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古阳关今何在

王丽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不知道王维是否去过阳关。但阳关的出名,却是因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4个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关切,也使阳关驰名中外古今。朋友元二要去的安西比阳关更远,阳关那里已无亲朋故友,何况更远的安西呢。

    安西又称瓜州,史料记载的安西是唐时设在新疆境内的安西都护府,即今库车一带。也许王维真的没有去过阳关,不了解大西北的地理环境,那时去安西不用走“阳关道”,而应经玉门关。经阳关可达今天的若羌、和田一带,这条“阳关道”史称丝绸之路南路;而经玉门关可抵轮台、库车(即安西),称为丝绸之路北路。

    王维诗里的“阳关”成了千古永恒的地理符号和文化符号。阳关,它像一座灯塔,矗立在后来人的梦里、心里、诗里。那时,因这首诗被谱写成乐府宴别传唱,末两句重复三次,一唱三叹,故又叫《阳关三叠》。

    阳关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敦煌城西南约40公里的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之南,故称“阳关”。可见阳关乃玉门关之延伸,先有玉门关而后才有阳关。这两关是西汉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约公元前110年前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征伐匈奴收复河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列四郡,据两关”。四郡就是酒泉、张掖、武威、敦煌,两关就是玉门关和阳关,并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世界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穿越河西走廊,沿着祁连山脚下的疏勒河向西而达敦煌。然后从敦煌分为两道,北道出玉门关,南道出阳关。两关与敦煌城构成犄角之势,互为策应。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阳关和玉门关曾是中国的边境关卡,当然后来国家的版图扩大了,但汉朝以后,历朝历代都把这里作为军事要地。两千年来,有多少将士曾在这里驻守;多少商贾、僧侣、友好使臣在这里通关,远赴中原;又有多少文人墨客飘零羁旅,面对阳关写下雄壮的诗篇。

    阳关遗址在一个叫南湖的绿洲之侧,这片巨大湖泊就是西汉时期的渥洼池,唐代叫寿昌海。它是疏勒河最西端的一条支流,现在已差不多接近干枯了。据旧民国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撰的《两关遗址考》记载:“古董滩是汉代以来的阳关,此处正是山水经过的地方。”这记载揭示了西汉为什么在此设立关卡的本质。阳关设在一马平川的无垠之地,考古学家发现,阳关仍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功能。

    阳关附近在汉唐时水源充足,寿昌海和西土沟是这里的两大水源。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为沙海的绿洲,胡杨葱郁,沙柳招摇。守住水源就守住了关,在干旱的沙漠上,控制了水,就控制了敌人的生存权,使对方不战而败。这就是在这无垠荒漠边缘设置阳关的原因,也是丝绸之路必经的道理所在。对此,那位盗走了敦煌大量珍贵文物的国际大盗斯坦因曾有过这样详细的论述:“为汉武帝中亚扩张出谋献策的中国将领,他们对地形的观察非常敏锐,他们没有忽略南湖在战略上的优越性。对于那些希望沿此路前往敦煌的人来说,南湖是第一个能够提供充足水源和牧草的地方。控制了南湖,事实上就有可能抵御来自阿尔金山方向(即当时的匈奴)对敦煌的侵袭。”

    在无垠无际的沙海中,阳关绿洲就像一片树叶,而渥洼池则像树叶上的一滴露珠。历史上的这条丝绸之南路,商旅络绎,驼铃叮当,使者相望于道。然而经阳关沿南路西行的旅人,却没有一个留下哪怕零碎的文字记载。而由西至东,却留下了那位去西天取经的和尚的文字。玄奘西行取经19年,他去的时候出玉门关经北路过火焰山而西,回的时候是从和田沿南路东来经阳关。和田到敦煌这一路十分难走,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除了小片绿洲和几座废弃的城堡外,就是“瀚海云烟弥望眼,天山雪色荡寒秋”的凄迷景象,满眼是望不到边际的漠漠黄沙。玄奘写下这样的文字:

    “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远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来者聚遗骸以记之。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昏迷,因以成病。时闻歌啸,或闻嚎哭,视听之间,恍然不知所至,由此屡有丧亡,盖鬼魅之所至也。”

    玄奘是幸运的,他没有被沙海掩埋。“阿弥陀佛!”他踏上葱郁的南湖绿洲,走进了雄伟的阳关。

斜阳照射着阳关古道。汽车翻越过几道沙梁,眼前赫然出现一片绿洲,那便是南湖。南湖现在是甘肃省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葡萄是希腊语,原是波斯特产,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与菠菜、胡椒等农产品叩关东传。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些从中亚、西亚遥遥飘来的种子,首先在敦煌绿洲落地生根,它们的子孙又继续东传,飘向中原大地、大江南北。关于这些农产品,王维还写过这样的诗句:“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尘塞……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苜蓿、天马、葡萄,都是今天南湖所特有的动植物。

    关于天马,汉书记载乃为西汉时大宛国的汗血马,据说此马一日一夜疾行千里,犹如天马行空,流出的汗像血一样红,故名汗血马。酷爱骏马的汉武帝为了得到汗血马,不顾朝臣一片反对之声,不顾路途遥远,派小舅子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一支6万人的大军远征万里攻打大宛。这支数量庞大的军队整整走了一年才来到阳关城下。疲惫不堪的军队穿越河西走廊时遭到匈奴的袭击,到达阳关已损兵近半,他们在这里休整了半年多,得到汉武帝的兵员补充后才攻下大宛城。得到汗血马的汉武帝兴奋异常,将此马命名为“西极天马”,并作《西极天马歌》称颂:

    “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后来,南湖成了驯养天马的牧场。由是,阳关便诞生了一座名叫“龙勒”的县城。龙勒就是驯服天马的地方,这里成了天马之乡。

    我翻过一道沙梁,来到了古董滩。此地不愧为“古董滩”,各种古代遗物随地散乱,俯拾皆是。文物单位曾多次在这里发掘到汉代兵器、货币、首饰及生活用品。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古董呢?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唐朝天子将公主远嫁于阗,经过阳关时突然狂风大作,整整刮了七天七夜。风过后,城堡、公主、送亲的队伍全都不见了……岁月流逝,风把沙丘渐渐移走,古董才显露出来。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阳关,在县西六里。”这里的县是指龙勒县。时隔千年,阳关城早已沙埋雾锁,荡然无存。连绵的沙丘之间依然可见的是断断续续的城垣墙基,坚韧地与岁月抗争着,顽强地屹立在漠风之上。

    “五原西去阳关废,日漫平沙不见人。”伫立阳关遗址引项西望,除了黄沙还是黄沙,脚下除了沙梁还是沙梁。阳关无影,黄沙依然。古阳关就埋在这一座座沙梁之下。一个曾经威名远扬的关城为什么突然消逝,它是什么时候消逝的,又是什么原因消逝的?叩问历史,不见有半声的回应。这座城市的最后一缕炊烟、最后一声犬吠又是什么时候消逝的,它是怎样消逝于这一片茫茫瀚海之中?

    一起开会的甘肃同行告诉我:阳关古城应该是被洪水毁灭的,从出土的文物看,比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甚至项链等细小的东西都有,说明那场毁灭性的洪水来得非常突然。当时生活在这座关城的人们事前没有得到任何预警,没来得及拿走任何东西便遭受到了灭顶之灾。洪水冲卷之后,植被破坏了,田地埋没了,侥幸活下来的人为了生活迁徙他乡。随着岁月流逝,风沙埋葬了阳关古城。

阳关遗址向南向北,各有烽燧数座,每座之间相距约3到4里,它们排列在一条线上,向南延伸到焰薹山下,向北一直伸向玉门关。站在废弃的阳关古城根上,心头回响着王维的那首千古绝唱。我相信凡是到阳关来的人,他们都是怀揣着这首唐诗而来的。面对一片戈壁沙梁,与想象中的阳关是多么遥远啊。

    大漠无言,逝者如歌,我们只能追忆历史的回声,我们无法追回历史的踪影。阳关作为丝绸之路上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它曾经照耀了多少行者的路,温暖了多少游子的心。再难的路,再险的道,也是阳关道呵。阳关让王维的诗句高高托起,成为中华民族一个雄壮瑰丽的图腾,对每一位中国人来说,它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记忆,一个精神的故乡。

    漠漠阳关人千里,遥遥西域月一钩。

    离开阳关是黄昏时分,那句千古绝唱再次在心头响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单车自驾:西出阳关,春风不度
消失千年的古阳关 大风过后会有金银露出地面
名家笔下的敦煌【2】 孙江:敦煌系列散文选
丝绸之路(三)阳关
敦煌赋姜德治王登渤
大河西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