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瑞祥:汉德克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当地时间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在德语文学界,汉德克素有“活着的经典”之称,但同时也因其政治立场饱受争议。

日前,《汉德克文集》中文版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教授韩瑞祥在接受中国网采访时称,汉德克此次获奖是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对过去一些所作所为的一种补偿。汉德克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汉德克文集》中文版,韩瑞祥主编

独具一格,感知型的语言大师

汉德克在德语文坛可谓斗重山齐。他包揽多项文学大奖,从1967年的“霍普特曼奖”,到1973年的“毕希纳奖”,到2007年的“海涅奖”,到2008年的“托马斯·曼奖”,到2009年的“卡夫卡奖”,到2014年的国际易卜生奖,再到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汉德克为德语文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瑞典文学院在此次授奖时称:“他凭借语言的独创性探索了人类经验的边缘和特殊性。”这一评价,在韩瑞祥看来,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汉德克是一位具有批判精神的语言大师。他始终坚信,语言的传统作用是表达情感,而如今却遭到各种扭曲和异化,成为被人滥用的工具。因此,他通过戏剧实验和语言批判,希冀让语言回归本真的状态;二、汉德克是一位感知型作家,他观察、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表现个人与世界的矛盾。这也是贯穿汉德克作品的一大主题。

韩瑞祥(左)和汉德克

据韩瑞祥介绍,汉德克在德语文坛崭露头角始于1966年发表的戏剧作品《骂观众》。该剧没有任何传统的戏剧情节,其内容是四个无名的说话者在没有布景的舞台上不停地谩骂观众。其随后发表的“说话剧”《卡斯帕》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比《等待戈多》,具有划时代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汉德克进入“新主体性”文学的创作时期,发表了一系列中篇小说。和同时代的报告文学、劳工文学、乡土文学不同,汉德克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人的内心感受,强调主体的感知和内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汉德克的作品是脱离社会的,而是恰恰通过主体和世界之间的矛盾,折射出现代人和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在这段时期,其作品《无欲的悲歌》、《短信长别》、《缓慢归乡》、《形同陌路的时刻》等对德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进入90年代,汉德克陆续发表了一些游记和政论,他在旅行中观察和感知,在思考中探求真相。他的三篇南斯拉夫游记《梦想者告别第九王国》《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和《冬日旅行之夏日补遗》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毁誉参半,具有人格魅力的正直作家

韩瑞祥认为,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掺杂了太多政治因素,忽略了本真的文学价值。今年瑞典文学院重组评奖委员会,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汉德克,可谓是对过去一些所作所为的一种补偿。

2004年,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曾说,汉德克比她更有资格获此殊荣。然而在西方世界,汉德克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作家,因为他在“政治正确”方面与西方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

上世纪90年代,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统治下的塞尔维亚曾卷入了三场战争,造成巴尔干半岛局势的动荡和巨大的生命损失,米洛舍维奇因此被一些西方媒体称为“巴尔干屠夫”。对此,汉德克持质疑态度,他亲自踏上前南斯拉夫土地,在旅行中观察和感知,在独立思考中追寻真相。

从汉德克撰写的三篇南斯拉夫游记来看,他憎恶战争,憎恶西方媒体的虚伪,特别憎恶北约对南斯拉夫的轰炸,因为这是一种极端残暴的行为,是对人性的恶意践踏,催毁了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造成了这个地区各民族更加激烈的冲突。为了抗议德国军队参与北约轰炸塞尔维亚和科索沃,汉德克还退回了1973年颁发给他的毕希纳奖这一德语文坛的最高荣誉。对于西方媒体指责塞尔维亚在波黑战争中对克罗地亚民族进行种族屠杀,他反驳道:“这事儿被证实了吗?”“关于这场战争的历史,难道不会有朝一日被写成另外的样子吗?”

汉德克与韩瑞祥

为此,汉德克遭到了西方政界、媒体、文化界的集体围攻,被批判为右翼作家或法西斯分子。在2014年汉德克获得戏剧界的最高荣誉——国际易卜生奖时,评委会某些成员因不满评奖结果愤而辞职,更有极权主义研究者称,这是“史无前例的丑闻”。然而据法新社报道,2015年2月3日,联合国国际法院裁定,塞尔维亚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波黑战争中并未对克罗地亚犯下种族屠杀罪行。

在韩瑞祥看来,西方世界充满偏见和单一的思维方式,凡是持有不符合西方标准观点的人都会被视为异类。汉德克就是其中一例。他高度赞赏汉德克的人格魅力,称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他在一个充满偏见的世界里,挺身而出,必然成为众矢之的。”韩瑞祥谈道,2016年,汉德克到访中国时,自己曾问汉德克如何看待外界的批判。汉德克非常平和地回答道:“我根本不在乎外界的攻击”。韩瑞祥认为,多年以来,汉德克始终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因为他秉持理性的原则:“他的文学创作不是为了声誉、也不是为了奖项,而是为了读者、为了人类。”

通过阅读汉德克的游记以及与他本人的接触,韩瑞祥感慨道:“汉德克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把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完全置之度外,为了自己的信念,坚持不懈地奋斗。”

人物介绍

韩瑞祥,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德语文学教学和研究,研究重点是现当代奥地利文学。2014年,译著《上海,远在何方?》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由其主编的《汉德克文集》共有9集,收录了26部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9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这个世界中的“另类”
今日分享|作家彼得·汉德克
探寻世界文化,唱响文学之声
人人阅读 · 倡议废除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一个惯于打破“法则”的写作者
作家.作品|与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彼得·汉德克面对面
文学,是不断明白自我的手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