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树葬正迅速兴起,取代火葬只是时间问题?网友:不用买墓地了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其文明内涵海纳百川,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独有特征。在千年的时间长河中,诞生了无数独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在文化长河中产生的丧葬文化

从古到今,各种丧葬手法虽有不同,但总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我们目前所处的年代,“火葬”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丧葬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丧葬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最先开始的是“土葬”,如今是“火葬”。但随着人们观念和环境的改变,“树葬”,这一新兴的丧葬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那么,新兴的“树葬”可以取代之前的丧葬方式吗?现在,就让我们对这一话题展开研究吧。

迟暮夕阳,落叶归根

土葬,是流传最广泛的丧葬方式,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可以见到土葬的身影。逝去的人更换衣服,梳妆打扮,然后被装进棺材中,深埋于地下,地上设置墓碑,来表达对亡者的思念。

其家人在过节之时也会前来供奉贡品,俗称“扫墓”。土葬是自中华文明出现时就存在的传统文化,它的地位在当时是举足轻重的。土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入土为安”就是在汉族千年的历史中流传下来的,“众生必死,死必归土”,这句话也是对土葬文化的阐释。

土葬有着很多的礼制规定,包括棺木的种类,墓室的大小,陪葬品的多少。有的富贵人家,墓地浩大,金银珠宝等陪葬品不计其数;而更多的墓地则是平民老百姓一类的墓地,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只有一个墓碑可以纪念,甚至有的墓都没有墓碑标识。

除了标准的墓地外,还有一些被称为“乱葬岗”的地方。这些地方埋葬的人多为客死他乡之人,无亲无故只能丧葬于此;还有一些是战乱死去的士兵,平民,江湖人士。总之,死后不知身份的人,只能在荒郊野岭随意埋葬。

久而久之,这些地方就被称为“乱葬岗”。有时,在进行工程建设,挖开地基时,就可能会发现藏于地底的尸骨。“尘归尘,土归土”,土葬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可以说已经是非常高了。古代君王的陵墓规模宏大无比,但也最终“归于尘土”。贯穿华夏民族数千年历史的时间长河中,究竟有多少人逝去,多少人埋葬于地底。

披麻戴孝,悲痛哭丧,亲友奔丧,儿女守灵。一系列繁琐而严谨的丧葬仪式,也凸显出了对于丧葬的敬重。在现代的一些乡下,也可以看到随处鼓起的小土包;还有大城市中备受尊敬的烈士陵园。葬于地底的是我们的先人,是见证了时代变迁的人。原本土葬会贯穿人类始终,但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

摩天大楼随地而起,鳞次栉比。柏油马路;高铁,火车线路;高速公路等的出现,都是土地资源的迅速利用的结果。而此时进行土葬,就会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为了经济社会继续快速,高质量地发展,国家的一系列政策也随之下发,新的丧葬方式应运而生。

它的出现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所以,“火葬”的出现,是历史车轮不断前进的必然结果,它必将取代“土葬”。

时代变迁,火光冲天

接下来,就该讲述这种新的丧葬方式了,它就是“火葬”。火葬在我国古代就有所应用,“集柴薪而烧之”,就是以木头来焚烧尸体。

火葬,就是将逝去之人的躯体进行焚烧,将焚烧后剩余的骨灰装在容器中,或埋入地下,或装入瓮中交给其亲人。火葬的实行极大地节约了土地资源,而且比较方便实用,因而许多国家都很推崇火葬。

只需要一个提供高温的火炉,就可以将亡者的灵魂送入高天,得到安息。而且在疫病流行的时期,采取火葬也是最为安全可靠的方式。被病毒感染后死去的人们,经过火葬后杀灭了所有的病毒,有效地遏制住了病毒的扩散,在无形中保护了其他人的生命安全。

为了纪念意义也可以将骨灰混入死者生前的画像中,或者做成饰品保留。有的则将骨灰撒入汪洋大海,撒在山上,撒在空中,回归“自然”。这种丧葬方式节省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侧面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疾病流行时采取的火葬法,更好地阻止了灾难的二次暴发。

在一些信仰佛教的教徒看来,火化神职人员或者虔诚教徒的尸体时,会留下“舍利子”。这些舍利子被他们看作佛门至宝,专门建塔设香进行供奉,以求受到庇荫。

对于一些家境并不富裕的人来说,火葬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土葬的成本,并且仪式并不烦琐,不需要其他任何形式的服务。所以,火葬也是一些贫穷人家的首要选择。

骨粉落地,落叶归根

“树葬”,作为一种新兴的丧葬方式,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现代社会一直在发展,轻工业,重工业,都对如今的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包括酸雨,雾霾,大雾,等等。自然灾害也随之而来,泥石流,海啸,洪水,地震。所以,为了保护环境,改善自然,人们选择将骨灰撒给植物。一方面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将死之人的愿望。

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存活了下去。并且,在树葬周围没有任何所谓供桌,墓碑等设施,完全自然。

“树葬”,又被称为“风葬”,“挂葬”等。骨灰被深埋大树树根之下,或者将树木种植在埋有骨灰的土壤里面。所有的标志,就只有一块刻有死者名字的石块,或者一块小牌子,孤独地随风飘荡。

没有墓碑,没有标志,摒除了所有的缺点,可以让人们得以“重归自然”。将逝去亲人的骨灰撒归自然,看着寄托了亲人的树木生长得如此茂盛,心中也多少有了一点安慰。

如果说火葬后给家人留下骨灰是为了寄托思念之情,那么树葬则既可以寄托哀思,又可以保护自然环境,绿化自然,一举两得。所以“树葬”反而变成了现代更加被人接受的丧葬方式。

在我看来,“树葬”就非常类似于蒙古人的“天葬”。稍有不同的点在于,“天葬”是将死去的蒙古人脱光衣服包裹在席子中,放在牛车上,随着牛车在草原上颠簸,直到掉在地上,则逝者掉下的地方就是他安息的地方,家属便就此离去,直到尸身被草原狼吞食殆尽,他就将自己一生的罪孽还清,将身体还给草原,灵魂就可以升上“腾格里”,彻底安息。

树葬之势,或成潮流

通过我们之前对各种丧葬方式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实:人们对于丧葬方式的意识逐渐发生改变。曾经根深蒂固的传统丧葬方式已经被现代意识所改变,更加偏向于自然节约,但最重要的“仪式感”依旧保留着。

在我看来,所谓的“仪式感”,就是亲人在逝去后在人世间留下的痕迹和可以留给家属的回忆。所以与其他丧葬方式作对比,“树葬”可以完美的契合所有的需求点。死者留下的骨灰让树木茁壮成长,绿化了环境,百利而无一害;死者的亲属们则有了树木寄托对死者的思念,不至于一无所有。

与土葬火葬相比,树葬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优点。首先,树葬的受众人群会更加广泛,相较于其他丧葬方式更容易被他人接受;其二,树葬对于环境有着其它丧葬方式所不可及的美化作用,对环境有益无害;其三,树葬相较于火葬有着更深入的意义。

火葬只是消磨了逝去人的肉体,但树葬却将逝世之人的精神永远的保留了下来。这一点是非常触动人心的。综上所述,树葬的优势就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了。在对于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强烈的现代社会,树葬或将取代火葬,成为社会上最普遍的一种丧葬形式。

由此可见,不同的时代决定了不同的丧葬方式,现实要求永远是一切现象的决定性原因,任何事物都要随机应变,做出改变,才能适应现实。

总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短暂,终究会逝去,但存留在世上的人依旧会记得死去的人。此时,丧葬的作用就可以体现出来,无限的思念,通过一个个烦琐的仪式体现出来。在葬礼上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号,涕泗横流的亲属,对他们而言葬礼是将他们的心灵联系的更加紧密的媒介,而不会让感情随着时间的消逝而逐渐消失。

失去亲人的痛苦,在得不到合理的宣泄时,会让人崩溃。所以就出现了丧葬仪式中的“哭丧”。“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失去父母的痛苦,常人难以想象,所以就有了“披麻戴孝”。无限地失去,才教会人们珍惜。

生老病死,人间常情,哪怕知道终究会失去什么,我们也从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只有看穿生死,才能不至于太过痛苦。人类都是有感情的,无论多么痛苦,过去的还是要过去,失去了谁都不会停下其他任何事物运动的脚步。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接受,调整,让时间抚平一切的伤痕。

无论过去多久,失去的任何事物也难以令我们忘怀。“生,老,病,死,爱别离,愿长久,求不得,放不下。”有时无所事事,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又发现,就让心中的伤痕慢慢消失,多做一点事情。等待来年思风起,又是人间六月天。葬仪的重要性,如此便可见一斑了。

丧葬之仪随波逐流,是世间不可缺少的传统礼仪。千年间,我们就以葬礼来寄托对亲属的哀思。就像我们前文提到的一样,仪式一直在变,可不变的,永远是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对未来依旧充满了希望,和对人类生命的赞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火葬可能被淘汰?生态安葬已试行,新方式你能接受吗
树葬是什么?能取代火葬成为主流吗?网友:不用买墓地了
国家要出台殡葬新规!这些变化关系每一个人!
新式丧葬能否拆解“死不起”
树葬来了!骨灰放进一个深10公分的树洞,我国还有哪些丧葬形式?
为什么有人死后想把骨灰撒在海里?他们大多“绝情又狠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