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耿宝昌大师课∣教你如何鉴别道光瓷器

道光时期瓷器概况


道光一朝造型的时代风格较为明显。早期的器型有的仍能保持嘉庆时的风格;之后经三十年的演变,渐由规整趋向笨拙;乃至后来的咸丰朝,厚笨特点更为突出,因而道光、咸丰两朝的瓷器有其相同的特征,如器物的外形线条折角处多显得板滞生硬,远不及雍正和乾隆时的秀美圆润。自嘉庆后期始,胎质日益粗松,同品种的胎体与前时相比,由于密度小而重量显轻,道光时更甚,琢器的胎体多数较厚笨,民窑尤为突出。但民窑中,也不乏大量的胎质细白,制作规整,口沿稍薄的薄胎圆器。

“慎德堂制”款粉彩赛龙、凤舟图盘

釉面最显著的特点是,施釉不匀,釉表有明显的的水波纹样的折皱,俗称“波浪釉”;釉面薄,白而泛松,无莹润感。

“慎德堂制”款粉彩赛龙、凤舟图盘底部

此时,瓷器的图案纹饰,深受以封建统治者为代表的及享乐风气的影响,过去少见的斗鸡戏狗及鸽子、鹦鹉、猫、狗、蝈蝈、蟋蟀等图案,在官、民窑的器物上较多地作为主题纹饰出现。被称为“探花及第”的由各种彩蝶等昆虫组成的纹饰,绘制得极为生动细致。由此此时嗜好鼻烟的人增多,鼻烟壶的制作较前朝更为流行,造型也更为多样;有的呈蛋形或豆角、茄子等蔬菜形状,也有的雕镂出大狮、小狮精细图案;还有的按雍正鼻烟壶的模样仿造的青花、粉彩器,亦署“雍正年制”的款识,但器身较雍正、乾隆时的膨鼓。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绘画,常配以诗句和说明。“无双谱”的新颖书画,此时尤为风行;乾隆时己有的天仙配、丰登年景、婴戏爆竹及葡萄等图案,此时也有较多的绘制。画面人物,多着清装,绘画的风格,深受当时仕女画家金廷標、费丹旭等人的影响。乾隆、嘉庆以来士大夫阶层中所崛起的金石文物考据风气,对制瓷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秦砖汉瓦、金石文字、博古、印谱、故纸残卷等图案,随炎盛行起来,此时饮茶也成一种嗜好而风行于世,从精致和各式盖碗、茶壶、茶盘、茶托等大量传世茶具上,便可窥见一斑。传世较多的一类薄胎粉彩花口什锦盘、碗,绘有“西湖十景”与花卉等图案,制作精细,是道光朝典型的品种。前时多见有贯耳瓶、赏瓶、花盆、鱼缸、盖罐、帽筒、花果形食盒等,亦流传甚广。民窑中还常见一种冬瓜罐,有青花、豆青釉青花、粉彩、一色釉等品种。小文玩类仍在制作,但工艺己远不及前时考究,造型板滞,胎体厚实,轻薄的极少。

“慎德堂制”款粉彩梅花纹盖碗

道光时烧制的名为“宣窑”、“宣青”的青花器,在《清档》中有所记载,但从大量的传世品来看,道光官窑仿宣德青花器的制作,比之宣德器相去甚远,徒有虚名而己。其他类型有青花器。釉里红器,也都是器型拙笨,色泽漂浮。

道光时远有很多专仿雍正的粉彩、斗彩、墨彩、白地油红彩描金器和仿乾隆的青花器等,但较之雍正、乾隆器釉质粗松,色泽浅淡。喜用紫色(雪青色),为道光和咸丰时粉彩器共同的时代风尚。窑变釉尚觉鲜亮,边角处仍呈现蓝、绿、月白等色彩,釉表常有明显的棕眼,釉汁垂流现象严重。民窑器底足常与窑具粘边,留有粘痕,并不加修饰,而多涂施以酱黄釉;有的则涂白釉。

造型特征

道光时期,瓷器制作工艺欠精,器型笨拙,造型风格与后来的咸丰一朝十分接近。

器型选例:

绶带葫芦——小口长颈,垂圆腹,对称扁圆绶带形耳,弯曲弧度较大。此种造型,清代自雍正绐,器形隽秀,乾隆时较渐规范;道光时则胎厚体重,形象见拙。多见茶叶末釉品种,釉面枯涩粗糙。

粉彩御窑厂图大瓶

石榴樽——花口折沿,短颈圆腹下收,撇足高深。与乾隆、嘉庆时的同类器相比较,显得厚重而粗笨。釉面品种以窑变釉为主。

盆——椭圆形,撇口,器壁下收,圈足。胎厚质松。粉白色釉面,呈起伏不平的波浪状。青花色泽清淡而新鲜,纹饰较呆板,多绘凤凰牡丹。粉彩带奁花盆,较前朝胎厚体重。

洗——有椭圆、方形、瓜形、佛手形、蝴蝶形、凸字形方形等多种样式。胎体厚重笨拙。品种有粉彩、豆青釉、蓝釉描金等。多以折枝花、蝴蝶、人物故事为饰。一色釉器施釉较厚,色泽浓重。

盖碗——盖合于撇口内,器壁下收,圈足。胎薄体轻,釉质松软。品种以粉彩为主,多绘花草虫蝶。

缸——自嘉庆以后,属于大器类的大瓶,鱼缸、花盆尤多,其造型明显见拙,胎体轻薄或厚重不等,品种有青花、五彩、粉彩、白釉、蓝釉等。

图案纹饰特征

道光时期瓷器上的纹饰绘画受当时画家画风的影响,纹饰线条纤细,画意板滞,人物有形无神。

常见图案纹饰:

云龙、团龙、龙凤、云凤、夔凤、花蝶、瓜蝶、凤凰、牡丹、花鸟、鱼藻、三羊、鸡、鸽、狗、猫、蝈蝈、蟋蟀、缠枝莲边“喜”或“寿”字、菊花、葡萄、石榴、佛手、三叶、樱桃、梅花、三友、白菜、四季花、灵芝、西湖十景、庐山十景、羊城八景、婴戏、年景、丰登、夜宴、西厢、七夕会、仕女歌舞、八仙、十二月花神、博古、八宝、八卦、秦砖汉瓦、金石文字、喜、吉、寿、万寿无疆、“星月皎洁,银河在天”等等。

各品种特征

青花——前朝色调与嘉庆时期相近,蓝色虽不甚鲜亮,卻淡雅宜人,呈色较稳定,无凝聚斑点和晕散现象。后期的青花色调,有的不够深沉而有漂浮感,这是由于胎质疏松与釉面结合不紧密所致。常见器有灯笼樽、赏瓶、玉壶春瓶、胆瓶、葫芦瓶、梅瓶、花盆、罐、鱼缸、鼎炉、花觚、洗、烟壶、盘、碗等.

釉里红——此时常见绘团凤纹的碗,釉面不平,呈波浪状,色调浅淡而不匀。

五彩——与嘉庆时的器型和色调基本一致。见有传统的龙凤纹碗、杯。

粉彩——粉彩色泽不及乾隆时鲜艳,色地彩色较重,一般彩色淡浅,绘画因袭传统的纹样,如三秋、石榴、过枝梅、桃花、博古、年景、歌舞仕女、三星、八仙等,图案呆滞、人物有形无神。但有姓名小传的“无双谱”人物及虫草图案等,绘得颇为精细;民窑中亦有精品。

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双耳瓶

署“慎德堂”款(慎德款为圆明园内道光皇帝的行宫)的粉彩器,是道光皇帝御用品,工艺制作相当精细。见有天竺灵仙双耳瓶及山水人物瓶、八仙瓶、博古瓶、年景瓶、梅雀瓶、八卦风筝瓶、红鱼绿藻天球瓶、三羊花盆、三叶碗、十二花神杯等。署有其他名款的器物亦很精致,如“巨德堂”罐、盖碗、烟壶、水盛、花盆、鱼缸等,道光官窑款的粉彩开光七夕图碗,民国时有仿品,但仿品胎薄,彩与青花色淡。

黄釉地粉彩——有琺瑯彩的效果。见有黄釉地红彩婴戏百子穿带花瓶。

红彩——色调红中泛黑,表面不甚光亮,施彩较薄。多绘缠枝莲托“喜”字与桃蝠纹饰,图案板滞。也有的以红彩为地,留出白色竹子、缠枝菊纹(此为雍正至宣统的传统品种)。造型有各式瓶、罐、五供和盘、碗等。民窑造型品种繁多,如瓶、樽、罐、盖碗、盖缸、盘、碗等,釉面多显波浪纹,绘画内容以缠枝莲、三果、花卉等图案为主。

墨彩——常见有盘和套杯一类,仿效雍正时墨彩,色彩极淡。但其胎釉都显疏松,不及雍正时细润紧密;器足处理不规整。

绿彩——清代传统的绿彩云龙八宝盖罐,自康熙时开始烧制,乾隆和嘉庆时最为多见;此时仍在烧造,但器型略有差异,不及前时秀美;胎体显得厚拙;绿色较浓深。道光之后这一品种不再制作。

紫彩——道光、咸丰时期,紫彩常大面积地施用于粉彩之中,用于树木和灵芝等图案。其色泽与以前的那种茄皮紫色不同,近似藕荷,通常又称作雪青色。

金彩——此时,各种色釉地饰金彩较为普遍,常能见到在霁蓝釉、冬青釉瓶、罐、方格洗上描绘金彩缠枝莲加“喜”、“寿”字等吉祥内容的纹饰,布局繁密,金色不及前时光亮夺目。酱釉金彩见有提梁壶、端把壶等。精致的粉彩纹饰也加绘金彩,还有以金彩涂釉的蓝料彩杯。

青花凤穿牡丹纹罐

黄釉绿花——见有绘云龙、桃、鸟、枝花、“寿”字的盘、碗。此为清代历朝传统的器物,造型、纹饰大体一致,唯此时的胎体较厚。

三彩——传统的黄绿紫三彩器虽仍在制作,但胎质己远不及康熙时细密坚硬,器壁亦有薄厚不匀的弊病。见有黄地三彩团龙凤象耳瓶和传统的盘、碟等器,其中瓶、罐类施彩常夹雪青(藕荷)或青金蓝色。

仿洋彩——是类似琺瑯彩的粉彩器(乾隆时称为“洋黄”)。代表器物有外壁黄釉地凸花,内心饰粉彩三桃的大碗和黄釉地绘洋莲纹碗及红地黄料彩开光碗。

斗彩——色调与乾隆、嘉庆时相仿,略见浓深。器型有墩式碗、折腰碗及一般碗、盘等,与前朝相比,造型明显笨拙,胎厚釉松。此时还有斗彩加绘粉彩的太白醉酒纹笔筒。现今台湾有仿道光的斗彩鸳鸯莲碗,极为工细,但釉面过青。

红釉——色泽多不及雍正、乾隆时鲜艳明亮,因釉料配制成分比例虽以掌握,红釉器出窑后常泛灰黑色。釉面虽肥厚,但有疏松感。常见器有天球瓶、双耳瓶、盖罐、盘、碗等。

黄釉——清代各朝黄釉器的釉面色泽,深浅大体相似,装饰有光素与暗刻龙纹、团花等,道光时亦然。常见器有兽耳樽、大碗、盘、碗、杯类。清代晚期道光之后几朝的黄釉器物,在造型上虽略有差异,但主要仍凭款识区分年代。此时的蛋黄色釉较前略厚。

天蓝釉——与乾隆时大体相同,只是胎体笨重,釉面显厚,器型有三孔葫芦、方形井字格洗和葵花平盖方盒等等。

慎德堂款粉彩扁方瓶

蓝釉——道光蓝釉釉面虽然肥厚,但不鲜艳。由于其色泽的浓淡各不相同,釉色的名称又可细分为霁蓝(天青)、浅蓝、砖蓝。常见器物有天球瓶、象耳方瓶、凤耳瓶、赏瓶及盘、碗等。

冬青釉——釉面肥厚,但不及前时细润光亮,色泽往往不匀,深色的较为常见。器型有双耳瓶、月牙耳罐、盖罐、盘、碗等。

豆青加粉——在素胎是以白粉堆凸起白花纹样,用青花勾描出纹饰廓线,再整体满施豆青色釉,乍看虽具有仿康熙、乾隆同类器的效果,但细察便觉胎釉疏松,纹饰运笔纤腻,青花色泽较前浅淡,白粉部釉面易于破泡。此类三星人、博古方瓶和人物盖罐等多为民窑器,官窑器少见。

茶叶末釉——釉质疏松,釉面有细小桔皮纹,不及乾隆时细润。底足胎釉相接处无乾隆时的小锯齿纹,传统的绶带葫芦瓶、纸槌瓶、造型较前朝笨拙,胎体厚重。

仿汝釉——与嘉庆器型相近,但釉面显厚,开细碎片纹的不多。四方倭角瓶(又称八方一统瓶)的釉面之中,常见有雪花一样的斑片,当时火候不足所致。

仿官釉——造型不及乾隆时秀丽,釉面虽厚,但无慎密感。常见器有琮式瓶、贯耳瓶、穿带瓶、三孔葫芦、葵口碗等。

仿哥釉——釉面肥厚松软并多开片呈灰白色,器型有:四方琮式瓶、海棠式瓶、狮耳或象耳方瓶、葵口樽、花盆、水盛、笔洗等。官窑器中除署本朝年款外,还有署“成化年制”和“雍正年制”的款识,也有无款器。器口涂施黑釉的,胎为白色,足部处理较粗。

珊瑚红地白梅花纹盖碗

仿定釉——胎薄体轻,釉面莹白光润。虽为仿定,但不像定窑器,不妨称之为白釉暗花器。器型有凸花瓶、刻花云龙胆瓶、水盛、印盒之类;底部或篆刻道光官款,或以青花书“洪武年制”、“成化年制”、“雍正年制”。

窑变釉——《清档》中记载的道光窑变釉,名为钧釉,实为仿钧。此时的釉面玻璃质感强,呈红紫色,仍能出现蓝及月白色的垂流条纹。官窑所制传统的杏圆贯耳穿带方瓶、云耳瓶和石榴樽等,仍能追步前朝制作水平。

炉钧釉——早期的釉面尚能保持前朝的风貌;中期以后的釉面不再出现乾隆时那种蓝、绿、月白交错组成的条纹斑片,而仅有浅绿和蓝色中杂以紫色的圆点。见有灯笼樽、水盛、印盒等器。

胎釉特征

胎体:

胎有薄厚之分。厚胎的多为琢器类,器壁常薄厚不匀,有粗笨感;薄胎的以圆器为主,胎质较为细白。民窑中的薄胎盘、碗粗,胎虽很薄,但质地疏松,以指轻叩无坚致声音。晚清的此类器物,率皆如此。

黄釉刻花仿竹雕笔筒

底部

釉面:

道光瓷的釉面,除少数泛青色外,大都粉白松弛,呈现出起伏不平的水波纹,被称为“波浪釉”(俗称“浪荡釉”)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此种现象自乾隆晚期开始出现,道光时最为突出。釉面有的有小皱纹,有的较为平整。

鉴定要点

1.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笨拙。

2.胎体粗松,厚薄不匀,官窑器足脊多不整齐。

3.釉面多较稀薄,亦有肥厚的,与胎体结合不紧;普遍具有“波浪釉”的时代特征。

4.民窑纹饰以写意画为主,官窑器以图案画为多,画意刻板呆滞,中期以后更为突出;反映祝寿、喜庆及玩物享乐之类内容的画面,此时出现较多。

5.以“慎德堂制”款为代表的堂名款极为盛行,就当时水平而论,制作堪称精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瓷瓶欣赏—— 六方瓶
鉴赏之 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二十二)
详解嘉庆道光​瓷器的​种种​特点​(6)
道光瓷器的特征及品种
2017北京中汉——犹珍26拍卖会(下)
清道光青花瓷器底部特点有哪些?青花折枝花果纹蒜头瓶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