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胃苓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胃苓汤

【方源】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组成】

五苓散3g,平胃散3g。姜、枣煎,空心服。

【功效】

祛湿和胃。

【验案】

周某,女,67岁。初诊:1993年2月16日。主诉:胃脘及下腹窜痛1月余。现病史:患者于1个月前始胃脘部胀痛,堵闷不舒,窜及下腹部胀痛不适,纳食尚可,无吞酸、嘈杂,无胃脘灼烤感,口黏不爽,小便多,无尿急、尿频、尿痛,双小腿沉重、酸困乏力,舌苔白厚,舌质暗红,左脉弦,右脉滑略弦。既往史:高血压病史3年,平素血压21.3/12.7kPa(160/95mmHg)左右,曾高达24/14.7kPa(180/110mmHg),间断服用降压药治疗。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肾炎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个人史:月经16~50,孕2胎,足月顺产1子1女,均健康。查体:舌苔白厚,舌质暗红,左弦,右滑略弦。诊断:中医为胃脘痛;西医为胃痛(原因待查)。辨证:中运不健,湿浊内停,升降失司,土壅不郁,发为胃脘痛、腹痛之证。治法:健脾化湿,宽中和胃,佐以理气益肾。处方:制香附12g,厚朴12g,苏梗10g,藿香10g,茯苓30g,陈皮6g,青皮6g,广木香6g,猪苓20g,泽泻20g,佩兰10g,车前子(包)12g,桑寄生30g,川断18g,桑螵蛸12g。14剂,水煎服。追访:1993年3月2日患者服上药后,胃脘及下腹窜胀疼痛已愈,余症状亦消失。如常。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

【按语】临证中重视辨证论治,每治一病皆要辨其根源,即找出其病因病机,不可盲目地千篇一律地选用某法某方。本患者系胃脘痛,但四诊合参后,知其乃因中运不健,湿浊内停,升降失司,土壅木郁所致,所以在治疗中并未用许多理气止痛之药,而采取健脾化湿,宽中和胃,少佐理气益肾之品,方选胃苓汤(平胃散合五苓散)加味治之,10余剂即愈。

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组成】

生姜10g,半夏10g,茯苓10g。水煎服,早晚各一。

【功效】

和胃止呕,化饮降逆。

【验案】

刘某,女,42岁。1995年1月23日初诊。一年前不明原因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香,曾服用疏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其后病情如故。病人诉说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气不通畅,胸膈间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伴有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生姜16片,半夏18g,茯苓30g,7剂。二诊:服药第二日,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膈间似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苔腻减。继续宗上法:生姜16片,半夏18g,茯苓30g,泽泻15g,白术6g。7剂。三诊:痞满、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半夏14g,茯苓30g,泽泻16g,白术、天麻、桂枝各10g,猪苓20g。

【按语】

此病例为刘渡舟的临床验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病人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气不通畅,胸膈间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苔白腻,均为水饮停于胃脘所致。水饮内停,饮阻气滞则心下痞;水饮上犯,清阳不升则头目昏眩;水气凌心,则心悸。故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本病中尚有饮停气滞,气机不利,用和胃理气中药后有所缓解,但水饮未解,故复当初。驱饮胃则安,治病求本也。刘渡舟教授二诊加用泽泻汤除上水止头眩,三诊加五苓散畅达膀胱气化,给水邪以出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间散佚中医名方总钩沉(三)
刘渡舟:治胃病眩晕经验
治胃痛病症精选的药方
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
刘渡舟医案:小半夏加茯苓汤
痞满的辨证论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