孩子每完成一次练习,就可以获得一个勋章,这会让他特别有成就感

书里还配有互动卡,可以随身携带。父母和孩子无论去到那里都可以进行有趣的互动练习。

互动卡片的a面,每张都针对一个具体阅读方向,列出了多个互动问题,层层递进走进一本书的内核,孩子自我表达的欲望也会越来越强。

在发散之后,手册的互动卡b面,可以引导孩子认知自己在沟通过程中的思考方式。帮助思维自然形成结构化思考、表达与解决问题的逻辑。

当然,这本手册除了以上对孩子们的帮助,还有更多价值……

比如,它可以帮父母成为孩子身边的阅读导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直作为温柔的陪伴者存在,阅读中也是如此。

当晚上陪孩子阅读时,父母如果经常拿出这本手册试着找出一个策略,用手册里的引导语和孩子沟通一下,相信一定会成为孩子身边的阅读导师。

它还可以,把孩子思想上的成长进行珍藏

当若干年后,我们和孩子一起回忆过往,除了拿出相册,还有什么能记载孩子的成长?

谁都可以帮孩子完整保留身体成长过的轨迹,那他曾经闪光的思想呢?

一本手册,唤醒孩子缺失的阅读力,用深度阅读创造孩子的大未来。

前腾讯副总裁吴军博士曾说过:教育只有一件事,引出潜藏在孩子内心的智能,让他拥有持续一生的学习热情,教育,就完成了。

这套书其实就是在引导孩子找到读书的乐趣。有了兴趣,爱上读书也就不是什么难事。

带孩子吃一顿大餐,不如让孩子拥有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生作文遇难题,到底是写身边的事,还是写有意义的事?
耶鲁教授:中国学生的写作套路,恰是国外大学最忌讳的!
膨胀了!担心娃英语“滑铁卢”,竟然找了哈佛毕业的“家教” | 推广
坚持终身阅读对培养写作能力、深度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2019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深度思考
从四大维度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设计 ——学习《美国语文》的启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