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五章 心理医学与中医学

第五章 心理医学与中医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心理医学与中医学

 

    心理医学属于医学。心理医学是在学习、吸取各学科成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其中尤其是中医学更是心理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医学是新型的医学,学习吸取中医的精华是其特点之一,这是在对中西医理论体系作了对比以后作出的抉择。

    心理医学强调“人”的医学和整体论医学,所以特别重视中医的整体论医学思想,并将此作为自己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指导思想,将中医的重要学术思想和实践方法贯穿在整个心理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之中。

 

二、今天中医的世界地位

 

    中医是中国古老的、特有的医学,是人类医学宝库中、一个有着精深博大理论和丰富实践内容的伟大医学。虽然在近代由于中国特定的国情和社会环境、致使中医一度受挫;但自80年代始,境地大为改观,中医重显她昔日的光彩。今天的中医受到世界的青睐和重视,其所以如此,与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也有密切的关系。现代人越来越发现西医的缺点与毒副作用,转而重视中医中药的优点。在法国,人们把西医看成为硬医学而产生恐惧,把中医称之为软医学而倍受欢迎。在日本,中医更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们称,日本的汉医学研究要超过中国,

    由此可见,今天的中医具有重要的世界第地位。

 

三、中、西医学的理论体系。

 

    综观世界上的医学,可以分成两大类型,即现代医学和民族医学。西医为现代医学,中医为民族医学。中医是世界上具有特殊地位的民族医学。

    西医有西医的理论体系,中医有中医的理论体系,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各有所长;她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成长起来的,各自为特定的历史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更新的特殊时期,因此对两者的各自优势,必须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和评价,以便对她们进行取舍和赋予新的内涵以及确立发展的方向。为此,就必须对两者的理论体系作一系统的回顾和比较。

 

第二节 中西医理论体系比较

 

一、医学的理论体系问题

 

    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从这个体系中又不断分化派生出各个子体系。原来曾经是独立发展的地区性的小体系也不断汇入总体系。

    中医是中国中独有的一个完整体系。然而时至今日,中医早已随着华人出国而远播洋,同时也带回西医的影响,所以近代的中医已不完全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西医似乎是一统的典范,但英美、德日…等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所谓中西医学理论体系也只能是相对而言,绝对是难以界定的。以下主要就相对体系进行讨论。

    1,西医的理论体系

西医的理论体系可归结为生物学的体系,这是一种建立在解剖基础上的体系。医学的对象是人,西医的最基本概念就是把人看成为单纯的生物或生物机器,看成为像机器的组装、拆卸一样,可以把人体还原为物理的、化学的单体。

    解剖学使西医认识了人体的结构:巨体解剖认识人体的系统和器官;局部解剖识别器官组织的层次;病理解剖发现了病灶;显微解剖看到了组织的亚微结构;电镜更深入到超微结构和分子结构。现代的高科学技术使解剖达到了分子层次,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分子解剖,或说它是解剖学的延伸。解剖进入了细胞器、膜相结构和受体、受点的立体构型。由于解剖学的成就,西医对人体结构的了解,似同对机器结构的了解一样清晰。所以恩格尔说:可以把人体还原为单体。这就是“还原论”理论的实质。 由此,近代医学又从单纯的机械论发展为生物机械论,从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的机械论医学模式发展成“人是生物机器”的生物医学模式。

    以上就是现代西医的医学观念和理论体系的渊源。

    2,中医的理论体系

    中医的理论体系可以归结为“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体系。这一体系来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以及人类自身实践的经验体会和对自然现象的分析判断。根据这些实践,人们发现,人类的生老病死、健康长寿无不都与大自然的昼夜冷暖、阴晴圆缺、风寒暑湿燥热,地理环境,水文气候息息相关。这自然不仅是地球上的自然,也包含广袤的宇宙自然。天人合一的天,指的就是自然。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的一统整体。合则生,青春常驻,健康长寿;分则衰老死亡,疾病丛生。天人合一还包括人类机体内部环境的和谐统一。人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这一巨系统内还包括众多的子系统;而人本身又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医把人体称为“人体小宇宙”。在人体内也存在“合一”。

    简括地说,中医的理论是“合”;西医的理论是“分”。

 

二、中西医理论体系比较

 

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差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

㈠宏观与微观的差异。

    中医的理论体系从从宏观着手,从宏观基础上理解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在宏观上将人类与宇宙联系。对具体的个体则又看成为“人体小宇宙“,同样用大规律加以认识。中医的观点特别强调整体平衡;而整体平衡的重心就是阴阳平衡。在阴阳总平衡下又分出:内外、表里、虚实的各别平衡。平衡与失衡是相对的、动态的;平衡与失衡组成一对矛盾。在正常情况下,不平衡(即失衡)是短暂的、零散的,处于次要地位,恢复平衡则是快速的、持续不断的,占主导地位;所以从总体看,人体是处于平衡状态,即处于稳态。人体的稳态,尤其是内稳态,是人体健康和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从哲学观上看: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

    西医的理论体系从微观着手;其重点在于论述、研究一个个具体的个体和局部。西医对微观有透彻的了解。这一体系对以往的医学深入发展,形成根基深厚的基础科学起着重大的作用,为临床提供了扎实的、有力的数据和详尽的实验资料、基础理论。以往,反映一个临床医生的基础理论扎实与否的“三理一化(指病理、生理、药理和生化)”就来自微观研究的成就。但今天过分偏重于微观,也会带来了另一面的弊端。由于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知识累积之广、深、细,技术要求之高、精、尖,科室门类之众多、庞杂、量大,致使即便是一个精力再旺盛的人也难以达到门门精通、类类熟悉;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个体、在其一生中能够精通的只能是一个部门或一个局部;这样,久之,惯性就会使一个专攻一个专业(一个点)的专家就只见到自己局部的重要而过分予以强调,从而也就会忽略整体;只熟悉和精通自己的专业,而疏漏和轻视左邻右舍的专业以及忽视全局整体的重要性。西医的重微观特点,带来最大的局限性是过分强调“病灶”而忽略“病人”整体,从而也就造成了“只见病灶不见人”的弊端。

    ㈡诊断学上的差异

    由于宏观、微观方面的差异,也就决定了诊断理论和治疗方法上的差异。诊断是治疗的依据,有正确的诊断才能有正确的和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西医治疗的对象是“病”,这病来自诊断。中医治疗的对象是“证”,证通过辩证获得。

    西医诊断重在确定病灶和病原,并由此创造发明了一系列诊断仪器和工具:显微镜、X光机、心电图机以及A超、B超、CT、ECT、内窥镜、核磁共振、核素扫描等等……,从一般到高精尖乃至极其复杂的诊断手段和仪器。这虽然无疑给临床提供了强有力的诊断武器和科学的依据,反过来又为医学理论积累了大量使人信服的的数据和资料,从而促使医学向高层次发展;然而,仪器使用得多了,就容易产生医生过分依赖仪器、轻视和忽略临床检查的弊端,使诊断的正确率逐渐下降。此外,任何的仪器检查都有个操作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问题,和其对临床知识和临床规律的掌握程度的配合问题,以及仪器本身的误差精度问题;而临床医生对仪器的性能、知识的了解程度、和能否正确地理解、解释仪器显示的图象、数据、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正确判断,对做出最后的诊断结论又有极大的关系;这些都需要两者密切的结合。两者的背离,很容易造成判断的失误和诊断结论的误导。在生物医学模式时代,疾病以生物学的损害为主,机体有明显的病灶存在和生理、生化指标上的异常,此时用仪器检查,确实对诊断的确立有极大的作用。但今天,医学模式发生了转变,形成了大量心因性的疾病,以致使仪器检查对于这些新的病谱、病种,也就是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应激所引起的疾病,几乎已无能为力。又由于临床医生和仪器操作技术人员因分科太细、太专、知识面的太专一,致使临床和实验的脱节日益加深,导致判断的误差日益增加。

    中医的诊断从整体着手,依靠自身的感官,直接用望问闻切作为辩证的手段去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作为诊断的依据。这就避免了西医的弊端。 中医的诊断依据是直接的、第一手的感性资料,这些资料对于“证”的诊断要比用仪器获得的资料更为有用,对“施治”更有针对性。目前中西医师结合工作中存在的某些倾向,即所谓:“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是有问题的,它不包括在本文提倡的概念中。这种“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实质,只不过是用用中医的成药或汤头歌曲的汤药,而完全抽去了中医“辩证施治”的核心精华;把“辩证施治”改成了‘辩“病”施治’,完全违背了中医的本意、核心。这种倾向实际上是一种西化的中医,而不是原来的中医。

    当前医学已从生物模式向心理模式转变,中医的宏观辩证诊断就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中医的诊断主要是确立人体的不平衡所在,确立是虚还是实、是阴虚还是阳虚、是在表还是在里、在营卫还是气血,由此来进行“辩证”然后“施治”,以纠正失去的平衡。平衡恢复,机体就达到健康。中医这种从宏观着手的辩证诊断,删繁就简,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㈢治疗学上的差异

    西医治疗学理论的根本点也是针对“病灶”而立;所有治疗手段和用药的目的,都是为了消除病灶。现代西医、西药的发展进入了分子药理学领域,其药物有十分明确的的作用点,效力强大,疗效迅速,某些药物的作用几乎达到了“立竿见影”的地步;西医的某些手术治疗直接挽救了一些垂危病人的生命;器官移植延长了病人的寿命。这些是西医治疗先进的一面。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负性的一面:药效越强,其安全度越小、毒副作用越大,掌握就越难;而手术治疗和创伤性的检查会带来对机体的损伤和具有潜在的危险。此外,在今天模式转变的时代,西医治疗对一些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应激所引起的的心因性疾病和心身疾病以及一些找不到明显病灶的病人、就显得无能为力或疗效极差。

    中医的治疗理论并不依据“病”,而是根据“证”;凡一个有主诉不适的病人,不管其有无病灶都可以经过辩证,根据证然后归入脏腑气血、阴阳五行、表里虚实而进行“施治”。根据中医观点,一些人即使患的是同一种西医概念的“病”但由于其心理素质、承受力和体质状况的不同,其主诉的不一样,在望问闻切的辩证中就会具有不同的“证”;而另一些患西医概念的不同的“病”,也会由于上述的原因而会具有同样的“证”。中医是根据证治疗的,所以前者虽是同一种病,但治疗可以完全不同;而后者虽不是一种病,而治疗却可以一样。这就出现了现在人们所称呼“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新名词。中医的这一学说,丰富、开拓了医学的思路,也扩展了中医自身的概念。

    中医辩证施治的优越性越来越多地被国外所接受,法国称中医药为软医学,因为中医用的是自然疗法;相对应称西医为硬医学,因为西医的化学合成药有很多毒副作用,西医的手术会给机体带来附加的创伤、损害。

    西医的治疗过分强调病灶和只注意治疗病灶;中医的治疗针对病人和整体。这就是中西医治疗学上的主要差异。

    ㈣保健学上的差异

西医的预防医学和保健学是针对“病”和躯体健康而形成的理论学说,因而其内容和方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针对传染病的三大环节(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环节和保护易感者);②定期作躯体健康(不包括心理健康)检查;③对病强调“三早”(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④针对外环境开展卫生运动。

    中医的保健医学

    中医提倡“摄生”的概念,是中医重要的保健医学概念;中医保健提倡“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心身同步锻炼以强健体质、修身养性,延年益寿、;提倡: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形与神俱、精神内守以保持心身健康。中医提倡的摄生,不是消极的防病和单纯地要求不生病,而是更高地要求:与“鹤鹿同春”,与“松柏长老”,“度百岁乃去”。

 

第三节 中西医的成就与发展趋势

 

西医的成就与不足

    ㈠西医的成就

    西医对近代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世纪旧社会的瘟疫、传染病几乎已被彻底消灭;使人类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发生显著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建立了系统的营养学;近代发展的遗传学使人类一出生就开始优生优育;器官移植挽救了濒临死亡的病人,延长了他们的寿命;医学生物工程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类的体质和使之长寿,也改变了自然、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链。西医在这些方面的功绩成就要比一般的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大得多。

    ㈡西医的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模式发生了转变,而尚未随之转变观念的西医就显出了她的不足。现代西医面对大量新出现的新病种、新病谱,就显得措手不及、难以应付、发生了困境;尤其是面对心理学和社会学范畴的新课题,西医原有的理论、观念都已显得不相适应。西医观念中只见病灶不见人的医学思想、既容易造成与要求日益增高的病人间的隔阂,而又因忽视了整体、忽视整体调节,致使其对现代大量出现的心因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效益与正确性大为降低。西医中单纯依赖高、精、尖仪器的检查,既查不出心因的症结所在,发现不了心理功能上的紊乱与障碍。更解决不了人们的心身双重障碍。这些问题,在西医队伍中也已有人察觉到问题的所在而正在逐步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方法,例如美国加尔福尼亚大学教授、预防医学院院长奥尼什、就创立了以运动和素食为主的顺势疗法(homocopathy)来治疗冠心病。但这只是一些局部的、点滴的改变,其根本的理论体系未曾变动(要变也难)。

 

二、中医的成就与模式转变后的中医

 

    中医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其子孙后代繁衍,人丁兴旺(当然今天又作别论)靠的就是中医,靠的是在经典中医理论、中医医学思想指导下的中医中药。虽然现代中医的发展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以及看到自身理论的正确合理的科学内核,也借助于西医科学的发展而获得的;而且西医的微观成就也给中医增添了加深认识的手段和武器,使之进一步识别了虚证与西医研究中的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轴的关系,从而在调治虚证时有了更广阔的余地和手段;但最根本的实质、依靠的仍是中医本身的内在价值。

    在现代医学模式发生转变后,心因性疾病大量增加,中医的优越性更日益显露,中医的成就,就更日益突出;中医较之西医具有更明显的作用与地位。中医内因病因学中的内因七情、脏志学说与心主神明等理论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中医的宏观观点:“天人合一“以及整体调控的医学思想、理论体系,更符合高科技社会、高信息时代新医学模式中的新病谱、新病种的诊治需要和具有强大的效力。

    综上所述,中西医各自有自己独特的成就和自己的理论体系以及各自的历史发展轨迹、特征和贡献。但当历史进入高科技、高信息、高度竞争的时代,西医的观念就显得滞后,因而就必须改变,西医的理论体系也必须更新;而中医的观念和理论体系却显得与时代的步伐合拍,中医在实践中取得实际疗效的诊治方法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以下重举例2进行温习:

病例 何× 22岁 未婚 务农。平素体质差,贫血。197734月下旬因发热十余天,先后曾用过青、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药物治疗,毫无效果。即去医院门诊:作血培养及肥达氏反应均阴性,肝功能正常,血沉70~115 / 小时;412日摄胸片提示粟粒性肺结核;随即开始进行正规的“三化”抗痨治疗:肌肉注射链霉素、口服INHPAS。但历一个月的疗程,病情不仅未见好转,反而更重,胸片复查,病灶扩展。因治疗毫无起色,病人就自动出院,消极悲观,甚至想自杀;后在家人陪伴下转而请求予以中医药治疗。证见:面色胱白无华,形瘦肉削,肌肤甲错,神情极度萎靡、憔悴,目光忧虑,脘腹膨隆如鼓,肢体浮肿,按之没指,舌质虚白光剥无苔,脉细数,重按几无。案曰:病缠日久,精气大夺;脾失健运,肺失治节,肾失开阖,致水湿壅滞:脾气不能输精,致肤失荣华;然,证虽见精神萎顿,但尚清明不乱,目光虽甚忧虑,但尚灵活有神,此乃属可治之证。即先予开导、抚慰增其信心;唯正气已伤体质羸弱,实邪虽存尚未达极,故治宜先扶正培本。首方以健脾益气、培土生金为主,合以附桂温肾利水,以消阴霾之法。方剂:太子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扁豆 附片 仙茅 鸡内金 甘草 山药 桂枝 5帖煎服。服药后,纳渐开,肿稍退;原方略予加减再7帖。二周后,显然见效,阳气渐回;唯肺尚有余热稽留,参附之剂,慎防阳亢,故前方复入芩百部以清伏热。再二周,胃纳大开,日食斤许,肿尽退,体重反增十余斤,体力倍增,精神振奋,目光明亮;惟脸色仍黄,此乃营血耗损之故,转方以补血为主:全当归 大熟地 何首乌 五味子 黄芩 百部 白芨 淮山药 勾藤 磁石 十帖。全程共服中药45帖;疗程中用西药INHPAS配合治疗;停中药后,也同时停用PAS,而单以INH维持。半年后随访,患者已完全康复,食欲良好,面色红润,体重又增十余斤,已参加全日劳动。胸片复查,病灶全部吸收。

    这一病例很可以说明当前中西医的现状与差异所在。

 

 

第四节 学习中医学的精华

 

一、学习整体论观点

    人体是个整体,医学对人体的疾病与健康的处理必须从整体出发予以考虑;尤其是现代社会,心理社会因素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更离不开整体。从上节病例举例来看,西医疗效之所以不佳,其根本原因在于只见病灶不见整体之弊端,只管了病灶的诊断的正确性,而忽略整体的分析,只注意局部病灶的处理而忽略整体心身的调治;只看到抗痨药的药理作用,而无视机体免疫抗病的潜力;更未注意心理因素的作用与地位。

    中医的核心思想和理论体系观点是从整体着手,由此看到了疾病发生中的正与邪的整体斗争中的双方态势与阴阳平衡、虚实的所在,从而使治疗不拘泥于病灶、重调治于整体。上述病例之所以有效,完全是取决于中医整体论思想观点的指导所得。这也完全可以证实中医整体论医学思想的意义与作用及其“辩证施治”方法的优越性。学习中医整体论医学思想将会给现代医学带来新的活力。

 

二、学习吸取中医学中有用有活力的术语

 

    有些人对中医的理论体系咬文嚼字,非议纷纷,认为中医的理论体系需要“解构”,中医的概念术语需要“重建”,中医的语言要改造成“国际性的语言”。实际上这表现是对中医学的无知和对祖国语言的浅见。中西医各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必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现代的中医已经学习了很多近代西医中很多先进的科学和方法,掌握和采用了相当一部分西医的概念和术语;因此西医也必须而且应该学点中医学中有用的精华理论和术语以补充自己的不足,丰富自己的词汇、概念和理论。

    中医学中的很多概念、词汇和术语,实践证明是有生命力。例如“阴阳”这一术语就曾被德国学者应用于“C-AMPC-GMP”这一对对立统一物质的高度概括性概念;也就是说C-AMPC-GMP是阴和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由此可见,不是中医术语需要改建的问题,而是需要医学从新对她学习和理解的课题。目前所以有“改建”“解构”和改造等等问题,主要是人们的观念问题。如果对中医不深入去学习、去进行临床实践,不深入了解和体会中医术语词汇的丰富内涵,而只是从理论到理论、从个别的糟粕、瑕疵和个别的中医的片言只语中去挑剔,是不足取的。如果这些问题不消除,长此以往,中医的现代化就会变成空话,就会变成: “中医现代化=中医西化”的遗憾结局。现在有些中西医结合者所提出的“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口号是错误的,因为它完全抛弃了中医的核心精华抛弃了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中西医应该互补,但中医必须保持自己的优势和精华核心。

 

三、学习中医的理论体系的精华

   

    本文从中西医理论体系及其历史演变研究着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这些理论体系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对比。中西医在总体上的差异,主要是宏观与微观问题的差异;中医强调的是宏观,西医看重的是微观。由此出发,本文着重从临床角度和临床实践进行了探讨研究,重点论述了诊断学、治疗学以及预防保健学上的差异;从中发现西医的不足,和中医优越性之所在。由此可见,在现时代,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及其体系、理论、观念与新时代的要求已开始发生背离,产生了困惑;而中医的理论体系、观念却符合了时代的需要,发挥了她的优势,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现在我们所了解和见到的还仅仅是中医点滴的部分的事例;我们相信只要深入学习下去,定会发掘出更多的中医精华,所以此不仅仅是古为今用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继承、发扬和广大的问题;随着研究、学习的深入和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以及理论的发掘深化和创新,中医及其理论体系定将会发挥和显示出强大的作用和生命力。

 

四、从继承中医精华中发展壮大心理医学。

 

    以上论述的中西医和中西医学理论体系,是指原有的中医和原有持生物医学模式观念的西医;新崛起的心理医学是完全不同于生物医学的医学,她们的主要不同点是医学思想和观点。心理医学是在新时代、在同时学习了中医学和中医的理论体系和观念后,发展成长起来的。因此心理医学的理论体系也特别强调整体、强调“心理”和心理的主宰,她与中医理论中的“天人合一”“人体小宇宙”(或称之为“人天观”)的医学思想完全想吻合;心理医学中的“心因”及“心因性”的概念也来自中医的内因七情和“脏志”“情志”学说或就是这些学说的移植。心理医学是一新崛起的医学,为此,她还必须大力和深入、深化学习中医学,研究中医学,从学习研究中吸取精华、发展自己。

    与此同时,心理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心理医学对“心理”本质研究的进步和了解、发现、发展,也必将有助于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在这一意义上看,心理医学与中医学有着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正确看待中西医?
中西医为什么还没有结合?
中西医之间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中医启示人类 重新审视科学+破除对西方文化的迷信
仁心雕龙:中医复兴要有大医学观——李致重
中西医之间的距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