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乌梅丸的应用浅谈

乌梅丸是《伤寒论》里面的方子,要写好乌梅丸怎么用的问题真的不容易,JT叔叔曾这样讲过:我现在看一本解读《伤寒论》的书是否值得买,基本就直接翻到讲乌梅丸的地方,如果讲得好就说明这本书有价值,果断买。这就足以说明乌梅丸不好讲,也不好写,整个厥阴病都是难点,千古疑案。

我就粗浅的讲讲理论和乌梅丸临床应用的问题,抓一些重点,供大家参考吧。

先来看厥阴病的提纲条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再来看乌梅丸的条文: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常自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吐蛔也。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药物组成】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当归四两   黄檗六两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蜀椒四两,出汗

【现代推荐剂量(汤剂)】

乌梅20-50g   黄连5-15g   黄柏5g   党参10g

当归5g   细辛5g   肉桂5g   炮附子5g   干姜5g

蜀椒5g

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

或者按原方比例蜜丸,每次5g,每日3次。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的剂量)

【方解】

寒热并用的一个方。厥阴病就是阴阳快要离绝,不能接续的问题。乌梅丸简单讲就是黄连、黄柏这些寒药一组,细辛、肉桂、炮附子、干姜、蜀椒这些热药一组,人参、当归补充气血,用乌梅这种酸收之性把将要离绝的阴和阳重新粘回来,继续运转下去。

这里注意一个问题,乌梅丸是没有甘草的,甘草是归中土的药,JT叔叔讲甘草就好比可以定出一条地平线,其他药就比较容易找到方向,往上或者往下走有个地平线的参考,方向性比较明确。没有甘草的方子则方向不明,走得比较散,可以到处去。这个说法从临床来看还是有一定道理,比如一些全身上下都有症状的,不好搞的疑难杂症这些,用到没甘草的方子机会比较大。

人的寿命问题也是跟厥阴息息相关的,谁的厥阴经维持得久,谁就长寿。因为根据《黄帝内经》讲的生命周期,男在八八,女在七七之后,就是逐步转入厥阴经了,最后一条经嘛,只能靠它了。

6.1
乌梅丸的应用要点 

【可以考虑的主证】

先判断它是否属于厥阴病,如果是厥阴病里面的寒热错杂证就基本适合用了。

厥阴病的概况是有厥阴寒化证、厥阴热化证和寒热错杂证。寒化证的代表方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黄酒汤、通脉四逆汤、吴茱萸汤;热化证的代表方是白头翁汤;寒热错杂证就是乌梅丸了。

判断厥阴病的依据:

结合提纲条文和吴雄志老师讲的一些抓独歌诀来判断。

主证有:消渴、久利、夜半饮、早醒、头痛、烦躁、胸满、呕吐涎沫、冲逆、瘙痒、四逆等。

这些症状来详细解读一下:消渴就是容易口渴,喝水较多;久利就是大便长期不成形,一天要拉多次;夜半饮就是夜间容易口渴,要起来喝水;早醒就是早上4、5点就醒了,醒后不能再入睡;头痛、烦躁、呕吐涎沫是对到吴茱萸汤证;烦躁、胸满、冲逆是从提纲条文拆解的,“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它有胸满、烦,同时又有气上冲,气为什么上冲?因为它下面是寒的,有久利、四逆这些表现,整个是上热下寒的情况。瘙痒,因为厥阴风木之气,有风,会瘙痒。四逆的症状表现就是四肢末端比较凉,轻者只是肘膝以下的部分凉,重者连肘膝以上都是凉的,这种情况就生命垂危了,是休克的表现。

歌诀如下:

脉细欲绝是厥阴,弦而无力即肝虚。

弦而有力属少阳,无力而弦厥阴具。

太阴手足自温之,少阴厥阴四逆始。

厥阴消渴兼久利,龙雷火升夜半饮。

吐而冲逆是厥阴,痛烦胸满吐涎清。

阳不入阴是少阴,早醒渴痒入厥阴。

乌梅丸的舌诊和脉诊

舌诊:舌中间见灰色者。

主脉:脉细欲绝或弦而无力。

厥阴和少阳病欲解时

厥阴病是从1-7点。少阳病是3-9点。从圆运动的理论来看,厥阴之后是接少阳,时间上也有重叠。

这里就可以从发病时间上做一个判断,凡是凌晨接近天亮、早晨出现或者加重的一些问题,都可以从厥阴少阳这块去考虑。

举例:失眠的病人,有些就是以早醒为主的,到4、5点这样就醒了,再也睡不着了,考虑厥阴这块的问题,如果加上有寒热错杂的表现,也可以用乌梅丸。

举例:有人讲我一起床就头晕头痛,这里可能就存在上盛下虚的问题,厥阴直升,厥阴少阳升发太过了,出现头晕,可以用乌梅去拉一下,拉圆一下就不会过头了。如果加上手脚冷、小便清长、腹部冷痛、大便不成形之类的有寒的表现,也可以考虑用乌梅丸。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按照《伤寒论》的原文,乌梅丸用来治疗蛔厥,吐蛔的问题,现在来讲蛔虫病不是太多见了,这块的应用不是那么广泛。那即使没有吐蛔,只是呕吐,也是可以的。呕吐、久利,对应现代的返流性食管炎、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这些都可以。

慢性盆腔炎、妇科炎症这块应用的机会也很多,因为乌梅丸是个寒温一炉的方子,原方的话还是温药更多,临床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寒药和热药的比例。

举例:妇科炎症很多表现是白带色黄或者豆腐渣样,有瘙痒,舌苔黄厚之类的,偏湿热证,但是又有怕冷、手脚冰凉或小腹凉的情况,这时用乌梅丸,如果感觉寒药少了点的话,可以合上白头翁汤等,或加上四妙丸来祛湿。

具体应用很广泛,归纳不完的,失眠、焦虑抑郁这些都有机会用。

【乌梅丸的加减活用】

关于乌梅丸的活用,你重点要知道乌梅怎么用,考虑到有厥阴这块的问题,就可以把乌梅用上。

本人在乌梅的使用方面还是有些经验,基本什么病都用,考虑的点也是跟厥阴相关的就用上。

吴雄志教授的简化乌梅丸是用乌梅和花椒两味药,花椒是辛辣、辛散的,这里是一散一收的组合,用于下焦的炎症这些,对一些顽固的风邪也有用。

我前面有文章介绍过开阖枢的理论,太阳太阴为开,阳明厥阴为阖,少阳少阴为枢。

那厥阴的重点就是要阖,那些精神分裂、躁狂之类的问题,明显就是阳明厥阴主阖的功能有问题,神都散在外面,没办法收回来。乌梅是酸收的,可以帮助厥阴阖的功能,把散出去的东西拉回来。乌梅可以敛降一切离位之相火。

阖厥阴,开太阳

很多病发展到厥阴这一步,六气已经是非常乱了,理不出头绪,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去治好,这个时候就想办法让它阖回去,再开到太阳,这里能转出去就好办了。

这里就涉及到一些药对了,阖厥阴就用乌梅,开太阳是要用些开表的药,学习吕英教授的经验,是用乌梅配苏叶,对于感冒、咳嗽、腹泻之类的都可以用上。

有些医家写文章说感冒初起不能用乌梅,一用就把邪气敛住了,病情会加重,病程也会拉长。

如果你用了“阖厥阴,开太阳”的理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不是乌梅的使用禁忌。

举例:如果是有小儿高热惊厥病史的,或者小儿多动症的,这些病人就是容易厥阴直升,升发太过出现症状,这种就一有感冒就要上乌梅,才可以预防高热惊厥的出现。

临床上有些小孩开始是发高烧到39.5度左右会抽搐,经过西医治疗之后,反而低烧也要抽搐,超过38度就抽了,甚至有些37.5度就抽了,所以小孩一发烧就高度紧张了,非常着急的要快速退烧。

这种治疗按照中医来评价肯定是不行,没抓到根本问题,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治疗不得法就是这样。

关于乌梅的搭配还有很多,乌梅配石膏、酒大黄可以治热证,使厥阴阳明阖回来,这个热往下一转的话,它就转化了,不是简单的清热,它是可以转化之后增强元气的,邪可以变为正,邪正是一家,让邪气转化归位是关键。

【疑难】

前面讲了厥阴之后接少阳,厥阴和少阳是表里关系,厥阴病要转出少阳才容易好。这里又有“阖厥阴,开太阳”,是否矛盾呢?

关于三阳的传变有3种不同的说法,站的立足点不同,不能说谁对谁错,都有其临床意义。三阴的传变就只有那一种情况。

(1)少阳、太阳、阳明

按照六病的欲解时是这个顺序,按照一天的规律来讲也好理解。太阳初升,只有一点点热,是少阳;到中午,阳光最强,本气最足,是太阳;到阳明就盛极而衰,逐步走下坡路,对到下午和傍晚时分。

厥阴之后接少阳是立足这里来讲的,符合太阳和地球的运转规律。

(2)太阳、阳明、少阳

这是《伤寒论》的排序规律,按照阳气的多少来排的。太阳是三阳,阳明是二阳,少阳是一阳。六经这样排下去,阳气都是逐步衰减的。

扶阳派的理论依据也跟这个有关,把阳气补足了,就能截断传变,把三阴病往三阳推,从三阳再推出体外。

(3)太阳、少阳、阳明

这个是符合开阖枢的理论,比如我们做一个开关门的连续动作,先门一推,轴要转起来,然后开了,最后阖上。那就是太阳开,少阳枢转,阳明再阖。

温馨提示:本平台所提供的药方,均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若自行按图索骥,套用药方,则后果自负。

治病有风险,用药需谨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案说医:万字长文解析乌梅丸临床应用
厥阴病
张仲景的最后大招:乌梅丸
厥阴病的奥妙和乌梅丸之秘密
乌梅丸治疗很多疑难杂证的钥匙
这张方子大寒大热,却是慢性肠炎腹泻的克星(参与文末互动得福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