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与临床】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广泛,跟师李秋贵学习如何应用

李秋贵运用半夏泻心汤临床经验总结
石杨,常婧舒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本方证为少阳病误下,脾胃不和,升降失序,寒热互结所致之心下痞证。《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当有呃逆或呕吐、肠鸣下利,亦系脾胃升降失序所致。《类证治裁●痞满》:“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泻;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以辛散……痞虽虚邪,然表气人里,热郁于心胸之分,必用苦寒之泻,辛甘为散。”故治疗上应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温平调。
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法由汉代张仲景所创,半夏泻心汤为其代表方。方中半夏、干姜之辛温,温中升清,辛开散结除痞;黄连、黄芩之苦寒,泄热降浊消痞;半夏、干姜与黄芩、黄连相伍,辛温与苦寒并用,辛开苦降,寒热平调:人参、大枣、甘草之甘温,以补中之虚。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曰:“辛入肺而散气,半夏、干姜之辛,以散结气;苦人心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以泄痞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之。”诸药相协,使脾胃升降有序,功能复常。脾喜燥而恶湿、喜温而恶寒;胃喜润而恶燥、喜清而恶热,脾胃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是证情的本质,寒温并用能顺应脾胃的生理特点,调和中州,恢复中焦斡旋机能,故半夏泻心汤是治脾胃升降失序之代表方剂。总之,全方辛开苦降,寒温平调,佐以甘温益气,故能解寒热之邪,健脾气以复运,令脾胃升降功能复常,则心下痞得消,诸症而解。
李秋贵主任临证应用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不同病证,均获满意疗效。现将临证验案报道如下。
 
1、功能性消化不良
患者,女,73岁。201232日初诊
主诉:心下痞满反复发作2年,加重1月。患者2年来心下痞满反复发作,1月前进食油腻后症状加重,心下痞满,饭后尤甚,呃逆频作,进食喜热畏冷,口苦泛酸,口干欲饮,大便偏干,21行,小便如常,舌微红苔薄黄,脉细弦。曾于外院消化内科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间断使用消化酶、吗丁啉片等口服治疗,症状稍有缓解,旋即复起。
四诊合参,证属寒热互结,脾胃不和。治以寒温平调,和中消痞。方拟半夏泻心汤合枳术丸化裁。
处方:姜半夏10g、干姜10g、黄芩15g、黄连6g、党参8g、炒枳实15g、生白术30g、瓦楞子15g、红枣10g、甘草3g7剂,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温服。
2012316日二诊,上方服用14剂后,心下痞满及呃逆症状明显好转,大便较前通畅,每天1行,但仍有泛酸。故将原方去瓦楞子,改海螵蛸30g,继进14剂。
2012330日三诊,诸症消失,病告痊愈。
按:《丹溪心法》云:“饮食痰积,不能施化为痞者;有湿热太甚为痞者。”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素有脾胃虚弱,复因饮食不节,而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机升降不利、中焦运化失司。且病程较长,虚实兼见,寒热互结,故见心下痞满,呃逆频作,进食喜热畏冷,口苦泛酸,口干欲饮,舌微红苔薄黄,脉细弦等一系列症状。证属寒热互结,脾胃不和之证。方拟半夏泻心汤合枳术丸化裁。方中姜半夏、干姜辛开散结;黄连、黄芩苦寒清热;党参、生白术、红枣、甘草益气健脾;枳实、生白术合枳术丸之意健脾理气,消痞通便:瓦楞子制酸和胃;二诊时患者诸症明显改善,唯有泛酸烧心,故去瓦楞子加海螵蛸以增强制酸之效。本案辨证准确,方药切证,故患者连续服药一月,诸症消失,病告痊愈。赵鸣芳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于胃肠机能的减退或紊乱导致,半夏泻心汤有类似于胃肠动力药的效用,且较之更具优势,对蠕动不足及蠕动亢进具有双重调节作用。
半夏泻心汤主症虽为心下痞、呕逆、大便不成形,但大便偏干者亦可用本方,此时需合《金匮要略》枳术丸加味治之,此时以生白术入方,与枳实用量之比常为31,具有健脾行气,通滞除满之效,两方合用,亦可获佳效。
 
2、呃逆
患者,女,66岁。2012115日初诊
主诉:间断性呃逆半年余,加重1周。患者近半年来呃逆间断性发作,饭后尤甚,心下痞满,时或疼痛,进食喜温,但食少量凉食亦无不适,伴胸闷气短,心悸时作,善太息,大便偏稀,每天2~3行。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偶见结代。
四诊合参,证属脾寒胃热,胃气上逆。治以寒热平调,和胃降逆。方拟半夏泻心汤合枳术汤化裁。
处方:姜半夏10g、黄连10g、黄芩10g、干姜10g、太子参10g、炒白术30g、枳实10g、白芍15g、鸡内金10g、焦三仙30g、苦参15g、生甘草3g7剂,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温服。
20121112日二诊,服上方7剂后,呃逆及心下痞满症状较前减轻,心悸亦有所缓解,时有口干欲饮,大便尚可,每天12行,舌微红,苔薄黄,少津,脉细小弦。上方去苦参,加玉竹15g,继进14剂。
20121228日三诊,患者告知继进上方14剂后,呃逆症状基本消失,但随情绪波动症状加重,时有胸闷气短,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滑。证属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治以和胃降逆,疏肝行气。
处方:姜半夏10g、黄连10g、干姜10g、柴胡10g、白芍15g、枳实10g、生甘草3g、香附10g、郁金10g、丹皮10g、甘松15g、鸡内金10g7剂,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温服。一年后患者求治他病时告知服上药后呃逆症状消失,病告痊愈。
按:脾主升,喜温而恶寒;胃主降,喜清而恶热;脾胃共居人体中焦,具有斡旋中焦、调和气机升降之生理特性。若脾虚寒,脾气不升,则肠鸣下利;胃热,胃气上逆,则呃逆或呕吐。总属脾胃寒热错杂,升降失序所致。故本案患者可见呃逆,心下痞满,虽进食喜温,但进凉食亦无不适,大便偏稀,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等症。且该患者亦有情志不遂,故见胸闷气短,善太息之表现。证属脾寒胃热,胃气上逆;方拟半夏泻心汤合枳术汤化裁。方中姜半夏降逆止呃,与干姜合用辛开消痞;黄连、黄芩清胃热,苦泻除满;太子参、枳实、白术、生甘草健脾益气;白芍柔肝缓急;鸡内金、焦三仙消食健脾;苦参抗心律失常,全方共奏寒热平调。和胃降逆之效。二诊时呃逆及痞满症状减轻,而见热盛阴伤之象,故去苦参,加甘寒之玉竹以滋阴生津;三诊时患者症状已基本消失,但随情绪波动,肝气犯胃,胃气不降,则呃逆复发。证属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故以半夏、黄连、干姜寒温并施,降逆止呃;四逆散调和肝脾:香附、郁金、丹皮、甘松疏肝降气。诸药合用,共奏和胃降逆,疏肝行气之效。本案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坚持寒温并用,兼以疏肝行气,健脾除满,故服药2月后病证告愈。刘同坤曾以半夏泻心汤合芍药甘草汤治疗青壮年顽固性呃逆35例,其中治愈29例,好转6例,无效0例。
《灵枢●官能》曰:“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半夏泻心汤是寒温并用的代表方,临证不必恪守其本方,只要抓住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选用方中主要代表寒性、热性的药物,并根据寒热轻重调整寒热药物剂量,亦可收效。
 
3、慢性胃炎
患者,男,63岁。2012717日初诊
主诉:心下痞满疼痛2年,加重1月。患者2年前因心下痞满疼痛于外院就医,行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检测(+)。间断服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荆花胃康胶丸等治疗,效果不佳。1月前饮食不节后症状加重
刻下:心下痞满,饭后尤著,时或胃脘部疼痛,伴饱胀感,气短乏力,饮食量少,且进食稍有不慎则大便稀溏。心下按之疼痛,舌微红,苔薄黄微腻,脉沉弦。
四诊合参,证属寒热错杂,脾气亏虚。治以平调寒热,健脾益气。方拟半夏泻心汤合四君子汤化裁。
处方:法半夏10g、黄连10g、黄芩10g、干姜10g、党参15g、茯苓10g、炒白术15g、生甘草10g、蒲公英15g7剂,水煎服,每天1,早晚温服。
2012731日二诊。服上方7剂后,痞满及胃痛症状明显缓解。大便较前成形,但3日前因饮食不节导致腹部胀满,矢气不多,纳呆食少,呃逆嗳气,大便偏干。舌淡红,苔薄白黄,脉细小数。上方加香附10g、焦槟榔10g、大腹皮20g、莱菔子10g、焦三仙30g,继进7剂,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温服。
201288日三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守上方继进14剂以巩固疗效。
按: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之范畴,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其病程较长且容易复发,病因多由情志抑郁、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或素体虚弱,脾胃运化失司所致;现代医学证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中医认为幽门螺旋杆菌属中医“邪气”范畴,而素体脾胃虚弱则是感染及发病的前提条件。其发病之初以实证、热证为多见,常可表现为肝胃郁热及睥胃湿热的症状,随病情发展,病邪深入,正气损伤,脾气不运,则可发展为虚实相兼,寒热错杂之病理表现。由此可见,亦与半夏泻心汤之病理机制相合。本案患者结合症状舌脉,证属寒热错杂,脾气亏虚,方拟半夏泻心汤合四君子汤化裁。方中法半夏、干姜消痞散结,降逆止呃;黄连、黄芩清上苦泻;党参、茯苓、白术、生甘草健脾益气以扶其正;蒲公英苦寒清热,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之效。诸药合用,共奏平调寒热、益气健脾之效。二诊时因饮食不节导致腹胀,纳呆便干,呃逆嗳气等症,以香附、焦槟榔、大腹皮、莱菔子行气除满;焦三仙消食化滞。三诊时症状基本消失,病告痊愈。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痞的概念:“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虽然痞证本意指胃脘部胀满不痛之证。但半夏泻心汤所治之痞,亦可兼见胃痛。原文强调“但满而不痛”,意在与大结胸证之“心下满而硬痛”作鉴别,临证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痞满、嘈杂合并有胃脘疼痛,凡辨证属寒热错杂者,均可使用本方加减以治之。
 
4、慢性肠炎
患者,男,40岁。2014114日初诊。
主诉:大便次数增多4个月。患者平素嗜酒,患者4月前饮凉啤酒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日十余行,伴腹部绞痛,曾于外院求医,诊断为“急性肠炎”,给予“利复星”输液治疗。药后腹痛消失,但大便次数仍每天45行,曾口服肠胃康等中成药,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刻下:大便每天45行,进食后则欲排便,大便稀溏,伴里急后重感,腹部胀满,心下痞满,呃逆嗳气,纳呆食少,无恶心呕吐及泛酸等不适。舌淡红,苔薄白黄微腻,脉细弦。
证属寒热错杂,升降失司。治以平调寒热,燮理升降。方拟半夏泻心汤化裁。
处方:法半夏10g、黄连10g、黄芩10g、干姜10g、党参10g、枳壳10g、炒白术30g、莱菔子10g、香附10g、焦三仙30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每天1,早晚温服。
2014121日二诊,患者大便次数减少,每天1~2行,其余诸症均有缓解,守上方继进14剂巩固疗效:半年后患者家属来院就诊时告知其服药后诸症悉除,现已痊愈。
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脾胃共居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胃降,顺应脏腑自然规律,则饮食水谷产生之精微物质得以上升,荣养周身:而糟粕得以下沉,顺利排出体外。若脾胃升降失职,脾气不能上升,则发腹泻、下利等症;胃气不能下降,则发呕吐、嗳气、呃逆等症,其病机总属阴阳失衡,气机升降失调所致。《灵枢●口问第二十八》亦有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可见,脾胃气虚亦是导致肠鸣腹泻的主要因素。本案患者平素嗜酒,日久则蕴湿生热,贪凉饮冷导致脾胃受损,终至寒热错杂,虚实并见,升降失职之证,而见大便稀溏,次数增多,里急后重,心下痞满,呃逆嗳气,舌淡红,苔薄白黄微腻,脉细弦等症。证属寒热错杂,升降失司之证:方拟半夏泻心汤化裁。方中党参、干姜合用,温脾止泻;黄连、黄芩苦寒燥湿而止泻;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扶正以助运;枳壳、白术合用益气健脾,消痞除满;焦三仙消积化滞:莱菔子降气除满,香附行气升达,二药配伍一升一降,协同调理脾胃升降机能,使脾升胃降有序;全方共奏辛开苦降,寒温并用,回复脾胃燮理升降之职。故二诊时症状明显改善,服药3周后诸症悉除,病告痊愈。曾英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腹泻35例,其中治愈23例,显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6%。
 
5、小结
半夏泻心汤证临床表现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不降而见呃逆或呕吐,脾气不升则见大便溏稀或下利:二是脾寒胃热互结,既有口干口苦心下灼热,舌苔大多为薄黄或黄等胃热之征,又有进食喜温畏冷等脾寒之象。总之,心下痞、呕逆、大便不成形是本方证的主要特征,脾胃升降失序,寒热互结于心下为基本病机。临证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苦寒与辛温之用药比例,用于治疗胃热气逆呕吐、脾寒气陷腹泻,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呃逆、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病证属寒热错杂者,均可获满意疗效。
 
 
 
 
李秋贵运用半夏泻心汤临床经验总结
石杨,常婧舒
环球中医药
20167月第9卷第7
版权申明:
以上文章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
经方临证指南41-50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
经方生姜泻心汤临床应用发挥
从生姜泻心汤治疗化疗后恶心呕吐辨识《伤寒论》五大泻心汤证
【跟师学医】李佃贵:经方治疗顽固性呃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