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哲学零碎点评

巴门尼德的“存在”,是通过逻各斯达到的,“存在”作为系词“是”,乃任何语言表述中的确定性体现,因而使得思维有了自己确定的对象。感觉由于流变处于“非存在”,无法用思维来确定,因此,巴门尼德强调,“存在物”只能存在于思想和语言之中,而作为感觉对象的、处于生灭流变的具体事物,无法用语言确切表述出来固定下来,因而都是“非存在”。

柏拉图的理念论,指出我们所感觉到的现实世界,只不过是更高层次的世界反射出的阴影,如我们所见到的光辉四射的太阳,只不过是“光明”本身反射的残影。在这个更高层次的世界,实现了真正的光明而不仅仅是阴影。

普罗提诺认为,存在的一切都是“太一”产生出来的,“太一”超越了“是”所指示的属性,没有任何肯定的特征,因而不可言说与名状。凡“是”和“有”的东西,都有对立面,都是区分的结果,所以都是“多”而不是“一”,都是部分而不是全体,都是缺欠而不是完满。“一”由于自身充盈,故而自然要溢出,但这种流溢却无损于自身的完满,犹如太阳放射光芒而无损自身的光辉。这种流溢说从根本上改变了早期希腊哲学的“生成补偿”观念,因为生成不缺失什么,所以不用生成物的复归作为补偿。“一”首先流溢出纯粹思想,即“理智”或“心灵”,纯粹思想是现象世界的模型或标准,不占时空间。“理智”包含着原初的区分,因而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理智”流溢出的是“灵魂”,“灵魂”流溢出的是可感世界即物质,物质的本身,是绝对的贫乏,是邪恶的基质。可感事物有形式和质料两个方面。形式是存在于理智之中的影像,质料不是无而是非存在,质料本身不变却作为载体承受形式的变化。灵魂进入人的肉体后,就受到污染而堕落了,人的使命就是使自己的“灵魂”经由“理智”达到与“一”结合,这个过程就是灵魂的上升之路。上升之路有两条,分别是德性修养和辩证法。德性有公德、净化、观照。“公德”的目标是指导公众生活,限定欲望情感;“净化”的目标是使人从肉欲中解脱出来,在理性静观中获得自由与幸福;“观照”的目标是使人在突如其来的一刹那灵魂出窍,舍弃肉体而与“一”处于一种无与伦比的迷狂状态即“解脱”,从而体验着奇妙无比的欢悦。

笛卡尔在形而上学中规定了心灵的本质属性是思想,物体的本质属性则是广延。所谓“广延”指的是具有长、宽、高三向量的形体。我们可以从物体中排除掉硬度、重量、颜色等性质,物仍不失为存在,如果排除掉它的长、宽、高三向量,不占据空间,物就不存在了。笛卡尔由此出发认为,物体和广延不可分割,虛空是不存在的。“虚空”是指在一个场所或空间中,没有我们假设为应有的东西,但还存在着别的东西,比如水瓶里面没有水时,其实里面仍有空气这种物体。广延性作为一种量的特性,是可以分割的。我们不论假设这些部分如何之小,它们既然一定有广延,就永远能在思想中把任何一部分分割为两个或较多的更小部分,并可以因此承认它们的可分性。由此推断,不可分割的物质部分如原子,是不可能存在的。

莱布尼茨以为,任何有广延的东西都可被分割,被分割后的东西,分别包含了自己原来的全部可能性,并且不依他物存在和不依他物被认知,那么,有广延的东西其内容即可能性,要依附于它的部分的可能性。如此类推,则只要有广延性,就要依附就不自足,要依他物而被知就不是实体。故实体不可分割,实体是一个无广延的东西,在他晚年著作中称之为单子,这个广延的世界就是由无限多的单子构成。每一单子不依他物而存在,又包含了自己的全部可能性。如果一单子作用于另一单子,则这另一单子没能自足的包含自己的全部内容而要依附于他物,而实体的定义是依附于他物,故单子之间没有窗户。

黑格尔认为,哲学的重点是放弃分裂达到统一,他把以前的时代说成是思维与存在、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必然、无限与有限、统一性与多样性分裂之时代,认为心灵和世界一样具有相同的理性结构。在古典哲学中,理性主义因其根据和原则建立在宇宙的合理性之上,所以往往也就是唯心主义。黑格尔一方面认为我们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一方面又据此主张事物的本质即概念、理性,不过是一种循环论证。二十世纪的哲学家们大多坚持个人的不可通约性,他们不仅放弃了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对黑格尔把个人看做是世界历史进程的工具,将个人淹没在绝对之汪洋大海之中的理论深恶痛绝。在人们看来,黑格尔不是从事物本身出发,而是从自己的思辨方法出发,将一切事物牵强附会地统统纳入严格规整的辩证法来解释事物。

当代现象学开创者胡塞尔通过围绕“意向性”的一组新思路,向我们描述出人类意识现象的变样方式。经验论者如洛克、休谟主张,人通过感官最初被动接受的是一个个绝对简单的“感觉印象”,之后经过心灵的“联结”,使这些印象被组合为立体的复合的事物观念及其关系。胡塞尔认为,比如一张讲台,如果以还原的方式来感知,会发现人能直接感知到讲台本身,而不只是讲台向我显现的侧面,因为我们在观看一张讲台时,不止看到它对我现成的显现面,而是同时看到与它连带着的可能显现的诸方面,如讲台的另外几面及其内部等。在现象学视野里,人的感知行为不会仅限于主体对客体的线性认知,必同时乃至首先发生在那让客体出现的背景视域中,比如空间背景和时间背景组成的“直观场”和“晕圈”里,背景视域一定会参与我当下认知的整体构成,没有如“直观场”和“晕圈”等的匿名铺垫和前呼后拥,就不能有实显认知的发生和持续。我们每一次感知到的是一种由实际呈现者如讲台对我呈现的侧面,牵拉着的无数的呈现可能,由它们共同构成了多维立体的讲台。这就是胡塞尔所谓的“任何意识都已经是对某物(主要是非实显的可能之物)的意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希腊哲学小结|针对考研
王玉峰|实体与样式:对斯宾诺莎哲学的一种思考
超简西方哲学史
考研论坛 - 哲学 - 西方哲学史笔记十一至十六章3
近代哲学(欧陆唯理论)
莱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