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程一身《读诗课》:学者的吟游,审美的探索丨新批评

批评

游唱诗人|罗尔纯 画

在《读诗课》里,程一身将诗人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合二为一,他既以诗人的感性与敏锐带领我们赏读经典,挖掘诗人的情感与思想,为我们打开诗歌审美的大门;又以学者特有的专业性与严谨态度,授以内行而独到的诗歌解读方法——细读与结构分析。

文丨项玥

《读诗课》对我来说是一本亲切的书,因为它是根据程一身文学评论课的讲课录音整理出版的,而我曾有一学期参与过这样的课堂。正如程一身在本书序言所说的,“'读诗课’实质上是现实教育,也是情感教育,是美育人育,也是新诗教育。”

在读诗课上,程一身将诗人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合二为一,他既以诗人的感性与敏锐带领学生们赏读经典,挖掘诗人的情感与思想,为我们打开诗歌审美的大门;又以学者特有的专业性与严谨态度,授以内行而独到的诗歌解读方法——细读与结构分析。以结构分析为基本框架,再以细读捕捉诗人在字里行间闪现的隐秘火花,将二者作为“望远镜”与“显微镜”,让我们得见诗歌语言的精微之美,把握了诗的鉴赏规律,在真正进入诗歌审美空间的同时,也领悟了通往此种妙境的道路。

在这样一种创新型的启迪教学中诞生的《读诗课》,其突出特点是专业性与引导性的统一,文学性与逻辑学的结合,以及随处可见的对文学语言的精彩分析,从而发掘诗歌精微之处深藏的审美与人文世界。在《读诗课》中,读者能够跟随程一身进入诗、探索诗、上升诗,最后收获美。

程一身/著
微言传媒丨文津出版社

首先是专业性与引导性的统一。程一身本人便是诗人,也是学者,无论是诗学知识的储备或是对诗歌潜意境的敏感度,都可以说是突出的。

所以在《读诗课》中,几乎每一首诗歌的分析都会穿插一定的相关背景分析,要“披文以入情”,同时也要“知人而论世”。如在分析苏曼殊《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时,程一身以叙述加分析的方式,讲解了有关苏曼殊的相关生平背景,其中不乏他对苏曼殊的精到理解,他准确地抓住了苏曼殊身上的最大特点——矛盾性,做僧人需要的“无情”与他原本的才情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苏曼殊痛苦的根源,也成为这首诗背后更深层的人格心理背景,而且由此,程一身联系生活,由诗人上升到世人,认为人痛苦的本源就是根植于自身的“观念”——“人活在世界上活的是一种观念”,如此在对诗解读的同时,上升至生活乃至人生意识的感悟,也是程一身作为个诗人在平日所积累的对于生活本质的思考成果,与具体诗作结合,便更显专业性,也更发人深省。

同时,在对这一首诗的分析中,程一身也以学者的眼光,表达了自身对于时代更替后文化变迁的一种思考。

他认为不同文化的土壤也会培养不同水平和层次的文人,像苏曼殊与鲁迅这样生活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间的文人,往往更能同时把握好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的扎实基础,并能以出众才情将二者相融,创造出后无来者的文学成果,这是今天的我们所不能及的。

专业性当然不只体现在程一身对于诗学知识的叙述与人文历史方面的观点表达,更在于解读诗歌时对于细读法和结构分析法——这两种方法程一身在本书自序中就已经明确讲到,其具体运用更是在本书每一首诗的解读中都得到了精彩而完美的体现。

无论是在对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分析中以人称、抒情、时空等方面的结构分析加以对“雨”和“烛”等关键词的深入探讨,得出此诗独一无二的回环式时间模式和深刻的离别之苦;还是在对顾城的《门前》从人称、叙事、抒情、艺术、时间和空间这六方面的结构出发,加以对“门前”、“站着”、“不说话”等言浅意深的关键词的分析,条理清晰地拆分并深入解读了顾城这一关于爱情的美好幻想以及诗意背后的苦涩悲痛,整本《读诗课》都在不断演绎着细读法和结构分析法这两种“方程式”结合后的实用度和效用性,在真实的诗歌分析场景中引导学生对理论的学习与化用。

但这并不代表这是一本如同数学例题解析模板一般的诗歌解析范本,而是兼顾了引导性与教育性,在平淡口语中解构诗歌审美空间与人文历史空间的文学评论入门佳作,体现了程一身的诗歌素养和敏感度,更展现了其教师身份带来的“善诱”和“善启”能力。

读程一身的诗集《有限事物的无限吸引》后也曾感到,在创作一些贴近生活真实经历的诗歌时,其语言通常是散文化而偏于平淡自然,但遣词的平常并不代表语句的平庸,以平白语言组合而成的,往往是精锐而充满韵味的语句,这一语言特点在《读诗课》中也有明显体现。

程一身/著

上海三联书店

由于《读诗课》本身诞生于课堂,而程一身在集结成书时并没有刻意将课堂上的讲解语言修饰为更文艺的书面语,而是保留了授课时的语言特色——平淡、直白而自然,甚至也保留了部分与学生们的互动语言。这就使《读诗课》成为了一本“书面课堂”,其中,程一身以其特有的,平淡却精到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指出诗歌最为精微之处,又用讲授语言一步步引导、一步步展开,以问促思,又以独到分析解疑,开拓出精妙绝伦而又深刻严谨的逻辑空间和美学空间。

除此之外,此书也展现了程一身在文学内部对于语言学知识的妙用,和文学与逻辑学的巧妙结合。诗歌是情感蒸腾过后留下的结晶,但从本质而言,更是文字与文字的排列组合,诗人的情感在语句组合之间隐隐流动,抓住了文字本身,便也成功抛下了在诗意中“游离之船”的“锚”,找到进入诗歌艺术空间的洞口。

程一身以其特有的锐利与敏感,在几乎每一首诗歌的分析中都准确地抓住了关键词,并以此为基点,开展有理有据的想象和分析。最具有创新意义和启发意义的一个例子,便是他在对张枣《镜中》的解读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悔”与“梅”的关联,二者因为音近,基于汉语自身的特质,于是便也隐约有了意义上的关联,将一个抽象的、具有感情色彩的能指被附贴在一个具有实体形态的能指上,而那实体的所指梅花,便也成了“悔”这种情感的载体,抽象有了形象,情感愈发动人而沉重。这样的诗作是惊人的佳品,这样的解读何尝不是让人醍醐灌顶的绝妙解读?诗人对汉语的功能运用灵活,而程一身同样以敏锐的眼光将对汉字的分析巧妙运用在了诗歌解读之中。

这本书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便是兼顾文学性与逻辑性,将解诗的过程清晰化、结构化和条理化,化解了解读诗歌时的无从下手和游离其外等常见难题。

读《读诗课》最大的感受,便是文学未必就是仅凭感受或感情催生的产物,诗歌未必就是虚幻暧昧、模糊不清,玄之又玄的文字组合。诗歌由语言文字组成,无论是选用的文字本身,还是将这些文字组成语句的语法逻辑,都是一首诗的血肉成分,是一首诗成型的基准。每一首诗歌都是从诗人情感的土壤中萌发而生,又攀扶着理性的布局和结构蜿蜒向上生长,最后在枝头开出艺术的花,大多数人只闻其香却难摹其形,但总有人能顺着枝叶脉络摘得美的花、尝得美的果。

《读诗课》便是从诗歌的土壤——诗人和诗歌文字本身出发,顺着整体的结构,客观分析语言逻辑的同时,以代入诗人视角的感性深入体悟语言的重量与诗意的流动。

正如程一身在《读诗课》中时常提及的一句——“我们要找到依据去分析”,诗歌并不是完全任性而动的文字组合,而是根植于诗人自身、汉语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文学形式,程一身没有直接点明这一点,却将这一观念体现在《读诗课》中对每一首诗歌的解读之中,以广博的文化储备,进入诗歌幽微之境,从那里榨取精华。程一身在《读诗课》中将诗歌看作一块多面晶体,不断变换角度,从不同方位进行映照和审视,折射出不同的灵感之光,这何尝不是一种二次打磨。

诗歌的空间本是抽象的,程一身却能用精到敏锐的语言,巧妙地将诗人的匠心和隐意勾勒成型,这是长时间研究诗、解读诗、创作诗的经验,再加以生活的积累,所打磨而成的“透视镜”,而在本书中,程一身便将这个“透视镜”的使用方法与使用过程,完美地展现了出来。虽然读者的文化程度以及对诗歌了解的程度各异,但只要抱着理解和自己相似灵魂的初心细致阅读此书,再加以个人思考,我相信绝不会入宝山而空回。

稿件编辑:傅小平 ;新媒体编辑:袁欢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菁华杯”参赛课例《锦瑟》
著名作家程维诗画
诗的哲学,哲学化的诗
北宋诗人梅尧臣十首诗,风格平淡,意境含蓄,感悟淡泊名利之心境
李商隐作《乐游原》,写出了诗中最美的黄昏,千年之后引发了争议
论二程的诗教思想与诗歌创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