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振宁:《易经》讲的内容毫无逻辑,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诞生

杨振宁:《易经》讲的内容毫无逻辑,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诞生

易经可以分几层认识,信息,实体来源,以及事物变化,种子下种,发芽,开花结果实,都是事物的描述,但是我的智力有限,我只知道易经开动脑筋,悟出真理,古人的智慧通过多年的积累观察,认证了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的变化前会岀现征兆,事大的恢复期,还有讲解的危机,危险中都存机遇,用好了反败为胜,卦象的信息都难以确定是指有能力的人和没有能力的人,不是神学,生成的物质,而是造成的物体,天生的只是偶然,为什么勤劳,为什么占卦时让你进入无我的状态,这个里面的科学很深,手抖的卦又会有不同的卦象,但是解卦时一定对准占卦者来说,其实是需要掌握易经的人行,易经才行,我是不敢掌握易经。

中国人的哲学关注点是'天、地、人',是用上帝的目光在看世界,易经就是我国哲学的精髓。而近代科学发展的起源是西方基于'物'的发现与利用,如果说中国人关注的是'道',西方人关注的则是'术'。术之可行,必赖导引,近代以来所谓科学的发展,有很多是违背天道、地道、人道的,这条路已越来越难走。恰恰我们厚重的文化根基所积淀的宏观科学发展观,正在表现出让西方瞠目结舌的成就。杨振宁是伟大的科学家,渺小的哲学家、其实《易经》是高于哲学的、称之为“道学”,因其不所不包也称“泰学”,其与科学的关系为“道”与“器”的关系,一个规律层面一个技术层面。杨振宁在“器”的层面有贡献,在“道”的层面远远不够,按照孔子“君子不器”的标准,杨尚不明“道”。

以杨振宁的观点去否定“易”,也同样是片面性的问题。杨振宁所称的“科学”,是西方的概念,最早表达得“分科而学”。“分科而学”体现的是从“细”的方向去研究物质世界,从而体现出了近代“科学”的优势。而中华民族的先祖喜欢从“大”的方向去研究世界,从而体现出了“道”的优势。两个优势孰优孰劣?这只能说一体两面,各领风骚。“细”的方向研究(所谓的“科学”)促使西方近代遥遥领先于我们。但我们因“大”的方向优势(所谓“道”),也使中华民族曾领先西方世界几千年,且唯一延续至今。近现代,其实东西又相互互补,西方加强了“道”,所以很多现代科学理论率先出现在西方。而我们也加强了“细”方面的学习,现代科技也突飞猛进。(后面“科学”的概念,已超越了分科而学,代表了“先进”“正确”的东西)。

《易经》了不起,但几千年来国人把原始的初级的东西,奉为神圣的,至高无上的,不可超越的,玄妙无比的,揭示宇宙大道的经典,禁锢了国人的思维,几千年来人们把无数精力去解读、注释、去神秘它,而不是去发展、完善、提高它,的确抑制了中华科学思维的萌穿和发展。《易经》就好比施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是划时代的成果,但我们不能停在赞美、解释、崇拜上,永远守着蒸汽机过日子,而是不断革新完善,创造更好的机器。虽然瓦特的蒸汽机的历史地位至高无上,但其技术水就是初级的,后来者高级百倍千倍。可笑的是,很多国人把《易经》无限迷信化、神秘化、玄幻化,认为它解释宇宙万物变化之道,其实它就是当时人们生产力水平,认识水平对宇宙认识的总结,认识是概括式的,粗略式的,是很初级的东西。可笑的是,到现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有一大把人在迷信。

你们在挖中华文化的根,正成为文中华文化的掘墓人。请问:世界上有哪一门学问一开始就是至善至美的?有哪一门学科不是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有哪一门科学不是在反复通过实践的检验得出结论的?《易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化经典,是最早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观察世界,研究和探索事物发展变化,预知未来结果的经典著作,其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你看不懂可以努力学,也可以选择放弃,但请不要胡说。

诚如杨老先生在量子物理学理论,研究走不下去可以放弃一样,但不能阻止人们对已知成果的肯定和其他人对量子物理学的继续研究。《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在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的学者都在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股易学研究热潮,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骄傲。对《易经》的研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数理逻辑思维的方式去简单下结论。因为人文科学也好,自然科学也罢,都是源于自然的。由于人类认知的有限,我们对宇宙万事万物的探索和研究,现在还仅仅是某一领域,某一方向的一个细分而已。宇宙万物的不可穷尽,我们对它的研究也不可穷尽。因此对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可以借鉴,但不能混淆。没有弄通弄懂一门学科之前就给予否定,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易经》流传至今几千年,如果是害人的东西,不可能流传这么久。《易经》不是科学书籍,如果是科学书那早淘汰了。所谓的迷信占卜风水,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不是《易经》的本意。说《易经》没有逻辑,那只能说你没读懂。各卦的各爻,就是逻辑上的层层推演。人类终将毁灭于科技。远古的人没有太多科技,反而能本能地体会自然,看到事物本质,现在有的人被表面所迷惑,认为久远的就是落后的,逐渐丧失了心智还不自知。科学年年在变更,可《易经》变过吗?当然,不是说科技不重要,科技也是《易经》的一部分,如果只看到科技,就会丧失人心,只认数据和公式那是机器人。

杨振宁先生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杨振宁先生是自然科学家,而《易经》是社会科学的范畴。所以,存在认知上的差别是不觉奇怪的。毕竟近代我国自然科学落后于西方,也是不争的事实;亡羊补牢所以当代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科学态度、以创造创新为抓手的实践精神,以培育我们国家现实主义的科学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赶超西方世界!再不要那种『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那种以诗词歌赋取悦皇权、而对社会民众带不来一点实际意义的文人雅士思想。人们生活品质提高,需要科学态度、需要对自然科学的认知、需要用自然科学的创造创新来改变我们的生存空间;想想:我们今天能到月球、能到火星,都是诗词歌赋那种境界永远达不到的。所以,杨振宁先生把气发在《易经》上,我也是完全理解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学网—逻辑能力与数理科学创新小议
《易经》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萌芽?杨振宁的演讲曾经让我沮丧
(1)历代周易研究(下)
《大易未央》(一)
董光璧:我们应当将“科学易”与“易科学”区分开来
[原创]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谈谈灵感的内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