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7)[转载]太极拳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经验

太极拳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经验

大部分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希望学者认真的细琢。

一、先贤曾说,“打拳打个理”“学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应该练明白拳。

二、太极拳是一种大脑意识支配下的整体运动,只是抬手、提足,肢体主动习练,而不用脑者很难成功。

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阴阳相济是太极拳的根本,也是人生存之根本。太极拳练的就是阴阳变化。

四、深研太极拳,要体用结合,拳架是体,推手、技击为用,两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

五、把握身体上下一条线和安舒中正,对于走架、推手、技击十分重要。拳者,安舒中正,身处中央位置,最大可能的利用有利的空间,对于任何方向的攻击,可以随心所欲应对。如果没有重心和中正,便丢掉了一切。

六、太极拳技击,说道底,是给对方的来力找出路,来力没有出路是顶牛,是太极拳的大忌。根本在于“顺其来势”。

七、陈家沟太极拳里有一词叫听劲,就是和对方试劲,研究劲的大小、方向等。听劲就好像是吃某种食物,不吃永远不知道它的味道。所以听劲是练太极推手最为重要的方法。

八、太极拳推手深奥无比,怎样才能练好呢?最关键要从虚静入手,潜心研究,才有可能得到内功。有些人在推手时,总想着打败对手,而又想着不让对手打倒自己,这就从主观上有了动意。这种动意是自己给自己放了块绊脚石。是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大忌——只有潜心研究虚静才能得到功。

偏爱太极推手的人很多,凡推手爱好者多希望提高技击水准,即使达不到传说中先辈的高手境界,至少应将他人推出,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练法,只能在技巧和灵活性上有所提高,欲想上升到高手水平是困难的。

太极拳推手的特性是不去主动攻击对方,技击理念是以静制动,如果想着进攻对方,主导思想就有勃太极真理,有可能一世盲练,难以成功。所以太极推手水平迟迟不能长进者,是不是该从自己的主观意念去找一下原因呢?

在此奉劝偏爱太极推手的朋友,最好不要总想着去赢别人,现代擂台之上没有真正的常胜将军。俗话说的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张飞虽猛,死在了两个裁缝之手,霸王乌江自刎。练拳应有一大宗旨:自强不息,延年益寿。

九、太极拳五指的秘密

只知五指为掌,而不知掌中奥妙,不知每根手指的功用。以下给大家详细讲解每根指头的功用:

大拇指:掌握自己的重心。在练拳时虎口要微撑,就能很好的掌握平衡。

食指:食指不能用一点力,要轻轻的扶着运动路线走。食指如不放松,手掌就松不下去,手掌不松,腕难以松弛;腕不松,前臂难以放松,再接下来给坠肘、松肩等要求带来难度。所以,食指要完全放松。

中指:起到向前指方向的绝妙作用。只有顺中指方向向前用意,意才能放远。有的说:“意到前方无限远,到底多远,也要看练功者的功底而言”。

无名指:无名指起向前、向上的引领作用。在练拳时,有向前、向上的动作,不要全手掌出劲,由无名指引动,无名指在五指中最笨拙,只要它不出劲,其余四指也不会。在推手过程中,运用无名指不容易出败招。

小指:小指始终要放松。凡有从前向后、向下的拳势,应松小指、松肩、坠肘、手臂自然下垂或后捋。

十、太极拳的弓步

在做弓步时,两腿之间进行虚实变换,要收吸腹股沟,退去身上的本来力量。千万不可将全身的重量压在弓步的实腿上,更不可压在膝盖上,要将身上的气力松到此脚下,脚掌虚灵稳健。脚、膝、鼻尖三尖相对,“长强穴”遥坐在实腿脚后跟上,不能有向前之意,以下坐感觉的弓步为好。

十一、太极拳的虚灵顶劲

不要有意念,顶上虚灵有神即可。顶者有阴顶和阳顶。阴顶想百会穴,阳顶想囟会穴(俗称囟脑门)。每动一次,肯定分阴阳,均应有顶劲。所以,顶劲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十二、太极拳的无动意

在向前弓步时,不要有向前去的动意。在向后坐步时,不能有向后退的动意。练拳时应养成无动意、无意念、无杂念、无进退的无障碍练拳的习惯。

十三、收吸腹股沟

阴阳虚实变化能否做好,收吸左右腹股沟起着决定作用,这是内功上身的关键。注意阴阳虚实从脚下开始,要刻意进行脚的修炼,从脚上到手上逐一放松。

十四、收小腹、空胸

肩以下,胯以上为躯干部位、每一动都要求收小腹、空胸。

十五、松肩坠肘.要想符合松肩坠肘的要求第一步要做到坠肘,第二才是松肩。

十六、坐胯(落胯).关键在于收吸左右腹股沟。

十七、修炼太极拳一次有一次体验,一次有一次收益。一个动作按拳理和本身运动规律,规范准确,要千百次反复的练习。所谓练中悟,悟中练,自有新的体验。

十八、练习太极拳的最佳时间:上午10时到12时;早8点以后头脑最为清醒,记忆力最强。下午5时到睡觉间的时间;晚上睡觉前习练太极拳,安神促进睡眠,尤其对于那些被失眠所困扰的人群。可彻底根治睡眠障碍。

十九、内外双修.内外俱练,以内为主;静动相间,以静为主;练养结合,以养为主。

二十、静和慢:心神虚静,静练慢练。心不静则太极不太和,神不宁则阴阳不调和,故静练慢练就是会练。

二十一、有法无拳体不灵,有拳无功艺难精,修炼太极需明理,拿住丹田练内功。

二十二、修炼太极需认真,静心慢练养身心,顺其自然成大道,延年益寿不老春。

二十三、随曲就伸,急应缓随;不丢不顶,无过不及;舍己从人,沾粘连随。

二十四、学拳有形似者,有神似者,当以神似为上,形似为下。

二十五、招式在不停的变化中运化,那么多的东西,学到几时才能学完?——变化万端,理为一贯。

二十六、太极拳心法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其次要用意识引导动作,要像平时专心做事时一样,先想后做,边想边做,而不是不想就做,否则就成了盲目行动,就无法把事情做好。再次要做到意、气、劲三者相合,凡何处着人,即需用意与何处。这样“意到则气到,气到则劲自到”,而不用再想其他过多的要求。

二十七、太极拳的眼法

太极拳要求心静、眼明、身灵、手准、步稳,五者以心为统帅,而“眼为心灵的窗户”,可以从眼这窗户里看出思想的活动来,正如戏曲,舞蹈中传神的表演一样。练拳时眼的要求也是同样重要。在初学太极拳时,因眼要经常观顾教练的动作,所以不能使眼法与身手步配合一致。初练太极拳的人,眼法上容易出现以下几种毛病:眼爱向地上看;或是顾东击西;或是目若垂帘,显得懒散,甚至昏昏欲睡;还有个别人在打拳时频频抬头望天。所有这些都是不符合太极拳眼法要求的。

太极拳眼法的基本要求是:在练拳过程中眼光一般向前平视,同时随身法、手法和步法的变换,顾盼两手中主要一手的动作;当手将到定点时,眼神应先到定点位置。所谓“眼随身转,手眼相随”。上面讲眼神先到,并非指在此刻丢开手的动作不去管,而是兼顾,直到手到达定点。否则,就不是手眼相随了。另外,在推手时,眼要随敌动作的角度、方向而变化。

 

 

 

太极拳松尾闾的四步功诀

   松腰松胯往往跟尾闾联系在一起。要松腰,往往就得松胯,胯不松,腰也不好往后突,要松腰松胯就必须伴随垂尾闾。尾骨有四节,连到一起成一个整的了,但它又不是直的。有的人小尾巴还翘着。要是翘着的,你得慢慢让它直着下垂。尾闾这一关非常关键。看它体积很小,都以为小尾巴是废物。人的尾巴进化没了,但是那个气机还在。尾骨与骶骨相接之处有骶管裂孔,外面被韧带封住了。脊柱管里面的脑脊液直接跟脑子连着,尾骨一转动,就把骶管裂孔的韧带动了,使得椎管里面的液体受到振动,一直传到脑子里。这里面是通过共振作用传上去的。上回我给同学们讲,咽津、咽唾沫要注意食道的管壁,可以从管壁一下子传到小肠、丹田里面去了。而尾闾一动弹,从椎管振动到脑脊液,一下子也可以到脑子里面去了。转转尾闾,脊柱里面、脑脊液里面有什么感觉没有?(学习应该会举一反三。现在智能功里好多东西,跟我从老师那里学的东西不—样了。我就是把以前练功的诀窍,通过练功有体会了,根据我们现在的知识,把它简单化了,并赋予新的内容。)尾闾不是死的,平时不动,现在我们就动动尾闾,它牵着骶椎韧带,振动椎管里面的脑脊液,还有马尾神经。马尾神经从椎管里面下来有好多,到最后只—根下来,它非常敏感,一动弹整个地都传上去了。练功结合着现代科学知识,就能增加它的感受性。我们学的知识不能白学,要结合它去体会体内的变化。同学们学解剖时,有些名词可以不记,而这些东西你练练功,体会体会,这儿有什么感觉,那儿有什么感觉,拿什么做标志,那你就得记住它了。尤其是脊柱,脊柱管里面的脊髓、网膜腔、脑脊液循环,还有脑脊液从哪儿渗出来、怎么走,等等,这些都很重要。讲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如脑子里面的脑脊液环流,现在大家还都没有注意到。练周天,按丹道功应该是走脊柱管里边。练周天功的要是懂得这些科学道理,练功要快多了。我们现在有了这些科学知识,练周天可以很快。为什么不这么练呢?因为从脊髓的中央孔往上走,如果在第四脑室到第三脑室这一段通不过去,就能冲死人,有些危险。将来练功的人多了,哪能管得那么细呀?所以现在我们还从外边练,比它更快更省事。我们学了这些知识就得经常想着。我们安排这些基础课都非常有意义,现在把专业课先弄起来,将来基础课还得加上气功的知识。

   武术气功讲“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练内家功的也讲这句话。尾闾要中正,不能歪着;体形歪,尾闾也要正,直着往下垂。我有个朋友,一块跟老师练拳,他比我们早去好几年。他练功时尾闾歪着,腰就是松不了。我们几个师兄弟都松了,他还没松。过了七八年,我去他家帮着他搞,才松开。他为什么松不了呢?他说他的胯有毛病,得往后收着,一收收歪了,拧着屁股,尾闾还能垂得下去?我说你先正着练,他不听,他搞了七年多才松开。要懂得尾闾中正往下垂,似坐非坐,好像下面有一根绳子垂着,而你坐在上面。

 

   下面讲一讲松尾闾的四步功诀。

   第一步是垂尾闾。同学们练三心并站庄,一开始就练垂尾闾。

   第二步,泛臀。臀部往外泛。泛臀是开后胯的意思,不是撅屁股,脚尖往里扣,膝盖往里拧,胯关节往外翻,一翻一拧,把后面撑开,臀就往外翻出去了。

   第三步,扣尾闾。尾闾往前扣。

   第四步,转尾闾。会扣尾闾了,骨盆不动,转动尾闾骨。能转尾闾,过去叫尾闾如钟锤、如钟摆。这句话是太极拳祖师讲的。因为周身的气通过尾闾来发动后,阳气就上升了。怎么去调动全身的气呢?靠尾闾,尾闾轻轻一动,就把会阴的气提起来。这是一个关口。尾闾不会动,会阴的精气自然上升是不大容易的。道家功讲,练丹重视精气,怎么办呢?提谷道,谷道往上一提一缩(缩谷道的目的是让尾闾动一动,如尾闾不动弹,光缩谷道,阳气往上上天梯不好上),尾闾一动弹,气就引过来了,它自己往上升。这是从内景上讲的。我们不练周天功,不着意它,但我们练功的时候,周天自己会动,里面自然而然要变化。练意念周天,用意念一导,想气到尾闾,气到命门,有股热气就上去了,那是皮下的混元气。经脉之气就不是那么简单,需要通过呼吸来推动,经脉之气走的是脊柱外面,比皮肤之下的混元气要深一点。真走脊柱里面非动尾闾不行,不动尾闾气不好进去,当然不是绝对进不去。过尾闾关头顶要有气感,头顶一痒,尾闾跟锥子扎一样疼。一痛,真气透过封脊椎管的韧带和结缔组织,从脊柱管往上走。尾闾要不会动弹,不好进去,走脊柱管里不大好走。咱们不搞周天功,随便这样说一说。真要讲练周天,有些关窍都有内容(自然周天另外说)。讲这些是给同学们开开窍,似乎不是练功要领,但是懂得这些道理后,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加深了。

   腰、胯、尾闾这三者是一个整体,这儿讲的是形。我记得我一个老师练太极拳,练八个劲,叫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老式太极拳108式,一开始打劲,无论什么姿势都打出掤劲,往外捋也打出掤劲。他一个劲打了二年:八个劲一共打了16年。他问他的老师:“我这个劲怎么还不整呢?”他老师说:“就是,打这么久怎么还不整啊?你摸摸我的腰吧!”一摸腰,老师的腰会动弹。“噢,这个!”一比划,三天就过去了。他跟老师的关系是很随便的(我跟我的老师也一样),一拍桌子:“老师你早干什么去了?让我搞了16年,原来关键在这,早给我说不早解决了?!”“我也不知道你悟不出来。”你要不摸一下腰,又看不着,怎么悟去?这个老师教我们时,说先把腰站开再学别的,省得钻16年钻不出来。我们三个月就把腰解决了。腰一般不让你看,不让摸,也不说。松腰是什么样子,站庄怎么站,丹田什么样,松胯骨特别是松后胯什么样,下次站庄先让同学们摸摸体会体会。尾闾要自己下功夫解决它。尾闾还要靠气,意念一动胯骨就转,胯骨一点不动弹也不容易。通过肛门收缩,尾闾前后可以动,转圈就不好动弹了,需要慢慢练。

   垂尾闾虽然在武术书上有,如形意拳和太极拳,都讲垂尾闾,但到底怎么练,一般人都没有多去注意这个问题。八卦掌讲裹臀靠胯,胯往前靠着,不是垂尾闾,它相当于垂尾闾的第三步功,直接走扣尾闾。尾闾一扣,章门往上提气,把海底封住。练轻功有些窍穴,比如,从会阴往命门一提,从百会一走,往印堂一穿,往前发力很快,一个箭步就窜出去了。用这些窍点把气打起来。要往后退,用章门提会阴,一提气,到了肚脐,从那儿整的非常快,一提到百会,玉枕往后一带,自然而然,“哗”就往后窜出去了。这是用穴位、气脉的运行来练功夫的。你就以为蹦蹦跳跳这么练?那就费死劲了。跳高跳一辈子,才跳两米四多,人家跳两丈多,那样练怎么跳得了?那是内在的气脉练法。不过,现在不打仗,也不比武,这个东西我们就不多搞,咱们只搞保健。没事时,动一动尾闾,注意百会要提着,“尾闾中正神贯顶”,如果神不贯顶,经常注意尾阊,精气聚到海底,没有往上提就容易跑。要注意松尾闾、垂尾闾跟提肛、提顶结合起来。龟、鹿、鹤这三种动物长寿,现代科学没怎么研究,古人认为它们的长寿都跟尾巴有关系。鹤休息时头拧过去拿嘴跟尾巴连上;鹿小尾巴根会转,而牛、驴、马的尾巴根不会转;龟尾巴不长,尾巴根也能动弹。1973年我的小表弟生病,我买了几只鳖给他补身体。我先研究研究,弄一盆水,把它们放到水里。在旱地它们都挺老实,慢慢爬呀爬呀,好像爬不动,没什么本事,而到水里就来劲了。有的害怕,可能感到对方厉害,气足,一个跑,另一个追上去,用嘴一碰它那身子、盖或肚子,稍稍碰一点点,一会儿它就死了。为什么一碰就死呢?按武术讲,是电气把它整体打坏的。它往前冲时,尾巴一动弹(不是用爪子划水),身体箭一般出去了,爆发力非常强。说明尾闾一动弹,全身的气发动很厉害。一个老师讲,他们太极拳老师哥俩和徒弟看一个吊着的大钟,钟中间有一个锤,一个指着钟锤说:你看这是什么意思?学生说不知道。老师说这就是咱们练功的根本。他哥一拍桌子:“哪这么多事?吃饱撑的!”不让说。什么道理?佛家和道家练功关键不同之处:佛家的法器是磬,上面敞口;道家是钟,而钟是扣着的。磬从外面一打才能起反应,说它是反应论,里面是空的;道家不是,形体是空的,自己里面有东西,锤在里面挂着,一拉,“咚——”从里面打。佛家从外面调动气,道家从形上、从里面用尾闾调动全身气。“庞老师,不是用意念调气吗?”对,但可以借个手段,借尾间动使全身气脉动弹。“腰不是主宰吗,怎么又出来个尾闾?”意识也主宰,腰也主宰,尾闾也主宰,别分开,是个整的。你懂得窍门了,尾闾轻轻一动弹,腰为主宰,尾闾与骶骨相交处有穴位叫腰俞(俞当转输讲。中国的穴位的取名,都是有意义的),腰俞不放在腰上,放在尾闾上去干什么?因为腰部的气血是从这儿转输的,尾闾稍稍会动弹一点点感觉就不一样了。

   70年代,我到气功界的一位朋友家去,他正在给学生讲身形要求,我就在一边听着。讲完后,学生走了,我说:“你讲动功怎么不讲垂尾闾?”“当着这么多人,什么都讲还行啊?”我说:“可是我们老师什么都讲,也不拿这当回事。”“那不行!”早期他有七八个徒弟,其中一个姓张,高血压怎么也好不了,练她的功练好了。又练了二年多,一练功就腰疼。他们在听课,我也不言语。那时,我在朝阳门外住着。一天我到日坛公园练功,他看到我,说:“庞大夫,我这腰疼是怎么回事?我用各种办法都解决不了。”我说给你摆个姿势就行了。姿势—摆,把尾闾一托,一扶,马上过去了。有些姿势,我们必须注意调整它。你懂得什么是正确的,把姿势摆一摆,问题一下就解决了。咱们为什么讲姿式呢?道理就在这里。有好多姿式不摆正,光用气调不行,你调过去了,他一会儿又变了。正确的姿势引导气血按着正常路线运行,错误的姿势导引气血按照错误路线运行,所以形还是很重要的。

 

 

 

太极秘要-内功修炼三步骤

内功就是阴和阳的高度协调——外部动作都属于阳,是看得见的;内部动作是看不见的,属于阴。以内带外,内外相合,阴阳相济,长期训练,就能练出内功。

有内功的人,出手动作小,非常轻爽,一下子就把你的腰给控制住了,把你的神经给控制住了,使你抵抗不了。这就是太极拳“牵动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众”的原因。

内功修炼方法其实只有三个步骤。按照这个方法训练,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

这三个步骤就是:

第一步是“以身变手”,要求练习太极拳时“忘掉手,意想腰上手”;

第二步是“以气变手”,要求练太极拳时“忘掉手,丹田气运手”;

第三步是“以意变手”,要求练习太极拳时“忘掉手,意念指胯肘,劲源自上手”。

这“三步功法”,每个步骤练习一年,三年就能达到初步的内外相合、意气相合。长期修炼,不仅锻炼了腰肾,本固气足,精神饱满,获得健体强身的功效,而且还能在体内产生一种能量流。在推手时,意念一动,这种能量流就自然而然地灌注到手上,产生巨大的力量。

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家拳重点开发的应该是人的第二系统——就是训练意识、神经系统。

人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外在的运动系统,这是第一系统;其次是内在的神经系统,这是第二系统。练习太极拳的奥秘之处就是训练我们的意识、训练我们的神经系统。

上述太极拳的“三步功法”,只是修练太极内功的基本的程序,并非是太极内功的全部。整个太极的修练还应包括:

   1、内外相合。即“外三合”和“内三合”及“内外相合”。“内三和”就是太极拳“三步功法”的内容,通过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修练,拾阶而上,实现“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的有机结合,即高层次的神、意、气的化合。

“外三合”是保证“内三合”修练所要求的“身法步”,如“身法八要”、“身备五弓”、“三尖相照”都是为正确的修练内功对手、眼、身法、步的要求。

   2、放松是练好太极内功的基本前提条件。

身形问题——“三松三竖”即:

   松肩竖颈,配合虚领顶劲,神贯于顶的要求;

   松胯竖腰,配合竖腰立顶,保持上身中正安舒;

   松踝竖腿,配合源泉吻地,膝部放松前移。

   这“三松三竖”是在整体放松的同时,保持身形的不偏不依,中正安舒。也为外在的“上下相随”打下基础。从而做到,上身腰与两臂相系;下身腰与两腿相连,手随身动,步随身换,成为一个整体,一动无有不功,一静无有不静。

   3、“五心相通”和“根蒂相连”是对内气和内劲的传导方面提出的要求。

所谓“五心”即两手心,两脚心和百会穴头顶心。

五者相通即气遍周身不少滞,呼吸通灵无阻障,“根蒂”即指气之“根”与气之“蒂”。气之“根”指蓄气之所丹田;气之“蒂”为呼吸之所鼻。“根蒂相连”即一气贯穿。

   这两句话一是说内气流畅,一是说内气传导的形象比喻,使练功者不仅从内气上练习呼吸,而且从身体形态上掌握运输之路线。

“太极不用手,用手非太极”在“三步功法”里已明确提出。这个理论也可以说是杨式太极拳对太极拳理论的重大贡献,也是与外家拳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打拳不用手、不想手、忘掉手?那么想什么?用什么去发劲打人发人呢?听起来疯话、怪话,有点“天方夜谭。”

为什么说“太极不用手”?用什么?想什么?

   只有不动手,才能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一动手,就是用力,用力即落入傍门。

(1)只有不动手才能做到依人、随人、从人。才能在沾、粘、连、随中听劲,才能知己知彼。

   (2)只有不动手才能不用力,才是真的放松了,放松了体内气血才能畅通无阻,才能做到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随心所欲。

   (3)只有不动手才能做到气血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如前所述:

“以身变手”不想手,浑身都是手,进手先进腰,退手先退腰,不想手,就是想腰动;

“以气变手”,不想手,丹田气运手。不想手,想丹田;

“以意变手”不想手,心意指胯肘,劲源自上手。不想手,要想胯与肘。这样腰、丹田、胯、肘在涌泉,丹田内气的旋转带动下螺旋式推动,而不是自己的妄动乱动。这样不仅有利于保健养生,而且才能练出太极内功,产生一种新的能量流或称之为“生物电场”。

   概括起来,在“太极三步功”练到一定程度,大约三至五年,可依据内功拳诀进一步的揣摩探讨,必能功至缜密之境。拳诀曰:“心意指胯肘,劲源自上手,内部出虚线,意念领着贯”。

内功在推手、技击方面有甚么作用?

太极拳的“三乘功夫”最终就是训练神经和意念。太极碰撞讲究用意不用力,其目的是抑制后天的习惯性用力,使身体各部分都要练得虚灵、松静、让先天的无意之意即“元神”发挥作用,把这种潜在的功能发出来后,太极拳就不仅仅是不用力了,而是由神、意、气化合生成一种新的整体劲,这是占绝对压倒优势的内劲。发劲时,如迅雷不及掩耳,一发即放,令对方惊心动魄,不知所措。

   它以先天神、意、气为主,经过长期修炼而生。神意气充足,体内五脏六腑,体外四肢百骸活动正常,精神、意识、知觉就旺盛,在意念的指导下,“无中生有”的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被击重心。

   从技击的角度看,与对方接手,只要双方一有手的接触,必须让对方感到摸不着,感到空,此时在“无中生有”中,手要轻轻地将自己的内气灌入对方身体,一有攻意,对方砰然而出,手并不会触及对方身胸,也不会使对方受伤,对方也不会有被冲撞疼痛的感觉,内功发人是靠神意驱使的一种气势,并不是用手去推搡或顶撞之类,意念一想就到,对方既没有准备时间,也没有躲闪时间,更没有还手时间,内气发放直透人的内脏,使人心惊胆颤。

   要想不用力,用神、意、气摧毁对方重心,就要做到松静自如,以静制动。让对方摸不着,有劲使不出来,对方两手只能在圆体球皮上活动。

采取“逆来顺受”、“舍己从人”,让对方攻进来,要松而不懈,粘黏连随,劲发一点,就像来复枪膛里射出来的子弹,点点透其中心的功夫。

   歌曰:“形体圆球转,周身是弧线,内气后支援,碰上如触电”。

 

 

 

练武术就是要能打人,不仅仅是打人,而是把人打伤,打坏,打的失去战斗力!实际上也就是大家天天都想弄明白而又没有多少人可以明白的问题------发力!

发力就是发出力量,这是字面上的解释,放在拳学里又有更为精妙的解释!那么究竟什么是发力呢?怎样训练呢?发力似乎是很多人心中极其神秘的东西,似乎越古老,越传统的才是最好的,那么鬼拳的发力机密又是什么呢?下面来谈谈!发力说白了,就是整体的协调运动,它是通过局部表现出来的整体的合力!

发力需要整体的同向协调运动,即一动而全身无处不动,整体的运动是与力的方向保持协调一致的,只有全身各个部分向同一个方向共同参与运动,形成整体的合力,才能称之为整劲!而局部发力实际上就是整劲的外在表现!

整劲的求取方式很多,具体如各种站桩,操桩等等!但是归纳一下就不难发现,不管那种方式都可以归为2种,即形体处于静态时的求取和形体处于动态时的求取!即使是静态求取也并非完全静止不动,而是外静内动!如三体式桩功,以全身各局部对挣通贯整体形成整劲。

本拳的发力核心训练是基于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简化了烦琐的细节,创新而成!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直抓发力核心,即变挣与抖震,它是通过一个抱桩来体认发力的核心形态,由此而衍生出两个身法运动即拧裹变挣和展合开胯,拧就是拧身,裹就是两肩内裹,变即变身,挣即对挣;展就是向外,合就是腰胯向内收,开就是局部展开,胯就是腰的抖震!拧裹变挣是针对拳法及部分腿法的发力模式,展合开胯是针对腿膝及部分身法的发力模式!可以说掌握了这两个身法运动就掌握了一切攻击的发力!由两个身法运动衍生出各种单操训练,即操桩!一切拳腿肘膝都在两个身法运动的模式下生成!通过这样的训练,你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发力,达到拳与力融,拳拳到位的发力状态!

本拳将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大家!其最主要的特别之处在于解决了发力的问题,发力实际上是功夫中不可缺少的,他直接决定了打击效果,决定了是敌人死还是我亡的结局!我有一次看到人打架,一个人对准另一个人的裆部连踢了三脚,但是被踢的人还是忍着痛拔出匕首追着踢他的人满街跑!由此可见,不练发力,即使打中要害也不一定就能重创对手!良好的打击力是每一个武者必须具备的!看当今,练发力的不可谓不多,各家都有自己的发力方式,但是很多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把发力融入真打实战,平时训练发力很猛,但是打架的时候别人不是站着不动的,不可能象沙袋一样被你打,你要寻找机会,但是机会稍纵即逝,很可能机会来了,你却发不出力了!这就是典型的发力与实战不融!

人类有一种最原始的力,你看过从不练功夫的人打架吗?就象街上的混混一样,他们打架通常拉开一个很大的架势,然后借助惯性,把全身的力气都使在一拳上!即使不会功夫,但是都会这种发力,这是人类最本能,最原始的发力!本拳正是从此入手,从人的本能发力入手,练好以后实际上就是你本来的力,只不过得到了强化,得到了定型!所以学起来非常简单,练起来也不难,最主要的,练好以后就牢牢定型在你身上,即使以后不练也一样保持!这种发力极其雄浑厚重,打击犹如巨斧,力道极强,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承受,随意一记摆肘就可让人骨折。正是因为他是把全身的力集中在一个点上,整体协同运动,所以力大。

谢谢这位师傅为太极拳提供实质性的理论!宁波木易谢谢您!2013年5月26日于宁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的松沉劲怎样才能练出来
太极拳松腰松胯都跟它有关系,这一项是初学者必学的
如何做到身法正、上下随、意气通
修炼内功【太极腰】的三个阶段
蒋玉堃论太极拳
[转贴]与郑曼青的37式太极拳有关的文字资料--杨式太极--太极论坛-陈瑜太极网-陈氏太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