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商鞅变法——秦国是如何变成杀戮机器的

两周八百年,战国时代相互绞杀了近三百年,主战场的中原豪强群起,文化武功灿烂非凡,但最终一统天下的却是前面六百多年几乎没人搭理,没人看得上的秦国。秦国能成为最终胜利者,和一个人是密不可分的,真可谓是“得一人而兴邦”。

话说魏惠王的宰相公叔痤快不行了。病重的公叔痤对魏惠王说:丞相府中庶子公孙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公孙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公孙鞅赶紧离开魏国,公孙鞅笑道:他不肯听您的话用我,怎么又会听您的话杀我呢?果然,魏惠王并没有把他放在心上。

而另一边的秦国在两年前秦孝公刚刚继位之时便颁布了一道《求贤令》。这道《求贤令》,几乎快成为秦国最后的呐喊了,因为在秦孝公继位时,东边的所有战略要冲都是魏国的,整个东线无险可守,魏国随随便便就能推进来,而且最关键的,众多诸侯全都瞧不上他。

商鞅变法前战国地图

秦孝公是一个有尊严的人,《求贤令》一直在提他那位有出息的祖宗秦穆公,他想重振家业。上天往往眷顾有志气的人,给秦孝公派来了魏国落魄知识分子公孙鞅。秦孝公和商鞅这对改变历史的组合,会面了。

公孙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不鸟他。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孝公依然不鸟他。摸准了脉的公孙鞅回去改了PPT,第三次就把秦孝公镇住了,他提出了一个叫做“霸道”的大框架行政方案。总结起来,就是他要搞改革,而且是大破大立牛逼哄哄的大改!

公孙鞅提出霸道治国后,秦孝公很满意这个方案,于是拿出来听听百官的意见。毫无悬念的,公孙鞅的“霸道”方案一登场,就像往茅坑里丢了一颗炸弹,百官骚然。几乎所有人都揪住了公孙鞅,各种声讨,“霸道”更是被斥为胡说八道。

但公孙鞅却在征求意见会后私下给秦孝公打了一针强心剂。他是这么说的:1、庸人们的眼界有限,他们只能看到眼下的事,面对伟大的突破时,他们一上来不可能热心投入。2、庸人们会冷嘲热讽,可是等丰硕成果显现后,他们又会欢天喜地的冲上去摘桃。3、真正建立不世功业的人自己得有主意,绝对不会随波逐流,4、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受益,不一定要遵循传统。5、可以平凡人在具体职位上处理刻板事物,但千万不能跟他们讨论大政方针。6、平凡人实践执行,贤明人(我商鞅)变法改革,智慧人(您秦孝公)指出方向。

这一通说下来,秦孝公下定决心:谁说也没用了,你看着来吧!公孙鞅没有让秦孝公失望,他大刀阔斧的展开了他的改革。史称:商鞅变法。(他后来被封到商地,所以又叫商鞅)

公孙鞅的变法做了很多事,基本可以归为两大类,一个是土改,一个是军改。

土改的第一件事是,所有的领土,不再分封。历史老师将先秦到清末这段一直叫做封建制度,这其实是很不准确的。因为在公孙鞅改革后,封建制度就渐渐土崩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绵延了两千多年的郡县制。

公孙鞅将整个秦国的领土划分为了三十一个县,每个地方设立了县令与县丞官职。这种变化在于过去的领主们统领一切,但今后领主们最多对自己封国的财产还有话语权,人事权就别再想了。现管变成县长了,而县长们只能管理百姓领国家的工资。百姓们的征税,服役的服务对象却统一变为中央,而且今后每次攻下的新领土统统直接设立新的郡县,中央直接派县官上任,今后的所有人力资源全部成为中央的了。

这一改变,意义极其深远,深刻的影响到了今后两千多年直至今天的中国历史,政治格局。时至今日,我们的省,市,县,村的制度依然是沿用如此的思路。这一制度,历经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充分的证明了它的成熟性和稳定性。所谓的郡县制,对于中央政府来讲,它方便统治一竿子插到底。更深一层次上讲,公孙鞅的变法,为今后中国历史的中央集权,铺平了道路。

土改的第二件事是,官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但作为交换,所有的土地拥有者要向国家纳税,服兵役。所有的农地开阡陌,设道路网,把农村分成一块块的均等大小的土地,这就使得土地计算变得可视化了。这条改革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将税收成本降下来了。之前土地在士大夫们手上,钱不光要不上来,而且最可恨的是,谁家有多少家底儿,谁都不清楚。

国家有危难之时,国君最怵头的就是我能动员上来多少力量去平这事?我找谁去动员?现在方便了,整个国家有多少地,每年都打多少粮食,有多少户人口耕种,有多少人能上战场,中央清清楚楚。最显著的成效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了。

过去老百姓们种的都是别人的地,现在可以变成自己的了,产量也就上去了。不服役就还地,上前线能分地,服兵役时也没那么多废话了,土地私有化,一举多得。

其实将土地私有,鼓励开荒,这都是每个朝代初期的标配做法,给农民土地种,让农民有自己的地,就解决了最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老百姓们有了活路,有了恒产,自然也就踏踏实实的当顺民,老老实实的被中央抽血。

土改的第三件事:移民。战国时代我国的居民人口密度最高的,是以今天的河南地区为中心画圆,半径涵盖今天山西,河北,山东,江苏的土地,越往河南走人口密度越高,所以秦国东边的人口要比西边的人口多很多。

看到东边的地不够种而西边的地却都荒着,公孙鞅大笔一挥,都给我移民!跑得快的有地种,谁种了就归谁。秦国的广大底层人民沸腾了,大量的无产者跑到西部开荒,而且秦国还允许其他国家人民到西部开荒。韩赵魏地处中原,且开发较早,所以人口底子好,地少人多,大量的三晋百姓变成了秦国“西大荒”的建设者。

土改的第四件事:重农抑商。首先,对所有商品加大流通税。公孙鞅是个很讨厌商人的人,你干买卖,你有多少家底我看不见,货和钱都太好藏,这个我不喜欢。为了打击商业活动,公孙鞅同志甚至提出过大幅提高酒肉价格,按原价征十倍的税,这就好比今天我们买瓶啤酒100块一瓶,90块钱都是税。我看你们谁还经商,都给我老老实实种地去!

不仅如此,公孙鞅还进行了户籍制度登记,就是这个制度,将整个国家的家底彻底算明白了。户籍不仅将秦国人口进行了普查,而且商鞅还做了进一步的限定,到岁数必须分户口单过,限制人们随便旅游,不许私人开旅馆。其实目的就一个,把全国人民全变成农民,,踏踏实实的给我变成一个国家农奴。

土改的最后一件事:统一度量标准。

统一度量有两点应用。第一:利于征税;第二:废除货币。

过去的度量标准很不相同,张村是碗,李村是锅,王村是瓶,这在征税时就很不方便,每个村都得解释,每个村都得换算,忒费劲。公孙鞅再次粗暴定标准,都给我统一喽!我看往后谁再少交粮食!

公孙鞅在统一度量后废除了秦国的货币,百姓间的交换变成了以物易物,经济发展一朝回到了原始社会,但不得不说,这种政策确实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国力,让人民因专制而成为乖宝宝般的国家农奴。

废封改县,土地私有,荒地移民,重农抑商,统一度量,公孙鞅用这五招系统性的全方位组合拳帮助秦国迅速积聚国力,并为统治者匹配了户籍制度这个一插到底的大杀器。接下来的军改,将完美的和农改契合成为一个整体,将秦国打造成了一个国家版的杀戮机器。

军改的第一件事:明确赏罚标准,进行爵位奖励,设计二十级军爵制。这二十级军爵的获取手段只有一个:杀敌。今后在战场上,每杀一个人,就给我拿脑袋回来领赏,除了脑袋啥也不认。每砍一个敌首,升一级,这就是“首级”一词的由来。

二十级军爵制

今后再立了军功,有地,有奴隶,有赏赐,而且非常好量化,拿脑袋来就有赏。所以今后秦国人再上战场,看见敌人脑袋兴奋的两眼直冒绿光。爵位不好获得,它只有上战场这一条途径,任凭你是过去什么贵族,全都不好使。这样一来,固有的利益集团被极大削弱了,传了好多辈爵位的贵族大佬们都恨死了公孙鞅。

军爵制度的开创,抹平了贱民与贵族的差距,谁都可以通过砍人改变命运。拼命得来的爵位有以下好处:第一,你将来如果犯事了,爵位可以抵罪。第二,国家的住房,衣服,都有分级,不是有钱就能享受的,你还得有资格。而且公孙鞅想的很远,爵位不可世袭,这就非常好的解决了几十年后的军功集团问题。不过公孙鞅还是加了一个爵位的小补丁:虽然你自然死亡,爵位就没啦,但是你如果战死沙场就不一样啦!只要死战场上了,你的爵位你儿子就可以世袭。这更加激发了秦军的视死如归精神,我砍死你我就赚了,我要是被你砍死了,我儿子还能继承我的待遇将来接着砍你和你儿子。

军改的第二件事,完善兵役制。首先,由于户籍制度诞生,兵役制度被延伸到了更底层的民众,更广泛的地区,将国家的军备力量瞬间扩大。有多少人,能用多少人,后备力量多少人,统治者一目了然。在那个时代,心中有数绝对是最大的军事优势。

第二步,明确了具体的兵役制度。男子长到二十岁国家就给你分地,让你种三年,三年后,你就应该攒出一年的粮食了,然后二十三岁时带着粮食来为国家服役。正规服役分为两年,第一年上前线打仗,第二年当宫廷的卫士。服役期满后如果你还活着,退回乡里回复良民身份,有特殊事时再进行征调,征调也会规定期限进行轮调。

军改的第三件事:严刑峻法。首先,通过严密组织,将五家编为一伍,采取连坐法,对于反政府的行为,告密者视同首级一个的功劳,藏奸者,五家一同连坐。私自斗殴者,严厉刑法,最惨的死法叫五马分尸,公孙鞅的思维是,要打架到外国打去,你们都是农奴,都给我老老实实种地,荷尔蒙去战场或卧室释放,要么给我杀敌,要么给我生娃。

土改与军改将秦国变成了只有两种职业:农民与军人。前者富国,后者强兵。人人种地,粮食就多。粮食多,养活人就越多。养活人越多,种地的和打仗的就越多。打仗的越多,抢来的地越多。地越多,粮食越多···

公孙鞅有一个著名的论调:要让所有的国民始终处于贫困线上,最好家里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民愚则易控,民智则国乱。让他们每天傻傻乎乎的光顾着干活,这样的统治最好。这种极端的功利主义变法,将秦国变成了杀戮机器,也为今后中国历代政权的重农抑商,以及政权对商业的蔑视和制度打压的国家风气开了个非常不好的头。

但是有一个事实是秦国经过变法后强了,而且不是小强,是大强。秦孝公四年,败韩军于西山。秦孝公八年,占领魏国少梁,打韩国占领安陵、山氏,插入魏韩交界地带。秦孝公十年,围魏旧都安邑。秦孝公十一年,占领魏国西北国境最重要的战略据点固阳,同年修建武关(关中四塞之一),秦楚间必经咽喉。秦孝公十九年,周王国四十一任周显王封秦孝公为“西部封国盟约长”,一扫当年被斥不得会盟之耻。

公孙鞅不光下马能管民,上马还可以管军,曾多次带队伍上前线征伐,像孝公十年围安邑,十一年的西拔固阳的精彩战例,就是出自他之手。总体来说,公孙鞅这人是个全才,但有才无德一直是他一生的注脚与背书。无论是他对待百姓,还是对待同仁,还是对待敌人,极端的结果主义导致他为了达到目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无所不用其极。

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场大胜,则更加体现出了他的卑劣之处。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孙鞅伐魏。前一年,魏国刚刚经历马陵大败,公孙鞅建议孝公,趁他病,要他命,打劫要趁早。孝公觉得很对,遂同意发兵,公孙鞅是主帅。魏国派出的将领,是魏公子卬。

公孙鞅和公子卬是好朋友,两人在魏国时曾经在老宰相那里共过事。公孙鞅觉得曾经的这份同仁之情可以利用,派人送了一封信过去。大意是:从前在魏国时,我们是好朋友啊!如今我们却成了敌对的两军统帅,虽然我奉的是国君的严令,但我的内心却极不愿意打这场战争,希望你我能进行谈判,用和平的手段解决两国的问题,然后举杯痛饮,各自班师,你说这多好。

魏国公子卬如果仔细的想想这几年他们家西边的领土都是谁挑头抢走的,就知道公孙鞅没有什么好心眼,而且大兵都开出来了,不打出点成绩,砍点脑袋回家,秦国的将士们都不干。

不过这位魏公子还是决定去。因为战国时期,虽然已经礼崩乐坏了,但整个社会对于信义的重视程度和今天对财产的重视程度是一样的。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的信义是等同于生命的,一个大人物说过的话是不用立字据的。虽然兵不厌诈,但却从没有人拿自己名誉当儿戏的。

不过公孙鞅无所谓,这是个没有底线的家伙,在他眼里什么都可以利用。魏公子卬去了以后两人把臂言欢,指天互誓为兄弟之国,在酒会上,公孙鞅伏兵突起,控制住了魏公子。然后秦国的特种兵混入了回行的魏公子队伍,再让大军掩后。魏国守将看到自家人回来,没有防备,随后秦国特种兵开始大砍脑袋,魏军大乱,秦军随即冲杀,魏军大败。魏惠王得到消息后,肝胆俱裂,尽割河西七百里土地求和,并悔恨自己当初不听老宰相之言。

自此黄河天险,秦魏两国共享,公孙鞅因战功,受封于商地,又号商君,公孙鞅变成了商鞅。

商鞅这个大地主并没高兴几年,他的大限到了。他之所以能满世界得罪人,能干掉任何与他意见不合的人,在于他身后的秦孝公。秦孝公二十四年,孝公逝世,秦惠王上台,他的老师们被商鞅割掉过鼻子,全秦国的贵族旧势力们全都被商鞅得罪过,几乎是同仇敌忾般的想要弄死他。

秦惠王刚刚上位,就布置了全国通缉。商鞅开始逃亡,他最开始逃亡到魏国。他阴了人家的统帅,侵占了人家上千里的土地,魏惠王恨死了他,拒绝他进入国境。他逃亡的路途中无法进旅店,因为他当年自己设置的法律规定,没有文件不得住店。最终万般无奈下,他逃往自己的封地商地,最后被捉住五马分尸。

商鞅的变法,在秦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我们更深层次的看,商鞅的变法为什么会在秦国获得成功?李悝的变法,帮助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大牛。吴起在逃离魏国后,在楚国也依样画葫芦的搞了变法,申不害在韩国变法,但都仅仅是短时间内使国力得到了有限的提高,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法的效果也越来越有限。只有商鞅的变法越来越强劲,效果越来越大。

从春秋,至战国,好几百年间,如此多的名相为什么都没有做到过如此成功的变革呢?要知道,自商鞅起,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再次出现了如此翻天覆地的从上层到中层再到底层的全社会性质的体制与法律的改变,剩下的要么胎死腹中,要么过早夭折,比如王莽,比如王安石。成功的变法往往也仅仅是微调,比如张居正,大基本面是无人敢动的,敢动的都死了。改天换地改革,只有商鞅和新中国做到了。

细分析下,只能说这是在诸多凑巧中的一系列因缘际会。当时的商鞅,赶上了想出息的秦孝公,这点很重要。每一次改革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领导人欲求变,而且不是三天热度而是发自内心的,这点就往往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碰上的机会。秦孝公遇到了商鞅,如此的政务型天才,既有与当时情况相适应的纲领,又有执行力,这种大才往往也是几十年出一个。不过更重要的在于,当时的秦国很落后,这恰恰是变法能够成功关键的关键。

为什么落后者反而能成功呢?因为阻力少。由于中原各国发展较早,国家内部经过数百年的耕耘早已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即便经过了艰难的合并与整合,统治者往往还是难以将资源统一的集中起来。

你变的每一条法,动的都是别人的利益,你挡人家的财路,人家就该断你的生路了。但秦国因为起步晚,而且一直被当做蛮夷,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都比较落后,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这也是商鞅的铁腕可以铁到底的原因。

商鞅之所以能铁腕,在于秦孝公在后面能站得住台,而秦孝公能站得住台,本身也在于能够威胁到他的利益群体不多,他可以镇得住,中央之所以能够大批量的派官员下郡县去当官,是因为原本那个地方就没有被分封出去。也可以说,秦国在变法前,就具有成为专制国家的基本条件说到底,秦国一切成功的根源,在于它原本的落后。

秦国因为这独特的历史机遇,开启了兼并六国的开关。在孝公一朝,秦国兼并河西之地,与魏国共享黄河天险,占据崤涵之地,筑函谷关,武关,自此控天下之咽喉。东出楚魏可进中原,守则据关河之险足以自固。

秦统一中国之基,就此奠定。后来奋六世(孝公,惠王,武王,昭襄王,庄襄王,始皇)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功业种种,始于商君变法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盘点秦国的四位“大良造”:除了商鞅,你还知道哪一位?
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土改”与“军改”运动?
【战国的纷争】18-商鞅的法令
历史的真相——商鞅之死
品读商鞅变法的三大核心思想,解读他为秦国带来了哪些改变?
在战国七雄中,为何只有秦国越打仗越富有,其他的都没落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