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究实践
  摘要:虽然能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途径很多,但我们也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学科主阵地作用,着力培养学生道德践行能力。通过激发兴趣、关注细节、搭建平台等方式进行实现。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教学有效性  提高
    在小学,担当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学科很多,除了各个学科教学有责任外,还有专业的学科,如低段的《品德与生活》、高段的《品德与社会》,现在还有《道德与法治》,各自从不同角度地担当着学生良好思想培养重任,都在为学生有较强的道德践行能力奠基。现在,这些学科虽然取名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那是思想品德教育。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育都是被认为是空洞学科,很枯燥乏味的,教学效果低下的。在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如何提高其教学实效性,就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迫切的实践课题,大家都在不断探策寻略,寻找新的突破口。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探究策略。
    一、激发兴趣,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施教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我要学”的动力所在。的确,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找不到良好的载体依附,就会显得枯燥空洞,学习就不会让学生有趣。我们知道,思想品德所反应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以及从现象中折射出来的思想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现象搬进课堂,成为教学内容,那我们就可以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施教,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教育就是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学问了。如一年级教材《品德与生活》中编排的“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对照新课标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如果说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像教材中所呈现的那紧闭着的写着“男女”的厕所大门一样,刚入学的孩子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一年级的新生会上厕所吗?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价值在那里有很好的体现。
    二、关注细节,培养学生生活观察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是要求学生善于运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以正确践行思想品德。我们知道,《品德与生活》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那课堂中的教学也不能离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生活开始。“留心处处皆学问”,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角度往往会对身边的现象“熟视无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展开。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细节。而细微的生活细节正是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不放过生活细节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还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
    三、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有一定道德辨析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要搭建平台,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他们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时,我们就可以创设这样一道讨论题:在你的生活小区里遇到陌生人向你问路,而无论你怎样说他都不懂,那你应该怎么办?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维、道德观念、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接着让他们进行探讨、辩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达到知行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去实践,才能将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化为思想品德实践,形成道德践行能力。
    总之,要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就应创新途径,特别是将其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学,形成较强的道德践行能力。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与教师共同建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赵玉涵,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探讨[J].现代阅读,2013年。
[2]齐永夫,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实效的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4年。
[3]董妍,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想品德教育对小学的重要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作业设计标准(讨论稿)
美在思品课教学中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养成机制的研究》结题报告--钱进教育博客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生活中的快乐教学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